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滅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全集)
- (日)鹽野七生
- 1844字
- 2019-01-04 14:03:27
北非的伊斯蘭社會
從撒拉森海盜的傳統、習慣和性格來考慮,他們的做法是非常合理、完美的。
他們操縱著容易控制的小型加萊船,船上沒有多余之物,船快如飛,小規模行動使他們神出鬼沒。他們打著基督教國家和城市的旗幟騙人眼球,登陸后絲毫不浪費時間,只做海盜該做的事情,然后和來時一樣迅速消失在大海深處。
在他們的祖國,這樣做完全不是犯罪。不,甚至還是英雄行為。
第一,掠奪來的物品和綁架來的基督教徒在市場上出售,所得金額的五分之一會自動上繳給“酋長”。
第二,撒拉森海盜在基督教徒居住地區采用的是恐怖戰法。如果這樣能引起人們恐慌,使人們絕望,就比出兵征服容易得多。撒拉森人的海盜行為也是伊斯蘭化的前哨戰。
第三,必須提到一個事實,即對于居住在北非一帶的人們來說,海盜業已經成為一項產業,也給未直接從事海盜業的人們帶來了就業機會。
要把掠奪來的物品和綁架來的基督教徒換成“收益”,就需要有人來判斷這些商品的價值,拿到市場上去賣。這些人還有另外一項工作,管理、運營收容擄獲來的基督教徒的“浴場”。
“浴場”一詞自古就有兩個意思:洗澡的地方以及收容戰爭俘虜的場所。
在古代和中世紀,有不少詞語形式相同而意義不同,“浴場”也是其中之一。在中世紀的歐洲,洗澡不再受到重視,甚至認為洗澡帶來的愉悅會使人墮落,因而有害。羅馬時代被稱為“庶民宮殿”的豪華而設施齊全的公共浴場也都化作廢墟,人們已忘卻了公眾浴場這個詞。而在同時代的北非,這個詞語的意思轉變成為“收容擄獲來的異教徒的地方”。
因而,在中世紀聽到“浴場”一詞后首先聯想到的是強制收容所。不過這與20世紀納粹的強制收容所在各個方面都有所不同。
8世紀到18世紀北非的“浴場”接受外面的雇傭委托,被收容的人可以到收容所外面勞動。這意味著“浴場”是奴隸的收容場所。勞動報酬不直接付給奴隸,而是付給管理運營“浴場”的伊斯蘭教徒,充作“浴場”全體人員的伙食費等費用。當然,管理者最熱心的事是極度降低伙食的質量,更多地中飽私囊。
海盜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以造船匠為主的工匠是高效推進海盜業不可或缺的。隨著船只使用次數的增加,損耗也不斷加大。經常需要新造船只,修理修復的工作更不待言。不過,北非伊斯蘭教徒中適合這種工作的人手不足,而從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綁架來的人可以派上用場。
但從創造就業機會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還是給直接從事海盜業的人創造了機會。把他們稱為“pirata”也好,“corsair”也罷,他們實質上都是海盜。
海盜也和士兵一樣是最危險的職業。他們可能會遭遇敵方船只,在交戰中戰死,也可能在襲擊城鎮的過程中戰死。海盜船遭遇暴風雨沉沒的概率也不低。海盜這一職業成功后到手的報酬很高,但風險也很高。
正因為如此,從征收收益五分之一的“酋長”到船主到船長,都在積極發掘有能力的人才。
在綁架來的基督教徒中,體格健壯的年輕男人幾乎都充當劃槳手。其中有些人會在面臨危險時處置得當,或在別的方面表現出眾。海盜就會招攬這些人。
不過,這些人繼續信奉基督教是不合適的,要讓他們改信伊斯蘭教。海盜們便設下圈套,誘使某個年輕人去殺伊斯蘭教徒。異教徒哪怕是不得已殺死伊斯蘭教徒,等待他的只有死刑。可如果是伊斯蘭教徒,即使殺死其他伊斯蘭教徒,只要有人證明這是迫不得已的行為,就會被認可為正當防衛。這就是海盜招攬有能力的基督教徒的手段。這與現代國家的諜報機關所擅長的招募間諜的手法如出一轍。
無論如何,海盜業想要產業化,決定成敗的是“人”,這與其他工作是一樣的。后來甚至還有被撒拉森海盜綁架的意大利南部青年當上奧斯曼海軍總司令的例子。在此700年前的9世紀時,就已有原基督教徒當上撒拉森海盜船的船長了。歷史上的所謂強盛期,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的時代。在8、9、10三個世紀,這種運氣確實偏向于北非的伊斯蘭方面。
人們對其他產業的興趣和對海盜業投入的減少并不能阻止海盜業作為一種產業取得成功。在迦太基統治的時代,或是在被羅馬帝國收編的時代,北非還是豐饒的農耕地帶,甚至被稱為羅馬帝國的糧倉,自古就以出口農產品聞名。
到了中世紀,這一切全改變了。海盜襲擊之處,小麥等農作物也會遭搶。農作物剛收獲就被搶走,這使我們感到同情,但同時也感到愕然:連小麥這樣的大量低價的便宜貨都值得搶嗎?
北非的伊斯蘭教徒越來越依靠海盜業為生了。長遠來看,這就是導致地中海南岸居民逐漸減少的重要原因。
這是中世紀前期的9世紀,是一個海盜竭盡全力,因而極富攻擊性、強而有力的時代。他們現在已經可以使用西西里這個中轉基地了。羅馬以南的沿海地區已經沒有一塊基督徒的安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