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爾《國際商務》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7版)
- 圣才考研網
- 7字
- 2019-01-04 02:31:02
第Ⅱ篇 國家差異
第2章 政治經濟中的國家差異
2.1 復習筆記
一、政治體制
一國的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取決于該國的政治體制。政治體制(political system)指一個國家的政府體制。政治體制可以用兩個相關的指標加以考察,第一個是其對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重視程度,第二個是其民主或集權的程度。
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1)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是指集體目標優先于個人目標的一種政治體制。當強調集體主義時,一個整體的社會需求通常被認為要比個人自由重要得多。集體中的社會主義是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提出的。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工人們的報酬并未體現出其勞動的全部價值。要改變這一不合理現象,必須對生產、分配和交換等基本工具實行國家所有制。其邏輯是:如果國家擁有這些生產工具,國家就能保障工人的勞動得到完全的補償。因此,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國家所有制企業,使整個社會,而不是少數資本家獲益。
20世紀早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分裂成兩大陣營:共產主義者(communists)相信只有通過武裝革命和專政,社會主義才能成功;而社會民主主義者(social democrats)則反對武裝革命和專政,認為可以通過民主方式實現社會主義。
(2)個人主義
作為集體主義的對立面,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指這樣一種哲學,即一個人應享有其經濟和政治追求的自由。相對于集體主義而言,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利益應優先于國家的利益。
個人主義是建立在兩個核心原則基礎之上的。第一個原則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表達的重要性;第二個原則強調只有通過讓人民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才能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而不是由某個集體機構(如政府)來規定什么是社會的最高利益。所以,個人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個人的經濟和政治自由乃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這就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產生了沖突。
2.民主與集權
(1)民主
民主(democracy)是指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在該制度中,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選舉或通過其所選代表間接選舉出來的。
(2)集權
集權(totalitarianism)是這樣一種制度,在該制度中,個人或一個政黨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政治反對黨派則是被限制的。
民主、集權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是有相關性的,民主和個人主義往往形影相隨,而集體主義通常與集權主義相連。但是灰色地帶總是存在的,可能有一個民主國家以集體主義價值為主導,也可能有一個集權國家敵視集體主義而鼓勵一定程度的個人主義,尤其是在經濟領域。
二、經濟體制
政治意識和經濟體制之間是有聯系的。在一些以個人目標為主的國家中,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相反,在一些以集體目標為主的國家中,國家可能控制了許多企業,同時,在這些國家,市場可能受到限制而不是開放的。具體地講,有三種主要類型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
1.市場經濟
在一個純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中,所有生產性活動都為私人擁有,而非為國家所擁有。一個國家生產什么商品和服務,以及生產多少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并通過價格機制將信息傳遞給生產者。如果商品的需求超過供給,則價格上升,表明生產者應生產更多;如果供給超過需求,則價格下跌,表明生產者應減少生產。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的購買模式通過價格機制傳遞給生產者,從而決定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
在一個以這種方式運作的市場中,不能對供給設置任何限制。當一個市場被單個企業所壟斷時,對供給的限制就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對應需求的增加,一個壟斷者可能不是增加產出,而是限制產量,提高價格,這樣,壟斷者就可從售出的每一單位產品中獲取更大的邊際利潤。雖然這對壟斷者是好事,但對消費者來說則是壞事,因為他們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且,這對整個社會的福利也可能是不利的。由于壟斷者不存在競爭對手,它沒有動力去尋找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相反,它可以簡單地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最終結果是壟斷者可能變得越來越無效率,生產的都是價格高、質量低的產品,導致整個社會福利下降。
考慮到壟斷固有的危險,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作用就是鼓勵私人生產者之間有活力的競爭。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可以通過反壟斷法限制企業壟斷市場的行為(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就起此作用)。私人所有制也鼓勵有活力的競爭和經濟效率,私人所有制保證企業有權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利潤,這就鼓勵企業尋找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的方法,包括通過引入新產品,開發更有效的生產工藝,開展更好的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或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管理它們的業務。總之,通過這種刺激的作用,不斷改進產品和生產工藝,最終就會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產生重要的正面影響。
