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潛伏的殺手

——揭開潛艇神秘的面紗

艇(Submarine)是一種能潛入水下活動并執行作戰任務的艦艇,于1776年首次出現于美國的獨立戰爭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被廣泛用于實戰,并獲得“深海幽靈”、“海底利劍”等稱號。在這個海洋價值凸顯的時代,潛艇已成為各鄰海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和戰術武器。

亞歷山大大帝在透明的玻璃桶中觀賞海底景色。

圖為意大利藝術大師、發明家達·芬奇設計的潛水服。

1.1 現代潛艇的誕生

浩瀚無垠的海洋,波濤起伏,美麗壯觀。特別是那深不見底的海底世界,更是吸引著人類去探尋、去征服。千百年來,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從未停止。潛入海洋深處,探索海洋世界的奧秘,是人類一直渴望實現的夢想。

1.1.1 遠古的神話傳說

自古以來,“探海”就是人類向往和追求的目標之一。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就有孫悟空使用避水法潛入東海龍宮,從東海龍王那里獲得鎮海之寶“金箍棒”的故事。西方也有關于亞歷山大大帝潛海觀景的傳說。

亞歷山大大帝潛海觀景的故事是這樣的:2300多年前,瀕臨大海的馬其頓帝國的國王是亞歷山大大帝,他很想到海底去看個究竟,于是命令大臣們想辦法讓他到海底一游。

不久,一個大臣提出:用晶瑩透亮的玻璃制成一個能容納一人俯臥的玻璃桶,讓亞歷山大大帝橫臥在其中觀賞大海。亞歷山大大帝覺得可行,于是命令工匠們立即制造。一個星期后,亞歷山大大帝終于如愿以償,乘坐玻璃桶深入海中,飽覽了海底迷人景色。

亞歷山大大帝水下游玩的傳說不一定真實可信,但它反映了人類對海底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也正是這種對大海的好奇,使得人類對潛水工具進行著不懈的研究,并最終發明了潛艇。例如有人將漁船進行改裝,在船的舯部設一個水密艙,用增加船的重量的方法使船下沉。到了水下,再把船上的東西扔掉,船就浮出水面。這是潛浮的基本原理。

亞歷山大大帝的玻璃桶不是潛艇,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潛水的容器罷了。因為它沒有動力,也不能前進。

1.1.2 漫長的理論探索

潛艇的發展是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意大利藝術大師、發明家達·芬奇最早進行了關于潛艇的設計。人類歷史上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潛艇研究者是意大利人倫納德,他于公元1500年提出了有關水下航行船體結構的理論。

半個多世紀后的1578年,英國海軍中尉威廉·伯恩(William Bourne)出版了一本有關潛艇理論的著作——《發明》。

作者在書中提出:要建造一艘能夠潛入水中并能隨意浮出水面的潛艇,必須在潛艇體內安裝一個螺旋槳裝置,以改變潛艇下潛時的體積。按照發明者的設想,螺旋裝置向一方轉動,艇身便向內縮,體積變小,艇就會下沉;向相反的方向轉動,艇體會變大,艇就會浮出水面。這為后來人們通過改變浮力來達到使潛艇自由沉浮的目的奠定了思想基礎。

遺憾的是,威廉·伯恩只是紙上談兵,并沒有實現自己的設想。但他的設想進一步啟發了后人。

1.1.3 初生的潛艇雛形

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貝爾(Cornelis Jacobszoon Drebbel)按照伯恩的理論成功地制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潛水船,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能夠潛入水下并能在水下行進的“船”。該船船體為木制框架,外部由涂有油脂的皮革包裹,船體內裝有用作壓載水艙的羊皮囊,向囊內注水,艇就下潛,可以潛入水下3~5米,最大潛航時間為2個小時左右。把囊中的水擠出,艇就能浮上水面。艇身有槳孔,由12名水手劃槳推進。

圖為按設計圖復原的德雷貝爾潛水船。

德雷貝爾的潛水船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所以他被稱為“潛艇之父”。這艘潛水船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水下航行的新時代,從此,人類開始征戰深海。但此后潛艇并沒有得到飛速的發展,而是趨于停滯。百余年間,世界上再沒有任何有關潛水船發展情況的文字記載。

圖為潛艇之父——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貝爾(Cornelis Jacobszoon Drebbel)的畫像。

