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史原來超有趣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方寄傲
- 19915字
- 2019-01-04 04:23:52
第七章 天朝可汗,大唐聲威傳天下
自信舞動天下
從建國之初,大唐就具備了征討四方的實力。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征服了一個個強大的對手,降吐谷渾、平高昌、討焉耆、征龜茲,西域震駭,中西商路復通。
法國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一書中寫道:“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唐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碧诨实鄄⒎且晃陡F兵黷武,而是采取了“偃武修文,中國即安,四夷自服”的民族政策,唐帝國的威震八方,與其說是武力征服,不如說是文明宣威。“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痹谶@個意氣風發、“大有胡氣”的朝代中,豪言壯語之下是居高臨下的自信與從容。
貞觀四年,李靖率兵擒獲了當年曾逼得高祖李淵俯首稱臣的頡利可汗?!缎绿茣分姓f:“夷狄為中國患,尚矣?!婆d,蠻夷更盛衰,嘗與中國亢(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鶻、云南是也。”唐滅東突厥以后,大唐軍功盛極一時,國威遠播四方,懾于大唐天威,“西北諸蕃,咸請上(指唐太宗)尊號為天可汗”。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天可汗”稱號的來歷。
當時身為太上皇的李淵頗感揚眉吐氣。《資治通鑒·唐紀九》中寫道:“上皇聞擒頡利,嘆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復何憂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余人及諸王、妃、主置酒凌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
歌舞凌煙閣,酒酣意淋漓。李國文評價說:“宮廷舞會,在西方世界,是習以為常的。在東方,尤其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里,九五之尊的天子,莊嚴肅穆還來不及,哪有一國之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道理?因此,凌煙閣里的這場舞會,正是最好的寫照。你也不能不服氣在唐朝的天空下,這種在別的朝代少有的百無禁忌的強烈自信。因為李淵手里的琵琶,是胡人的樂器,那么李世民跳的舞蹈,也可能就是當時流行的‘胡旋舞’。這一通狂舞,絕對是那個時期大唐帝國活力的最高體現。”
胡旋舞,立于毯上,旋轉如風,音樂狂放,動作粗獷,異域豪情揮灑得淋漓盡致。湯因比曾說,如果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可以在華夏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選擇一個朝代生活,那他一定會選擇唐朝。從南北朝至隋唐的數百年間,中原的漢民族與邊外的少數民族,在爭戰中融合滲透、血脈交融。
從上層來說,皇室李家自稱為中國貴族后裔,可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他們的先祖歷仕異族,也經常與少數民族的家庭通婚,而且這種透過民族界限通婚的習慣直到后世登九五之尊猶未終止。因此,唐人既不是魏晉以前中原漢人的簡單延續,也不是胡族單向地融入漢族,而是漢胡互化產生的民族融合體。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說:“唐初以均田、租庸調等制,奠下立國根基,又以無比的自信包容異族文化,熔鑄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風采。7世紀的初唐,是中國專制時代歷史上最為燦爛光輝的一頁。當帝國對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際,其內部組織,按照當時的標準看來,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積月深。”
大唐的自信不僅僅是對內的,也是對外的。大唐盛世,國富民強,政治開明,唐文化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無所畏懼、無所顧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氣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風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當中國皇帝威望最高的時候,恒河邊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權:一個阿薩密的篡位者被押赴西安受審;來自日本的朝拜的使節;中國的都城有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與安南人來定居”。
唐朝是一個透露和包含著多種因素的朝代:它是盛極而衰的王朝,它的開國和守國的邏輯是復雜而多變的,它同時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正是它的這些豐富和矛盾才構成了它永久和持續的魅力。
報仇,就是這么簡單
由于唐太宗和群臣們的悉心治理,貞觀年間不僅國內百姓安居樂業,就連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也十分融洽。早在登基之初,唐太宗就垂問過臣下應當如何處理和周邊國家與民族的關系。關于這個問題,當時大臣們討論得十分激烈。
李唐王朝是馬上得的天下,所以很多大臣都認為應該以武力來對周邊國家進行威懾,而魏徵卻說如今應偃武修文,如果國家治理好了,國力強大了,四夷自然而然就會臣服于我朝,最終被唐太宗采納。
唐太宗雖然同意了魏徵“和平治國”的方略,但對于一些不能用和平方式解決的爭端,唐太宗最終還是用武力來解決,東突厥就是一例。
盤踞在北方的突厥勢力在隋朝末年就已經開始壯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了北方的霸主。高祖李淵在晉陽起兵之時,為了穩定后方,曾經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這也是李淵一直都引以為恥之事。唐朝建國之后,突厥更是從無間斷地對中原地區進行騷擾,是李唐王朝一直以來的心腹大患。
