- 通濟堰歷史文化研究:戴建君論文集
- 戴建君
- 5901字
- 2019-01-04 05:37:08
歷史研究
通濟堰肇始研究
摘要:通濟堰是古代創建在岷江中游至今仍然發揮巨大工程效益的著名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是眉山平壩工農業生產、確保城市環境的重要水源工程。它的創建年代眾說紛紜。傳統說依據《新唐書·地理志》認為通濟堰由益州長史章仇兼瓊于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開創;近二十余年學術界通過對通濟堰異名研究,認為通濟堰有六水門、蒲江大堰、馨堰、遠濟堰、桐梓堰、解放渠等稱呼,并依據《華陽國志·蜀志》將通濟堰開創年代分別上溯到東漢末年(公元220年)和西漢末年(公元25年);本文通過對“六水門”之稱的具體分析,依據《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史分冊》認為通濟堰肇始于西漢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由蜀郡守文翁開創。
關鍵詞:水利史 通濟堰 創建 公元前141年 文翁
通濟堰創建歷史研究經歷了“傳統說”“蒲江大堰說”“六水門說”三個階段。本文研究認為,通濟堰肇始于西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由蜀郡守文翁開創。
一、通濟堰現狀
通濟堰是古代創建在岷江中游至今仍然發揮巨大工程效益的著名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主要功能是為灌區農業、工業、人畜飲水、城市環保水資源綜合利用提供水源和調節灌區區間洪水。灌溉成都、眉山兩市的新津、彭山、東坡、青神四縣(區)52萬畝農田,灌區有27家大中型企業、78家水產養殖場使用通濟堰水源。
灌區地理位置在東經103°41′~103°55′,北緯29°5′~30°27′。灌區南北長約75千米,東西寬約12千米,面積888.6平方千米。工程由長417米的引水攔河壩;總、東、西3條干渠長98.47千米;支渠65條,長363.43千米;斗渠304條,長493.81千米;支渠及以上各類渠系建筑物3786座組成。干渠沿岷江右岸平壩邊緣與總崗山余脈長丘山交接之臺南下。渠首位于四川省新津縣城南,南河、西河與岷江匯流處。進口設計引水流量每秒48立方米,年平均引水量12億立方米。
二、創建通濟堰傳統說
通濟堰之名始見于《新唐書》。通濟堰創建時間的傳統說法為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由益州長史、采訪史章仇兼瓊開。正式使用“通濟堰”為名在唐末與五代間,即公元907年。
傳統說法依據《新唐書·地理志》:眉州通義郡彭山縣“有通濟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開元中,益州長史章仇兼瓊開”。大堰指干渠,小堰指支渠。邛江口即今新津南河匯入岷江之處。入江指通濟堰尾水湃入岷江。同書又記蜀州唐安郡新津縣“西南二里有遠濟堰,分四筒穿渠,溉眉州通義、彭山之田。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采訪史章仇兼瓊開”。通義縣今不存,分別并入東坡區、彭山縣境。眾多的史家都依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以為通濟堰乃唐開元時章仇兼瓊創建。
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編輯委員會出版的《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1994年版)“唐朝穿鑿的更重要的工程是遠濟(亦稱通濟)堰。遠濟堰在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由益州地方官吏章仇兼瓊主持穿鑿。它從新津邛江(南河)口引渠南下,長60千米,至眉州(今眉山縣)入岷江,溉田約16萬畝。到唐末,遠濟渠更名為通濟渠,眉州刺史張琳加以整修和擴建,溉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史載達10萬公頃。由于兩人在水利建設方面的貢獻很大,所以后來有這樣一首詩謳歌他們:前有章仇后張公,疏決水利秔稻豐。南陽杜詩不可同,何不用之為天工。”《都江堰》(1986年版)和《中國水利史稿》(1987年版)也都肯定通濟堰乃章仇兼瓊所開。《中國水利史稿》(1987年版)稱贊章仇是“擴展都江堰灌區”“貢獻最大”的治水人物,指明“遠濟堰就是通濟堰”且“工程質量很高,至今一千二百多年,一直發揮效益”。新津、彭山、眉山舊縣志皆持此觀點。《重修彭山縣志》稱:“通濟堰亦名遠濟堰,又曰桐梓堰”,并注明“蜀水經注新津縣城南大江分支為桐梓堰”。《二十五史河渠注》(1990年版)附錄姚漢源教授注釋《新唐書·地理志》:于新津遠濟堰、彭山通濟堰均注明五代時(公元907~960年)“合為一渠”。