2.計劃經濟
在一個純粹的計劃經濟(command economy)中,一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生產的數量及銷售價格都是由政府計劃指定的。在純粹的計劃經濟中,一切工商企業均歸國家所有,其基本原理是,政府能夠直接按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投資,而不是按個人的利益進行投資。從歷史上看,計劃經濟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在這些國家中集體主義目標優先于個人主義目標。
盡管計劃經濟的目標是為公共利益而利用經濟資源,然而實際發生的情況似乎與初衷相悖。在計劃經濟中,國有企業對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缺乏動力,因為企業不會破產,況且私有制的取消意味著不存在刺激機制去鼓勵個人或企業尋求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式。因此,計劃經濟缺乏動力和創新,經濟趨于停滯。
3.混合經濟
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間還有一種混合經濟。在混合經濟中,一部分是私有制和自由市場機制,另一部分是國有制和政府計劃機制。混合經濟曾經在世界許多國家非常流行,盡管其數量正在減少。在混合經濟中,政府也傾向于將一些困難企業收歸國有,因為這些企業繼續經營被認為對國家利益極為重要。
三、法律體系
一國的法律體系(legal systems)或制度指法令或法律,它們規定了行為要合乎實施法律的程序,并且通過法律實現公正。一國的法律將制約商務實踐,定義商務交易活動的方式,制定商務交易中有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各國的法律環境差異很大。管理商務活動的法律通常反映出該國統治者的政治意識。
1.不同的法律體系
世界各國所采用的法律主要有三大體系,或三種法律傳統,即普通法、大陸法和宗教法。
(1)普通法
目前依然采用此法系的大多為英國的前殖民地國家,包括美國。普通法(common law)體系以傳統、先例和慣例為基礎。傳統是指一個國家的法律歷史;先例是指法院以前所判過的案例;慣例則是指具體應用法律的方式。法庭在解釋普通法時,會依據這些特征行事,這給普通法體系帶來了某種程度的靈活性。在普通法體系下,法官有權解釋法律,所以它只適用于個別案例的特定情景。這樣,每個新的解釋便確立了一個先例,而以后發生類似案例則可參照此先例。隨著新的判例的產生,法規也會變得更具適應性,更為清晰或完善,以應對新的情況。
(2)大陸法
大陸法(civil law system)體系是以一套十分詳盡的法律條文所組成的法典為基礎的。法庭在解釋大陸法時,所依據的就是這些法律條文。相對于普通法體系而言,大陸法趨于較少對抗性,因為法官主要依據詳盡的法律條文,而不是傳統、先例和慣例。換言之,較之普通法,大陸法體系的靈活性相對有限。在普通法體系中,法官有解釋法律的權力;而在大陸法體系中,法官只有應用法律的權力。
(3)宗教法
宗教法(theocratic law system)體系是以宗教教義為基礎的一種法律制度。伊斯蘭法是現代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宗教法律制度。伊斯蘭法主要側重于道德倫理,而不是一個商業法規,它傾向于全方位地管理生活。伊斯蘭法的基本精神是不能變更的,但是在現實中,伊斯蘭法官和學者也經常爭論伊斯蘭法律如何在現代世界應用的問題。事實上,許多穆斯林國家所采用的法律制度是伊斯蘭法和普通法或大陸法的混合體。盡管伊斯蘭法主要關注倫理行為,但也沿用于某些商業活動。
2.合同法的差異
普通法體系和大陸法體系的差異可以在合同法中找到充分的例證。一張合同就是一份法律文件,它規定了交易發生的條件、交易雙方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法(contract law)是管理合同執行的法律實體,當一方感到另一方違反了協議文本或原則時,合同有關方通常會通過合同法來解決。
由于普通法相對來說不太明確,故在一個普通法框架下起草的合同往往對所有偶然事件都有非常詳盡的說明。而在大陸法框架下,合同則趨向于較短和較為籠統的描述,因為在普通法合同中所涉及的許多問題在大陸法法典里都有明文規定。在實施普通法體系的國家起草一份合同較為昂貴,而在實施大陸法體系的國家處理合同糾紛則可能產生很多爭議。另外,普通法體系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允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合同糾紛。
當國際貿易發生合同糾紛時,涉及到運用哪個國家的法律來處理糾紛。要解決這一問題,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都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為準。CISG 為在不同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買方和賣方之間簽訂和執行商業合同制定了統一的原則。要采用CISG,一國應表明它將該公約視為本國法律的組成部分,這樣,CISG就自動適用于那些認可該公約的國家中不同企業間所有的貨物買賣合同,除非合同方明確表示不使用該公約規則。但是,CISG的實施也有一個問題,即只有不足70個國家認可此公約。世界上許多大的貿易國家,包括日本和英國,都沒有承認CISG。
當企業不愿意采用CISG時,它們通常選擇仲裁,選擇一家著名的仲裁機構來解決合同糾紛。
3.財產權和腐敗行為
在法律意義上,財產一詞是指個人或企業所擁有的具有合法權益的一種資源,即其自身所擁有的資源。資源包括土地、建筑物、設備、資本、礦產、企業和知識產權(如專利、版權和商標)。財產權(property rights)是指使用資源以及通過使用資源可能產生任何收益的一系列相關法律權益。各國涉及財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差異。財產權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被侵犯:私下行為和公共行為。
(1)私下行為
私下行為(private action)是指非公有的個人或集團的偷竊、盜版、敲詐等行為。在法制程度較低的國家,其犯罪程度更嚴重。
(2)公共行為和腐敗
侵犯財產權的公共行為(public action)是指公共官員,如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從財產所有者那里勒索錢財或資源。這種行為可以通過法律機制實現,包括向財產所有者征收過多的稅收,索取高額的許可證費用,將其資產收歸國有而不予補償,或重新分配資產而不給原來的所有者以補償等。侵犯財產權的公共行為還可以通過非法的路徑或腐敗來實施,例如一些企業為獲得在某個國家、行業或某個地區經營的權利而不得不行賄。