唐太宗剛登基之時,突厥可汗便趁唐朝新主即位,國力空虛之時率大軍侵犯唐朝的邊境,直抵長安郊外的渭水。當時長安守備兵力不足,唐太宗只得親自到渭水和頡利可汗訂立盟約,史稱“渭水之盟”。盟約確立之后,唐太宗深知此時不能與突厥對抗,為了國力的長足發展,拒絕了頡利可汗的牛羊,而是要求他們將唐朝此時在塞外的一百二十萬人口全部放還,以便發展生產,等日后國力強盛再與突厥一較高下。
貞觀初期,突厥連年發生自然災害,雪災、饑荒不斷,但首領頡利可汗卻不體諒民心,反而下令多征賦稅,甚至大興戰事。天災加上人禍,突厥的內部矛盾加劇了,國內一片混亂,勢力大不如前。突厥自顧不暇,因此便沒有多余的精力騷擾唐朝邊境。突厥內亂的消息傳到長安,不少大臣都上書建議唐太宗趁此機會出兵滅了突厥。唐太宗也深知這是個絕好的機會,因此也是猶豫不決。
長孫無忌對此卻持不同意見,他對太宗說道:“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今國家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
長孫無忌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唐朝與突厥有盟約在先,這次突厥并沒有犯邊,如果出兵的話便是乘人之危,在道義上說不過去,二是以大唐此時的國力還不適合發動這樣的大戰,應該把重點放在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之上。
長孫無忌的分析十分深入且句句在理,唐太宗也聽取了他的意見,放棄了出兵突厥的打算。
到了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朝的發展已經步入了正軌,經濟恢復到穩定狀態,天下富足,海內無事。除了財力之外,唐朝此時的軍事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謂“府庫甲兵,遠勝于隋世”,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而此時突厥的實力卻在日益減弱,對突厥開戰的條件已經逐步成熟。
貞觀三年八月,代州都督張公瑾向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他仔細分析了突厥的各種情況,認為此時發兵討伐突厥對唐朝十分有利。張公瑾的奏折堅定了唐太宗本來就想出征突厥的想法,一場大戰就要拉開帷幕。
貞觀三年十一月,忍耐多年的唐太宗終于下令發十萬大軍,分定襄道、通漢道、金河道、暢武道四路征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統領大軍,又派李勣、柴紹、薛萬徹各率一路大軍,浩浩蕩蕩向北而行。
通過對局勢的分析,李靖認為這次不能再以守為攻,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到達邊境之后,李靖隨即下令攻占馬邑。拿下馬邑后,他又親率三千騎兵火速攻下惡陽嶺。惡陽嶺是定襄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拿下惡陽嶺之后,定襄便唾手可得。
唐朝大軍如狂風暴雨般的攻勢讓頡利可汗大驚失色,連忙率軍撤向了磧口。他本以為李靖這次是孤軍深入,所以想以退為進,把唐軍引入包圍圈,隨后將其消滅。但不成想被李靖反攻,定襄在一夜之間便歸了唐軍。而頡利可汗在撤回磧口的途中,在白道不幸遭遇了李勣的大軍,一時間被打得潰不成軍。無奈之下,他只得佯裝向唐朝投降,以此來爭取反攻的機會。隨即頡利可汗便派出的使者,表示愿意率領舉國臣民歸順唐太宗。
攻占定襄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都城長安,唐太宗聽聞之后大喜過望,遂下令大赦天下,連續飲酒慶祝五天午夜。而大將軍李靖也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唐太宗盛贊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但面對頡利可汗的歸降,唐太宗并不十分放心。他深知這位突厥可汗的手段,為了穩住陣腳爭取先機,他命李靖和李勣停止對突厥軍隊的攻擊,隨即又派出使者前往突厥與頡利可汗商討和解的事宜。
唐太宗這么做的目的有兩個,首先他要借接受談判之機使頡利可汗認為唐軍已經進入了他設計的圈套,使他放松警惕;其次,他命李靖等人退兵只是一個權宜之計,這是“以退為進”,佯裝退兵后再將毫無防備的突厥人一網打盡。但這個計劃有個關鍵之處,那就是李靖能不能明白唐太宗的真正意圖,倘若真的將大軍退去,此次征突厥之役就算是前功盡棄了。
然而,李靖不愧是名將,他也明白頡利可汗求和是假,想緩解危局,借機反攻是真。所以面對朝廷的來使和皇上的旨意,他也大概明白了唐太宗的真實想法。隨后他便和李勣商議,親自選定了一萬名戰士隨他埋伏在頡利可汗駐扎之地三十里以外的地方。這一萬人全部都是唐軍中最驍勇善戰的騎兵,戰斗力極強。而且這支精銳部隊輕裝上陣,只隨身攜帶二十天的口糧,可以迅速移動,不為人所察覺。
頡利可汗雖然在定襄、磧口吃了唐軍的大虧,但自視甚高的他此時還不吸取教訓,以為自己的計劃萬無一失。當他看見唐太宗果然派了使者前來談判,一時間大喜過望,以為自己的計謀得逞,誰知正在此時,李靖的騎兵部隊從天而降,將突厥大軍的駐地圍了個水泄不通。頡利可汗聽報后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便丟下了自己的軍隊,獨自一人騎馬逃竄而去。半年之后,他就在逃往吐谷渾的途中被小可汗蘇尼失擒獲,蘇尼失率眾降唐,頡利被押往了長安。
而當時剩下的突厥部隊在失去首領的情況下馬上就亂作一團,可以說毫無戰斗能力,所以李靖毫不費力地就將其擊潰,十萬多人悉數被俘。而在北邊,負責率軍阻截向北逃竄的突厥人的李勣也抓獲了五萬多突厥俘虜。這一戰不僅大破了頡利可汗的大軍,還收獲了十余萬頭牛羊等牲畜。
與突厥的征戰就以唐軍的絕對勝利而告終了,在感嘆唐太宗的智慧和李靖等一干將領的軍事才華的同時,也不禁要思考是什么讓曾經在西北叱咤風云的突厥鐵騎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就灰飛煙滅,這一切都值得后人深思并引以為鑒。
大破突厥的消息傳到長安后,舉國歡騰。突厥是唐朝自建國以來一直擺脫不了的一個恥辱和隱患,如今這個心腹大患已然除去,可謂是將以往所受到的屈辱都一掃而光,這怎么能不讓舉國上下都歡欣鼓舞呢?
其中最為激動的當屬唐太宗,這一戰大快人心,他言道:“朕聽聞天子的憂慮就是做臣子的屈辱,皇帝一旦受到了侮辱,臣子就應該受死。當年太上皇以百姓為重,不忍心讓他們受苦,所以不得已才向東突厥稱臣。這件事讓朕也是痛心疾首,那時就立志一定要將突厥除去。為了這個心愿,朕簡直是食不甘味,坐不安席。如今頡利可汗率部歸順,終于洗清了過去所受到的恥辱!”