德雷貝爾的潛水船在泰晤士河畔。

“海龜”號潛艇最早被命名為“布什內爾”號。后來,人們見其外表很像兩片烏龜殼合起來的樣子,“海龜”這一名稱便傳播開來。

1.1.4 為戰爭而重生

新式武器的發展往往與戰爭有關,戰爭的迫切需要可以迅速催生出各種新型武器,潛艇也不例外。本來處于停滯階段中的潛艇,因為美國獨立戰爭而重新取得進展。自此,潛艇登上了戰爭的舞臺。

●第一艘軍事潛艇——“海龜”號

美國獨立戰爭初期,美國軍隊的武器沒有英國艦隊的武器先進,只能被動挨打。剛從耶魯大學畢業的戴維·布什內爾(David Bushnell)在華盛頓將軍的支持下,設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艇——“海龜”號。

“海龜”號因外形酷似海龜而得名,高約2米,外殼由橡木制成,由一人操作,可以潛至水下6米。艇內的空氣儲量可供駕駛員在水下呼吸半個小時左右。潛艇的上部還裝有2根通氣管,用于補充新鮮空氣。為了控制潛艇的上浮和下沉,艇內設有壓載水艙,用手泵控制水柜內的水量。為應對緊急情況,艇內裝有90千克重的鐵塊。必要時,只要拋掉鐵塊,潛艇就可以迅速上浮。

“海龜”號潛艇的運動由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2個靠人力驅動的螺旋槳來控制,武器則是掛在艇外的一個重約68千克的水雷。水雷的一端系在鉆頭上,當潛艇潛至敵艦底部時,駕駛員將鉆頭鉆入敵艦,然后解開水雷,待潛艇遠離敵艦后,在定時裝置的控制下炸毀敵艦。

“海龜”號的示意圖:側視、剖視和俯視。

1776年9月7日,歷史上潛艇第一次參加作戰,這次行動由上士埃茲拉·李來執行,他駕駛著“海龜”號潛艇潛到了英國戰艦“鷹”號的艉部,駕駛員還未將鉆頭鉆入敵艦,在浮出水面換氣時被英國巡邏艇發現,導致行動失敗。

雖然“海龜”號潛艇沒有取得戰果,但從順利沖破英國海軍的封鎖這一點來看,它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此次行動也揭開了水下戰斗的序幕,從此人類的戰場也從陸地、水上擴展到了水下。

現在看來,“海龜”號潛艇非常原始,其構造也很簡單,無法與現代潛艇相提并論。但是,“海龜”號潛艇上有通氣管、沉浮裝置、應急升浮壓鐵,還有水平和垂直螺旋槳,它具備現代潛艇的大多數性能。“海龜”號是世界上第一艘軍用潛艇,在世界潛艇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命運多舛的“鸚鵡螺”號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潛艇受到各國軍事家的重視,從緩慢前進進入到正常發展時期。愛爾蘭裔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為近代潛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796年,富爾頓對“海龜”號潛艇進行了改進。1801年5月,在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的支持下,富爾頓完成了新潛艇的建造,并命名為“鸚鵡螺”號。

圖為羅伯特·富爾頓繪制的“鸚鵡螺”號潛艇設計圖。

圖為“海龜”號的攻擊路線圖。

羅伯特·富爾頓出生于美國的一個農場工人家庭。他酷愛繪畫,從小就夢想造一只大船。成年后,富爾頓在求學的過程中,結識了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并與他合作發明了“克萊蒙特”號蒸汽輪船,被稱為“蒸汽船之父”。

“鸚鵡螺”號潛艇是世界上最早用風帆推進的潛艇,該艇長6.89米,艇體直徑長3米,形如雪茄,其框架由鐵制成,殼板由銅制成。在水面航行時用風帆推進,當它在水下航行或無風時,就把帆桅折疊,用人力轉動螺旋槳來航行。

圖為“鸚鵡螺”號在水上和水下的航行示意圖。

為了解決水下作業人員的呼吸問題,艇上帶有壓縮空氣,可供4個人和2支蠟燭在水下使用3小時。該潛艇用壓載水柜控制浮沉,能潛至水下8~9米處。其武器主要是水雷,攻擊方式與“海龜”號潛艇一樣。為了便于觀察,“鸚鵡螺”號潛艇的艇體中央建有凸起的指揮塔,并首次在潛艇上裝上了水平舵。遺憾的是,由于該艇航速太慢,只有大約2海里/小時,在戰斗中沒有取得什么超群的戰績。