不同國家的腐敗程度存在著制度上的差異。在一些國家,法律法規使腐敗維持在最低限度,腐敗被視為是非法的,一旦發現,違法者就會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而在另一些國家,法制十分薄弱,官員和政治家的腐敗行為相當普遍,腐敗在這些國家非常流行,以至于政治家和官員將其視為一種政府特權,并公然藐視反腐敗法。
經濟現實顯示,高度腐敗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一個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并導致該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
美國通過了《反國外腐敗行為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該法禁止企業或個人為獲得或保留那些由外國政府管轄的生意而向其官員行賄。但是,不管是美國的法律,還是經合組織的協定,都允許有例外,即所謂的為方便或加急而支付的費用(也被稱為“通融費”或“加急費”),該項費用的目的是加快或保證日常政府行為的執行。
4.知識產權的保護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屬于財產權,是知識活動的產物。知識產權通過專利、版權和商標可以建立所有權。
專利(patent)是準許一個新產品或新工藝的發明者在一定時期內享有制造、使用或出售該發明的專有權。
版權(copyrights)是作者、作曲家、劇作家、藝術家和出版商出版或以適當的方式傳播其作品的專有合法權利。
商標(trade marks)是設計和品牌的名稱,通常需要在官方注冊登記,商人或制造商用以稱呼和區別其產品。
國際企業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會作出不同的反應。有些企業會游說其政府簽署國際協議,以保證知識產權受到相應保護,并加強法令的實施。這種行動的結果之一是國際法規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強了。除了游說政府,企業還可能為保護自身利益而訴諸法律手段。
5.產品安全與產品責任
產品安全法(product safety laws)是指對某一產品必須建立一定的安全標準。產品責任(product liability)是指當一個產品引起傷害、死亡或損失時,該產品的生產企業及其主管人員應對此負責。產品責任分民事和刑事兩種。民事責任要求支付賠償金,刑事責任導致罰金或監禁。在產品責任法適用范圍廣泛的國家,責任保險費較高,將導致責任保險成本上升,從而降低企業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除了競爭問題,產品安全和責任法的國家差異也給企業在海外從事商務活動帶來—個重要的倫理問題。當產品安全法在企業母國比在外國更嚴格或外國產品責任法相對寬松時,盡管從道義上講,毫無疑問應該依照母國標準,但事實上,大家都清楚企業一般都按照較為寬松的安全和責任法從事國際商務活動,而這種做法在母國往往是不允許的。
四、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一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對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深遠的影響,從而也會影響該國對某企業在選擇其作為市場和生產地點時的吸引力。
1.經濟發展的差異
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差異。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共同尺度是人均國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GNI被視為衡量一國經濟活動的標準,可衡量該國居民總的年收入。
然而,人均 GNI 值也可能產生誤導,因為該值沒有考慮生活費用的差異。為比較不同的生活費用,可以使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來調整人均GNI,利用參照購買力平價調整過的指標,可以對不同國家的生活水平進行較為直接的比較。GNI和PPP數據只是對發展所作的一個靜態的描述。
2.發展概念的延伸
阿馬蒂亞·森一直主張,衡量發展水平應少一點諸如人均 GNI 那樣的物質產出指標,而多一點衡量人民所擁有的能力和機會的指標。聯合國采納了他的著名論點,建立了人文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來衡量不同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HDI 有三個基本衡量指標:期望壽命、接受教育的權益、基于 PPP 估算的平均收入能否滿足該國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3.政治進步與經濟進步
(1)創新(innovation)和創業是增長的動力。創新不僅包括新產品,而且包括新工藝、新組織、新管理和新戰略。創新也存在于產品的創業活動中。創業者是最先將創新產品和工藝商業化的人,創業活動給一個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一個國家的經濟要長期持續地增長,那么一個能推動持續產生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以及創業活動的商務環境是不可或缺的。
(2)創新和創業需要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個人都能自由地對某一個新的創意嘗試商業性運作(即進行創業活動)。市場經濟體制蘊含著對發展創新的巨大刺激力。在計劃經濟中,由于國家擁有所有的生產資料,因此個人幾乎沒有經濟動力進行有價值的創新,因為是國家而不是個人獲得所有的利益。
(3)創新和創業必須加強對產權的保護。推進創新、創業活動和經濟增長的商務環境還包括對產權的強有力的法律保護。沒有強有力的產權保護,企業和個人經營就會有風險,其從創新努力中得來的利益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或國家剝奪。
(4)經濟持續發展需要民主的政治制度。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傾向于將民主制度與保護產權和促進經濟進步的市場經濟聯系在一起。民主對經濟增長是好事,而集權卻不利于經濟增長。
(5)經濟進步導致民主。持續的經濟增長往往能導致民主政體的誕生。
4.地理、教育和經濟發展
由于地理上的優勢,一些國家較之另外一些國家從事更多的貿易活動,從而更為開放,并形成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制,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的較快增長。惡劣的地理條件會對一國經濟產生負面作用。
教育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教育上投資較多的國家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因為受過教育的人通常是生產力水平更高的人。
五、經濟轉型的本質
向基于市場的經濟體制的轉變,一般包括以下步驟:放松管制、私有化和創建一個保護產權的法律體系。
