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滅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全集)
- (日)鹽野七生
- 11字
- 2019-01-04 14:03:21
第一章
內海向界海的演變
伊斯蘭抬頭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在統治長達37年之后于公元565年去世。他在歷史上被稱為“大帝”,不是因為他讓人編撰了古羅馬時代制訂的眾多法律之集大成——《民法大全》,而是因為他成功地從476年滅亡的西羅馬帝國的新統治者北方蠻族手中奪回了意大利半島和北非。因為這一點,歷史上稱他為“再征服者”。
然而,蠻族盤踞在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這些曾經的羅馬領土的狀況并未改變,說他再次征服有過譽之嫌。不過,意大利半島是羅馬帝國的本土,北非又是羅馬的糧倉,可以說,他收復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留下的主要地方。

6世紀到7世紀的意大利半島(采自A. Giardina、G. Sabbatucci,V. Vidotto,Manuale di Storia Vol. 1, II Medioevo)
但是,這位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后僅3年,倫巴底人便南下意大利。東羅馬帝國在長達20年與哥特人進行的意大利半島爭奪戰中已經耗盡了氣力,還要在東線應付沒完沒了的針對波斯的戰爭,再要驅逐新來的北方蠻族倫巴底人已經力不從心。倫巴底人也無力完全稱霸意大利半島。結果,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希臘人統治的地盤與屬于日耳曼民族的倫巴底人統治的地盤便逐漸在意大利半島犬牙交錯,共生共存了。這種狀態在被統治一方看來,只意味著不安定。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難以生存的時代。
570年,查士丁尼大帝死后不過5年,穆罕默德誕生于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他于613年開始傳教,632年逝世,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就使半個阿拉伯半島伊斯蘭化了。先知穆罕默德似乎還有武者之才。
先知死后便是其繼承者哈里發(khalifah,伊斯蘭教領袖)統率的時代。“右手執著寶劍,左手擎著《古蘭經》”,其成功相當驚人。兩年后,他便完全稱霸阿拉伯半島,遂將目標北移,先是巴勒斯坦,進而敘利亞。他于635年征服了拜占庭帝國的重要城市大馬士革,并遷都至此。翌年又戰勝前來迎戰的拜占庭帝國正規軍。在700年里一直是羅馬帝國東部要沖的敘利亞被伊斯蘭化。此后他馬不停蹄,東向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西向小亞細亞縱深進攻,南向埃及,連續閃電進擊,所向披靡。
伊斯蘭勢力于公元642年攻陷亞歷山大,使埃及伊斯蘭化。僅僅兩年之后,又征服了的黎波里,將現在的利比亞地方伊斯蘭化。其后伊斯蘭勢力沒有停下稱霸北非的步伐,公元698年后征服了迦太基。這時,北非全境已處于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了。公元670年,伊斯蘭勢力在現今突尼斯境內突尼斯以南150公里的地方開始建設北非最早的阿拉伯人城市,取名凱魯萬(Kairouan)。他們無疑打算把這里作為擴大伊斯蘭勢力的前沿陣地。
果不其然,剛剛進入公元710年,在攻陷迦太基,完全稱霸北非之后,伊斯蘭勢力就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轉而開始了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征程。但是,在他們越過比利牛斯山脈,企圖把伊斯蘭化的巨浪推向整個高盧時,法蘭克國王前來迎戰,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普瓦捷之戰”,遏止了這一浪潮。在后世看來,這一“遏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使歐洲免于伊斯蘭化。在當時急劇擴張的伊斯蘭勢力面前束手無策的人們大概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盡管是暫時的,也總算是讓他們停頓了一下。
好似在巨幅白紙上潑墨一般的伊斯蘭化浪潮,在中東更加徹底。先是羅馬帝國,接著是拜占庭帝國的宿敵波斯。薩珊王朝雖已衰落,但也實在是“其亡也忽焉”。就連美索不達米亞,這個被注入波斯灣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包夾、中東強國經常作為根據地的地方,這個一直是東方文明母體的地方,也被伊斯蘭化了。
