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掌握方法 事半功倍

講到這里,我跟大家分享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方法,因為《論語》頭一篇就是《學而第一》,講“學”,所以我們首先要學這個學習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體會”,也叫“人經合一”。“人經合一”這個概念我以前沒見過,是我在寫《中國經典經濟學》過程中,自己腦子里冒出來,體會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學習和做人過程中,要把經典的含義跟自己完全結合起來。如果不能落實,經典是經典,我還是我,那么學習沒有進步,將來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把自己生硬地記下來的詞句還給老師、還給書本,就忘了;而自己通過踐行出來、悟通出來的,再看經典就會有一種“會心一笑”的感覺。

體會還有一個解釋就是“用身體去明白”,如果自己身心沒有變化,這個經典也沒有學對。這也是我為什么很慚愧、很不好意思上講臺的一個原因之一,因為懂的人會看相,沒有修學圓滿的時候,那個相呈現的是另外一種情況,所以我就作為一個“知道錯了,想要改好的人”的身份跟大家報告自己的心得。這是學習方法的第一點,體會或者人經合一。

第二種方法叫“以經解經”。我們距離當初的經典,包括《論語》,兩千多年了,生活觀念、周圍的環境有很大不同,很容易錯解。會發生什么情況呢?會以今天的直覺、今天的觀念去理解古代的文字,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望文生義,自以為是。我們繼承傳統,是有一項成本的,就是要多讀一點歷史,知道了當時的狀況,才能知道這本經典為什么在那個時代出現,所以“經史和參、以經解經”是一個必需的路徑,否則讀不通。

我一開始就碰到這樣的情況,感覺《論語》這么薄,一萬多字,以現代大學的要求來看,這個規模勉勉強強能拿一個學士學位,要申請碩士學位,不夠三萬字的話,門兒都沒有,老師看都不會看,審核的人會說,規模不夠,拿回去。所以現在的碩士論文,沒有低于三萬字的,就是廢話也要往上添。至少我了解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文法類專業的字數要求可能都是這樣。

這本《論語》,讀著讀著我就發現,要想讀通它,必須去讀《史記》、《春秋》等其他的經典。為什么每次講座我都要帶著一些經典,就是要給大家看。我認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是兩本經書代表的,一個是《易經》、一個是《黃帝內經》,這兩本經典缺失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別說學不通,連最起碼最核心的靈魂都沒有了。為什么是這樣?也是孔老夫子做了一個證明。很多人讀古代經典,讀到孔子就感覺很古老了,公元前551年出生的嘛。可是他老人家說“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就得往前推呀,孔子特別推崇周公,周代的文化,距離孔子將近五百年,距離我們今天三千多年,就是文王 、武王、周公的那個時代。

現在大家看到的《易經》經常被稱作《周易》,也叫后天之《易》。《論語》中我們看到,孔夫子學《易經》是在晚年,很遺憾地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如果五十歲能夠學《易經》,此生無大過。就證明了老人家早年沒有學,是五十歲以后才開始學的,學上了以后“韋編三絕”。以前不是現在這樣的書,是牛皮繩穿的竹簡,竹簡上的牛皮繩被翻斷了三次,多么勤勞、勤奮!我在學習的時候,每當想到老人家這樣勤奮,總是不敢放松,這也是榜樣的力量。現在這個《周易》再往前推,誰發明出來的?誰解讀出來的?誰悟出來的?時間考證很不一樣。我現在看到的有三個時間,時間最短的一個說法,是六千四百年前伏羲畫卦;中華書局出版的兩種文字的《易經》版本,說伏羲畫卦是在七千年前左右;最新的十大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確切的一個考古學時間,定義在八千一百年,太久遠了。我們不往前說,就說比較靠譜的這個六千四百年前伏羲畫卦,起源于“河圖洛書”,這是口耳相傳的傳統,因為當時連文字都沒有。也許未來的考古發現,證明當時已經有文字,只是今天我們在講的時候,學術界還是認為大約是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時期倉頡造字。