1.放松管制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包括撤銷對市場自由運作的限制,建立私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經營的方式。放松管制還包括取消價格控制,讓市場供求來決定價格,廢除有關禁止建立和經營私有企業的法規,以及放松或取消對外國企業的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的限制。
2.私有化
私有化(privatization)就是將國有財產轉變為私人個體所有。這一轉化經常是通過拍賣出售國有資產進行的。私有化被看成一種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它通過向新的私有企業主提供強有力的刺激,推動其提高生產力,開發新市場和退出虧損的市場。
3.法律體系
法律是保護私有產權和提供合同執行保障的機制,是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所必需的。沒有法律體系保護私有產權,沒有一個機制使這一體系正常運行,私人和公共部門從事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就可能不斷下降,甚至會引起有組織的犯罪,這些都將侵蝕私營經濟部門所產生的利潤。
六、對管理者的啟示
首先,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會引發重要的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將對國家商務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其次,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及其環境會明顯影響該國作為一個市場或投資場所的吸引力。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收益、成本和風險將受到該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的影響。一個國家作為市場或投資場所的綜合吸引力取決于在該國長期從事商務活動的收益與成本、風險之間的差額。圖2-1表明了四者之間的關系。

圖2-1 國家吸引力
1.收益
在一個國家長期從事商務活動的貨幣收益是由市場規模、該市場上消費者的現有財富(購買力)和未來財富決定的。通過較早識別和投資一個有潛力的經濟后起之秀,國際企業可以較早在該國建立品牌信譽和商務優勢,如果該國持續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則相關國際企業就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相反,遲到的企業可能會發現,由于缺乏品牌信譽和必要的經驗而難以在該市場上獲得很大的優勢。早日進入有潛力的經濟后起之秀國的企業可能獲得實質性的第一進入者優勢,而遲到的企業可能陷入遲進入者劣勢。(第一進入者優勢是指市場早進入者所擁有的優勢,遲進入者劣勢是指后進入者可能遭遇的障礙。)
2.成本
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因素決定了國際企業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
政治因素就是指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可能會因需要收買政治勢力以便取得政府對商務活動的許可而有所增加。
經濟因素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復雜性。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或不發達的國家,由于缺少基礎設施,從事商務活動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在極端的情況下,國際企業可能不得不自己提供所需的基礎設施,這無疑會增加成本。
說到法律因素,在一個對產品安全、工作場所安全、環境污染等制定了嚴格法規標準的國家從事商務活動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因為遵守這些法規是要花費成本的)。然而,在一個對商務活動管理缺乏健全法律體系的國家從事商務活動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如合同違約。類似地,當東道國法律無法保護知識產權時,就會導致國際企業因其知識產權被“偷竊”而喪失應有的收益。
3.風險
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風險是由許多政治、經濟和法律因素決定的。
政治風險(political risk)可定義為因政治力量而引起的一國商務環境的劇烈變化,從而對某特定工商企業的利潤和其他目標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經濟風險(economic risk)可以定義為因經濟管理不當所引起的一國商務環境的劇烈變化,從而對某一特定企業利潤和其他目標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經濟管理不當的一個很明顯的指標就是通貨膨脹率,另一個指標則是企業和政府的負債率。
法律風險(legal risk)可定義為貿易伙伴違反合同或侵犯產權的可能性。
4.綜合吸引力
一個國家作為一種潛在市場或投資場所,其對外國企業的綜合吸引力取決于在該國從事商務活動相關的收益、成本和風險的平衡。一般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和政治穩定的民主國家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相關成本和風險較低,而在欠發達國家和政治不穩定國家的成本和風險則較高。
2.2 課后習題詳解
1.自由市場經濟激發更大的經濟增長,而國家計劃經濟則抑制增長。請討論之。
Free market economies stimulate greater economic growth, whereas state-directed economies stifle growth! Discuss.
答:創新和創業活動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
自由化的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更傾向于鼓勵創新。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個人都能自由地對其某一個新的創意嘗試商業性運作(即進行創業活動)。同樣,現有企業也可自主地通過創新改善其經營。一旦成功,個人創業者和現有企業都將獲得高額回報。因此,市場經濟體制蘊涵著對發展創新的巨大刺激力。
在計劃經濟中,由于國家擁有所有的生產資料,因此個人幾乎沒有經濟動力進行有價值的創新,計劃經濟的目標是人人為了“社會的利益”而工作。缺乏經濟自由和創新激勵可能是許多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停滯的主要原因。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許多混合經濟中那些國家壟斷的部門,如英國的醫療保健和電子通信部門。
2.一個民主政治體制是經濟持續進步的基本條件。請討論之。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sustained economic progress. Discuss.