之后富爾頓來到英國,在英國首相威廉·皮特的支持下繼續進行試驗。雖然“鸚鵡螺”號在表演中成功擊沉了雙桅戰艦“多羅西”號,但在威廉·皮特死后,富爾頓的嘔心之作被保守的英國人拒絕了。

雖然“鸚鵡螺”號命運多舛,但它仍然是一艘杰出的潛艇。無論從艇體材料,還是從各種武器和設備等方面來看,“鸚鵡螺”號都比“海龜”號有較大改進,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現代潛艇。特別是“鸚鵡螺”號潛艇首次使用了水平舵,這種設計能夠讓潛艇在水中保持或改變深度,大大改善了潛艇的穩定性和操縱性。

圖為展覽中的“鸚鵡螺”號模型。

●受上帝眷顧的“火熘”號

19世紀中葉,德國與丹麥進行作戰,為了沖破丹麥對德國的封鎖,德國人威廉·鮑爾通過對富爾頓的“鸚鵡螺”號改進而制成了“火熘”號潛艇,其動力裝置與自行車驅動裝置相似,利用腳踏飛輪帶動螺旋槳轉動,從而使潛艇前進。

1851年2月,“火熘”號潛艇在基爾港進行試潛,威廉·鮑爾和兩名乘員隨潛艇潛入15米左右深的水中。由于操控裝置失靈,“火熘”號一頭扎向海底。鮑爾沒有驚慌失措,他告訴同伴,在海水灌滿艙室后,艇內的氣壓就會上升,等到與艇外水壓平衡時,再打開艙蓋逃生。約7.5小時后,他們終于打開艙蓋并安全脫險。這開創了世界潛艇史上人員逃生并且獲得成功的先河。

●悲慘的勝利——“亨利”號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由于北方海軍占有明顯優勢,通過從海上封鎖和進攻南軍的重要港口,讓南軍陷入了困境。為了打破北軍的封鎖,南軍決定從水下偷襲北軍的戰艦。

1863年,南軍的上校霍勒斯·亨利借鑒富爾頓當年留下的潛艇設計方案和圖紙,和工程師麥克林、沃森一起研制成了“亨利”號潛艇。

威廉?鮑爾:全名為塞巴斯蒂安·威廉·瓦倫丁·鮑爾(Sebastian Wilhelm Valentin Bauer),1822~1875年,生于巴伐利亞,德國早期潛艇發明家和建造者。

霍勒斯·亨利和工程師麥克林、沃森一起研制成功了“亨利”號潛艇。

TIPS:

“亨利”號裝有壓載物和壓載水艙,以此控制潛艇的浮沉,艇內的空氣可供乘員們短時間呼吸,但沒有空氣存儲裝置,只能上浮到水面補充新鮮空氣。“亨利”號的武器為一枚魚雷。

“亨利”號潛艇由一臺鐵鍋爐改裝而成,長約18.29米,形如一支細長的雪茄。它的推進裝置是一種轱轆形狀的手搖曲柄,8名水手在1名指揮官的口令下同時搖動曲柄來推動潛艇,其速度可達4海里/小時。

圖為“亨利”號潛艇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潛艇博物館中的“亨利”號模型,前端帶有撐桿魚雷。

失蹤的“亨利”號潛艇于2000年被打撈上來。

“亨利”號殘骸的內部銹跡斑斑。

“亨利”號的內部結構中有用于人力推動的曲柄軸。

1864年2月17日晚,在中尉喬治·狄克遜的指揮下,8名艇員奮力搖動曲柄軸,“亨利”號潛艇秘密潛入北方海軍基地——查爾斯頓港,并悄悄逼近北軍的“豪薩托尼克”號巡洋艦,成功發射了一枚重達90磅的魚雷。幾分鐘后,該魚雷擊中“豪薩托尼克”號右舷,這是人類歷史上潛艇第一次成功攻擊大型水面艦艇。

這次行動雖然成功了,但“亨利”號潛艇卻神秘失蹤。直到1995年,才在離事發點約1000米處發現了此潛艇的殘骸。原來,“亨利”號因為速度太慢,無法從事發現場快速撤離,從而被卷入“豪薩托尼克”號沉沒形成的漩渦,成為“豪薩托尼克”號的殉葬品。

●“亨利”號潛艇帶來的思考

在“亨利”號潛艇成功擊沉“豪薩托尼克”號巡洋艦后,人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潛艇既然能擊沉巡洋艦,是否也能擊沉戰列艦呢?