就連已經退位的高祖李淵聽得這件事后也心潮澎湃,馬上命人設宴于凌煙閣,甚至在席上親自彈起了琵琶。這一日可謂是君臣父子盡歡,其樂融融,直到深夜方才散去。這也是這位太上皇郁郁寡歡的晚年中為數不多的讓他欣慰的事情之一了。
突厥被破,頡利可汗被擒之后,西北各族皆望風而歸,并給唐太宗敬上了“天可汗”的稱號?!缎绿茣け钡覀鳌酚性疲骸疤浦麓笠?!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碧铺诖藭r也感嘆道:“如今頡利可汗被擒,各族的酋長給我宿衛,且各個部落都改換了中國衣冠,這都是魏徵的功勞。今日唯一的遺憾,就是封德彝不能活著看見現在的成就了。”
敢搗亂,就揍你
除了東突厥之外,貞觀初期,唐朝的西北部還盤踞著一股力量,那就是吐谷渾。吐谷渾,也稱吐渾,其部族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二百多年就在開始在中國的西北地區活動。他們原是鮮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來在今天的甘肅、青海等地定居,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吐谷渾雖然世居西北,但和中原的關系一直都比較密切。早在南北朝時期,它就歸屬過宋、齊和北魏三個中央政權。隋朝之時又開始依附隋朝廷,其后還與中原王室和親,娶的便是楊家的女兒光化公主。
隋末天下大亂,吐谷渾便趁機脫離了隋朝,獨立了出來。吐谷渾主要從事的是畜牧業,尤擅養馬,同時也有少部分的農業,勢力在西北地區還是比較強大的,和東突厥一樣是當時西北地區對中原王朝產生巨大威脅的一個根源。
唐朝建國之初,吐谷渾就已經向唐高祖李淵稱臣。隨著時間的發展,吐谷渾在西北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于是便逐漸不滿足于只做中原皇帝的臣子了。有唐以來,吐谷渾可汗不時地派兵侵犯唐朝的西北邊境,涼州、岷州等邊境州府都時常受到吐谷渾部落的武力攻擊,當地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不僅如此,吐谷渾頻繁的騷擾還使得河西走廊的交通受到了阻礙,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從此不再太平,嚴重影響到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
到了貞觀時期,吐谷渾在首領慕容伏允的率領下更是任意妄為。慕容伏允雖然表面稱臣,但根本不把唐太宗和中原王朝放在眼里。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按照慣例,吐谷渾要派出使者向唐朝進貢。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使者在帶著貢品來到長安之后,并沒有如期返回吐谷渾,而是在唐朝的鄯州大肆搶掠了一番,最后揚長而去。
消息傳到長安之后,唐太宗大怒不止,他馬上下令派遣使者前去吐谷渾興師問罪,責令慕容伏允前來長安謝罪。殊不知這慕容伏允根本不買唐太宗的帳,他佯稱身體有疾,不便來朝,于是拒絕了唐太宗的召見。
不僅如此,他還給唐太宗帶去消息,希望唐太宗能夠和吐谷渾和親,賜一位公主給他的兒子尊王。此時的唐太宗還不想與慕容伏允大動干戈,在聽到他的“和親”請求后,盛怒之下的唐太宗也轉變了態度,答應給吐谷渾的王子賜婚。為了保留自己的顏面,唐太宗要求吐谷渾的王子親自來長安迎娶和親的公主。
這個要求本沒有可挑剔之處,但慕容伏允卻堅決不同意讓自己的兒子來長安迎娶。慕容伏允的蠻橫無理觸及了唐太宗的底線,最終這門親事只得作罷。然而慕容伏允并沒就此收手,在這之后,他又不時地派兵侵擾唐朝。太宗只得派出使者趙德楷前去安撫,而慕容伏允竟然將大唐的使者扣押起來。
事實上,出于各種原因,唐太宗對吐谷渾的態度是十分寬容的。任他百般挑釁,唐太宗還是希望能夠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所以他一直沒有對其采取軍事行動。但唐太宗的寬容和大度在慕容伏允眼里卻是一種退縮和軟弱。面對吐谷渾的無理,唐太宗也明白一味的忍讓只能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慕容伏允更加任意妄為。
貞觀八年六月,唐太宗終于下令出兵攻打吐谷渾。這次的出征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試探,由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總指揮,將士則是由唐軍和部分黨項各族的降眾而組成的。雖然這次的出擊規模不大,但還是在青海重擊了吐谷渾的軍隊。唐太宗本打算借此機會給慕容伏允一個教訓,讓他知道唐朝廷并不是因為懼怕他才對他再三忍讓。但戰敗后的慕容伏允依舊我行我素,毫無顧忌,仍舊不時地發兵對河西走廊進行騷擾。
慕容伏允拒不合作的態度和做法讓唐太宗忍無可忍,再加上此時吐蕃的勢力已經在西南迅速崛起,逐漸形成逼人之勢。吐谷渾作為吐蕃和中原的必經之路,對于唐朝廷和吐蕃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慕容伏允與吐蕃贊普合作,那對大唐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為了防患于未然,貞觀八年十一月,唐太宗決定徹底解決掉吐谷渾這個心腹大患。
當月二十日,唐太宗下令發重兵征討吐谷渾。既然決定出兵,那么派誰來擔任這次大軍的主帥呢?朝中此時倒是有不少戰將,侯君集、李勣、李道宗都在唐太宗的考慮范圍之內。但思慮再三,唐太宗認為他們都不能擔此重任,例如侯君集統軍不夠沉穩,而李道宗是皇室子弟,又怕威望不夠,難以服眾。
唐太宗縱觀全朝,只有當年率大軍征突厥的大將軍李靖最為合適,他不僅成熟穩重,作戰經驗也很豐富。但讓唐太宗犯難的是李靖已經辭去官職回家養病去了,如果這么快啟用他也是不妥當。
致仕在家的李靖聽聞太宗為主將之事憂心不已,馬上上書請命道:“臣雖然年邁,但仍可以為社稷、為天下百姓領兵出征。”唐太宗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隨即封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征戰吐谷渾,而侯君集、李道宗等人也隨行左右,同時出征。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四月,大軍以李道宗部為先鋒,由南向北挺進。慕容伏允得知消息之后,早就派兵埋伏在庫山,準備痛擊唐軍。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李道宗的部隊沒有按照正常的路徑進入庫山,而是從山后迂回了過來。慕容伏允的大軍猝不及防,看見從后方浩浩蕩蕩開來的唐軍馬上驚得四下逃竄,無奈之下只得放棄都城伏俟,策馬向西逃去。
為了阻截追擊他的唐軍,他還下令將沿途的野草全部燒毀,想使唐軍的戰馬無草可吃,知難而退。慕容伏允這一招果然奏效,唐軍的戰馬失去了草料,著實是疲憊不堪,戰斗力也降低了不少。
慕容伏允逃走后,伏俟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很快就被李靖的軍隊占領。進駐伏俟后,李靖馬上召來眾將帥商量下一步的對策。李道宗和慕容伏允交戰過,知道他的狡猾之處,所以他認為應當退回鄯州,將軍馬養肥,糧草準備充足再做打算。而侯君集卻認為吐谷渾已經是驚弓之鳥,潰不成軍,此時是一舉將其殲滅的最好時機。如若不然,就會如同當年段志玄那樣,雖然大勝但只是傷其皮毛,到時候就悔之晚矣。
根據對當時局勢的分析,李靖也認為此時的情形不同于當初,段志玄那時吐谷渾的實力尚存,所以不能貿然相抗,而此時的吐谷渾已經是陷入困境,再無東山再起的機會。最終,李靖還是采取了侯君集的意見,決定乘勝追擊。他馬上下令,命侯君集、李道宗、薛萬徹、李大亮四人率軍分南北兩路追擊慕容伏允的殘軍,而自己坐帳指揮,統領大局。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吐谷渾的軍隊雖然連連戰敗,但還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尤其是吐谷渾的天柱王所率領的主力部隊更是不容小覷,唐軍北路的先鋒薛萬徹和薛萬鈞就在赤海吃了他的大虧。當時唐軍在赤海遭遇了吐谷渾的軍隊,為了拖住敵人,薛萬徹、薛萬鈞兄弟二人身先士卒,率先沖進了敵人的陣營。他二人雖被吐谷渾的大軍重重包圍,但還是臨危不懼,殺敵無數。為此,薛萬徹、薛萬鈞還險些丟了性命,幸虧有左領軍契苾何力相救,才得以脫離險境。