三、通濟堰異名說
通濟堰在歷史上曾稱之為六水門、蒲江大堰、馨堰、遠濟堰、通濟堰、桐梓堰、“文化大革命”期間稱解放渠,1983年恢復通濟堰稱謂。通濟堰的異名研究在本文之前,曾分別將通濟堰開創年代于上溯至東漢末年(公元220年)和西漢末年(公元25年)前。
(一)蒲江大堰是通濟堰的前身
1915年,彭山縣水利委員徐元烈《條陳通濟堰利弊》:“通濟堰原名蒲江大堰,其時水祗能灌至彭之土堰而止。”著名水利史學專家譚徐明教授撰寫的《四川通濟堰》(1987年版),根據我國岷江中游水利開發最早的文字記載,即晉穆帝時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于武陽縣“有王喬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門”,推斷岷江中游水利開發早于唐代。武陽縣即今彭山縣,郡指犍為郡。蒲江系岷江支流,發源于四川名山縣境,經今蒲江、邛崍兩縣,接納邛崍諸水后入新津界注入岷江。邛崍至新津段后稱南河,古名臨邛水、邛水,入岷江處又稱邛江口。譚教授據北魏孝明帝(公元520年左右)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江水》:武陽縣“此縣藉江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與常璩記載相近。而這個設有六水門的大堰,后世文獻引宋人記載,認為即“眉州通濟堰,自建安創始,溉蜀州之新津、眉州之眉山、彭山縣田三十四萬余畝。”《華陽國志》序言所記“肇自開辟,終乎永和三年”,則成書至少在東晉永和(公元345年)以前,與東漢建安(公元186~220年)相距最多125~149年。譚教授認為:“宋人的說法是可信的。據此可以推斷蒲江大堰是通濟堰的前身,始建時期應在東漢末年建安時”。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史分冊》(2004年版)“通濟堰之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地理志》。但筑堰引水的歷史可上溯至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益州長史章仇兼瓊大興岷江中游水利,‘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今眉山)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建成后名 ‘通濟堰’,實際是一次再建。”《農業知識》(四川信息港):“通濟堰,唐代四川地區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古稱桐梓堰,又稱遠濟堰。東漢末年始建,唐開元二十八(公元740年),劍南采訪使章仇兼瓊率眾再建,自蜀州新津縣邛江口開鑿灌渠全長120千米,有大堰10座,小堰4座,灌溉面積約1.1萬公頃,取名遠濟堰。唐僖宗(公元873~888年)時,眉州刺史張琳又加以擴建,灌溉面積增至10萬公頃,改名通濟堰。”(據考證,張琳擴建通濟堰應為唐末公元907年,此處有誤)。蒲江大堰之說,將通濟堰的始建年代上溯了五百多年。
(二)六水門是通濟堰的前身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記載:“(武陽)縣下江上,舊有大橋,廣一里半,謂之安漢橋。水盛歲壞,民苦治功。后太守李嚴鑿天社山,尋江通道。此橋遂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員、考古學博士羅開玉《諸葛亮、李嚴權爭研究》記載:“李嚴的另一政績,是對蒲江大堰 ‘六水門’的大修。蒲江大堰六水門,以后又叫通濟堰、通津堰、遠濟堰、馨堰等。”“李嚴見此,即率百姓開鑿天社山,‘尋江信道,此橋遂廢’。天社山,即今新津縣城邊上的老君山。這 ‘尋江信道’能替代橋梁,實是攔江大壩,能開閘放水,壩上可供人行過江。換言之,李嚴還重新修筑了 ‘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另外,這大壩既然可替代 ‘縣下’的過江大橋,也證明當時蒲江大堰樞紐位于蒲江口附近,與唐代以后,即現在的位置大不同。”
