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潛艇的水下生活
為了保持潛艇內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艇員的健康,潛艇裝備了完善的生活設施,包括供氧、空調(溫/濕度調節)系統、生活居住以及飲食、用水、照明、排泄、醫療等設施。
1.8.1 供氧裝置
潛艇長期在水下活動,若沒有足夠的氧氣,人員就無法生存。潛艇中通過供氧裝置來為艇員提供足夠的氧氣。主要的供氧裝置包括通氣管裝置、制氧裝置、空氣凈化裝置和空氣再生裝置。
●通氣管裝置
通氣管裝置是一種可以升降的管道,在近海海域或夜間航行時,潛艇有時上浮至潛望鏡深度,在距水面幾米或十幾米深的地方伸出潛望鏡觀察水面及空中敵情,如果條件允許,就將通氣管升出水面,空氣經管道進入潛艇艙室,艙內污濁空氣可通過設在指揮臺圍殼后部的排氣管裝置用抽風機排出,使艇內空氣對流,以保持新鮮空氣。
不過,潛望鏡深度在戰術術語中被稱作危險深度。戰時,潛艇一般都不敢上浮至這種深度,因為這樣極易被敵方反潛兵力發現。所以,通氣管裝置并不是潛艇最主要的供氧裝置,卻又必不可少。
●制氧裝置
潛艇上的制氧方式很多,有再生藥板制氧、電解水制氧等多種方式。
※ 再生藥板制氧:再生藥板是一種由各種化學物質(主要為過氧化鈉)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呈石膏板狀,空氣流過時能產生化學反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每箱藥板可供40人使用1.5小時左右。一般潛艇上帶的再生藥板可供全體人員使用500~1500小時。
※ 電解水制氧:基本原理是用電離分解法把水(H2O)分解為氫(H)和氧(O),氧氣通過全船通風換氣系統輸送到船艙,而氫氣則被儲存在氫氣罐里。這種制氧方式可以維持長時間的供氧,分解出的氧氣可供70~100人呼吸數小時。但由于電解水制氧裝置需消耗大量的電能,所以常規潛艇上不用此法制氧,一般只有核潛艇采用。
●空氣凈化裝置
空氣凈化裝置是將艇內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控制在允許標準值以下的一種處理裝置,一般由風機、凈化設備及其附件組成。空氣凈化裝置根據各種有害氣體的不同性質而采取不同的凈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四種:
※ 二氧化碳凈化裝置:通過一種特殊的藥液來吸收艙內的二氧化碳。
※ 活性炭過濾器:用活性炭作為濾料,由特制的炭制成的多孔性吸附劑來吸收各種有害氣體,進而凈化空氣。
※ 消氫燃燒裝置:主要是用電加熱器將流過的空氣加溫,然后在催化燃燒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氫、氧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水蒸汽,氫會被燃燒掉。
※ 有害氣體燃燒裝置:其工作方式與消氫燃燒裝置基本相同,只不過它所燃燒掉的是有害氣體。
●空氣再生裝置
空氣再生裝置是一種可以生成氧氣的裝置,它由再生風機、制氧裝置、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等組成。工作時,再生風機將艙內污濁的空氣經風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裝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處理過的空氣中加進由制氧裝置產生的氧氣,然后經風管送到各艙室供艇員呼吸,如此循環,以達到空氣再生的目的。潛艇每個艙室都安裝有二氧化碳分析計,當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一定比值時,就會自動啟用空氣再生裝置。
1.8.2 空調系統
TIPS:
此外,還有一些預儲氧氣的方法,如氧氣瓶、液態氧和氧燭等。氧氣瓶是將氧氣儲存起來的一種高壓容器,使用時打開閥門即可放氣,主要供深潛器使用。液態氧使用一種與氧氣瓶類似的高壓容器,可供100名艇員使用數十天。氧燭是一種由化學材料等制成的燭狀可燃物,點燃后即可造氧。一根1尺長、直徑3寸的氧燭所釋放的氧氣,可供40人呼吸1小時。這幾種制氧方式的制氧量有限,一般用于常規潛艇。
空調系統主要用于保持艇內的溫度和濕度等,使艇員有一個相對舒適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同時為艇內各種電子設備提供合適的環境溫度,保證其正常工作。潛艇內部的生活環境非常艱苦,夏季艙室內的最高溫度可達45度。長時間處于高溫作業環境下,對艇員的戰斗力會有影響,通過空調裝置能緩解這種情況。