與此同時,南路的李道宗和侯君集的進展也并不十分順利。吐谷渾地廣人稀,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大軍常常是陷入千里無人之地。征途漫漫,又沒有充足的糧食和水源,這些對于將士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
禍不單行,在唐軍經過破邏真谷的時候,天降大雪,一時間全軍的水源斷絕,情況十分危急。幸而唐朝將士勇猛不屈,靠著漫天的冰雪最終走出了絕境。“功夫不負有心人”,南路大軍最終在吳海追上了吐谷渾的殘部,雖然將其打得大敗,但首領慕容伏允又一次得以逃脫。
雖幾經挫敗,但唐軍并沒有放棄最終的希望。各路大軍在西北大地上苦苦搜索,終于在且末找到了想要逃亡于闐的慕容伏允。薛萬鈞等人窮追不舍,一直追到倫川才發現了吐谷渾的軍帳。在倫川,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吐谷渾的士兵損失了近千人,慕容伏允也被手下殺死。與吐谷渾這一戰,唐軍大獲全勝,不僅殺敵無算,還獲得了二十多萬匹的牲畜。唐樂府中有《吐谷渾》一篇,說的就是“李靖滅吐谷渾于西海上”之事。
大戰之后,慕容伏允的首級被其手下進獻到長安。唐太宗也并沒有將吐谷渾剩下的部族趕盡殺絕。他下令將慕容伏允的長子慕容順立為新的可汗,并封他為西平郡王,命其回原領地繼續執政。
慕容順在即位之后,便馬上率領其部族歸順了唐朝。而吐谷渾的降眾,唐太宗也恩準他們在原地居住。為了加強朝廷對吐谷渾的控制,唐太宗還下旨讓大將李大亮率唐軍駐扎在當地。吐谷渾的歸附加強了唐朝在西北地區的軍事實力,同時也在中原和吐蕃之間樹立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不僅如此,河西走廊也因此變得暢通無阻,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就更加便捷了。
絲綢之路上不是只有絲綢
雖然唐太宗在隋末唐初創下了蓋世武功,但到了貞觀年間,他還是將重心轉移到了改善民生和治理國家之上。因此,此時的唐太宗對外并不輕易言戰,這一點從他當時對吐谷渾一再包容的態度上就能很明顯地看出??v然唐太宗秉持著“以和為貴”的外交態度,但事實證明和平手段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就不得不動用戰爭來解決爭端,而對高昌的征戰便是如此。
唐朝時的突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其中東突厥已經在貞觀四年被唐朝所滅,而西突厥此時依舊控制著西域的廣大土地。西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在這片地域中分布著為數眾多的小國家,而在西域諸國之中,高昌國就是十分重要的一個。
“高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地名,漢代的時候被稱“高昌壁”,唐朝的時候則被稱為“高昌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是天山南北之間的出口,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過往的商人和百姓無論是從南疆還是北疆,只要想進入中原地區,都必須要經過高昌國,然后再從哈密進入敦煌。
唐建國之初,高昌和唐朝的關系還是比較友善和融洽的,高昌國王麴文泰也曾經向高祖李淵進貢過許多珍貴的物品。信仰佛教的麴文泰還大力支持過西行的玄奘,并與他有過三年之約。唐太宗登基之后,麴文泰還親自帶著家眷來到長安拜見唐太宗。唐太宗對麴文泰一家非常友善,還將他的夫人冊封為公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兩個原本交好的國家最終反目成仇,兵戎相見呢?這一切都要從那條關乎中原和西域利益的“絲綢之路”開始說起。
高昌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往來的商隊和使團身上得到了很大的經濟利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隋末的混亂使得西域的交通阻塞,高昌這才得以控制了西域往來的要道。隨著隋末戰爭的結束,西域各國自然希望獲得一個較為平穩的貿易環境,于是焉耆國便向唐太宗上書,希望他能做主將封閉的大磧路重新打開。其實焉耆國的要求并不過分,但這卻大大損害到了高昌的利益。在這之后,高昌對唐朝的態度便開始轉變,麴文泰下令不許西域的商人與唐朝進行貿易往來,甚至還與西突厥聯合攻打這件事的“始作俑者”——焉耆國。
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后非常氣惱,馬上下旨召麴文泰前來長安問話,但麴文泰卻以生病為由拒絕了皇帝的召見。不僅如此,他還對唐朝來的使者說:“鷹飛于天,雉竄于蒿,貓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兩國的關系就開始逐漸惡化。
其實麴文泰之所以敢跟唐朝對抗,除了自身的利益和西突厥的聯系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認為唐朝根本沒有實力進軍西域。貞觀四年,他從長安回到高昌之后,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吾往者朝酬,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設今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若發三萬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磧路艱險,自然疲頓,吾以逸待勞,坐收其弊,何足為憂也?”他的意思非常明顯,在他看來,唐朝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遠不如隋朝,而且西域自然環境惡劣,對于唐朝來說,行軍就是十分困難的事,如果軍隊數量不是太龐大的話,自己足可以應付。
麴文泰的態度和做法使得高昌問題逐漸變成了唐朝外交事務中的一項重大事件。如果對這件事情不聞不問,不僅會有損到唐太宗作為“天可汗”的威嚴,還會使得西域問題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到時候西突厥完全控制了西域,唐朝就會喪失和西域各國交好的主動權,后果是十分嚴重的。雖然戰爭會有損財力和民力,但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唐太宗還是決定對西域用兵。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唐太宗下令發兵征討高昌,“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及突厥、契苾之眾,步騎數萬眾以擊之”,大軍以侯君集為主帥,聲勢十分浩大,可見唐太宗對此戰勢在必得的決心。
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深知西域地理環境復雜,所以特地派了生長在西域的契苾何力率部與侯君集一同前往。大軍出發之前,唐太宗頒布了《討麴文泰詔》,歷數了高昌國王麴文泰作為一個封國國主的種種罪行,從而為這次出征在道義上贏得了先機。
在契苾何力的帶領下,大軍順利地抵達了磧口。麴文泰本來就將局勢估計錯誤,他根本沒想帶唐太宗會派兵前來征討,所以沒有做任何準備。當他聽聞唐軍已經到達磧口的時候,異??只牛芸炀屯话l急病死了。
麴文泰死后,他的兒子麴智盛繼承了他的王位,成了高昌國的新一任國王??赡苁鞘艿礁赣H的影響,麴智盛雖然在高昌城中被唐軍重重包圍,但還是堅守著城池,等待著西突厥的援軍。殊不知西突厥的可汗得知唐朝大軍到達了高昌城后,就慌忙逃走了,駐扎在浮圖城的西突厥葉護阿史那步真也很快向唐朝投降。
還在苦苦等待的麴智盛看到高昌城外的阿史那步真,終于得知自己大勢已去,便打開城門向唐軍投降。麴智盛投降之后,侯君集又下令將高昌的屬地都悉數拿下。高昌被平定之后,唐太宗又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怎么處置高昌呢?
