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性格決定命運

第一節 何為性格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立的個體。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同樣是大敵當前,為什么岳飛寧死不屈,而秦檜卻賣國求榮?同樣是楚漢相爭,為什么劉邦能一統天下,而項羽卻烏江自刎?同樣是才華橫溢,為什么畢加索能一舉成名,而凡·高卻郁郁而終?同樣是遭遇厄運,為什么貝多芬能扼住命運的咽喉,而許多與成功僅一步之遙的人卻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放棄?太多的為什么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性格,正是因為性格的不同而導致了選擇的不同、行為的不同,進而導致命運的不同。而性格本身又是復雜而多樣的,這體現在每一個個體上更是紛繁復雜、變化萬千。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周圍的人有的開朗活潑、有的沉穩冷靜、有的熱情大方、有的冷若冰霜、有的瀟灑大方、有的郁郁寡歡、有的細心謹慎、有的粗枝大葉……歸根結底都是性格所決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人最本質的象征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一個人典型性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一個較成熟的人在各種行為中,總貫穿著某一種典型的方式,這是經常的,而不是偶然的。這就是性格。

例如,王某不論在眾人聚會的場合,還是在工作中,都是開朗大方、活力四射的。這樣,我們說他的性格是活潑的。如果某一日,他有點心事,因而變得沉默寡言,但這只是很偶然的情形,我們就不能說他的性格是沉默寡言的。性格是人的心理的個別差異的重要方面,人的個性差異首先表現在性格上。恩格斯說:“刻畫一個人物不僅應表現他做什么,而且應表現他怎樣做。”“做什么”,說明一個人追求什么、拒絕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動動機或對現實的態度;“怎樣做”,說明一個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東西,如何去拒絕要避免的東西,反映了人的活動方式。如果一個人對現實的一種態度,在類似的情境下不斷地出現,逐漸地得到鞏固,并且使相應的行為方式習慣化,那么這種較穩固的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例如,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總是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熱情奔放、豪爽無拘、堅毅果斷、深謀遠慮、見義勇為,那么我們說這些特征就組成了這個人的性格。構成一個人的性格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總是比較穩固的,在類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都會表現出來。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性格有了比較深切的了解,我們就可以預測到這個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將會做什么和怎樣做。

而性格差異是普遍存在的,這就使得每個個體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事實上我們生來就具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獨一無二,才能理解為什么大家在學同一課程,在同樣的時間里由同一位老師講課,卻往往會獲得不同的成績。盡管性格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能否認人們的性格也存在著共同性,性格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因此,作為個體總要受到一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相同的環境條件與實踐活動會使人們的性格帶有群體的共性特點,像直爽、熱情、好客就是東北人的共性。可以說共性是相對存在的,而性格的差異是絕對的。具體地說,性格的特征大致包含了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以及可變性、復雜性。

1.整體性

性格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是人的整個心理面貌。每個人的性格傾向性和性格心理特征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固執的人同時也可能是堅強果斷的,而一個溫柔的人也可能同時是寬容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性格,應當從自身全面地去看,既要看到自己性格的優勢,也要看到劣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性格。

2.穩定性

性格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它表現為對人對事所采取的一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一種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固,不論在何時、何地,于何種情境下,人總是以他慣用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行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形象地說明了性格的穩定性。

3.獨特性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由獨特的性格傾向性和性格心理特征組成的,即使是雙胞胎,他們在遺傳方面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性格品質也會有所差異。因為每個人在后天的實踐環境中,條件不可能絕對相同;而且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宏觀環境相同,個人的微觀環境也是有差異的。因此,每個人的性格都反映了自身獨特的、與他人有所區別的心理狀態。如《水滸傳》中的108條好漢,便是個個性格迥異。

4.社會性

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一個人如果離開了人群,離開了社會,正常的心理發育將無法完成,更談不上性格的發展。生物因素只給人的性格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社會因素則使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格作為一個整體,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充分地反映了人的性格的社會性。

5.可變性

整個人類的心理素質都處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之中,作為人的心理素質之一的性格,當然也在不斷進化。性格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總體來說是趨向成熟的。一個人,當發現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對他自身的發展有利,他便會通過自我意識來鞏固、加強和完善這一性格特點;而當他發現自己的性格特點是不好的、有缺陷的,嚴重地阻礙了他的發展,他便通過自我意識有目的地節制和消除。人便是通過這個方式改變不好的性格和培養好的性格,不斷完善自己,塑造優良而完美的性格。

6.復雜性

人的性格的復雜性,來源于現實社會生活中人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人是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體,從社會屬性來說,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人的思想、行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因此,人的行為的動機、欲望、需求是相當復雜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人的性格也往往表現出這種矛盾性。有的人平時溫文爾雅、態度謙和,但在面對惡勢力時也能疾惡如仇、敢愛敢恨。所以,一個人的性格實際上充滿了矛盾性和復雜性,很難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描繪一個人的性格。因此只有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剖析自己的各種欲念和思想動機,并且把這些和自己性格方面的各種表現聯系起來加以考察,才能從本質上把握住自己的性格。性格的概念是如此的廣泛,因此,我們只有準確地了解和把握性格決定行為的規律、不斷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同時進一步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性格,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把握和掌握好自己的命運,成就美好的人生。

