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兩性日常行為禁忌

中國人似乎很在意男人和女人的區分,不管是在女權至上的母系氏族社會,還是在男尊女卑的舊社會,或者在大力倡導女人能頂半邊天的新社會,區分一個人是男是女,好像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分男女,好像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會失去依據,所謂“陰陽不分世理亂”。陽代表男性,陰代表女性。正是由于人們對性別的重視,才產生了諸多的兩性禁忌。

兩性舉止禁忌

區別男女,在中國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現實生活中,見到一個陌生人,首先讓我們想到的就是這是個男人或是女人,如果不弄個清楚,就好像有一塊“心病”似的。

因此,在性別方面就有很多的禁忌。

·忌穿著打扮男女不辨

男女服裝,每一個朝代都有嚴格的區別。如果男穿女服,或者女著男裝是要犯忌諱的。鄂溫克族人,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對狩獵不利。民間許多神話傳說中,有因男女換了服飾而使女方懷上身孕的說法。

漢族有些地方,結婚時,讓男女雙方換褲帶,也有象征生育的意義。還有許多民間故事、民間笑話中把“穿了女人的褲子”作為嘲笑某位紳士、官員的笑料,很能引起人們共鳴。

·忌在生產、勞作方面男女分工不明

在生產、勞作方面也是如此。男人有男人干的活,女人有女人干的活,女干男活,男干女活都是犯忌諱的。有些地區男人不能接觸女人專用的小鋤、農具、織機和豬圈;女人禁忌接觸男人的武器、獵具,不能進入男人的會所。普米族的婦女就不能犁地,不能打獵和取蜜,那是男人干的活。青海省藏民中的男人不能做抹牛糞、打酥油、背水、磨炒面、做飯等家務,認為這是婦女們干的活。

佤族人械斗時,女人不參加,男人則不能不參加。成年男子能參加而不參加者為習俗所不容,輕則受輿論指責,重則罰谷罰錢,以至抄家。漢族中有“男做女工,越做越窮”、“男做女工,一世命窮”、“男做女工,爛脫臀宮”等俗諺流傳。舊時,男人一般干田里的活,參與社交活動,女人一般干家里的活,不參與社交活動。男人干家務常被人恥笑,以為“沒出息”;女人參與社交活動,又被指責為“瘋”、“野”、“不守規矩”、“不正經”。

 

知識鏈接

服飾辨性別

舊時,人們根據服飾辨性別。

也正因為舊時人們嚴格遵守著男女區別的種種標志,所以才出現祝英臺、花木蘭等女扮男裝(也有男扮女裝)成功的事例。這種男女涇渭分明的服飾、舉止使人們相信,它和人的性別是絕對一致而不可懷疑的。祝英臺、花木蘭等都是鉆了服飾習俗的空子,在錯誤的性別符號掩飾下,蒙蔽了眾人的眼睛。

兩性交往禁忌

《中國禮俗學綱要》云:“男女之嫌疑,如何辨之,則如男女不同坐,不共巾椸,乃至叔嫂不通問,不相為服,以此禮辨嫌疑,復以此禮保證其分辨也。”這些古訓禮教,來自民間風習,也在后世民間風俗中反映出來。性分別的作用之一就是要防止性誘惑。為此,中國人在性誘惑這方面有很多相關禁忌。

·忌男女互相看視、調笑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山西有“男女不貿易”的說法。男女間說話很講究分寸,一般不互相開玩笑。男女間禁忌互相看視,禁忌互相調笑,民間有“眉目傳情”、“暗送秋波”、“人浪笑,馬浪叫”的俗語流傳。過去藏族婦女見喇嘛和賓客時,都要以紅糖或乳茶涂面,否則以為冶容誨淫,有蠱惑僧客之意,須科以罪罰。維吾爾族的婦女一般不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面紗或蓋頭。

·忌男女交往密切,互贈禮物

中國自古就有“男女不同群”、“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中國人過去一直主張男女之間相互避忌,男女之間一般不說話、不拉手、不互贈禮品,以防被人猜疑有不正當行為的發生。普米族忌諱男子向少女贈送手鐲和腰帶。

·忌男女同坐

“男女不同坐”,即便是親兄弟姐妹之間也是如此。在舊時,姑、姊妹、女兒回娘家以后,一般吃飯的時候不與侄子、兄弟、父親同席,都是分席而吃。不僅私下里是這樣,就是在公共場合也是如此。直到清末民初,在戲院看戲還分男席、女席,男女看客是分開來坐的,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

·忌男女衣飾晾曬到同一根竹竿之上

男女“不共巾椸”,則由人體性別的區分聯系到衣物性別的區分,男女衣飾不能晾曬到同一根竹竿之上。這樣做的目的,或者是以為男女衣飾的接觸即等于男女之間的接觸;或者是擔心晾衣收衣時男女同椸枷便會使相遇和接觸的機會增多,從而難免發生茍且的事情。

·忌叔嫂來往密切

“叔嫂不通問,不相為服”、“嫂不撫叔,叔不撫嫂”,這是漢族的古俗。叔嫂是一個門里的非夫妻關系的男女,平時接受較多,嫌疑最重,因而要求也更嚴。古時匈奴兄死妻嫂,是恐種姓之失。但在未具夫妻名分之時,叔嫂間的禁忌也是很嚴格的。