在魏徵看來,此時不宜將高昌轉變為和內地一樣的州縣,理由是這樣經費消耗太大,還是應該讓高昌保持原來的狀態。其實魏徵說的也不無道理,但從長遠的利益來看,對高昌的控制是日后進軍西域的開端。于是,唐太宗力排眾議,下令在高昌設立了西昌州,還將高昌屬地歸并一處,稱為“安西都護府”,并在當地留軍駐守。
收復高昌之后,唐太宗又將目光投向了西域的其他國家。焉耆是西域的一個小國,高昌滅亡之后,西突厥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便有意拉攏焉耆,并與其結成了兒女親家。焉耆勢力單薄,所以只得答應西突厥的要求。自此之后,焉耆便不再向唐朝進貢,而且還用各種方式來阻礙唐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來往。眼看局勢不容樂觀,當時的安西都護郭孝恪便向唐太宗上書,請求朝廷能夠出兵攻打焉耆。唐太宗看了郭孝恪的奏表之后,命他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領三千將士出戰。
就在唐朝軍隊出征的時候,焉耆國王的弟弟栗婆準和頡鼻主動歸順了唐朝。在栗婆準的帶領下,唐朝大軍很快就抵達了焉耆城下。對于唐軍的來襲,焉耆王龍突騎支并沒有在意,他認為焉耆城地勢險要且四面環水,唐軍根本就無法攻破,所以基本上沒有做任何防范。
但郭孝恪卻不是泛泛之輩,他乘著夜色率大軍渡過了焉耆城的護城河,打了龍突騎支一個措手不及。大戰之后,龍突騎支被擒,他的弟弟栗婆準因為主動投誠所以被扶持上了王位。但好景不長,唐軍撤走后沒幾天,栗婆準就被西突厥俘虜了,而焉耆自此以后便一直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
焉耆國的西邊是龜茲國,也是絲綢之路上十分重要的國家之一。龜茲和唐朝一直都關系友善,但在西突厥的威逼之下,龜茲也逐漸轉變了外交方向,投向了西突厥。龜茲國王蘇伐疊死后,即位的是他的弟弟訶黎布失畢。自從歸順了西突厥之后,龜茲便不再向唐朝進貢,而唐太宗就以這個為由,發兵十萬征討龜茲。其實很容易可以看出,和對高昌以及焉耆一樣,唐朝攻打這些西域小國是假,要打擊他們背后的勢力——西突厥是真。
事實上,對于唐朝的威勢,西突厥也是十分懼怕的,只是仗著與中央政權相距甚遠才敢一次又一次向唐太宗挑釁。等到唐朝的十萬大軍到達西域之后,西突厥的葉護阿史那賀魯馬上就歸順了唐朝,并主動帶領大軍前去攻打龜茲。
有了阿史那賀魯的幫助,雖然龜茲有西突厥的援軍,但最后還是被唐軍打得潰不成軍。只是在這次戰役中,大將郭孝恪因為疏忽和輕敵,和他的兒子一起戰死沙場。平定了龜茲之后,唐朝和西域之間的南路交通打通了,而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突厥也終于不再抵抗,歸順于唐朝,并向長安派出了使者。
在這之后,西域恢復了以往的太平,各國和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不斷,絲綢之路又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時間,唐太宗的地位和聲望在西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域各國都紛紛歸順實力強大的唐朝,并逐漸擺脫了西突厥對自己的控制。
西域平定之后,為了加強對當地的治理和控制,唐太宗還下令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分別是龜茲、疏勒、碎葉和于闐),并把安西都護府遷到了龜茲?!鞍参魉逆偂钡脑O立使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受到中央朝廷的管轄和控制,并且暢通了中原和西域交流的樞紐——絲綢之路,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各方面影響都是極大的。至于天山以北的地區,則是到了高宗時期滅了西突厥后才得以平定。
唐蕃和親
“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應來西藏。蓮花大壩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駿馬來接你。高山連綿不用怕,有百頭力大犏牛來接你。大河條條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來接你。來到拉薩的‘拉通’渡口時,有百條馬頭木舟來接你……好像獅子進入大森林,好像孔雀飛落大平原,好像不落的太陽升起,西藏從此幸福又繁榮,這是漢藏友好的象征?!?/p>
這是一首記錄了一位來自大唐皇室的女子——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時的一首民歌,記錄了公主進入吐蕃境內時,吐蕃人民歡迎她的熱烈場面。
“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和親自古以來總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因為如此,和親便成為了歷朝歷代中央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進行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秦漢以來就在我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其中最為著名的就當屬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
到了唐貞觀年間,胸懷大志的唐太宗一方面運用戰爭武器使得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臣服于他,一方面也利用懷柔政策獲取這些異族政權的忠心,而“和親”就是其中不能缺少的手段之一。而在貞觀年間的“和親”歷史中,最為后世稱道的就是文成公主。和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結合讓這位原本默默無名的公主走上了令人炫目的歷史舞臺,成為了唐朝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和親公主。
唐朝和吐蕃的這次和親雖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成為了一段佳話,但過程卻并不一帆風順,其中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坎坷和磨難。
說到唐蕃和親,就不得不提到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松贊干布。這位唐代最著名的少數民族首領可以說是藏族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英雄,在他的手中青藏高原得以統一。松贊干布在完成吐蕃的統一大業之后,以地方之主的姿態展開了他的統治生涯。吐蕃王朝和漢族的封建制度不同,它所采用的是原始的奴隸制度。因此,松贊干布雖然用武力達到統一,但這個政權內部還是潛伏著重重的危機。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松贊干布首次派遣使者來到長安,唐太宗隨后也派出了馮德瑕回訪吐蕃。在這一次的政治活動中,松贊干布充分認識到要鞏固自己在吐蕃的統治,必須要依靠強大的中央王朝,所以自此他便萌生了和大唐和親的愿望。隨后,他便派出了特使,帶著珍貴禮物來到長安,希望唐太宗能夠賜一位大唐的公主做吐蕃贊普的王妃。
那么對于松贊干布的和親請求,唐太宗是怎么看待的呢?當時唐太宗認為吐蕃與大唐剛剛開始有政治上的結交,還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親并不適宜,所以拒絕了松贊干布的請求。松贊干布得知唐朝拒婚后非常憤怒,聲稱:“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p>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贊干布果真派遣了二十萬大軍向大唐襲來,直逼松州,目的只是與大唐和親。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活動之后,太宗了解到了吐蕃的軍事實力和要求和親的誠意,終于同意了松贊干布的和親請求。