答: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傾向于將民主制度與保護產權和促進經濟進步的市場經濟聯系在一起。根據這一點,我們認為民主對經濟增長是好事。
然而,一些集權主義的政府也一直在鼓勵市場經濟和強有力的產權保護,并取得了快速的經濟增長。近幾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五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經濟增長開始時有—個共同點,即都是非民主政權。另外,也有一些長期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如印度)多年來一直經歷著緩慢的經濟增長。
因此,鼓勵市場經濟和實行強有力的產權保護才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民主政治體制雖不是經濟持續進步的基本條件,但持續的經濟增長往往能導致民主政體的誕生。
3.在—個國家中,腐敗(即政府官員受賄)與該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何種關系?腐敗是否一定是壞事?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uption(i.e., bribe taking by government officials)in a country and economic growth? Is corruption always bad?
答:(1)經濟現實顯示,高度腐敗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一個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并導致該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由于挪用利潤賄賂政治家和官員,因而減少了企業投資的收益,從而導致國內外企業在該國投資的積極性下降,投資減少則對該國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2)盡管大多數人認為腐敗是糟糕的,但是不管是美國的法律,還是經合組織的協定,都允許有例外,即所謂的為方便或加急而支付的費用,也被稱為“通融費”或“加急費”,該項費用的目的是加快或保證日常政府行為的執行。國會對這類例外的解釋是,這些通融費從技術層面講也可列入行賄范圍,但與為獲得或保持生意的行賄有明顯不同,因為前者只是為了加快職責的實施,而費用接受者的執行權已經被法律確認。
4.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提出發展的概念應該擴大,不能僅限于經濟發展。森認為在評價一國的發展水平時還應該包括其他一些什么因素?如果采用森的觀點,對政府將產生什么影響?你認為森所提出的“發展不能僅限于經濟發展”的觀點是否正確?請解釋。
The Nobel prize-winning economist Amartya Sen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hould be broadened to include more than just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other factors does Sen think should be included in an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 How might adoption of Sen's views influence government policy? Do you think Sen is correct that development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lain.
答:(1)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一直主張,衡量發展水平應少一點諸如人均 GNI 那樣的物質產出指標,而多一點衡量人民所擁有的能力和機會的指標。根據他的理論,發展應該被視為人民能體驗到的實際自由不斷擴大的一個過程。因此,發展要求消除干擾自由的主要障礙:貧窮和專制、經濟機會的缺失和制度性社會剝奪、公共機構的冷漠以及無法忍受的壓抑。森認為,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政治過程,其成功要求政治體“民主化”,在有關社會的重大決策方面應有公民的聲音。這使森十分關注基礎性健康福利,尤其是兒童的健康與教育以及婦女教育。
(2)如果采用森的觀點,政府將會更加注重民主的發展,在制定決策的時候能夠更廣泛地征求百姓對國家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公民的權利也能因此增大;此外,政府會注重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在醫療、教育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
(3)個人認為森所提出的“發展不能僅限于經濟發展”的觀點是正確的。“發展”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大目標的集合。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發展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社會的全面發展——包括最廣大人民群眾福祉與安全的確保——才是根本。因此,在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努力促進社會的可持續全面發展,為每一個誠實、勤奮的勞動者的自由發展創造和提供一個公平、合理、和諧、法治的環境與條件,為每一個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者提供基本的福利才是真正的發展。
5.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CEO,有一項金額達1億美元的投資要在俄羅斯或捷克之間進行選擇。假定兩國的長期投資回報相同,因此你的選擇主要取決于風險的考慮,請估計在兩國從事商務活動的風險有何不同。你優先考慮在哪國投資?
You are the CEO of a company that has to choose between making a $100 million investment in either Russia or the Czech Republic. Both investments promise the same long-run return, so your choice of which investment to make is driven by considerations of risk. Assess the various risks of doing business in each of these nations. Which investment would you favor and why?
答:當評估投資的風險時,應當考慮政治、經濟和法律風險。據當前的環境看,俄羅斯的投資風險比捷克高。捷克剛剛被認定為是歐盟未來的成員,將會獲得歐盟提供的利潤和穩定性保障。相反,俄羅斯離加入歐盟還有較長的時間。(注意根據當今局勢來答,答案可能是不一樣的)
6.閱讀本章的“國家聚焦”專欄有關印度的例子,并請回答下列問題:
(1)1947~1990年間印度實行的是什么經濟體制?今天該國又轉向了何種經濟體制?完成這一轉型面臨什么障礙?
(2)普遍存在的公有制企業和政府的大量干預會如何影響:第一,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效益;第二,1947~1990年間印度新企業的形成格局。你認為這些因素對該期間的印度經濟增長率會產生什么影響?
(3)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取消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等,對20世紀90年代后印度的企業效益、新企業的拓展和經濟增長率有何影響?