最初伏羲畫的卦叫先天之卦,把宇宙人生包括人身體變化的規律,通過陰爻、陽爻兩種形式表現出來。大家都知道,現代科學領域中,電腦、互聯網代表著時代最高科技的東西,但它最原始的編碼是二進制的,計算機的語言是二進制的,這些規則很多人就推回到《易經》。有的人就批評說:中國人總是把現代科學在老祖宗那里找到源頭,卻不能好好地發展現代科技。據我目前觀察,電腦推演未來趨勢還沒有《易經》準確,因為給電腦輸入軟件的人還沒有悟,還達不到伏羲悟通天地規律的那樣一個智慧的程度。

最早傳下來的《易》叫《連山易》,第一卦是艮卦開始,表示山。是什么時代的呢?有人說是神農時代的《易經》,叫《連山易》。接下來神農之后,傳了八代,這是司馬遷信史里面寫的,神農氏傳了八代,至少是八百多年,那時候的人很長壽。到了黃帝時期的《易經》,叫《歸藏易》,藏是收藏、儲藏的意思,它的首卦,是坤卦。然后才是《周易》,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易經》都會有這樣的變化,更何況文字呢。但是南懷瑾先生說:只有中國的文字,才能讓幾千年的后代讀懂幾千年前老祖宗說的話,這就是文言文的貢獻。

多久能掌握文言文呢?如果根基好一點的人,稍微用點功,一周可以了;根基弱一點的人,一個月就可以了。打通文言文這個障礙,就可以實現直接閱讀古文獻。不要說文言文很難,我感覺,當你進入文言系統的時候會發覺,沒有文言文就沒有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傳承。它非常地優美,非常地精道,也非常地簡潔。跟英文對比,有些人說,英文的詞匯量非常大,每出現一個現象、一件事物,它就給你造出一個詞來,也是與時俱進。比如說最近因為中國的強大,很多詞匯自動地進入了英語詞匯,聽說過嗎?“不作死就不會死”,現在進入了正式的英文,叫“no zuo no die”。這就是當你國家強大的時候,國家的文化、文字隨之強大。

中華文化的源頭至少從六千四百年前就開始傳,傳到今天,還依然傳。一開始只有卦象,口耳相傳,一說就懂;后來有了文字,文王這個大圣人非常慈悲,他怕后世子孫讀不懂,就在卦象下“系辭”,什么叫系辭?就是注解,解釋一下,比如說《乾卦》,“元亨利貞”,這就解釋了;他的兒子周公,發現爸爸的解釋太過簡略,又做了“爻辭”,就是把每一個變化階段,為什么要這么變化,做了進一步解釋;到了孔子他老人家,又給《易經》做“傳”,也是解釋。我們現在看到的完整的《易經》,是先代的圣人至少在四千五百年間的貢獻,留給子孫這樣一個寶貴財富。現在看到的《易經》和孔子那時幾乎沒什么太大的變化。要說有變化是在北宋,有個叫邵康節的大師,他的這個易學叫《梅花易數》,斷事、料事如神,以布衣出身在北宋名揚天下,料事無不奇中。他有變化,怎么變化?他用的五行跟以前的五行不一樣。但是批評他的人都沒有他算得準。我們近代有一個很著名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到底誰對我們就清楚了。

第三種方法叫“至誠誦讀”。不需要解釋,不需要像我這樣,很吃力、很費勁地總想給人家說明白,還總覺得說不那么圓滿。如果您有時間靜下來,哪怕一天五分鐘都行,老老實實地讀一句,心里面放空,真正地對祖先升起恭敬之心,您才能夠入門。“至誠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誠”,我是真心地、切身地體會到這句話。意念不誠的時候,學不到,學不真;真誠真誠,當態度“真”的時候,就可以“成”;當心非常非常至誠的時候,就可以心想事成。意念發出去,例如“一定要考一個好學校”,那你努力吧,一年、兩年、三年、四年,考的時候,僅僅是完成一個形式而已,三年前或四年前的努力,已經注定要給你一個結果,這是由“心想”達到“事成”。