在知道唐太宗已同意下嫁公主后,松贊干布喜不自禁,立刻派遣吐蕃第一能臣祿東贊帶著五千兩黃金和許多奇珍異寶到長安討論和親的具體事宜。祿東贊不愧為吐蕃名臣,宴席之上,他以出色的辭令打動了唐太宗的心,使得他更加堅定了與吐蕃結為姻親的決心,于是下旨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為妻。因為欣賞祿東贊的才華,唐太宗還決定將瑯玡公主的外孫女段氏賜婚于他,并將他冊封為唐朝的右衛大將軍。
文成公主是任城王李道宗之女,長得端莊秀麗,自幼飽讀詩書,文化素養較高。雖然她不是唐太宗的嫡親血脈,但這并不影響她作為皇室的公主遠嫁青藏高原。事實上,自古以來的宗室和親也很少會將皇帝的親女兒遠嫁到異域。青藏高原氣候苦寒、環境惡劣,但為了國家的利益,頗識大體的文成公主還是從容地接受了朝廷的旨意,答應遠嫁高原。
接旨后的文成公主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但內心深處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在出發之前,她為了了解吐蕃的風土人情和各方面的情況還親自接見了吐蕃使者祿東贊,并向他進行了詳細的詢問。在了解了吐蕃的基本情況之后,文成公主便著手為自己的婚嫁準備了許多吐蕃稀缺的物資,希望能給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盡自己綿薄之力。
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和努力,在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的隆冬,唐朝的送親隊伍終于成行。對于這次和親,唐朝還是十分重視的,不僅為文成公主準備了豐厚的嫁妝,還派遣了規模宏大的送親隊伍將公主送往吐蕃。松贊干布多年的和親夙愿得以實現,心中自然十分喜悅。在得知文成公主的和親隊伍離開京城向吐蕃行進時,他馬上親自率軍遠行到柏海(今青?,敹嗫h境),建起柏海行館,迎候文成公主的到來。
文成公主到達柏海時,松贊干布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迎親儀式,并向公主的生父李道宗行了女婿之禮。在柏海稍作停留之后,松贊干布就帶著唐朝的工匠們率先起步,為文成公主一行開辟道路,即后人所稱的“唐蕃古道”。
當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來到玉樹時,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馬上被這里優美的景色和宜人的氣候所吸引,而且經過了多日的跋涉,迎親隊伍已經是人乏馬疲,也需要休整。于是松贊干布便下令整個隊伍停下腳步,在玉樹的一個山谷扎營一個月。
這對新婚夫婦在玉樹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閑暇之余,文成公主就將她從內地帶來的谷物種子、菜籽等一些吐蕃缺少的植物種子拿出來,并與唐朝的工匠們一起向玉樹人傳授這些種子的種植的方法以及磨面、釀酒等農業技術。對于公主的這些舉措,當地人十分感激,所以當她要離開玉樹趕往拉薩時,他們都十分不舍。玉樹的百姓還將她的帳房遺址保留了下來,并把她的相貌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朝的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當她路過青海時,了解到了文成公主當年對百姓的恩澤,便為文成公主修建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地歡迎她的到來。作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文成公主攜帶了大量的佛塔、經書和佛像進入當時尚無佛教傳播的吐蕃,決意在此地建寺弘佛。今天著名的大昭寺就是文成公主下令修建的,建成之后,文成公主還與松贊干布一起親自到廟門外栽下了名傳后世的“唐柳”。大昭寺建成之后,文成公主又主持修建了小昭寺,并且不斷說服她的丈夫松贊干布在吐蕃大力弘揚佛教。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佛教便慢慢開始在吐蕃流傳開來。
文成公主還將在大唐種植多年、品質較高的五谷種子和菜籽帶入吐蕃,并派人教授當地的百姓種植。在文成公主和工匠們的努力下,像蠶豆、油菜這些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的農作物,在當地都長勢喜人,豐富了人們的食物品種。不僅如此,文成公主還從內地帶來了不少掌握大唐各方面先進生產技術的工匠和大量佛教、儒家、歷史典籍和有關農業、醫術、歷法、手工技藝等方面的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的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很好地達到了密切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維護兩地和平的目的,此后兩百多年間,大唐與吐蕃之間少有戰事,文化和商貿交流愈加頻繁,吐蕃的風俗中也留下了不少唐人的印記。出于對文成公主的尊重和對中原文化的傾慕,松贊干布下令禁止了吐蕃人以赭土涂面的習俗,并且派遣吐蕃的貴族子弟到長安接受漢文化的教育。作為回報,唐太宗也多次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給吐蕃帶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機。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繼位為唐高宗。高宗遣使入蕃向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告哀,并冊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以示恩寵不斷、永續和平之意。松贊干布也欣然接受了封賜,并且表態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當發兵赴國征討。”
第二年,松贊干布也去世了,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吐蕃,盡其所能為吐蕃人民作貢獻,直到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逝世。文成公主逝世后,吐蕃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唐朝也派遣了使臣到吐蕃吊祭。文成公主獲得了吐蕃人民極高的崇敬和愛戴,至今拉薩仍保存著當年吐蕃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供后人憑吊、拜謁。
唐僧西游記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如果說唐代的歷史是群星璀璨的一部,那么“玄奘西行”就是這璀璨的群星中最為閃耀的一顆。一部《西游記》塑造了一條絢麗的取經之路。師徒四人披荊斬棘,一路上斬妖除魔,除暴安良,大快人心,是多么地讓人心潮澎湃,心向往之。
但小說畢竟是虛構,關于真正的玄奘取經,其真相又是如何呢?到底玄奘法師是何方神圣,他為什么要冒著重重艱險去天竺求經?他又是如何將西域的佛法成功地帶回了長安并傳播到天下?……
玄奘生于隋朝,俗家姓陳,單名一個“祎”字,是洛州緱氏縣陳河村人士。相傳他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做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夢。在夢中,一個身穿白衣的法師向她辭行,母親認出這是她的兒子,便問他:“你要到哪里去?”白衣法師答道:“為了求法,要向西去?!?/p>
或許母親的這個夢就預言了這個孩子日后傳奇的經歷與令人感嘆的一生。陳祎的父親陳慧曾經做過江陵縣令,后辭官歸隱了田園,祖父也是個博學多才之士。可是生于官宦家庭的陳祎又怎會選擇出家為僧呢?