(4)目前印度在一些諸如計算機軟件和藥品等關鍵的高科技行業擁有相當的優勢,你認為為什么印度在這些領域正在形成優勢?這些行業的成功如何推動印度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
(5)在印度目前的經濟狀況下,你認為對銷售消費品的國外跨國公司來說,它是不是一個很具吸引力的目標市場?為什么?
Read the Country Focus on India in this chapter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What kind of economic system did India operate during 1947-1990? What kind of system is it moving towards today? What are the impediments to completing this transformation?
b.How might widespread public ownership of businesses and extensiv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have impacted(i) the efficiency of state and private businesses, and(ii)the rate of new business formation in India during the 1947-1990 time frame? How do you think these factors affected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during this time frame?
c.How would privatization, deregulation, and the removal of barriers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business, new business formation, and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during the post-1990 time period?
d.India now has pockets of strengths in key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such as software and pharmaceuticals. Why do you think India is developing strength in these areas? How might success in these industries help to generate growth in other sectors of the Indian economy?
e.Given what is now occurring in the Indian economy, do you think that the country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inward investment by foreign multinationals selling consumer products? Why?
答:(1)印度在1947年后實施的經濟體制是一種以大量的國有企業、中央計劃和政府津貼為主要特征的混合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實行了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許多產業的許可制度被取消,好幾個曾對私人部門關閉的行業開始開放,包括電力、部分石油業、鋼鐵業、航空運輸和電信業。從前只是勉強允許并受到限制的外國投資一下變得大受歡迎,國有企業開始私有化。然而,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的嘗試遭到了來自雇主、雇員和政治家的強烈反對。私有化的進程障礙重重,2003年9月,印度最高法院規定,沒有國會的批準,政府不能對兩家國有的石油公司實施私有化。政府對印度許多法律的改革也遭到了強烈的反對,這導致私營企業難以提高經營效益。
(2)①普遍存在的公有制企業和政府的干預對私人部門的發展有較大限制,私人公司只有在政府許可下才能擴展。許多重工業如汽車、化工和鋼鐵生產只允許國有企業來經營,因此,私營企業的效益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對國有企業的保護使得其對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缺乏動力,從而影響國有企業的效益。
②普遍存在的公有制企業和政府的大量干預使得印度的企業格局為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對私人部門的發展有所限制。由于在這種體制下,私有部門的發展會受到生產配額和進口高關稅的阻礙,雇用員工也受到嚴格的勞工法的限制,因此,這些因素阻礙了創新和創業,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也會因此停滯不前。
(3)1994~2006年間,印度的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6.5%。作為顯示印度經濟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外國投資從1991年的1.5億美元躍升到2006年的95億美元。有些經濟部門尤為突出,如信息技術部門,印度已被公認為全球最富生機的軟件開發中心,印度軟件服務產品的出口收益在2006年達到了234億美元,而在1990年該項收益僅為1.5億美元。制藥業也是如此。
(4)印度在信息技術和制藥業的進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被公認為全球最富生機的軟件開發中心,這是由于印度政府十分注重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以教育為突破口,它還將信息技術發展的重點投向軟件開發領域。而印度的制藥業作為全球市場上可信賴的交易者,主要銷售低成本、通用的藥品,這些藥在發達國家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由于這些行業仍然繁榮,也帶動了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存在利益擴大的效應。
(5)印度的外商投資一直在增長。事實上,外國投資從1991年的1.5億美元躍升到2006年的95億美元。然而,對銷售消費品的國外跨國公司來說,它是否是一個很具吸引力的目標市場仍待觀察。的確,大量的人口吸引了小公司前來投資,但40%的貧窮人口也會把其他公司嚇跑。此外,在印度經營一家公司仍然不容易,因為從誰被解雇到誰能生產產品,一切活動都受到了法律的限制。
2.3 考研真題詳解
1.如何評判國際商務環境的狀況。[寧波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國際商務環境是由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地理、教育等多種因素共同形成的,而環境的狀況是由在此環境中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成本、收益和風險決定的。
(1)政治體制
政治體制是指一個國家的政府體制。政治體制可以用兩個相關的指標加以考察,第一個是其對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重視程度,第二個是其民主或集權的程度。
集體主義是指集體目標優先于個人目標的一種政治體制。當強調集體主義時,一個整體的社會需求通常被認為要比個人自由重要得多。個人主義是指一個人應享有其經濟和政治追求的自由。相對于集體主義而言,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利益應優先于國家的利益。
民主是指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在該制度中,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選舉或通過其所選代表間接選舉出來的。集權是這樣一種制度,在該制度中,個人或一個政黨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政治反對黨派則是被限制的。
(2)經濟體制
政治意識和經濟體制之間是有聯系的。具體地講,有三種主要類型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
