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譯文】
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世做人的標準,所有的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注釋】
仁:愛心。
義:公正言行。
禮:人類交往規(guī)則。
智:才智。
信:信用。
常:常行的道路,軌道守則。
紊:雜亂。
拓展故事
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西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時曾在下邳居住。
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走到鎮(zhèn)東石橋,看見橋上站著一位白發(fā)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脫落,掉在橋下,然后指著張良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回來。”
張良想老人雖然是故意將鞋掉到橋下,但他年歲已大,動作不靈便,下橋取鞋有困難,就到橋下為老人撿回鞋子。
看著張良拿著鞋子走到自己身邊,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特別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說:“快來!給我穿上。”張良開始有些不情愿,但一想:“既然已經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還是給他穿上吧!”于是,張良屈下身子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著張良,突然哈哈大笑,一句話沒說,轉身而去。
老人的奇怪舉動,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著老人遠去的身影,真是一頭霧水。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又回來了,說:“你還值得我來教導,五天后,天剛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五天后,天剛蒙蒙亮,張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橋趕去,誰知老人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么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說完,就走了。
過了五天,天還未亮,張良早早起了床,向那座橋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說“怎么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半夜時分他就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步履蹣跚地走來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露出了笑容,說:“年輕人就應該如此!”他拿出一卷書說:“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xiàn)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xiàn)自己的宏偉抱負。”張良深深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后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
守義的良朋
朱暉是東漢南陽人,早在太學讀書時,就因為人品高尚、尊師愛友受到大家的尊敬。
朱暉有一個同窗好友叫陳揖,他們經常在一起探討文章,關系很要好。陳揖身體不好,不幸早逝,留下遺腹子陳友,家境很困難。朱暉不僅在經濟上經常資助陳家,還著力培養(yǎng)好友之子陳友讀書成才。
后來南陽太守司徒桓虞聽聞朱暉的人品,有意提拔朱暉的兒子朱擷到府中任職。朱暉想到好友陳揖之子陳友德才兼佳,便對太守司徒桓虞說:“大人盛情,朱暉深為感激。小兒朱擷難當重任。書生陳友,家貧為學,才識過人,愿推舉給大人!”
太守見朱暉舉賢不舉親,深為欽佩,召見陳友之后,發(fā)現(xiàn)果然如朱暉所言,就委任陳友為府中文案小吏。陳友勤奮努力,廉潔奉公,深得太守賞識。
朱暉熱情照顧提攜亡友之子之事傳開后,人們都贊揚朱暉是守信篤義的千古良朋。
【評析】
這四句說了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個基本素質。張良克制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并不是軟弱的表現(xiàn)。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還處處禮讓,這既表現(xiàn)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xiàn)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從張良拾鞋的故事我們看出張良不僅表現(xiàn)出非凡的智商、情商,更有著過人的逆境商。
【思考】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認為守信、仁愛是做人之根本準則。這個根本準則受到了古人的崇尚,做人要守信才能受人敬重,做人要有仁愛之心才能博得大家的愛戴。生活在現(xiàn)今社會的青年人是不是也應該以此為標準,來約束我們自身呢?讓我們同樣把守信、仁愛作為我們的人生準則,以此為標準不斷地修正自己。
名言欣賞
1.愛人利物之謂仁。
——《莊子·天地》
2.博愛之謂仁。
——韓愈《原道》
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