 

知識鏈接

女不觀劇的禁忌

中國古時一向禁止婦女觀劇,謂之“有傷風化”。《清稗類抄》中有段“京師婦女觀劇”的文字,涉此風習演變,文曰:“道光時,京師戲園演劇,婦女皆可往觀,惟須在樓上耳。某御史巡視中城,謂有傷風化,疏請嚴禁,旋奉嚴旨禁止,而世族豪門,仍不斂跡,園門雖揭女告,仍熟視無睹也。某憤甚,思有以創之。一日,赴園,坐樓梯旁,遣役登樓宣言,謂奉旨明禁婦女觀劇,宅眷自諳禁令,來此者必為妓女,今召爾等下樓,候點名。宅眷不聽,某又使人傳諭曰:‘果為宅眷者,則弁髦圣旨之罪,當更加等,速言夫家、母家姓名、官職聽參。’諸人大驚,圖竄,乃勒令各具不再觀劇甘結,事乃寢。京師戲園向無女座,婦女欲聽戲者,必探得堂會時,另搭女桌,始可一往,然在潔身自好者,尚裹足不前也。光緒庚子,兩宮西巡后,京師南城各處,歌舞太平如故也……然自光緒季年以至宣統,婦女之入園觀劇,已相習成風矣。”

女性言行舉止禁忌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被視為萬惡之源,被視為禍水。女性常常要受到男性的壓制,男女是不平等的,對婦女的歧視、壓迫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忌女人參加男人從事的活動

一般男人從事的活動,女人不能參與。傣族(德宏)禁忌婦女參加男子集會跳舞,婦女不能打擊樂器,男人說話時,除老年婦女外,年輕女子不能插嘴。

·忌女人戶外活動

舊時有要求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對婦女的戶外活動限制尤嚴。婦女忌閑游,忌串門兒。所謂“婦不閑游,宅肆不相通”。愛串門兒的女人被人說閑話,指責為不規矩的女人。苗族婦女也不得串門兒,認為串門兒會踩著別人的門神。瑤族婦女過年時不能串門,說是“出門多病”。廣西民間婦女“出入必戴帽檐,不露面首,亦得冶容誨淫之戒也”。好像女子把自然的體態容貌亮出來就是一種誨淫的罪過了。而男子無論如何總是被蠱惑的,這種性別之間的不公平已被習俗的力量鞏固下來。“婦女無故不出戶庭,不事耕獲,不給薪水、不行鬻子市”成為舊時中國風俗中的普遍現象。

·忌言行舉止不端

舊時對婦女的言行舉止要求極為嚴格,認為婦女的言行舉止端莊與否會關系到丈夫的前程運勢。比如,舊時禁忌婦女走路時抬頭挺胸,否則便以為女子屬“桃花克夫”型的,會壓男人一頭,克子克夫。只有男人才能挺胸抬頭,女人則要低頭細步,最好是靠墻根躲著男人走,才符合男權社會的要求。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古時在婦女裙邊或鞋面上綴上一些小銅鈴,便稱之為“禁步”。如此一來,婦女行時跨步稍大,即叮當做響,于是自己便恐失禮而緩慢下來。漢族人舊時要求婦女“目不斜視”、“走不露鞋,笑不露牙”、“言不露齒,外不露面”。在坐姿方面,景頗族忌諱婦女坐時托著下巴,以為這是哀悼的姿勢,不吉利;婦女坐時,忌諱蹺二郎腿,以為不雅觀,不像安分守己的好女人;古時婦女還忌諱兩腳向外岔開坐著,即“箕踞”。不但行動言笑受拘束,連睡著了也有忌諱。俗語“男人鼾田莊,女人鼾空房”,即是說女人忌諱睡覺打鼻鼾。男人打鼾不要緊,非但不要緊還會打來田地莊園;女人打鼾就不吉利了,是要妨死丈夫的象征。

·忌男女平起平坐

中國民間一直有著男尊女卑的民俗信仰,“男人大丈夫,女人小豆腐”是至今流傳在童謠村語中的俗話。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民間俗信中便有許多忌諱男在女下或女在男上的信條。比如,假如男人在樓下,婦女禁忌上樓。必須上樓時,要示意男人避開,否則是大不吉的。阿昌族、布依族等都有此俗信,并且禁忌婦女住在樓上,尤其忌外來的已婚婦女住樓上,說是怕沖犯了祖宗。

這種忌男在女下或女在男上的禁忌信條,還擴延到衣物用具方面。白族、阿昌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漢族等許多民族都忌諱女人從男人使用的工具如扁擔、鋤頭、犁、耙、刀、槍、馬鞍子、馬鞭、套馬桿等器物上跨過,更不能用腳踏在上邊;男人的衣、帽、行李等,女人也不能踏踩或跨過,更不能坐在上邊,否則對男子不利,就像女人從男人的身上跨過一樣,會發生不祥的事情。男人們也忌諱從晾曬著的婦女的衣褲下走過,那樣如同女子從男人的頭上跨過,是男人的恥辱和不幸。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就禁忌婦女的衣褲晾曬到男人路過的地方,禁忌婦女的衣褲曬得很高,一般婦女的褲子只能曬到廁所旁邊。