要追溯玄奘的歷史就要重新回到那個風云變幻、群雄四起的隋朝,隋煬帝楊廣雖然暴虐成性,但卻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并有個佛號叫“總持菩薩”。在皇帝的倡導之下,整個隋朝的佛教氛圍十分濃厚,小陳祎生于其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從小便篤信佛教,十歲的時候就跟隨哥哥在洛陽的凈土寺研習過《維摩經》和《法華經》等佛教經典書籍。
根據當時的規定,每年朝廷都會下令剃度一些和尚。而這些和尚是有度牒的,既不用納稅也不用擔負任何徭役。在負擔異常沉重的煬帝時期,這樣的待遇是十分吸引人的,所以競爭十分激烈。也正是因為如此,朝廷每次進行這項活動時,都會派遣特別的官員來主持專門的考試,所以要想出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陳祎聽說了這件事之后也前去應征,但這個年僅十三歲的少年和其他應征者的目的不同。他想出家,是因為這樣就能學習到最高深的佛法。但陳祎因為年紀太小,所以并沒有得到應試的資格。他不甘心,于是就在考場門口苦苦等待主考官,希望他能夠給自己一個機會。
這次主持剃度的官員名叫鄭善果,他看見眉清目秀的陳祎,便隨口問了他幾個相關的問題,沒想到陳祎都能對答如流。他的出色表現讓鄭善果十分震驚,便問他為什么要出家學習佛法,陳祎從容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p>
陳祎的回答讓主考官鄭善果下定決心要破格錄取這個少年,于是年僅十三歲的陳祎就成為了一名剃度僧,鄭善果還給他取了個法名,叫做“玄奘”??梢哉f,鄭善果是鑒別出玄奘這匹千里馬的伯樂,如果不是他將玄奘破格錄取,也許就不會有后來那個讓世人稱奇的高僧了。
出家后的玄奘留在凈土寺研習佛法,他尤其喜愛印度大乘佛教的《攝大乘論》。玄奘學習非??炭?,“廢寢忘食”這四個字用到他身上也不為過。由于他天資聰穎,對佛法有非凡的悟性,后天又肯用苦功,所以過了不久就能夠開壇講座。
隋末亂世,民生疾苦,身為出家之人的玄奘非常痛心。大業十四年,玄奘離開了他生活多年的凈土寺,后又輾轉到荊州、揚州等地,最后到達了長安。一路上他云游求學,到了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就成為了有名的高僧。
但玄奘卻并不滿足于此,因為他所閱讀的都是一些漢文佛經,對于這些佛經,各位高僧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還互相矛盾,這些都讓玄奘疑惑不解。而此時,他又偶遇了一位印度高僧,聽他講述了那爛陀寺講學的盛況。就在此時,他便萌生了去親自去印度求法的想法。
和《西游記》中所講述的不同,玄奘的出行并沒有受到所謂的唐太宗委托,他身上也并沒有“御弟”的光環,他的出行甚至是沒有得到政府批準的。玄奘知道此去艱難,所以在出發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先是開始努力學習梵文,以免到了印度與高僧交流時有語言障礙,他甚至為此拒絕了長安一座寺廟的方丈之位。
貞觀三年,玄奘法師終于出發前往印度求經,因為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他一路上不僅風餐露宿,還要躲避沿途官府的檢查。沒有《西游記》中武藝高強的三個徒弟隨行,陪伴著玄奘的只有他在瓜州時一個男子送給他的一匹老馬。
歷經了無數的日日夜夜,玄奘經過了五烽關,來到了一個叫莫賀延磧的地方。這個地方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環境十分惡劣。莫賀延磧的前面就是野馬泉,只要走過這片戈壁,就能獲得生機。但不幸的是,玄奘在這里迷失了方向,而且不小心打翻了隨身攜帶的水袋。多虧了在瓜州時得到的那匹老馬,經歷了五天四夜,老馬馱著玄奘來到了野馬泉,他才得以生存下來。
離開了莫賀延磧,玄奘來到了伊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伊吾城,當時的高昌國王麴文泰十分欣賞玄奘,甚至想請他留在高昌國做高昌的國師,但被玄奘拒絕了。麴文泰不死心,甚至用不讓玄奘出關來威脅他,最后他們終于達成協議:麴文泰放玄奘西行,而玄奘則答應他學成歸來后在高昌講學三年。
其實,麴文泰對玄奘還是不薄的,他不僅給玄奘準備了豐厚的財物,還修書給沿途國家的君主并附上禮物,希望他們不要為難玄奘。如果不是他對玄奘的幫助,玄奘有可能根本到不了印度。
因為有麴文泰的照顧,玄奘剩下的西行之路比較順利,在沿途各國都受到了熱情的款待。離開長安三年后,他終于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天竺。天竺古時又稱身毒,因為玄奘的到來,后來才在漢文中翻譯為印度。天竺有個佛教圣地那爛陀寺,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也在此修行多年。玄奘拜那爛陀寺的住持戒賢大師為師,在這里學習了著名的《瑜伽師地論》和各種佛教經典。
在天竺,玄奘還將大乘佛教的義理總結歸納了一番,撰寫了《會宗論》一書。他的天分極高,學不多時就可以和天竺的許多名僧進行佛理辯論且能取勝。其后,玄奘在曲女城的佛教大會上語驚四座,一時間名聲大振,被佛教各派分別稱作“摩珂耶那提婆”和“木叉提婆”。能在佛教的發源地受到這樣的贊許,玄奘的學識和魅力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完成自己將佛法遍傳大唐的愿望,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在天竺學成后的玄奘又跋山涉水回到了長安,并帶回了大批的佛像和經卷。因為此時的他已經名滿天下,所以在他回到長安之時,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場面十分壯觀。他的歸來讓唐太宗十分興奮,太宗親自接見了玄奘并提出請其還俗輔政的要求,但是被玄奘婉言拒絕了。
在唐太宗的盛情邀約下,玄奘放棄了原來要去嵩山少林寺的計劃,而是留在了長安的弘福寺。唐太宗對玄奘十分關照,特意派了宰相房玄齡來主持他的日常所需?;氐介L安之后的玄奘馬上便投入了工作之中,為了使佛經能夠在中原更好地流傳,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從天竺帶回來的梵語佛經翻譯成漢語。
玄奘的這一舉動得到了長安城王公貴族的大力支持,因此譯經的活動順利地進行,眾多學識淵博的沙彌都被召來協助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辯機和尚。經過眾人的努力,玄奘終于成功翻譯了戒賢大師傳給他的《瑜伽師地論》。聞訊后,唐太宗十分欣喜,并為這部譯經親自作了序,稱為《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太宗去世后,玄奘法師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視和優待。高宗時期,他離開了弘福寺,搬入了大慈恩寺,并在此繼續譯經。為了避免世俗之人的打擾,玄奘請求搬入僻靜的玉華宮。就是在這里,他譯成了名揚天下的《大般若經》。玄奘法師一生都為傳播佛教不辭勞苦,在其回國的時間里,主持翻譯了經論七十五部,并創立了唐代佛法八大宗之一的法相宗。而這些佛經都成為了中國古代佛教的重要的文化寶藏。
玄奘留給世人的不僅是他那傳奇的,讓人回味的一生,還有一部廣為流傳的游記,那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游記記載了他西行十七年的經歷,與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游記)》,法顯的《佛國記》等三部游記并稱為東方四大游記。透過《大唐西域記》,可以還原出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透過《大唐西域記》,可以感懷那一段段艱險而又辛酸的旅程;透過《大唐西域記》,可以感受到,一個真實的玄奘正在緩緩走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貞觀年間的唐朝,正處在一個穩定的上升時期。由于唐太宗對于各個民族的包容態度,使得這段時期內,大量的少數民族前往內地,在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都有大批的遷入人口。而長安作為唐朝的都城,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承擔著各地交通和經濟往來樞紐的重要使命,更是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匯聚的地域象征。