在一個純市場經濟中,所有生產性活動都為私人擁有和支配,而非為國家所擁有。一個國家生產什么商品和服務,以及生產多少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并通過價格機制將信息傳遞給生產者。
在一個純粹的計劃經濟中,一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生產的數量及銷售價格都是由政府計劃指定的。在純粹的計劃經濟中,一切工商企業均歸國家所有,其基本原理是,政府能夠直接按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投資,而不是按個人的利益進行投資。
在混合經濟中,一部分是私有制和自由市場機制,另一部分是國有制和政府計劃機制。
(3)法律體系
一國的法律體系或制度指的是法令或法律,它們規定了行為要合乎實施法律的程序,并且通過法律實現公正。一國的法律將制約商務實踐,定義商務交易活動的方式,制定商務交易中有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①世界各國所采用的法律主要有三大體系,或三種法律傳統,即普通法、大陸法和宗教法。
普通法體系以傳統、先例和慣例為基礎。傳統是指一個國家的法律歷史;先例是指法院以前所判過的案例;慣例則是指具體應用法律的方式。
大陸法體系是以一套十分詳盡的法律條文所組成的法典為基礎的。法庭在解釋大陸法時,所依據的就是這些法律條文。
宗教法體系是以宗教教義為基礎的一種法律制度。
②合同法的差異
由于普通法相對來說不太明確,故在一個普通法框架下起草的合同往往對所有偶然事件都有非常詳盡的說明。而在大陸法框架下,合同則趨向于較短和較為籠統的描述,因為在普通法合同中所涉及的許多問題在大陸法法典里都有明文規定。可以設想,在實施普通法體系的國家起草一份合同較為昂貴,而在實施大陸法體系的國家處理合同糾紛則可能產生很多爭議。
③財產權和腐敗行為
財產權是指使用資源以及通過使用資源可能產生任何收益的一系列相關法律權益。各國涉及財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差異。財產權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被侵犯:私下行為和公共行為。侵犯財產權的公共行為可以通過非法的路徑或腐敗來實施。高度腐敗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一個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并導致該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
④知識產權的保護
各國對知識產權都有不同程度的保護,這會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成本、收益和風險。
⑤產品安全與產品責任
在產品責任法適用范圍廣泛的國家,責任保險費較高,將導致責任保險成本上升,從而降低全球市場競爭力。除了競爭問題,產品安全和責任法的國家差異也給企業在海外從事商務活動帶來—個重要的倫理問題。
(4)文化
國際商務之所以不同于國內商務,主要是由于各國社會存在差異。社會差異是不同文化所致,而文化差異乃是因社會結構、宗教、語言、教育、經濟和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深刻差異所致。這些差異對國際商務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發展跨文化知識的需要,不僅要理解文化差異的存在,還要理解這些差異對國際商務活動的含義;其次是集中在文化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關系上;第三是考察企業決策中文化和倫理之間的關系。
(5)地理
由于地理上的優勢,一些國家較之另外一些國家從事更多的貿易活動,從而更為開放,并形成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制,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的較快增長。惡劣的地理條件會對一國經濟產生負面作用。
(6)教育
教育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教育上投資較多的國家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因為受過教育的人通常是生產力水平更高的人。
這些環境因素將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首先,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會引發重要的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將對國家商務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其次,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及其環境會明顯影響該國作為一個市場或投資場所的吸引力。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收益、成本和風險將受到該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的影響。一個國家作為市場或投資場所的綜合吸引力取決于在該國長期從事商務活動的收益與成本、風險之間的差額。
在一個國家長期從事商務活動的貨幣收益是由市場規模、該市場上消費者的現有財富(購買力)和未來財富決定的。
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因素決定了國際企業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政治因素是指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可能會因需要收買政治勢力以便取得政府對商務活動的許可而有所增加。經濟因素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復雜性。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或不發達的國家,由于缺少基礎設施,從事商務活動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在極端的情況下,國際企業可能不得不自己提供所需的基礎設施,這無疑會增加成本。說到法律因素,在一個對產品安全、工作場所安全、環境污染等制定了嚴格法規標準的國家從事商務活動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因為遵守這些法規是要花費成本的)。然而,在一個對商務活動管理缺乏健全法律體系的國家從事商務活動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如合同違約。類似地,當東道國法律無法保護知識產權時,就會導致國際企業因其知識產權被“偷竊”而喪失應有的收益。
在一個國家從事商務活動的風險是由許多政治、經濟和法律因素決定的。政治風險可定義為因政治力量而引起的一國商務環境的劇烈變化,從而對某特定工商企業的利潤和其他目標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經濟風險可以定義為因經濟管理不當所引起的一國商務環境的劇烈變化,從而對某一特定企業利潤和其他目標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經濟管理不當的一個很明顯的指標就是通貨膨脹率,另一個指標則是企業和政府的負債率。法律風險可定義為貿易伙伴違反合同或侵犯產權的可能性。
2.贊比亞商業、貿易與工業部長Felix Mutati于2010年9日宣布,贊比亞最大的能源公司Zesco將與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合作開發15億美元的發電站項目。特稱,贊比亞亟需資金,中國企業對其大規模投資非常重要。
贊比亞國民經濟對礦產資源(主要是銅礦資源)的依賴度高達55%。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無償援助修建了坦贊鐵路,使贊比亞的銅礦石不用經過不友好國家而可直接出口。中國企業在贊比亞的活動主要集中在銅產業,中國投資占贊比亞全國總投資額的20%。2006年胡錦濤主席與贊比亞總統Levy Mwanawasa簽訂90億美元合作協議以后,十三家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建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主要從事銅礦加工,雇傭了6000本地員工及150中國員工。
