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湛如

印度哲學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被并稱為世界的三大哲學傳統,印度與中國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印度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哲學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理論深邃,源遠流長,中國、日本等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很多印度文化的影子與元素。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研究印度宗教文化的傳統,但古代與現代中國人接觸較多的是印度佛教,從漢代的譯經開始一直到清末的佛教義學的復興,歷代東來西去的高僧成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主體,玄奘等四大翻譯家的成就與影響更是讓人耳熟能詳。

吠陀是現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歷史文獻,而奧義書中則出現了一些印度哲學的基本觀念,包括部分哲學理論。盡管一些哲學觀點與宗教思想密不可分,但奧義書被很多人視為印度哲學的起點與宗教哲學的源頭,奧義書的成書時間大體上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奧義書中的“梵我同一”、“輪回解脫”的理論對后世印度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印度思想與哲學進入百家爭鳴時期,印度著名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這一時期形成,兩大史詩中有不少篇幅講述了哲學與宗教,人們習慣將這一時期稱為“史詩時期”。

公元前6世紀以后到公元4世紀,婆羅門教系統內部出現了分歧,導致六派哲學的先后形成,六派哲學均承認吠陀權威,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經典時期”。沙門思潮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給婆羅門教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危機。新思潮、新思想種類極多,不同文獻記載有數百種之多,最有代表性并持久發展的是佛教、耆那教和順世論。佛教的創立就是反對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但對婆羅門教的某些思想還是進行了不同程度地吸收與改進,佛教的理論體系龐大,但有關滅苦的方法、輪回、解脫等主張與婆羅門教有著非常相近之處。然而,佛教的緣起論、主張諸行無常等觀念則是與婆羅門教的最大不同。佛教、耆那教和順世論都不承認吠陀的權威,在很多方面與婆羅門教對立,被婆羅門教系統稱為異流三派。實際上,印度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宗教仍然是婆羅門教或印度教。

在佛教興起并持續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婆羅門教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婆羅門教憑借著自身的傳統與文化習慣等諸多因素,一直以不同方式在進行自身的理論調適與發展。隨著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788-820)的出現,婆羅門教在理論與實踐等多方面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印度教的出現便是其最為明顯的例子,它將傳統的婆羅門教思想進行改造,完善了傳統婆羅門教的基本學說,并為印度教的理論進行了有力鋪墊。

公元9世紀至18世紀,印度經常受到新的民族與新的宗教的影響,南亞次大陸的宗教與民族沖突日益嚴重,印度教的影響逐漸擴大,而佛教在8世紀之后也許是因為時節因緣的關系,在印度本土的發展呈轉型態勢,而佛教第二故里的中國則如日中天,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都紛紛創立,禪宗更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耆那教的影響日益縮小,伊斯蘭教的思想則有了較大發展,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錫克教又有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印度近現代百分之八十以上民眾信奉的是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佛教的思想也在印度教中有所影響,佛教與婆羅門教包括與印度其他宗教的交流,也直接或間接豐富了佛教自身的思想體系。因此,了解佛教以外的印度宗教哲學對完整地理解印度文化十分重要。

本世紀以來,國內關于印度哲學的研究可謂代不乏人,晚近以來,梁漱溟先生、陳寅恪先生、許地山先生、向達先生率先開印度學研究之先河,奠定了印度學在國內研究的基礎。此后季羨林先生、饒宗頤先生、金克木先生自5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且碩果迭出。文革后國內印度學研究的成果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些專門性的成果也先后問世,巫白慧先生、黃心川先生、姚衛群先生等都有著系統性的討論與論述。

休·漢密爾頓的這本《印度哲學》為近年來印度哲學領域較為引人注目的著作,本書試圖闡明的是印度思想中關于理性的傳統,并與西方哲學的“理性”進行了通俗的辨析。作為通識性的讀本,本書分八章,基本上對印度哲學二千五百年左右跨度的內容作了流暢地梳理,一些觀點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通識,字里行間流露著精辟的思考,并啟發讀者在閱讀本書后繼續探尋印度哲學的奧秘與神奇。

作為有緣較早讀到本書的原著與漢譯本的自己,一直在為本書取得的成績歡喜不已,承蒙譯林出版社友人的厚愛與垂青,希望在漢譯本出版之際為本書寫幾句話,惶恐之余遲遲不敢下筆,閱讀本書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的過程,期待并祝福讀者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建昌县| 长白| 土默特右旗| 大渡口区| 东城区| 新民市| 汤原县| 文安县| 宁晋县| 武安市| 柯坪县| 隆安县| 津市市| 嘉禾县| 桐乡市| 宾川县| 惠州市| 北碚区| 葫芦岛市| 台江县| 阿拉善左旗| 陵川县| 大关县| 清水河县| 北宁市| 林芝县| 肃宁县| 全州县| 惠安县| 昌宁县| 依安县| 宣恩县| 乐东| 陆河县| 金沙县| 铜鼓县| 郓城县| 都江堰市| 朝阳县|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