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準備問題:我們是否已為建立人際關系做好準備?(1)
- 共贏:成功的秘訣就是忘掉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幫助伙伴成功
- (美)約翰·C.馬克斯維爾
- 4924字
- 2016-10-28 22:12:12
當今世界,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的人。人際關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學問。
——斯坦利·C.艾林(Stanley C.Allyn)
我職業生涯最初的26年一直從事牧師的工作。我知道沒有其他任何職業像牧師那樣,如此嚴苛地要求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從出生到死亡,無論人們身處哪個年齡段、哪個人生階段,我們需要被召喚去帶領、指引、教導和安慰他們。在其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例如結婚、為嬰孩施洗,我們都與他們同在;在人生最暗淡的時刻,比如挽回即將破裂的婚姻、孩子不幸夭折,以及臨終前尋求慰藉,我們也常常接受召喚。
這么多年來,我學會了很快辨別出那些為人際關系痛苦掙扎的人。他們形形色色、年齡各異,各種情況不一而足。有時接受未婚的人咨詢,他們中有些人似乎無法順利與人相處,會慨嘆人生孤獨,渴望婚姻,可悲的是,他們只是滿腦子想結婚,卻沒有在其情感上做好準備——即建立健康人際關系的基本技能。
讓我們正視這個問題吧,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啟動、建立和維持良性、健康的關系。很多人生長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從未接觸過正面的人際關系模式,有些人只專注于自身的需求,對他人視若無睹;還有一些人曾受過深深的傷害,總透過痛苦的濾鏡看世界。由于在人際關系上的巨大盲點,他們并不了解自己,也不懂得運用正確的方法與人交往。
只有社交心態健全的人,才能建立絕佳的人際關系。這是一切之源。我相信這些基本要素將有助于我們為建立絕佳的人際關系做好準備,它們回答了要做的準備工作。這些實質性的要素包括以下5個法則:
透鏡法則:我們是怎樣的人,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別人。
鏡子法則:正人先正己。
痛苦法則: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會傷害他人,也容易被傷害。
榔頭法則:千萬別用榔頭打別人頭上的蒼蠅。
電梯法則:人際關系中,我們既可以提升他人,也可以壓低他人。
不理解這些實質性的基礎問題,就無法為建立關系做好準備,最終與人相處時,總會麻煩不斷。
如果你或你熟悉的人,似乎總是無法建立起人人艷羨的積極的人際關系,原因很可能在于沒有做好準備。通過學習這五項社交法則,將會為你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做好準備。
‖透鏡法則‖
我們是怎樣的人,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別人
我不想加入任何俱樂部,雖然他們都想吸納我成為會員。
——格羅克·馬克斯(Groucho Marx)
捫心自問:我對別人的感覺是什么?
警惕那些“建議”
剛到新單位,是否碰到有資深的同事指點你:提防這個人,注意那個人。這種情形我曾遇到過好幾次。得到第一個領導職位時,前任就告訴我要注意兩個人:奧德麗和克勞德。他告訴我:“他們會讓你麻煩不斷。”所以上任時,我就有他們會惹麻煩的心理準備。
首先,我注意到了奧德麗,她身強體壯而且個性很強。(我和她其實很像!)大出所料,我和她的共事最終成了我美好的經歷。她很自信,又能干,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我們有著很好的工作關系,她還成了我的私人朋友。克勞德是一位農民,他熱愛教堂,實際上,他是教會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35年以后,他仍舊是),但這并沒有讓我感到尷尬。我有什么資格期望這個年紀大我兩倍、一輩子都待在教會里的人聽命于我呢?就僅僅因為我坐在領導人的位子上,有個頭銜嗎?我把與克勞德和睦共事當成目標,結果我們相處得很好。
后來,接受第二個教會的職位時,前任同樣警告我:“小心吉米,每件事他都會和你對著干。”到任第一周,我就和吉米過了招。我們進行了一次艱苦的對話,但吉米也讓我了解到,他愛上帝,愛教堂,也愿意和我共事。后來在那兒的幾年中,他成了我的頭號助手。他確實很會戰斗——成為我最有力的支持者。我找不到比他更好的團隊成員了。
我接受第三家教會的職位時,前任邀請我和他談談,傳授給我對付問題下屬的謀略。有了前兩次的經歷,我知道他是真心想幫我,但我還是很客氣地婉拒了。我已經在領導職位上歷練很久,認識到他所謂的問題下屬未必就是我的——反之亦然。他信賴的人,我并未會有聯結;那些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或許會成為我的得力助手。為什么?因為我們是怎樣的人,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他人。
你是自己的透鏡
自己既定的想法會影響看待事物的方式。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大學時的一次經歷,我受邀擔任好友拉爾夫·比德爾(Ralph Beadle)的伴郎。在婚禮前一晚上,我和他待在一起。婚禮當天一大早,拉爾夫想去抓松鼠(我想沒有什么事情像捕獵小動物,更能讓人平緩緊張的神經的了)。拉爾夫借給我一支獵槍,我們一起到了樹林里。逛了一會兒,一無所獲。
“松鼠在哪兒?”我很急躁,不停地問拉爾夫,還亂踩一通,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
問了六七遍后,拉爾夫終于說:“約翰,你待在樹林這邊,我到那邊去。”
拉爾夫離開還不到兩分鐘,我就聽到“砰!砰!”兩聲。但我還是沒有看到松鼠,于是索性坐在樹林里休息,心想要是帶本書來多好啊。閑來無事的我開始看旁邊花栗鼠嬉戲,其間,不時聽到一兩聲槍響。我又開始想,拉爾夫一定打到不少松鼠!