Felix Mutati 部長盛贊中國企業,稱其將大部分利潤進行贊比亞當地再投資,促進了就業;經濟特區使一部分人先富起采,擴大了內需,帶動了建筑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幫助贊比亞建立銅深加工產業,有助于贊比亞擺脫對資源出口的嚴重依賴,降低國際市場波動的風險,實現經濟平衡發展。但是,西方國家對于中國企業在非洲經營的非議頗多,如“新殖民主義論”、“就業擠出論”等。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的經營面臨新考驗。根據案例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在PEST框架內,對中國資源能源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投資環境進行分析。
(2)在PEST分析基礎上討論中國資源能源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投資的戰略。[中國人民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1)PEST分析法是戰略外部環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過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技術的角度或四個方面的因素分析從總體上把握宏觀環境,并評價這些因素對企業戰略目標和戰略制定的影響。
①P即Politics,政治要素,是指對組織經營活動具有實際與潛在影響的政治力量和有關的法律、法規等因素。當政治制度與體制、政府對組織所經營業務的態度發生變化時,當政府發布了對企業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時,企業的經營戰略必須隨之做出調整。法律環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對企業經營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外貿法規等,政治、法律環境實際上是和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的一組因素。
在政治方面,贊比亞與中方政治關系融洽,兩國最高領導人溝通良好,贊方部長對中方在贊的投資行為進行盛贊,也暗示了中方在贊會獲得穩定的政治環境,遇到贊方突然改變對中方在贊投資態度的可能性小,中方在贊承擔的政治風險也較小。
②E 即 Economic,經濟要素,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勢等。構成經濟環境的關鍵要素包括GDP的變化發展趨勢、利率水平、通貨膨脹程度及趨勢、失業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匯率水平、能源供給成本、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市場需求狀況等等。
在贊比亞,經濟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主要依靠銅礦石這一單一資源的開采。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無償援助修建了坦贊鐵路,使贊比亞的銅礦石不用經過不友好國家而可直接出口,贊方的交通狀況得到了改善,能源運輸有穩定保證。同時,能源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內需,漸漸富有起來的人們購買力提高了,單一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改變,,但這一改變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③S即Society,社會要素,是指組織所在社會中成員的民族特征、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因素。構成社會環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規模、年齡結構、種族結構、收入分布、消費結構和水平、人口流動性等。
贊比亞是一個發展較為緩慢的國家,它的社會發展同樣如此。人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且思想觀念較為保守,人口流動性較小,故當十三家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建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時,雇傭了6000本地員工,主要從事銅礦加工。
④T即Technology,技術要素。技術要素不僅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變化的發明,還包括與企業生產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最迅速的變化就發生在技術領域。
贊比亞在技術要素方面顯得略有欠缺,由于以能源作為產業作為主要支撐產業,對新技術、新工藝的關注較少,但隨著中方在贊投資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深銅加工業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業得到了重視。
綜上所述,基于PEST框架的分析,中國國有企業在贊比亞的投資環境良好,中贊兩國的政治關系良好,贊方歡迎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等因素使得中國在投資面臨的政治風險小;經濟方面,雖然贊方目前發展緩慢,但是一些必須的硬件設施,交通狀況已經得到保障;社會因素方面,贊方人口流動性小,人們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術因素方面,贊方新技術、新工藝欠缺,但是隨著中方的投資企業的發展,也漸漸有所起色。
(2)中國在贊比亞的投資主要是為了利用贊比亞豐富的銅礦資源,同時也能為贊比亞的經濟注入資金,提高贊比亞經濟的活力。
①按投資戰略的規模特征分類,該投資屬于發展型投資戰略。
發展型投資戰略是企業在現有水平上向高一級邁進的戰略,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及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推行這一戰略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一戰略的特點是增加對企業設備、原材料、人力資源等的投資,以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②按投資戰略的投向特征分類,該投資屬于專業化投資戰略。
該投資戰略是指企業長期將資金投放于某一特定生產經營領域或特定產品和業務項目上,投資的增加通常只是引起經營規模和市場規模的擴大,而不會引起經營結構和市場結構的改變。企業采取這種投資戰略的基本目的多是為了追逐高額利潤。
③按投資戰略所需要的資金密度分類,該投資屬于資金密集型投資戰略。
該戰略是指在長時期內,企業確定的投資方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些投資方向的實際運行主要依靠資產的運用來實現。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閱讀理解高分特訓100篇
- 2015年全國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指南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丁志國《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國際關系學院811國際關系專業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專題考題精編及詳解
-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軍《遺傳學》(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朱立元《美學》(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下冊)》(增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農學門類聯考動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6年翻譯碩士(MTI)357英語翻譯基礎詞語翻譯高分特訓140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