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習 反對刻苦
學習一定要學習到孔夫子說的感覺:“不亦說乎”。我非常反對刻苦學習,不是說不用功。我現在這個樣子,很多人說為什么那么瘦?我說用功時間長了,因為笨嘛,只好用功。一天有可能是寫或者是讀十個小時以上,那是很消耗精力的,我自己也知道,氣血虧虛,才會是這個樣子。就總是急迫地想把書稿趕出來,當然這也是不對的,在《道德經》講堂上我分析過不對的原因。可是,當“不亦說乎”的時候,放不下。
有一年,我在東北財經大學的燭光園里租房子住,后半夜一點,我在路燈下看書,旁邊房間里傳出“嘩啦嘩啦”的麻將聲,窗里窗外的人都樂此不疲,都“不亦說乎”。我不是說打麻將都不好,是說各有各的“悅”。可是,能夠讓國家真正傳承下去,讓人民在世界上立足的,應該是《論語》這樣的經典,而不是打麻將。體會出快樂之后,有一個好處,就是不需要堅持。不需要堅持是什么意思?就是感受到學習的由衷快樂,自己會樂此不疲,根本就不是刻苦的感覺。讓孩子刻著苦去學習,讓自己刻著苦去學習,讀不出幸福感、讀不出樂趣、讀不出“一拍大腿,對呀,他老人家說得對呀!”的那種感覺,就是拍案驚奇、拍案欣喜的感覺,刻著苦堅持能堅持多久呢?沒有這種感覺,不會堅持多長時間,早晚會斷掉。如果自己上癮,那么百川不管繞過多少彎,終歸匯入大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句話,讀多少時間都讀不夠,可以體會終生。接下來這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生時期搞不清楚“喜悅”跟“快樂”有啥區別,但是,老師的注解考試要考,就硬生生記下來。等自己用身體去感悟、去體會的時候,就明白了。原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觸動了、感通了、明白了、覺悟了,由內而外升發出來的喜悅,大家聽說過“法喜充滿”吧,這就是“喜悅”。這話本身也是儒家的,后來翻譯佛經時借用過去,結果都以為是佛家的專有名詞了。體會不到這種感覺,堅持不了太多時間。為什么老夫子在陳斷糧七日,弦歌不斷?他不是騙大家,他是自己真的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本身就是這樣給我們做示現。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學人,天南海北的,有揚州的、有陜西的、有廣州的,還有海外的都會來找。例如他們會說“鐘博士,聽說你寫了本書,感謝你,有時間去拜訪你。”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自己會心里快樂!“哎,總算功夫沒白費”,“天涯何處無知音”哪,真有哇!正是《易傳》里面老夫子說的“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坐在自己“井外天”小小的書屋里,每天想的是善念,到一定的時間,千里之外應之,現在不僅僅是千里、萬里之外應之啊!新加坡的華人有相應,美國的華人也有相應啊!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會上,連英國人都想了解中國的經典呀,想知道中國的祖先到底說了什么關于經濟的理念。這我才知道,可以通過繼承祖先的文化,獲得成就。
在《中國經典經濟學》后記里面,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沒有什么是自己的,只是一個傳承,傳承到當下就是創新,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海外三十多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休教授林毓生先生有一本書《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三聯書店出版的精裝本,是他論文的結集,大家可以看一下。張五常教授到東北財經大學來訪的時候也告訴過我,只要是自己想出來的,想不創新都難。為什么要去創新?不需要。認真做,認真繼承,之后一定有創新,不需要操心,是自然而來的。到了那個程度能不樂嗎?我們不是傻子,不是虛偽的人,人說“鐘老師你干得好”,我說“不行不行”,心里面卻美滋滋的,我不是那樣的。我是很自然的一種快樂,我知道有認同,有感通。這總比劈頭蓋臉地罵一句強吧?比如“你糟蹋了老祖宗東西”,比這還好一點,還有說“中國人本身就沒有那個東西”。說中國根本就沒有這個經濟學理念,那我就只好聽著了,我不會生氣,但是我快樂得起來嗎?這是自然的情緒。所以,“有朋自遠方來”是說,當你學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有感通,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聊一聊,請你喝杯茶,探討一下,不很快樂嗎?這個人生不是很美好嗎?是這樣的。老夫子說這樣的話,說明他在人性上非常通達,是非常可愛的一個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到人性了。一個人小有所成,認真學了,還有點心得,有快樂了,然后,有朋自遠方來了,人家說你的好處,自己開始感覺到快樂。可是如果最后來了這么一個人,他不認識你,或者不了解你,你提的學問內容他完全不知道,這種情況下你心里有沒有“慍”呢?有沒有說:“看這家伙,孤陋寡聞!”“人不知而不慍”,知道了快樂,不知道也不生氣。
我從2008年跟劉有生老師學習以后,真是半點翹尾巴的心思都不敢了。這五六年來,觀察周圍的人,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不超過一掌之數,太難了!為什么強調學傳統文化要入心、要體會、要落實?不是說讀到博士學位了,混到教授了,得到什么獎了,就是文化人了,那沒用!心性不化,還不是一個文化人。“文人”跟“文化人”有天壤之別。為什么文人被批?被批評有被批評的道理,因為你酸,沒心胸,只喜歡聽好聽的,不喜歡聽負面的意見,沒有真正落實老夫子的教導“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沒做到,只希望被人家捧著。
現在傳統文化論壇風起云涌,我最近就參加了大連市舉辦的論壇,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去聽的,現場非常熱烈。我觀察一下一些老師,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有一些老師快被“活埋”了。什么叫活埋?南懷瑾先生的弟子曾說,如果這次去看老師,老師指出他的缺點、批評他,甚至罵他,他很高興:哎呀,我知道不足,知道缺點,又可以進步了;如果這一次去,老師對他客客氣氣,出來之后,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因為他知道南先生有一個習慣,老師對你客客氣氣,稱你不錯不錯送你走,那就是說,不當你是自己人了,尤其是不當你是學生了。因為一看你那個表情,自滿嘛,既然自己覺得已經滿了,何苦跟你結惡緣。那好,你高、你好,請你走。所以,南先生在廈門講過,用好話去贊美人,等于活埋人。
這些老師教我的,我都認真去做呀。現在每一次有人說我好,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我感恩、感激你鼓勵我一下,但是我心里不上當。我說過任何一個叫我老師的,是我真正的老師,他以老師的身份來考驗我,我絕不會把自己擺在老師的位置上,一輩子不做老師。但是因為我在大學里工作,被叫作老師,很慚愧,無論是德行和學識都做不到,這真不是謙虛,越學越覺得自己不行。所以,為什么寫著寫著書,會寫哭了?就是學到感動處,體會到祖先那種慈悲之心,不但哭,還會趴在地板上給書磕頭,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沒有這些經典,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