不知是阿拉伯人沒有心情把波斯的首都當作自己的首都呢,還是他們認為應當新建伊斯蘭的首都,公元762年,他們舍棄了以往所有帝國都在此建都的泰西封,在距此僅有40公里的地方建設新首都,取名巴格達。首都隨即從靠近地中海的大馬士革遷到了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西岸新建的巴格達。其間還兩次進攻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蘭勢力不但滅掉了長久統治東方的波斯帝國,并已強大到可以扼制正式名稱還叫作羅馬帝國的拜占庭帝國咽喉的程度。這一切僅僅發生在短短的百年之內。
伊斯蘭勢力迅速擴大的原因,根據某位歷史學家的說法是盡在一事之中:
“這是新興宗教常有的突破力量與阿拉伯民族的征服欲合為一體的結果。”
換成口號式的說法就是“右手執著寶劍,左手擎著《古蘭經》”。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皇帝去世當年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7、8世紀的伊斯蘭化浪潮(采自A. Giardina,G. Sabbatucci,V. Vidotto著Manuale di Storia Vol. 1, II Medioevo)
這是基督教方面的看法,伊斯蘭方面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即使處在1300年后的現代,真正的伊斯蘭教義仍然感動著每個人,這才是原因。時至今日的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在說:真正的伊斯蘭教厭惡暴力。這一說法似乎也是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雙方可以相互接近的起點。
然而,在直到最近的漫長歲月中,現實卻不是這樣。
“當抵抗……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指猶太人、基督教徒),你們要與他們戰斗。”(《古蘭經》第九章“懺悔”第29~30節)
“遇到不信道者的時候,你們應當斬殺他們,你們既戰勝他們,就應當俘虜他們。”(《古蘭經》第四十七章“穆罕默德”第4節)
基督教世界將“圣戰”正當化是接近中世紀中期以后的事,但在羅馬帝國后期盛行的帝國基督教化過程中,也有很多方面的“強制”。無關人性是好是壞,在正視人性現實的思想復活的文藝復興時代,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并未直接指向基督教或是伊斯蘭教。
“沒有武裝的先知都滅亡了。”
意思是宗教不論說教多么正確,如果不具有強迫他人的力量,就不會成功。
在宗教奪取現有世俗國家的權力方面,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類似,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承認的宗教費時300年。與此相比,伊斯蘭教得天獨厚。
基督教當初的對手是強大而尚能充分發揮功能的元首政體時代的羅馬帝國,而伊斯蘭教面對的是步入衰落期的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
波斯帝國因東北蠻族的侵略和與拜占庭之間無休無止的戰爭而疲憊不堪,拜占庭帝國也與此類似,加之東方基督教獨特的教理論戰,教會內部也處于分裂狀態,相互憎惡不已。
論戰起于耶穌基督是神還是具備神性之人。因為論戰,拜占庭帝國的兩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和亞歷山大的主教甚至公然敵對。拜占庭帝國是基督教國家,主教相爭對一般民眾而言,既然領袖之間是敵對關系,民眾相互之間也成為仇敵。
聽聞亞歷山大被伊斯蘭勢力占領的消息,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徒居然走上街頭歡呼慶祝。
除了帝國內部分裂,拜占庭帝國還存在貪污和重稅,這是它的特質之一。惡政如此深重,不滿自然在人們中間蔓延。伊斯蘭教的滲透也就無須像基督教那樣需要300年的時間。絕望的人會去尋找值得依靠的對象。
深遠的教義也許會凈化內心,賜予死后的安心,但卻不能給活在現世的人以足夠的力量采取行動。而具體現實的好處,往往會使人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徒苦于苛捐雜稅,他們一定會想,做一個伊斯蘭教徒會把自己的煩惱一掃而光,這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因為只要成為伊斯蘭教徒,就可以不用再向拜占庭帝國繳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