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未解之謎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文若愚
- 2378字
- 2019-01-04 03:18:54
摩亨佐·達羅的消失與核戰爭有關嗎
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印度河的右岸,有一座半圓形的佛塔廢墟。這里白天狂風怒吼,沙塵飛揚;夜晚寒風習習,盡收眼底的只有一望無際的沙漠。多少年來,這里一片荒蕪,滿目凄涼,被當地人稱為“死亡之丘”,但許多學者更喜歡稱它為“核死丘”。1922年,印度勘察隊員偶然在這里的佛塔廢墟內,找到了幾塊刻著動物圖形和令人費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此后60多年,考古學家在這里發掘出了一個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遺址,向世人證明了印度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而燦爛。

從摩享佐·達羅古城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物造型的青銅器。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標志“印度河文明”的古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座規模宏大的城市建于印度河流域,全部由毛坯磚建成,包括一座衛星城,周圍建有壁壘,是青銅時代的古城遺址。城址占地約8平方千米,按城市規模推算,當時的人口在4萬人左右。城鎮街道大部分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寬達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磚砌成,形成一個獨特的排水系統。數千間房屋好像棋子般布滿全城。每個住宅都有6~10間房,并有院子,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許多間大廳和一個儲存庫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國王或首領居住的地方。住宅大都有水井和整潔的浴室,而且有一條修得很好的排水溝,把廢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墻里面裝有專用的垃圾滑運道。居民可以把廢物倒進滑運道,滑到屋外街邊小溝。小溝又連接下水道系統。如此復雜的污物和污水處理系統,不僅在上古時代是無與倫比的,就是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城鎮也望塵莫及。
古城大體可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首先看到的是高達15米的圓形古堡。從古堡往下走,是著名的大浴池和糧倉,大浴池由紅磚和灰漿砌成,四周還有精巧的上下水道。研究印度河文明的專家認為,這座大浴池很可能是為宗教儀式服務的。現在,印度河一些地區仍保留著將沐浴用于宗教儀式的傳統。下城離上城約1000米,當人們置身于兩人多高的街墻之間時,迎面會有涼風習習吹來,使人們對古代建筑師巧妙地利用季風進行自然通風的技巧驚嘆不已。
古城出土了數百件奇異的人形陶俑,描繪了當時的“圣母”祭祀儀式,體現了古摩亨佐·達羅人的藝術創作特點,表現了他們對“神力”的敬畏和虔誠。出土文物中有一尊似是教王一類首領人物的塑像,頭系發帶,面蓄胡須,左肩上斜搭一件飾有三瓣花圖案的大氅,雙目微睜,顯出沉思的模樣。另一件精巧的文物珍品是一個舞女的塑像,全身赤裸,叉腰翹首,栩栩如生,一副高傲尊嚴的神態。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制印章、陶器、青銅器皿等文物。印章上刻有牛、魚和樹木的圖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不過,遺憾的是,這些“天書”至今還沒有被人們識讀。
城市是文明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有學者認為類似摩亨佐·達羅先進發達的城市規劃與1000多年后的古羅馬時代竟處于同等的水平!而在其所處的時代,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們還居住在山洞中,或是住在用樹枝樹葉、泥土搭起、壘起的簡陋棚屋里,最多也不過是1000人以下的村落。
可是,在3500年前的一天,這座城市神秘地消失了,葬身于黃沙之下。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這里的居民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突然無影無蹤地消失,并遺棄了這座城市。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摩亨佐·達羅人在離開這個城市后,去了哪里?為什么在別的地方沒有再現這個城市的文明?這些謎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們。有意思的是,在印度語中,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亡之丘”。為什么叫這樣一個名字呢?難道一開始就蘊涵著某種不解的神秘?
史學家認為,昔日摩亨佐·達羅郊外也是郁郁蔥蔥,有著和尼羅河一樣寬闊古老的印度河。它不僅灌溉著千里沃野,也孕育著人類的文明。只是到了后來,由于過度的放牧和種植,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水分迅速蒸發,最終淪為一片沙洲。可是,這樣的解釋卻無法說明摩亨佐·達羅人為什么也消失了。
也有人提出,是一次大地震毀滅了城市,可是,這里絲毫沒有地震遺留下來的痕跡;有人認為,是一場瘟疫使居民們遠走他鄉,可是,為什么他們沒有在其他地方創造同樣的文明呢?還有人認為,是別的部落占領并且洗劫了城市。可是,誰又相信,最文明的國度會被原始野蠻的部落征服呢?最后,英國科學家杰文波爾力排眾議,提出了摩亨佐·達羅城遭受了原子彈襲擊。研究者們在城中發現了許多爆炸的痕跡,并且找到了爆炸中心。在爆炸中心1平方千米半徑內所有建筑物都成了齏粉,距離中心愈遠建筑受毀壞程度越小。在距中心的較遠處,發現了許多人骨架。從骨架擺放的姿勢看,死亡的災難是突然降臨的,人們對此毫無察覺。而且這些骨骼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與廣島、長崎核襲擊死難者相比的輻射線含量。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驚奇地發現:這座古城焚燒后的瓦礫場,看上去像極了原子彈爆炸后的廣島和長崎,地面上還殘留著遭受沖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對遺址中的大量粘土和礦物碎片進行分析的表明,它們被燒熔時的溫度高達1400~1500℃,而這種高溫,當時的鍛造條件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
聯系到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對5000年前史實的生動描述,后人也可對“核死丘”的遭遇領悟一二:“空中響起轟鳴,接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沖天而起,比太陽耀眼的火光把天割成兩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可怕的灼熱使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類等統統燙死。死亡者燒得如焚焦的樹干,毛發和指甲脫落了;盤旋的鳥兒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到污染……”難怪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認為這部印度古代敘事詩中記載的分明是史前人類遭受核襲擊的情形。
可是,當年繁華的城市,由于歲月的消磨,洪水的沖刷和鹽堿的腐蝕,現在僅剩下一片片磚瓦殘跡。但摩亨佐·達羅遺址也因以其驚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難解之謎,吸引著無數學者和游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