《四川省水利志》(1988年版)據唐代李吉甫力作《元和郡縣圖志》“馨堰,在(彭山)縣西南二十五里。擁江水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公孫述僭號,犍為不屬;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戰于六水門,是也”。與“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導江,在縣東七里。”的記載,認為“江水南流,則西南二十五里無江,如按古代習慣以大江東流,則馨堰當今新津通濟堰首,方位、里程均合。公孫述據蜀稱帝,時為東漢光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則開六水門,修通濟堰不遲于西漢末年,何人創修無考。”同書在(通濟堰·解放渠)一節中也指明,既然漢光武元年“已有六水門,則當在西漢時已有此堰(指通濟堰)”“六水門故址,應在今新津縣鄧公場(現通濟堰渠首)”。
《通濟堰志》(1994年內部版)據《華陽國志·先賢仕女總贊》載:“朱遵,字仲孝,武陽人也。公孫述僭號,遵為犍為郡功曹,領軍拒戰于六水門,眾少不敵,乃埋車輪,絆馬必死,為述所殺。光武嘉之,追贈復漢將軍,郡縣為立祠。”灌區諸縣舊縣志對朱遵其人均有簡要記載,或稱縣“有朱遵祠”(《眉山縣志》),或云“縣舊有埋輪橋”,“即朱遵埋輪處”(《重修彭山縣志》),或追贈將軍及“郡縣立祠”事(《眉山縣志》),言之鑿鑿,顯非虛構。又據清乾嘉年間在四川任知縣達31年之久的李元所著《蜀水經》載:“桐梓堰即《華陽國志》蒲江大堰,灌郡下六門也。”《蜀水經》出書于嘉慶五年,對四川歷代江河源流、水系變遷,以及當時的水利設施均有介紹,應屬可靠。且《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利卷》(1987年版)對四川通濟堰也載有:“新津南至樂山,岷江干支流上自古多渠堰水利。西漢時彭山西南二十里岷江上有大堰,開六水門灌田,后名馨堰。”此書所載方向、里程雖然有誤,但推斷六水門“開”于西漢(公元前25年)則無疑是正確的。六水門一說,又把通濟堰的始建年代上溯了兩百年左右。
四、文翁開創通濟堰研究
近二十年來史學對通濟堰在西漢時業已存在,始建時間應不遲于西漢末年的研究成果,已被當代許多水利史學專家、學者認同。而六水門、蒲江大堰、馨堰、遠濟堰、通濟堰、桐梓堰,稱謂雖多,實則一堰,或通濟堰異時之異名。尤其是“六水門”的線索為表明文翁于西漢景、武間開鑿通濟堰提供了研究素材。
(一)資料
(1)《中國水利百科全書·長江水利史》(1990年版):“西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陽縣(今彭山縣東)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
(2)《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史分冊》(2004年版):“西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陽縣(今四川彭山東)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
(3)《華陽國志·蜀志》(晉·常璩著,公元345~356年)武陽縣:“有王喬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門”。同書:“孝景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4)《水經·江水注》(北魏·酈道元著,公元520年)武陽縣:“此(武陽)縣藉江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
(5)《四川省水利志》(1988年版)據唐代李吉甫力作《元和郡縣圖志》彭山縣:“馨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擁江水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公孫述僭號,犍為不屬;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戰于六水門,是也”。同書卷三在(通濟堰·解放渠)一節中也指明,既然漢光武元年(公元25年)“已有六水門,則當在西漢時已有此堰(指通濟堰)”“六水門故址,應在今新津縣鄧公場”。
(6)《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利卷》(1987年版)四川通濟堰:“新津南至樂山,岷江干支流上自古多渠堰水利。西漢時彭山西南二十里岷江上有大堰,開六水門灌田,后名馨堰。”
(7)《都江堰美學特征》(朱萬河/文):“漢,文翁 ‘穿湔江口,灌溉繁田’,開新渠 ‘通漕西山竹木’,修通濟堰,造萬水池。”