幾分鐘后,拉爾夫慢悠悠地回來了,狩獵袋裝滿了他的收獲,而我卻一只松鼠也沒看到。
“為什么所有的松鼠都到你那邊去了,我這里一只都沒有!”我埋怨說。
拉爾夫搖搖頭笑了笑。
你的性格是怎么樣的、你是什么樣的人,都決定了你怎樣看待問題。你不可能和你的觀點分開。你的性格和你經歷的每件事都會為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染上色彩。它們是你的透鏡。
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了你的眼界如何
有個科羅拉多州人搬到得克薩斯州,建了一所帶落地窗的房子,透過窗子可以眺望綿延百里的牧場。有人問他如何享受這遠眺的樂趣,他答道:“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什么可看的。”同時,一個得州人搬到了科州,也建了一所帶落地窗的房子,透過大窗可以遠眺落基山脈。有人問他是否喜歡這片風景,他答道:“唯一的問題是,因為大山擋著,我什么也看不到。”
故事聽起來有點夸張,但都說明了一個事實:“你是誰”影響“你能看到什么”。同一間屋子里的人看同一件東西,感覺各不相同,妻子瑪格麗特和我就是這樣。在聚會上和別人聊天,她會湊過來問:“穿藍色運動衫的那個人跟你說什么呢?”我卻不知道她指誰。瑪格麗特魅力超群,時尚感很強,我卻不行。我看人時,不會注意對方的穿著:和我一樣,穿的不都是衣服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這就為我們看待事物戴上了有色眼鏡。周圍的事物不會決定我們看到了什么,我們的內在決定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和視角。
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了你看待他人的方式
一位旅行家快到某大城市時,向路邊閑坐的老者打聽:“這個地方的人怎么樣啊?”
“你來的那個城市市民如何?”老人問。
“很可怕!”旅行家答道,“卑鄙、難以信賴、讓人嫌惡、一無是處。”
“啊!”老人說,“你會發現這個地方的人也一樣。”
第一位旅行家剛過去,另一位旅行家接踵而至,也問相同的問題。老人同樣問其對剛剛訪問過的城市的市民作何觀感。
“他們都是好人:誠實、勤奮、慷慨、寬容,”第二位旅行家贊不絕口,“我真的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
老人答道:“這里的市民和那個城市的市民一樣。”
人們看待他人的方式正是自己內在品質的反射。
如果我是講信用的人,我會認為其他人也是值得信賴的。
如果我是吹毛求疵的人,我看其他人也是滿身缺點。
如果我是有愛心的人,我看其他人也都富有同情心。
你談論他人、與人交往時,你的性格特質會自然流露。根據簡單的觀察,不認識你的人能夠看出你許多特質。
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了你看待生活的視角
在講演會上,我常常講一個老故事。祖父在沙發上打瞌睡,孫子們想開個玩笑。就從冰箱里取出一塊極嗆鼻的干奶酪,抹在祖父的胡子上,然后躲起來靜待好戲開場。
過了一會兒,老人的鼻子開始抽動,隨后開始搖頭晃腦,最后祖父突然直挺挺坐起來,氣咻咻地四處張望,嚷道:“這兒的什么東西臭了!”
