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科學革命(中文版)
- (美國)勞倫斯·普林西比
- 1300字
- 2019-01-04 07:21:42
序言
自柯瓦雷創造“科學革命”這個概念以概括16、17世紀歐洲思想所發生的激進變革以來,它成了科學史家們最熱切關注的中心話題。圍繞這個話題,70年來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編史綱領、數以百計的專門著作和幾代優秀的科學史家。事實上,正是這個主題培育并造就了科學史學科的獨特范式。我們或許可以說,時至今日,一個不深入了解“科學革命”的科學史家,不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史家;一個科學史的入門初學者,最好是先讀關于“科學革命”的著作。
然而,“科學革命”主題已經嚴重發散,正像本書作者在引言中所說:“如果問10位科學史家科學革命的實質、時間段和影響是什么,你可能會得到15種回答?!鄙踔?,像夏平這樣的科學史家根本否認存在什么“科學革命”。在這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情況下,對專業科學史家來說,應該去比較各家的觀點和論據,去研究關于科學革命的種種編史學;而對初學者來說,則需要一本權威性的綜合著作,總結各方觀點的合理之處,講述一個主題鮮明的歷史故事。所幸的是,本書就是這樣的著作。
作者勞倫斯·普林西比(Lawrence Principe)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科學技術史系和化學系雙聘講席教授,1983年畢業于特拉華大學,獲化學和文科雙學士學位,1988年獲印第安納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化學系任教,1996年獲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史博士學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早期化學史,特別是煉金術與化學的關系史。普林西比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職業科學史家,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教師,很擅長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條理分明地講述歷史。他曾獲得卡內基基金會、鄧普頓基金會以及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多次頒發的教學大獎。美國教學公司(The Teaching Company)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組織全美名師錄制“名課”(The Great Courses),其中的“從古代到1700年的科學史”(History of Science: Antiquity to 1700)即由普林西比講授。
按照天界、地界、生命界、人工界的順序,本書既討論了天文學—力學—物理學這個科學革命敘事的傳統線索,也討論了占星術—煉金術—赫爾墨斯主義等化學論的敘事線索,還把解剖學—醫學—植物和動物博物學也納入科學革命的范疇中。這種種線索的并存并沒有損害全書鮮明的主題。作者把科學革命時期(大約從1500—1700年)通過錯綜復雜的連續漸變造成的最大斷裂總結為,一個處處關聯的、充滿意義的、隱含神圣設計和無聲隱喻的世界被徹底瓦解,具有寬廣視野和多面經驗的自然哲學家,被專業化、分科化的技術科學家所取代。革命之前的“關聯宇宙論”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于革命的全過程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開普勒、玻意耳、牛頓等人始終堅持認識自然就是認識上帝,自然哲學是神學的分支,宗教才是研究自然的原動力;為什么牛頓會熱衷于研究煉金術和圣經年代學,并且相信摩西等古代哲人早就知道萬有引力定律;為什么第谷在天堡里同時進行天文觀測和煉金術(他稱之為“地界天文學”)的工作。甚至機械自然觀的出現,也應該從“關聯宇宙論”與人類日益增加的技術能力的共同背景下加以理解。
以寥寥數萬字的篇幅,把近幾十年發掘出來的如此之多的線索組織起來,并且提煉出鮮明的科學革命形象,這是本書的最大長處和特色。我相信,多年來深受實證主義及輝格式科學史影響的中國讀者,讀讀本書,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