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進化(中文版)
- (英國)布賴恩·查爾斯沃思 德博拉·查爾斯沃思
- 1555字
- 2019-01-04 07:30:57
第一章 引言
匍匐者兮,
與我何異;
彼猿吾人,
兄弟血親。
——托馬斯·哈代《飲酒歌》
科學界存在著這樣一個共識:地球是一顆行星,它環繞著一顆非常典型的恒星運動,這顆恒星是銀河系中數以億計的恒星之一,銀河系又是不斷擴張的浩瀚宇宙中數以億計的星系之一,而宇宙起源于約140億年前。大約46億年前,由于塵埃與氣體的引力凝聚過程,地球產生了;這個過程也產生了太陽以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早于35億年前,在純粹的化學變化中產生了能自我復制的分子們,所有現存生命都是它們的后代。在達爾文所謂的“后代漸變”過程中,生命漸次形成,通過一個枝蔓叢生的譜系——生命之樹——彼此關聯。我們人類與黑猩猩及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最為緊密,在600萬—700萬年前,我們與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我們所屬的哺乳類動物,與現存的爬行類動物在約3億年前也具有共同的祖先。所有的脊椎動物(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都能追根溯源到一種生活在5億多年前、小小的像魚一樣、缺少脊柱的生物。再往前追溯,辨明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類群之間的關系變得愈加困難。但是,就像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在它們的遺傳物質中,有清晰而鮮明的印跡表明它們有共同的祖先。
距今不到450年,所有的歐洲學者還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宇宙的大小最多不過幾百萬英里,太陽以及其他星球都圍繞著地球這個中心運動。距今不到250年,他們還認為宇宙是在6000年前被創造出來的,而它自創世之后就再無本質變化,盡管當時人們已經了解到地球與其他行星一樣,是圍繞著太陽轉動,也廣泛接受了宇宙比他們之前所了解的要大得多這一事實。距今不到150年,科學家們普遍接受了地球當前的狀態是由至少數千萬年的地質變遷形成的這一觀點,但是生命是上帝的特別創造這一觀念依然是主流思想。
在不到500年間,科學方法大行其道,我們通過實驗與觀測進行推理,而不再求助于宗教權威或者統治權威,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于人類起源以及人與宇宙關系的觀念。在開啟了一個具有內在魅力的全新世界的同時,科學也深刻影響了哲學與宗教。科學的發現表明了人類是客觀力量的產物,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只是浩瀚悠久的宇宙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基于上述觀點,我們才能探索了解宇宙——這是整個科學研究計劃的基礎假設,無論科學家們自身有著怎樣的宗教或哲學信仰。
科學研究計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這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在20世紀這個恐怖事件在人類社會中頻頻發生的時代。科學的影響或許間接地推動了這些事件——一方面通過大規模工業社會的興起所觸發的社會變革,另一方面通過對傳統信仰體系的削弱侵蝕。然而,我們也可以說,人們本可以運用理性阻止人類歷史上諸多悲劇的發生,20世紀的災難源自理性的缺失而非理性的失敗。正確運用科學來認識我們所生存的世界,這是人類未來的唯一希望。
進化論的研究已經揭示了我們與地球上棲息的其他物種之間緊密的聯系,只有對這種聯系保持尊重,才能避免全球性的大災難的發生。自140多年前達爾文與華萊士發表本領域的首批著作以來,生物進化論蓬勃發展。本書的目的在于向大眾讀者們介紹一些進化生物學中最重要也最基礎的發現、概念以及規程。進化論為整個生物學提供了一套統一的法則,也闡明了人類與宇宙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此外,進化論的許多方面還有實際的價值,比如當前緊迫的醫學問題,正是由于細菌對抗生素、艾滋病病毒對抗病毒藥物快速進化出的抗藥性所導致的。
在本書中,我們首先介紹進化論的主要因果過程(第二章);第三章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生物背景知識,同時也展示了我們如何在進化層面理解生物之間的相似性;第四章描述了那些源自地球歷史、源自現存物種地理分布樣態的進化論證據;第五章關注自然選擇之下的適應性進化;第六章則關注新物種的進化以及物種間差異的進化;在第七章中,我們將討論一些對進化理論來說看似困難的問題;第八章則是一個簡要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