眾所周知,在航空母艦問世之前,戰列艦就是海上的霸主,它擁有密集的艦炮,是所有艦船的噩夢。戰列艦還擁有特別厚的裝甲,自身防護能力強。艦身里設置了好幾道水密封艙,就算被魚雷擊中,也不會很快沉沒。

潛艇的出現,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它潛伏性好,攻擊力強,能夠在水下偷襲各種水面艦船。可以說,潛艇成為了水面艦船的克星。此后,水面艦船和潛艇雙方在發展中對抗,在對抗中成長,并逐漸走向成熟。

1.1.5 新動力的嘗試

自“亨利”號潛艇成功擊沉“豪薩托尼克”號巡洋艦后,各國海軍都看到了潛艇的軍事作用和巨大潛力,開始大力發展潛艇。其中,其他動力的引入也加速了現代潛艇的發展。

●蒸汽動力的嘗試——“潛水員”號

從德雷貝爾發明的第一艘潛艇到“亨利”號,早期潛艇一直以人力推進作為唯一動力,這就極大限制了潛艇技術的發展。隨著蒸汽機在水面艦船上的應用,人們開始思索如何使用蒸汽動力來驅動潛艇。

1863年,法國建成了一艘名為“潛水員”的潛艇,其裝有一部功率為59千瓦(80馬力)的蒸汽機。該潛艇艇體的設計模仿海豚的外形,艇身長約43米(140英尺),排水量420噸,速度2.4節,下潛深度為12米,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潛水員”號是20世紀以前建造的最大一艘潛艇。

圖為法國“潛水員”號潛艇模型。

雖然“潛水員”號潛艇的動力裝置得到了改進,但受到設計水平的限制,水下航行的穩定性很差。另外,潛艇在水下潛航時,由于無法為蒸汽機提供足夠的空氣,此次嘗試最終宣告失敗。

●電動機的首次應用——“鸚鵡螺”號

蒸汽機應用失敗后,人們又將目光轉向電力。電力的出現給潛艇帶來新的活力,蓄電池供電使潛艇能較長時間在水下航行。1886年,英國建造了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的潛艇,為紀念羅伯特·富爾頓,該潛艇也被命名為“鸚鵡螺”號,航速為6節,續航力約80海里。

此后數年內,法國人古斯塔夫·澤代也采用蓄電池電動機建造了多艘潛艇,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擊沉英國“馬琴他”戰列艦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

電動機的成功運用是潛艇動力的一次革命性進展,但是,由于電動潛艇無法在海中充電,且潛艇的穩定性普遍較差,其活動范圍受到了限制。不過,它向世人展現了潛艇的廣闊前景。

擊沉英國“馬琴他”戰列艦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建于1893年,長約45.7米,排水量為266噸,以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是當時最先進的潛艇。

圖為現代潛艇之父——約翰·菲利普·霍蘭(John Philip Holland)。

圖為霍蘭的第一艘潛艇——“霍蘭-Ⅰ”號。

1.1.6 現代潛艇的問世

前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了潛艇早期的發展史,可見直到1870年,仍然沒有出現類似現代潛艇的產物。那現代潛艇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這里就需要提到一個名字——約翰·菲利普·霍蘭(John Philip Holland),被譽為“現代潛艇之父”,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能夠用于實戰的現代潛艇。

●現代潛艇之父——約翰·菲利普·霍蘭

約翰·菲利普·霍蘭于1841年出生在愛爾蘭利斯凱納鎮,父親是英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雇員。受父親職業的影響,霍蘭從小就對海洋及戰艦很感興趣。在他中學尚未畢業時,父親不幸病故,霍蘭被迫結束學業,回到家鄉做了一名理科教員。在此期間,霍蘭對在當時還屬于新鮮事物的潛艇產生了興趣,并開始進行潛艇的設計工作。