·忌女人失節

對婦女的性歧視和性壓迫甚至轉化成為道德問題。封建社會里,男子可以娶三房四妾,女人則要“從一而終”,不得有任何失節的事情發生。女人最忌失節,失節便無顏面見人,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民間習俗常以為妻必敬夫,視“怕老婆”、“氣(妻)管炎(嚴)”為一種值得嘲笑的反風俗現象。女忌不柔順,不從夫;男忌“懼內”、“管不住媳婦”。這種風俗在絕大多數民族中都存在。阿昌族認為“婦女當家家不富”,因而禁忌婦女當家做主;傣族(德宏)也忌婦女掌握經濟;洱源西山白族人中有“婦女無喉嚨,說話不算數”的俗話流傳;崩龍族群眾愛說:“騍馬不能戴鈴,女人不能比男人。”

·忌女人摸男人的頭

鄂溫克族絕對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他們認為男人頭上有佛,女人摸男人的頭是對男人的不尊重,也是對佛的褻瀆。

·忌女人在屋內大小便

女人禁止在屋內大小便,男人倒無所謂。

·忌十五歲以上的女子爬上屋頂

許多民族都有女人經血臟的觀念。彝族因此而禁忌十五歲以上的女子爬上屋頂。

·忌婦女在經期跨過泉水

鄂倫春族禁忌婦女在經期跨過泉水,否則泉水要干涸。

·忌婦女經期到河里洗澡

如果這時期到河里洗澡,要天降大雨。

·忌婦女跨過鍋臺

達斡爾等民族禁忌婦女跨過鍋臺,否則會沖犯灶王。

·忌婦女使用男人的馬鞍子,更不能騎坐

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禁忌婦女使用男人的馬鞍子。獻給神的馬、馱神像的馬,禁忌婦女騎坐,怕騎臟了使神發怒,降禍于人。

·忌婦女靠近神位

婦女禁忌到神位旁和“仙人柱”后面去,不能到掛有神像的地方去,不準觸摸薩滿的衣物、祭神的器具;怒族人禁忌婦女參與對氏族神靈、龍樹、山神的祭典;阿細人的祭密枝活動忌女人參加;崩龍族屋內設有佛爺起坐處,這個位置婦女是絕對不能去坐的。

·忌婦女在堂屋門檻上坐

阿昌族、白族、土家族以及漢族部分地區都禁忌婦女在堂屋門檻上坐,以為婦女坐了堂屋門檻要辱沒家神,家中要破財的。

·忌婦女到打麥場上去

漢族舊時還禁忌婦女到打麥場上去,禁忌婦女坐在打麥場上的石磙上,恐怕沖犯了財神,少打了糧食。

·忌婦女跨坐建房用的梁檁

禁忌婦女跨坐建房用的梁檁,怕沖了宅神,將來房子蓋得不結實,會有災禍發生。

·忌婦女之間打架斗毆

青海省蒙古族、藏族據說禁忌婦女之間打架斗毆,以為對牲畜發展、草原茂盛不利。處罰的辦法是剃掉半個頭的頭發。

·忌用女人的舊衣服布來補男人的衣服

佤族禁忌用女人的舊衣服布來補男人的衣服,大約也是怕女人“不潔”、“不祥”。

·忌婦女們在白天洗滌、處理經血穢物

經血為污穢的東西,說它會損傷神靈和男人。因此,禁忌婦女們在白天洗滌、處理這些穢物,而且洗滌時只能站著不能坐著。此類衣物不能見太陽,一定要隱藏起來。

·忌婦女讓男人看見經血

民間最忌讓男人看見經血,認為男人看見經血會百事不順,甚至會帶來災禍。

 

知識鏈接

舊時女人的稱謂

漢族對婦女的賤視,從稱謂上也看得很清楚。舊時,男人對外稱自己的愛人,很少有叫“媳婦”的,一般只說“我家里的”、“我們家做飯的”,或稱“賤內”、“糟糠”等等。舊時婦女一般沒有大名,只有娘家姓,出嫁后,再加上婆家姓,婆家姓還要加在娘家姓的前邊,稱作“××氏”,這就算是婦女的名號了。如今,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婦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歧視女性的習俗很難一下子消除,因此在生育、教養、升學、就業等社會問題上仍然有所反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石家庄市| 太保市| 柳林县| 余庆县| 前郭尔| 鹤岗市| 永修县| 镇远县| 陕西省| 孙吴县| 兰西县| 五大连池市| 临沧市| 嘉义县| 紫阳县| 沧源| 襄垣县| 天水市| 隆子县| 绿春县| 枣庄市| 崇明县| 改则县| 莱阳市| 图片| 富源县| 莲花县| 平原县| 新闻| 武宣县| 富裕县| 伊金霍洛旗| 镇原县| 兰州市| 四平市| 平乐县| 金昌市| 枣强县| 洪湖市|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