他起身,搖搖晃晃鉆進廚房,使勁聞了聞,叫道:“這兒也有臭味。”
他決定到外面呼吸點新鮮空氣,當他深呼吸時,臭氣又撲面而來,“全世界都發臭了!”他無可奈何地說。
故事說明什么問題呢?因為自己鼻子上有干奶酪,所以感覺全世界都臭氣熏天。對祖父來說,他可以用肥皂和水清除污物,還回原來的清涼世界。但如果一個人心藏污物,想除掉可就困難多了。想改變看待生活的方式,唯一的辦法,是先改變自己的內在。
我們都有一個內在參照模式,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人生的態度、構想和期望。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愉悅還是愁苦,信任還是猜疑,熱情還是矜持,勇敢還是怯懦。這些不僅關系到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也涉及如何讓他人對待我們。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說:“除非你愿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小看自己。”用心理學家菲爾·麥格勞(Phil McGraw)的話來說,“是你教給了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你傳遞給他人的是你看待生活的態度;你如何看待生活則源自你是怎樣的人。
多年前,我有幸給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FL)的圣路易斯公羊隊(St.Louis Rams)講授領導力課程。課后,球隊邀我參加他們的一場比賽,并獲允和教練、球員的配偶們坐在一起。我正好坐在該球隊副總教練兼攻擊教練約翰·馬茨克(John Matsko)的夫人金·馬茨克(Kim Matsko)旁邊。閑聊時,我問她最喜歡居住過的城市中的哪一個(她曾在俄亥俄州、北卡羅來納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密蘇里州居住過)。她答道:“現在住的城市。”
“啊,那么你最喜歡圣路易斯?”我問。
“不,不是。我最喜歡現在住的地方,”她答道,“這是一種選擇。”多么好的心態啊!如果你也能保持像她那樣的視角和感覺,你就會經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你是怎樣的人,決定了你能做什么事
在《動物公司》(Animals Inc.)中,蓋洛普公司的肯尼斯A.塔克和范達娜·奧爾曼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農場動物們之間的寓言故事,借以指出公司對員工的錯誤管理。農場掌管者堅信任何人經過訓練都可以無所不能,于是要求耕田的牛操作電腦,鼓勵害羞的綿羊做電話銷售。我最喜歡的情節是:稻草人被指派到雞舍里下蛋。它忙碌了一整天。從體形上說,它完全合乎標準。周圍的母雞們都產下了蛋,它還在屢敗屢戰。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卻一只蛋也沒產下來。
你可能會想,當然,它根本不會下蛋。母雞下蛋、牛拉犁、綿羊生產羊毛,天經地義;天賦影響了我們能從事什么工作。與天賦和能力一樣,思想和態度,也是我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定了我們究竟能做什么。我們無法將其從身上區分開來,如果期望值和自身的特質不匹配,就會陷入失望之中。
五大因素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什么因素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呢?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我認為其中5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1.遺傳基因
我和瑪格麗特年輕時,天真地以為遺傳只占人的組成特質中的一小部分,而環境因素占了98%。按照自己的樣子來塑造孩子,他們將來就是你的翻版。我們收養了兩個孩子,伊麗莎白和喬爾·波特。我們發現,雖然教養、個性培養、教育以及精神指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無論環境怎樣變化,一些內在固有的東西始終無法改變。
遺傳因素有好有壞。出生時,就已經有了某些優秀的品質和特性,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一樣。但也有一些是你不喜歡的。你只能學習適應它們。個性方面,你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如果是天賦,就進一步發揮優勢。
對此你無法選擇。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基因。幸好,只有這一項你無法通過選擇改變,其他四個都可由你決定,至少你可以做出一些改變。
2.自我形象
詩人T.S.艾略特(T.S.Eliot)說,“世界上一半的傷害皆因人們想讓自己看起來很重要,他們并非存心傷人。他們只是太醉心于自我感覺良好,從而陷入無休止的掙扎之中”。人們像水一樣,能夠找到自己的水平層次。一個擁有負面自我形象的人會假想有糟糕的事情發生,破壞關系,并發現其他人也是負面的。那些擁有積極自我形象的人會期望好事情發生。而那些擁有積極、正面自我形象的人可能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并能看到他人的成功潛能,為其他成功者所吸引。正如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所說“和那些自我認知水平相當的人在一起,我們會感覺最舒服自在,最有‘在家’的感覺,有相反認知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會吸引你,卻不會有這種‘自在’的感受。”
傳說,某天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街上散步,一個小女孩加入了他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