(二)推論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史分冊》(2004年版)第160頁“通濟堰(四川)”認為“筑堰引水的歷史可上溯至東漢建安年間。”如果“六水門”是通濟堰的前身,那么同書第16頁“西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陽縣(今四川彭山東)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文翁筑的這個大堰可以推測認為是通濟堰。
(三)文翁開創通濟堰的可能性
1.文翁是西漢著名的水利專家
文翁(生卒不詳),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安徽舒城)人。班固《漢書·地理志》:“景、武間,文翁為蜀郡守,教民讀書法令”。官學始祖,公元前141年創辦“文翁石室”,是中國歷史上創辦國立學校的第一個人。《華陽國志·蜀志》:“孝景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翁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四川水利志》(1988年版):“文翁穿湔江口興建引水渠,創建了灌溉繁縣(今彭縣南部及新都一帶)約1. 1萬公頃(約合12萬畝)農田的灌區,成為歷史上最早擴引都江堰水源的功臣。在蜀時又曾采用竹木材料修筑陂塘,發展小型水利,文翁終于蜀,吏民為之建立祠堂,春秋祭祀不絕。”《都江堰水利志》(1983年版):“文翁,因其重視水利建設,發展農業生產,使蜀郡出現了 ‘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岷江志》(1990年版):“西漢蜀郡守文翁曾仿此擴灌湔江干渠。”表述文翁水利創舉的例證還很多,這些資料都充分證明了文翁是西漢的水利專家,無可非議。
2.文翁熱衷水利建設
“善政莫大乎水利”,如前所述,文翁任蜀郡守間是水利建設的熱心人,充分說明文翁具備開創通濟堰的可能性。
(1)文翁在開創蒲陽河的同時,開鑿了通濟堰。
據《中國水利百科全書》(1990年版和2004年版):“西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陽縣(今四川彭山)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
第一,在岷江流域筑湔堰。“湔堰”是都江堰的古稱。《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的都江堰》(馮廣宏/文):“李冰建設的都江堰工程,以航運為主,到了漢代,農田灌溉的需求大增,擴建引水干渠勢在必行。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蜀辦了兩件大事:一是修建石室興學;二是《華陽國志》所說的“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據都江堰古稱湔堰及《水經注》所稱“湔溲”推測,當時應直接從堰首開渠引水,渠線偏北沿高地行進,兼用岷江和湔江兩處水源。漢代繁縣包括今彭州及新都的一部分,面積較大,而偏北耕地地勢較高,推測文翁所開應為今蒲陽河(即都江堰內江向人民渠輸水的干渠)高地灌渠,灌溉繁縣的千七百頃農田,約相當于現在的1.1萬公頃。”
第二,在武陽縣(今彭山縣)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灌溉。通濟堰位于西漢武陽縣境,在南河入岷江口引水,現灌溉新津、彭山、東坡、青神52萬畝農田。所稱“地理位置”和“大堰”均相吻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今蒲陽河)”,“在武陽縣引岷江水筑大堰,開六水門(今通濟堰)灌溉。”是兩個不同地方的水利工程。
(2)文翁開鑿通濟堰肇始的時間應為公元前141年。
史料對文翁在蜀任職的時間記述不一。班固《漢書·循吏傳》記為“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班固《漢書·地理志》“景、武間,文翁為蜀郡守。”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記為“孝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以前),以廬江文翁為蜀守”;李燾《新修四齋記》記為“及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詔天下郡國皆立學宮”。本文采用《漢書》說法,參考宋代宋祁《府學文翁祠畫像十贊·文翁贊》“一年而業/二年而儒/五年大成/家詩戶書”和1997年《成都石室中學簡介》“公元前143年,蜀郡守文翁上任后繼續整修都江堰擴大了水利工程。”之說,本文推測認為,文翁約于公元前143年到職任蜀守,景帝末年,即公元前141年開鑿通濟堰,距今已有整整215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