我以前學習不至誠,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有些時候看不起老師,認為老師沒有我講得好,很狂妄的。結果,第一年高考陪太子讀書,沒考上,大學跟我啥事沒有;第二年高考,陪公主讀書,大學還沒我啥事;第三年高考,勉勉強強考到了東北財經大學。我對不起我的啟蒙老師,為什么這樣說?我小學第一個老師在三年級的時候——現在我還能回想起那個場面——當著全班同學說:這個學生將來可以考上北京大學。我現在有很多北京大學的朋友,接觸之后,我心里才知道,老師當年沒有說假話。中學、小學的老師,一代一代的小孩子看過去,老師知道這個孩子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的話,一定會考上北京大學。所以,我很慚愧,對不起老師;我很慚愧,還對不起我的父母。《論語·學而第一》的第二句話就是講孝,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因為我虧了孝,所以,我也遠離了北京大學,這是我今天反省以前的人生得出來的結論。這個以后可以慢慢地跟大家分享,是真的,人不至誠、不謙卑,沒有好果子吃。

這個《易經》,孔老夫子那么推薦,他作為圣人都說:假如早讓我幾年前讀到它,此生無大過。那我們呢?我就反省自己,如果我早幾年知道,我不會如此啊!我二十歲的時候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我今天何至于此呢?當然抓住機會,永遠都來得及。

這是三個學習方法。重復一遍,因為這是我從出生到現在四十一年間,讀傳統文化最寶貴的三個體會:第一,人經合一;第二,以經解經;第三,至誠誦讀。“至誠誦讀”里面還有一個注解,就是《易經》六十四卦里面只有謙虛的謙卦“六爻皆吉”。什么意思?所有的變化環節當中都是吉祥的。人都想健康活到老,沒有誰想中間發生曲折,挫折、病痛,甚至災難。怎樣能夠趨吉避兇呢?《易經》告訴我們“易為君子謀”,這才是幫助我們謀劃人生的吉祥和安康的。

學而篇第一

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翻開《論語》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什么就知道了,一定要學最值得學的,否則的話;會營養不良,會浪費時間。這是開篇用這樣長的時間講學習方法、講學習內容,內容里面要優中選優。我曾經這樣比方過,為人一定要平等、謙遜、謙虛,甚至要謙卑;但是讀書,一定要長出一個“勢利眼”,不是大師的代表作,千萬不要讀!今天出版業發達,出版品種很多,但真正好書也不多。老祖宗已經給我們篩選出了經典,像《論語》這樣的經典,也就是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經典,不需要自己再去挑選,不需要再讓老師開個書單。圍繞著經典,自己喜歡哪本就讀下去,一本經讀通了,就可以登堂入室。

對于歷史,可以去看《漢書》,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好多書被燒掉了,被破壞掉了。但是也有人拼死保存,比如說把書埋在墻壁里面,戰亂過后挖出來,重新傳承、重新教學。漢代國家政府提倡把以前的文化發掘出來,有點類似今天所說的,國家提倡,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搭建起平臺,掌握哪一本經,就可以出來講。慢慢地有這樣一個傳承,學《論語》的、學《尚書》的、學《詩經》的、學《易經》的傳承順序,清晰可見。有些人為了保存一部經,不惜丟掉身家性命。所以,每當讀到這里,我都非常感動。

這些年來,傳統文化逐漸升溫。終于覺得孔子好了,學習祭孔。可是祭孔大典的禮儀,要到韓國去學習;讀古詩吟誦的方法,要去日本學習,我們自己國家丟得差不多了。在現在認為人的教養都很好的唐代,呂洞賓他老人家都被惹得說出“寧可教畜生也不教人”這樣一句話,結果,他自己的學習心得在大陸就沒有了,還是我國的一個教授,通過日本大使傳回來。那么,在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的經典當中的經典,為什么不被重視?這是沒有理由的!包括對《大學》的評價,我也說過“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既然能夠留下來,一定是好東西,你認為不好,是因為沒學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西青区| 屏东县| 黎平县| 宜州市| 怀安县| 武平县| 班玛县| 称多县| 华坪县| 毕节市| 丰台区| 博白县| 汕头市| 时尚| 华池县| 鄯善县| 广水市| 永城市| 阿拉尔市| 绍兴县| 芜湖市| 砚山县| 洱源县| 乐安县| 绍兴市| 东乌珠穆沁旗| 巧家县| 成武县| 榆林市| 白沙| 江永县| 黄龙县| 洛宁县| 霍州市| 开封市| 扎赉特旗| 宁城县| 阜阳市| 无棣县|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