1873年,霍蘭辭去教師工作,帶著他的潛艇設計圖紙到了美國。此后,他一邊教書,一邊完善潛艇設計圖。1875年,霍蘭將建造新型潛艇的計劃書送交美國海軍部。但是,美國海軍對于三年前建造的“智慧之鯨”號潛艇沉沒及其所帶來的災難記憶猶新,斷然拒絕霍蘭的計劃。霍蘭沒有因此止步,很快,他得到了流亡美國的愛爾蘭革命者組織“芬尼亞社”的資助,開始進行潛艇建造。

●霍蘭的第一艘潛艇——“霍蘭-Ⅰ”號

1878年,霍蘭的第一艘潛艇試水。該潛艇被命名為“霍蘭-Ⅰ”號,艇長5米,單人駕駛,裝有一臺汽油內燃機,航速為3.5海里/小時。但由于在水下航行時,內燃機所需空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潛艇一潛入水下,發動機就停止了工作。此次建造雖然失敗了,但霍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建造新的潛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博物館中的“霍蘭-Ⅰ”號模型。

●現代潛艇發展的里程碑——“霍蘭-Ⅱ”號

“霍蘭-Ⅰ”號失敗后沒多久,霍蘭就投入到新潛艇的設計建造工作中。期間,“芬尼亞社”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所建造的潛艇,大到足以單獨作戰,小到使其能夠塞進特制的商船中。這種商船能偽裝成民船,當遇到敵艦后,便將潛艇放出以攻擊敵人。

1881年,霍蘭按照這些要求成功建造了他的第二艘潛艇,命名為“霍蘭-Ⅱ”號(又名“芬尼亞公羊”號)。該艇長約10米,排水量19噸,裝有一臺功率為11千瓦(15馬力)的汽油內燃機。

圖為潛艇博物館中的“霍蘭-Ⅱ”號(“芬尼亞公羊”號)模型。

為了解決縱向穩定性的問題,霍蘭在潛艇上首次安裝了使潛艇能在前進中下潛并保持縱向穩定的升降舵(水平舵)。該潛艇下潛時,不是靠增加重量,而是用升降舵來保持深度;上浮時,利用少量儲備浮力即可上浮。這種設計在潛艇發展史上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武器方面,霍蘭在艇上安裝了能在水下發射魚雷的魚雷發射管,這是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項重要發展。總體來說,“霍蘭-Ⅱ”號潛艇具備了很多現代潛艇的特征,現代潛艇的輪廓開始慢慢浮現。

●霍蘭人生的轉折點——“扎林斯基”號

“霍蘭-Ⅱ”號的成功促使霍蘭更加努力。但就在霍蘭全身心投入到他的第三艘潛艇的制造工作中時,“芬尼亞社”對霍蘭無休止的試驗喪失信心,將“霍蘭-Ⅱ”號以及正在建造中的第三艘潛艇偷偷運走。失去了“芬尼亞社”的資助,霍蘭被迫中止了潛艇的研制工作。

后來,他在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下,與炮兵上尉扎林斯基一起興辦了一家潛艇公司,合作研制了他的第四艘潛艇——“扎林斯基”號。但該潛艇在1886年首次下水試驗時,因滑道倒塌而被毀。

“霍蘭-Ⅱ”號首次采用升降舵。

圖為“霍蘭-Ⅱ”號內的空氣壓縮機。

圖為霍蘭的第四艘潛艇——“扎林斯基”號。

圖為霍蘭的第五艘潛艇——“潛水者”號。

1900年4月11日,美國海軍正式購買了“霍蘭-Ⅵ”號潛艇,1900年10月12日,該艇正式服役。

1910年11月21日,“霍蘭-Ⅵ”號潛艇退役,美國海軍發布了一份簽名認證,正式宣布該艇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潛艇,編號為“SS-1”。

TIPS:

其實“霍蘭”號潛艇沒有給霍蘭帶來應得的榮譽,由于美國海軍部一些官員的偏見和挑剔,霍蘭的才能沒有得到發揮,并遭到了無情的嘲諷。在這樣的打擊下,時年63歲的霍蘭憤然辭職,最終因肺炎病逝,終年73歲。

●雙動力潛艇問世——“潛水者”號

世事難料,“扎林斯基”號的失敗卻成為霍蘭人生的一大轉折點。19世紀80年代末期,潛艇的發展引起了更多國家的興趣。1889年,西班牙海軍上尉艾薩克伯爾設計了一艘由電動機推進的潛艇。1893年,法國建造成了以電動機驅動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潛艇。