圖為潛艇內的廚房,廚師們正在準備相應的伙食。

圖為潛艇內的餐廳,艇員和軍官正在用餐。

通常潛艇還會提供多種食品,包括水果、餅干等。
不過,對于柴-電動力潛艇來說,開啟空調裝置是比較奢侈的行為。在戰時或資源緊張時,空調裝置都處于關閉狀態。相對而言,采用核動力的潛艇由于動力來源充足,空調裝置的使用較為普遍。
1.8.3 食品和淡水供應
潛艇內設有廚房和餐廳,廚房也稱潛灶。各國政府對本國潛艇兵員在物質供應上都是呵護備至,豐盛的食物能夠保持潛艇兵的體力、維持士兵的士氣。
每個國家的餐飲習慣不同,例如西方國家的潛艇,每餐均保證3種以上的主食,牛排、沙拉等一樣不少,一年四季均有水果、咖啡、牛奶供應。面包、點心、炸制品應有盡有,潛艇官兵們一般都在戰位上分崗吃飯。
為防異味,食譜上沒有黃豆、紅薯、蘿卜等食材,潛艇上的淡水使用也受限制,只供每位艇員洗臉、刷牙和飲用等基本用水。由于潛艇在水下一般都依靠蓄電池航行,艙室內氫氣含量較大,如果達到一定濃度,遇上明火易發生事故,由于艇內空間密閉,煙霧不易排放,艇內是禁止吸煙的。
1.8.4 居住條件
根據潛艇噸位和布局的不同,其居住條件也有較大差異。大多數潛艇的居住條件都很艱苦,人均面積也不大。艇員睡覺的床鋪跟火車上的臥鋪相似,床位較小,一般分2~4層。總體床位不能滿足每個水兵的需求。這些床鋪大多設置在走廊和其他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間內,甚至當魚雷或導彈備用架上沒有存放武器時,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張鋪位。床鋪在不使用時需折疊起來,讓出空間做其他用途。軍官的居住條件稍好,但空間也不會太大。

圖為潛艇內部的鋪位。
總體而言,歐美潛艇的住宿條件要比俄制潛艇的要好。當然,這個結論對于“臺風”級潛艇是不成立的。“臺風”級潛艇中,每人可擁有3平方米以上的個人空間,這在俄制潛艇中算是另類了。
隨著潛艇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代潛艇配備的艇員人數相對減少,艇員的居住條件也大大改善。
1.8.5 衛生條件
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潛艇中的各種垃圾是不能隨意排放的,需進行特殊處理。剩菜剩飯之類的“濕垃圾”都要通過粉碎機搗爛后并封裝起來,有時會將垃圾裝袋放冰箱冷凍,等到條件合適時再排到海里。
此外,在潛艇上上廁所,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潛艇的廁所分為水上和水下。水上廁所在水面航行時使用,水下廁所在潛航時使用。其中水下廁所的使用與潛艇的操縱有著密切的聯系,潛艇在上浮、下潛過程中禁止使用,以防止廁所使用中壓氣排污時造成潛艇橫傾;在作戰區也不能使用,以防止排污產生氣泡暴露身份。
水上廁所設在艦橋底部,在艦橋上可呼吸新鮮空氣,飽覽藍天大海美景,煙民還能乘機抽上兩口。不過,要上水上廁所必須先請示,接著在艇值日處領取印有編號的銅牌并掛在脖子上,然后才能登上艦橋入廁,上完廁所后還應將銅牌交還給艇值日處。
水下廁所的使用更加“專業”,整個操作過程非常繁瑣:入廁前先要踏一下固定在便池上的一個踏板,檢查儲存器內是否有殘留氣體,若有殘留氣體,需打開船舷閥使之排出,入廁完畢要打開沖洗閥注入海水,然后打開船舷外的前蓋,擰開中壓氣閥沖除臟物,上一次廁所要開關六七次閥門,如果操作次序錯亂,其結果如開香檳一樣,坐便器內的臟物會在壓力作用下逆向噴射。歷史上就曾發生過這類“重大事故”。
此外,潛艇用的手紙也是特制的,排出艇外遇水后能迅速分解溶化,不易暴露潛艇的行蹤。
1.8.6 活動環境
潛艇的水下生活比較枯燥,沒有廣播,沒有電視,也欣賞不到海底世界。因此,引體向上、俯臥撐、舉啞鈴等活動就成了潛艇上的傳統健身項目,而棋牌類更是各國潛艇兵的必備娛樂項目。

圖為潛艇的水下廁所。
TIPS:
說起銅牌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某潛艇在緊急下潛時,一名上水上廁所的艇員落單,被關在艇外。這名艇員很機智,一把抱住聳立在水面的潛望鏡。當艙內艇長用潛望鏡觀察海面時,發現了異常,于是下令緊急浮起。為杜絕此類現象再次發生,就有了掛牌上廁所的做法。
潛艇的活動艙室空間較大,大多未值班的艇員都喜歡聚集于此,用MP3聽聽音樂、玩玩撲克、做做健身運動等。

潛艇內的休息室也用作小型會議室。
TIPS:
在潛艇上走動時,是不能穿帶釘子的皮鞋的,這樣防止鞋與艇體摩擦出火花,從而引爆艙內密度較大的氫氣。

潛艇上的軍官正在給艇員演示在潛艇發生事故時如何進行自救。
但是想要去其他艙室閑逛,就不太容易。第一,政策不允許;第二,潛艇上縱橫的管道、低矮的艙頂與密集的機械,個子太高容易碰頭。腳下也大意不得,一個疏忽就可能一腳踏空掉進底艙艙孔里。艙與艙之間的圓形水密門比臉盆大不了多少,打開和穿過時都得小心翼翼。當然,也有在艇上穿行自如、健步如飛的老兵。
1.8.7 日常工作、訓練
在潛艇不出海時,潛艇艇員們每天同樣有活可干。除了開展部隊正常工作外,還需要參加潛艇上的值更值勤、機械保養和檢修等日常工作,并且還要結合崗位情況進行以老帶新的專業傳授及演練。回到宿舍后還需要進行各種專業知識的學習,以應對各種各樣的技能考核。出海前艦隊要求每名艇員將自己的血型別在衣領上,并在軍營里留下遺書。
潛艇出海后,白天黑夜都難以分辨。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其他時間基本上就是戰斗值班。如此忙碌的工作,才能保證潛艇艇員均訓練有素,艇內各種機械和儀器的保養全面、到位,環境干凈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