在貞觀前期,長安只是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的貴族官僚,如契丹、吐蕃、回紇等族都有官員在長安任職。但到了后期,不僅是少數民族貴族,就連普通民眾也陸續遷往長安,這其中又以突厥、吐谷渾、契丹、鮮卑、吐蕃等族的百姓居多。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吸收了漢族的傳統文化,不僅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改觀,就連生產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的內遷不僅影響了內地漢族百姓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也給當地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鮮的因素,對各族的文化融合產生了極大的推動力。
“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必懹^時期的長安城不僅人口眾多,成分復雜,還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使者、商人、留學生和藝人。他們的到來使得繁華的長安城變成了一個匯聚各國各族人民的國際大都市,長安也因此煥發出了從未有過的生機和光彩。
對于長安城此時和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往來狀況,唐代的各種史書中都有十分詳細的說明。關于各國使者往來的情況,《唐會要》中描述了一幅“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于道”的盛世景象,貞觀時期,各國的使者都集聚長安,成為了都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些往來的國家之中,高句麗、新羅等在唐朝建國之初就有使者前來長安,而在朝鮮半島統一之后,往來的使者更是絡繹不絕。自從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天竺國向長安派遣了使者之后,便有無數的國家不定期地派使者來朝,并向唐太宗獻上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
除了各國的使者之外,長安城中還居住著大批的外國留學生,其中以新羅人和日本人居多。這些留學生大多數是跟隨本國的遣唐使來到中國,他們常年在中國學習,為的是學成之后能夠將唐朝先進的文化和制度帶回自己的國家,從而促進本國的發展。
頻繁的交流帶來的是文化的蛻變和充實,貞觀時期的中國文化更可以用“兼容并蓄,百花齊放”這八個字來形容。對于外來文化,唐朝盡可能地吸收其精華,并將這些外來文化和自身的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大唐文化愈加地豐富多彩。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唐朝文化具有任何朝代的文化都無法比擬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在唐朝的飲食、服飾、繪畫、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都有深刻體現。
一支胡旋舞道不盡這個盛世的旖旎和繁華,一曲反彈琵琶更彈出了這個王朝的氣度和風采。胡樂和西域舞蹈這些從境外傳來的藝術形式,以極快的速度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深受唐朝百姓們的喜愛。以繪畫藝術為例,在唐代以前,中國的繪畫主要是以線條來彰顯其特點和韻味。而到了唐朝則開始注重凹凸之法和暈染,從而產生了吳道子和王維這樣獨具一格的大家,這些都和西域宗教文化的深入不無聯系。
唐朝的那種繁盛和包容天下的氣象是其他朝代根本無法比擬的。那么為什么單單在唐朝形成了這種特殊的風貌,這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
從歷史的層面來看,經歷了多次的分分合合,中國歷史發展到了唐朝已經形成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而且基礎也較為穩固,這就為唐朝和外界來往和交流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平臺。從主觀層面上來看,李唐王室本身和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皇室有所不同,他們的血統中包含著異族的成分,所以對于外來事物和新生事物也相對容易接納,甚至愿意主動吸收。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給唐朝的盛世大融合創造了可能。
而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唐朝首創盛世的君主,擁有他獨特的眼光和非凡的治世才能。平定了東突厥、吐谷渾,穩定了西域,收服了吐蕃,唐太宗的大軍所到之處,一個偉大的帝國也在逐步誕生。到了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在回紇、拔野古等地設立了府州,并命各部的首領為本州的都督或刺史。除此之外,他還賜予了各部落首領不少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使得西域各部都對他感恩不盡。
這一年,唐太宗在天成殿設宴款待了西域的首領們,宴席之上,這些異域首領無不對太宗心生景仰愛戴之情。為了回報唐太宗給予他們的恩賞,他們向太宗請求,希望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辟一條“參天可汗道”。這條道路是為了方便使者們在路上的飲食住宿,所以在沿途共設立了六十八處驛館。
“參天可汗道”的開辟加強了西域和唐朝內地之間在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溝通和交往,這也足以顯現唐太宗在西域各部族之間的崇高地位??梢哉f,唐太宗給我國西部民族直接的融合與發展作了杰出的貢獻,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唐太宗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于他創造了后人無法企及的蓋世武功,更在于他能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天下臣民。他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边@種一視同仁的非凡氣度在中國歷代的帝王中都是極其少見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將這種“華夷一家”思想貫徹到實際行動中來,使得貞觀年間的外交策略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當年大破東突厥的時候,對待歸降的頡利可汗與十余萬突厥將士和百姓,唐太宗的做法就值得世人稱贊。對于如何處理這些突厥降眾,當時朝廷之中的爭論異常激烈,最終唐太宗還是聽取了溫彥博的意見,妥善安置了這些突厥人。這些降眾按照他們原來在突厥所歸屬的部落分別被安置在幽州到靈州的唐朝屬地之內,而突厥原來的屬地則被分為了四個州,分別是順州、長州、祐州和化州。與此同時,唐太宗還下旨允許部分突厥人進入長安為官,不少突厥貴族都受到了唐朝廷的封賞,就連頡利可汗本人也被封為右衛大將軍。
貞觀二十一年六月,唐太宗還特意下旨要求臣下們將隋末戰爭之時,邊境百姓們被少數民族政權俘掠的情況統計出來,好將這些百姓贖回中原。為了贖回這些百姓,唐太宗派了特使到邊境各處訪查,并花了大批的財力物力將這些被俘掠的百姓安置下來,“沒落外蕃投化,給復十年”。
但這些被異族政權俘虜的人民之中不僅僅是漢族人民,其中還包括烏羅護、靺鞨等其他民族的人民,對于這種情況,唐太宗也沒有厚此薄彼,而是將他們一并用錢財贖回。不僅如此,唐太宗還下旨減免了他們的賦稅,“四夷降戶,附從寬鄉,給復十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唐太宗這種戰略方法是“以和為貴,以戰輔和”,確實,這樣“恩威并施”“德被四夷”的方法使得唐太宗在東方的威望與日俱增。他以“天可汗”對天下臣民寬廣的胸懷和對萬千世界包容的態度,成功地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擁戴,也贏得了整個貞觀的治世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