為應對其他國家海軍的發展,1893年,美國海軍部舉辦了一次潛艇設計大賽。霍蘭在這次大賽中獲勝,并從美國海軍部得到了15萬美元的經費,于是他又開始了第五艘潛艇的設計建造工作。

霍蘭在設計第五艘潛艇時,一直注意解決那些阻礙潛艇發展的問題。為此,他反復研究并多次修改方案,終于設計出了他的第五艘潛艇——“潛水者”號。“潛水者”號艇長26米,擁有兩套獨立的推進裝置,即水面航行的推進裝置——蒸汽機動力裝置和水下潛航的推進裝置——電動機,這是現代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鼻祖。

不過在建造期間,美國海軍部出于戰爭的需要,要求“潛水者”號能夠用于水面作戰。霍蘭認為,按照這種要求,是不能制造出滿意的潛艇來的。于是,霍蘭放棄了“潛水者”號的設計建造工作,開始用自己的錢來設計建造一艘新潛艇。

●現代潛艇之鼻祖——“霍蘭”號

1897年5月,在現代潛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霍蘭-Ⅵ”號潛艇終于建成了,這是霍蘭的第六艘潛艇,也是他一生中設計建造的最后一艘潛艇。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先驅者,后人將這艘潛艇命名為“霍蘭”號。這艘潛艇取得了潛艇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使得霍蘭被譽為“現代潛艇之父”。

“霍蘭”號潛艇長約15米,可配備5名艇員。動力方面,該艇采用了雙推進系統設計,裝有33.1千瓦(45馬力)的汽油發動機和以蓄電池驅動的電動機。汽油發動機用于水面航行,航速為7海里/小時,航程可達1000海里;電動機用于水下潛航,航速為5海里/小時,最大航程約50海里。

武器方面,該艇配備了1具魚雷發射管(位于艇艏,備有3枚魚雷)和2門火炮(1門向前,1門向后),通過操縱潛艇艇體使火炮對準目標。該艇水上航行平穩,下潛迅速,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綜合性能好,基本上具備了現代潛艇的各種特點,被公認為現代潛艇的鼻祖。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艘潛艇

早在1880年,清朝天津機器局自行研制和建造了中國的第一艘潛艇,當時叫“水下機船”。該潛艇是繼法國“潛水員”號之后第二艘采用機械動力的潛艇,在當時非常先進。“水下機船”首次采用十字形艉舵,水滴形艇形設計。中國也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夠制造動力潛艇的國家之一。

“霍蘭”號潛艇被稱作現代潛艇鼻祖,主要是因為該潛艇能夠發射魚雷。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比之早10年的清朝潛艇才是現代潛艇真正的鼻祖。

●第一艘在公海遠航的潛艇——“亞古爾”號

與霍蘭同時代的另一位卓越的潛艇制造者是美國的西蒙·萊克(Simon Lake),受到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的影響,他開始了潛艇的研究工作。萊克的夢想是制造一艘能夠在海水深處航行的潛艇,讓他能夠親身游覽神秘的海底世界。

1894年,萊克建成了一艘名為“小亞古爾爸爸”的潛艇,它的外形像一個特大號的柜子,長4.2米,高1.5米,艇體以松木板內襯帆布墊建造而成,艇體上方有個小艙蓋,艇底安裝了3個木頭輪子(前1后2),由手搖曲柄帶動木輪行走。這艘潛艇實現上浮和下沉的方法也很原始,是靠拋投艇內壓載物而實現的。

圖為西蒙·萊克的“小亞古爾爸爸”號潛艇。

圖為天津博物館內的清朝潛艇模型。

圖為西蒙·萊克(Simon Lake)。

圖為西蒙·萊克的“亞古爾”號潛艇。

TIPS:

西蒙·萊克潛艇的最大特點是:潛艇中設置了空氣閘艙,通過自帶的空氣壓縮設備所產生的空氣壓力抵消艇外海水壓力,艇上的人員就可以在水下自由出入潛艇,非常適合用于運送潛水員、消滅敵人水雷等行動。

