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許多人很想讀經典,但苦于讀不懂,又缺乏好的方法。作者在第一篇中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方法,還提倡快樂學習,書畫怡情。《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仰之彌高,鉆之彌深。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云:一句《論語》治天下;其實不用一句,一“孝”字做真,即可遍行天下,亦可大治天下。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同胞: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高考。可以說,從國家到個人,所有的家庭都會受到波及。即使沒有高考年齡段孩子的家庭也會為親人、為朋友的孩子操心著。首先,我們祝學子們能夠取得好成績,祝他們能有一個享有人生出彩機會的未來,祝福他們!第二點,在這樣一個雨天,各位同胞、各位同仁還能夠冒雨前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有一個很強勁的力量,很強勁的勢頭。
傳統文化 重在落實
學習傳統文化,以我個人淺薄的經驗來講,重要的是落實,就是千經萬論如果不能夠落實到自己的身上,那白學了,沒有用。清朝末年傳統文化變成了胡適所批評的“故紙堆文化”,國民把它當作已經過時的、腐朽的、落寞的、老古董式的文化,以為它不能夠拯救我們國家的頹勢。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呢?我經常拿現代智能手機來作比方,不是手機的功能不強大,而是用戶不會用;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好用,而是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把傳統文化經典的精義、真意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因為我自己體會到,當我們真的入門之后,那種感動、那種謙卑難以言表。
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以來,整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復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無論是學習、宣傳,還是培育、踐行,都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本次講壇,非常感謝大連市委學習辦,作為主辦方能夠開始在大連市創造這樣好的環境,讓我們共同去溫習祖先留下來的優秀文化,大家真是非常有福氣!大連市這幾年老百姓對時事有一些議論,我跟大家說:沒有沒有問題的國家,沒有沒有問題的城市,也沒有沒有問題的家庭。老夫子的學習方法就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時候取人家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不要盯著問題,盯著缺點去批評,而要看到長處去發揚、去落實,這樣對我們自己才會有一個良性的幫助。
我很孤陋寡聞,在接觸大連市學習辦之前,不知道我們國家的政府序列里有“學習辦”這個職能部門。知道了以后我就不斷地品味,天下還能有這樣美妙的職能部門嗎?叫“學習辦”哪!要知道走出校園的人,一個最大的夢想就是懷念校園生活,后悔自己在念書的時候沒有盡心盡力地學習!可是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如果能有人,有福德、有機會進入“學習辦”工作的話,那太美妙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我們天天說學習,成為父母、祖父母之后可能天天叮囑自己的兒孫要學習、要成才,中國父母拳拳之心可能天下第一。
可是知不知道“學習”這兩個字從哪里來?就是從今天要開始講的《論語》當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話來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邊學、一邊落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叫“學習”。所以我覺得“學習辦”的設置,本身就含著現代對傳統的繼承。
這次講《論語》,我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得到的一個結論、一個體會,就是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中華民族是這個星球上唯一還有連續的遠古文明傳承的民族,全世界沒有第二家。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們是獨一無二的?追到根上就是因為祖宗留下來的文化。讀過《論語》的人都熟知這樣一句話,老夫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沒有創作,只是傳承,他是古代文化集大成者。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圣人分四種,有四個代表:“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孟子·萬章章句下》)。而孔子是集大成者,為“圣之時者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精華的代表。
我自己體會是,春秋戰國時期號稱有“諸子百家”,可是當我讀《論語》、《大學》和《孟子》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翻開其他家的經典,發現觸類旁通。我就知道為什么大家在過去將近兩千五百年間承認“孔子是圣人”。明白這一點以后,在我這里就沒有“家”的區分,儒家、道家、釋家、醫家、武家、墨家、法家所有這些家的精華都在儒家當中有所體現。我講《道德經》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感覺,把《道德經》讀通了,再讀儒家的經典一樣可以理解。這是我個人的體會,可能以前有先輩老師也說過,這些經典當中您讀通一本,其他的經典都可以明白。如果您說我把《論語》讀通了,我不理解《大學》,那我告訴您,您一定讀錯了、理解錯了,還沒有通。之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講座叫“《論語》通解”,不是說我通達,而是說這個經典本身通達,是強調所有這些家全部都是“人”家。人做不好,學任何家的經典,都白學,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