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牛津通識讀本:記憶(中文版)作者名: (澳大利亞)喬納森·福斯特本章字數(shù): 1789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07:26:19
序言
心理學走進大眾當中,是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能不斷地認識自己的意識和大腦,科普讀物功不可沒。
不論是對于作為個體的人還是對于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記憶的重要性和神秘性都不言而喻。如眼前的這本《記憶》(Mem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開篇所言,沒有記憶,“我們就會無法說話、閱讀、識別物體、辨別方向或是維系人際關系”。事實上,除了這些,還會有其他更嚴重的后果:若沒有記憶,在時間的流逝中,我們便無法確認自我;也就是說,我們就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第一章的標題堪為點睛之筆—“你就是你的記憶”。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科學與哲學在山頂上相會時所踏登的石階,就是記憶!
對于一般人來說,記憶是一件難以捉摸的事。而對專業(yè)人員來講,談清楚記憶的本質也絕非易事。作者用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告訴讀者,當你信心滿滿地自以為牢記了某個物體和事件時,真要細加回憶,往往只有支離破碎的印象。比如書中提到的硬幣的例子,平日里幾乎每日接觸、看過了千萬遍,大多數(shù)人依然難以回想出硬幣的準確細節(jié)。古代哲人更是以從鳥舍里尋找特定的一只鳥來比喻追憶的難度。因此,記憶絕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跡,而更像大平原中的滾滾長河。
在介紹感官記憶時,作者特別提到了“雞尾酒會”現(xiàn)象。在雞尾酒會這樣嘈雜的室內(nèi)環(huán)境中,雖然同時存在著人的交談、餐具碰撞、器樂之聲等許多不同的聲源,一般具有正常聽力的人還是能夠從所接收到的混合聲波中注意到自己所關注的信息,聽懂目標語句。這種現(xiàn)象令人驚訝。事實上,自從科林·謝里(Colin Cherry)在上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雞尾酒會”問題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進行解答,但目前為止,尚無令人滿意的答案。在我看來,認識“雞尾酒會”問題之本質還在于認識信息掩蔽和利用知覺線索去掩蔽的本質,而聽者利用不同的知覺線索來減少和消除信息掩蔽作用的認知操作又是一個腦科學最為核心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感官記憶本身也有其復雜的時間結構。盡管作者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但從字里行間中讀者不難得到有趣的啟發(fā)。
記憶似水的另一個含義是,記憶也是會出現(xiàn)偏差的,這是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司空見慣。但在某些特別情形下,記憶的偏差可能導致嚴重后果,比如犯罪調查中“目擊者證詞”的不真實性。事發(fā)現(xiàn)場的很多因素會對目擊者造成影響,扭曲其記憶。此外,誘導性的提問方式也會加重這種扭曲,讓人分不清真實的記憶與后期增添的虛假記憶。對于警察以及法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來說,對虛假記憶的重視、考察和研究無疑有重大的意義。顯然,記憶不是一個獨立的認知功能。
將記憶劃分成編碼、存儲和提取三個主要過程,這是由古典時期的柏拉圖提出,并一直沿用傳襲,為當今的許多研究者所接受的劃分方式。在這樣的認識下,記憶變成了多重功能、多種組分的集合,而不再是混沌而固化的一團。本書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于,貫穿始終強調記憶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不是靜態(tài)的實體。它既是“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受到人的偏見、印象、信仰、態(tài)度的左右;又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系統(tǒng),受到人的感官輸入的影響。記憶從來不是人們對信息被動的接收和存放,而是被我們賦予意義,進而被我們的知識和偏見所改寫!
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在一本小說中有句名言,大意是說我們經(jīng)歷一件事情的速度與遺忘它的強度成正比。今天,我們身處一個信息高速傳輸?shù)幕ヂ?lián)網(wǎng)時代,不僅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越來越快,接受到的信息也變得海量而又碎片化。對當代人而言,太快的遺忘是一件令人頗感無奈的事。如何增強記憶力?如何忘掉垃圾信息?作者在最后一章專門探究了這一問題。就“硬件”方面來說,目前我們似乎尚無可作為,而在“軟件”方面,書中提到了一些頗具借鑒價值的記憶方式,如軌跡記憶法、關鍵詞記憶法、言語記憶法,尤其是具有針對性的“復習迎考時的學習建議”。另一方面,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就一定完全是好事嗎?書中通過著名記憶大師、俄羅斯記者舍列舍夫斯基的故事,說明了“無法忘卻”的痛苦。史懷哲說“幸福無非就是身體健康、記性不佳”,這是以俏皮的方式表達的生活智慧。好在舍列舍夫斯基的痛苦是一種“奢侈”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我們倒是可以先不去管它。
作者喬納森·福斯特長年致力于記憶和記憶障礙領域的研究。這部作品基于數(shù)年積淀,堪為佳作,少有一本書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內(nèi)把記憶講得如此透徹、有趣。我愿將這部杰作推薦給所有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人,不論是專業(yè)人士,還是一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