圖為西蒙·萊克潛艇的模型。

試航時,萊克發現“小亞古爾爸爸”號潛艇存在上浮時艇體不穩的問題,便對該艇進行了改進。改裝后的潛艇被稱為“亞古爾”號,它使用一臺22千瓦(30馬力)的汽油機作動力,包括水上航行和水下潛航。由于汽油發動機工作時需要空氣,萊克在艇上安裝了可伸出水面的吸氣管和排煙管。同時他還安裝了壓載水箱,以代替壓載物。

為了改善潛艇適航性,萊克在吸氣管和排氣管外面包上了一層外殼,其外形酷似現代潛艇的上層建筑(潛艇指揮臺)。“亞古爾”號潛艇的上浮下潛都比較穩定,而且能在適當的深度將汽油機水下工作時所用的通氣管伸出水面,延長了潛艇水下工作的時間。

1898年,“亞古爾”號潛艇完全依靠自身的動力,從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航行到紐約,成為歷史上第一艘在公海遠航的潛艇。

圖為西蒙·萊克潛艇的模型。

不過西蒙·萊克的發明最初并未引起美國海軍的興趣,于是他帶著發明去了國外。西蒙·萊克在俄國工作幾年以后又回到美國的布里奇港,建立了萊克魚雷艇公司。一戰期間,該公司共建造100多艘潛艇,其中有55艘是為美國造的。在大戰中炸毀盟軍船只的德國U型潛艇就是根據萊克的發明而制造的。

●雙層殼體的潛艇——“納維爾”號

雖然霍蘭潛艇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其成果最終未被美國海軍部采納。這一時期,法國也沒有停下研究潛艇的步伐。1899年,由法國科學家勞貝夫設計的“納維爾”號潛艇在法國下水。

“納維爾”號采用獨特的雙殼體設計,艇員及所有裝備都裝在耐壓的內殼之中。內外殼之間的空隙被當作壓載水柜,以此控制潛艇下潛和上浮。當壓載水柜中注滿水后,潛艇下沉,排出壓載水柜中的水后,潛艇上浮。

此外,“納維爾”號潛艇采用雙動力設計,在水面航行時使用蒸汽機,航速可達11節(11海里/小時),最大航程500海里;在水下航行時使用電動機,并且蓄電池還能夠在航行中進行充電,大大提高了水下潛航的續航力,其水下短距離航速可以達到8節,即使在水下航行數小時,也可達到5節。

看了以上的介紹,略知現代潛艇的讀者會有這樣的感覺:“納維爾”號潛艇和現代潛艇非常相似。是的,正是“納維爾”號潛艇的重大改進,為現代潛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雙殼體設計,使得后續潛艇的艇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代潛艇中很多都采用了雙殼體設計,這都是在“納維爾”號潛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1.7 結語

19世紀末,潛艇已經成為一種極具潛在威懾力量的武器。但是當時英、美等海軍強國認為潛艇只是弱小國家用于偷襲的武器,沒有給予重視。不過,當1898年法國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用魚雷擊沉英國“馬琴他”戰列艦后,英、德、俄等國家終于意識到了潛艇可能將成為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海軍裝備,紛紛開始大力發展潛艇。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海軍國家共擁有260多艘潛艇。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潛艇大放異彩,并獲得了“深海幽靈”、“深海利劍”等稱號。

TIPS:

海里:是航海中度量距離的單位。沒有統一符號,通常表示為n mile或NM。1海里=1852米或6076.115英尺。

節:以前船員測船速時,船每走1海里,船員就在放下的繩子上打一個節。現在“節”成了海船(包括軍艦)速度的計量單位,用“Kn”表示。1節等于每小時1海里,也就是每小時行駛1.852千米(公里)。

圖為成就德國一戰U9號潛艇輝煌的犧牲品——“克雷西”號。

圖為二戰中聞名于世的德國U型潛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白| 和顺县| 红桥区| 陈巴尔虎旗| 宕昌县| 黄山市| 诸暨市| 华容县| 壶关县| 乌拉特后旗| 襄汾县| 台中市| 台中市| 方城县| 涪陵区| 突泉县| 金山区| 尼勒克县| 兖州市| 海淀区| 临夏市| 抚顺市| 安义县| 天长市| 德格县| 鸡西市| 洛浦县| 安仁县| 报价| 如东县| 昂仁县| 手机| 米泉市| 芜湖市| 延川县| 灌南县| 泰州市| 射洪县| 卢湾区| 广宁县|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