性格的表現形式

1.活動凸現出性格

人的心理和活動是密切聯系的。性格在活動中形成,也在活動中表現。因此,應在游戲、學習、勞動和交往等各種具體活動中研究人的性格。

兒童的性格在游戲中會表現出來。例如,讓兒童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之間選擇一個他最喜歡的游戲,從而由這個游戲的類型來判定兒童的性格,例如,有的游戲是需要團隊協作的,有的是由個人獨立進行的;有的游戲是運動型的,有的則是安靜型的。一般來說,愿做運動型游戲的兒童的性格是比較活潑好動的;愿做安靜型游戲的兒童的性格是內向的;而愿做個人游戲的兒童表現出其性格孤僻的一面的同時,也表現出其特立獨行的一面;喜歡參加團隊協作的兒童的性格,既有善于交往的一面,也有依賴他人的一面。

學生的性格則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如學習的責任心和堅持性。作業是否認真、細致,上課時的精神狀態和表現,也能反映其性格上的特點。

人的性格還會在工作中表現出來,例如,可以從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如何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及如何完成任務等方面觀察到他的性格特征。

2.語言體現出性格

俗話說:“言為心聲。”我們觀察一個人怎樣說話,對認識其性格具有重要的意義。如說話的內容、說話真誠與否、言語風格如何等,都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一個人表里不一,也可以從其言語中表現出來,如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這充分表現出虛偽的性格特征。一個正直的人在說話時不僅語氣堅定、斬釘截鐵,而且用語也非常講究禮貌、準確,其內容更是由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而一個狡詐的人在編造謊言時語氣往往是飄浮不定的,而且用語也給人一種不確定、不可靠的感覺,其內容更是漏洞百出。

當然,語言只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性格的一方面,因此,為了更好、也更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我們必須把言語的不同方面與性格的其他表現聯系起來。

3.外貌表情反映出性格

其實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姿勢、打扮、衣著等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一個熱情開朗的人總是將他的開朗的性格寫在笑臉上,而一個陰郁的人則總是一臉的惆悵表情。微笑本身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托爾斯泰寫道:“有些人一雙眼睛在笑,這是奸詐的人和利己主義者。有些人不用眼睛而是口中發笑,這是軟弱、優柔寡斷的人,而這兩種笑都是不愉快的。”面部表情是多種多樣的,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性。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的眼睛在面貌的表現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顯示了人的性格和氣質的某些特征。托爾斯泰就曾把人的眼神分為:狡猾的目光、炯炯有神的目光、明朗的目光、憂郁的目光、冷淡的目光、無情的目光等。

典型的姿勢,如一個人是放開大步走還是邁著碎步走,是筆直地站著還是斜歪著,雙手放在什么地方等,往往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

一個人的服飾也可表現出人的性格。比如,活潑型的姑娘一般喜愛色澤鮮艷、圖案活潑多變的服裝;溫柔文靜的姑娘則愛穿素凈淡雅、飾物線條簡單的服裝。

性格的源起及發展

英文中的性格“Personality”一詞的語源一般都認為它來自希臘文“Persona”。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希臘人在演戲時戴上的面具,后指演員在戲中扮演的角色,并指扮演該角色的人,有時也指具有某種特征的人。這也就是說,“性格”是人類行為的特征,是經常性的行為表現,而不是那些僅偶爾發生的行為。因此,性格一詞最初出現時,含有4種不同的意義:

①一個人在生活舞臺上呈獻給其他人的公開形象。

②別人由此知道這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③適合于這個生活角色的各種個人品質的總和。

④角色身份的特定性和異他性。

可見,人的性格既包括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外部的自我,也包括由于種種原因不能顯示出來的內部的自我。

人類在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對性格的關注和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大弟子德奧佛斯特就在他的《人的種種》一書中對愚鈍、小氣、膽小、叛逆等常見的性格及典型行為做了深刻而幽默的描述:

愚鈍的人就是——

“去找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的人,要求和他談談心。”

“女朋友正生病發高燒,卻在她面前大唱情歌。”

“去喝喜酒,卻在宴會上大肆批評新娘的不是。”

“看到長途旅行回來、累得全身無力的朋友,卻邀他去運動。”

“對方手上有一件事情正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猶豫不決的時候,自己卻自告奮勇地表示想接此工作。”

而他對“小氣”的人的刻畫更是到位,讓人嘆為觀止:

“請人喝酒,卻一直數對方喝了幾杯。”

“請別人幫忙買東西,即使花費很低,但一看到賬單,仍大皺眉頭。”

“天天跑去看自己和鄰居的土地界址是否被移動了。”

“請人吃烤肉,卻切成小小的塊,每次只端出一點點。”

“說要出去買食物,逛了半天卻什么都沒買回來。”

這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能找到的最古老的“性格論”著作了。他有關性格的各種描述在詼諧幽默中給人一種貼切、點到死穴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讀此書也成為當代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基礎。

隨后卡雷努思根據希波克拉底的“液體病理學”提出所謂的“氣質說”。活潑而有陽剛之氣的人血液較多,也就是“多血質”;而性情穩重、沉著緩慢者則是由于黑膽汁過多,屬于“黑膽質”;至于急躁沒耐性的人則是由于黃膽汁過多,屬于“黃膽質”。這種所謂“氣血質”的學說可說是卡雷努思將希波克拉底以來古希臘醫學綜合整理、體系化的結果。

到了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德國醫學和心理學家恩特將人的情緒反應以“強與弱”、“快與慢”等二元對應的方式,配合氣質說,在前人的基礎上將人的性格歸于以下4類:

1.多血質

這類人輕率、活潑、好事,喜歡與人交往,面對困難不會退縮,以及不會記恨;很容易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很容易忘了約定;有面對困難的勇氣,但看事情不妙,也會開溜;能夠調整自己的喜怒哀樂,隨時保持心理平衡與往前沖刺的狀態;一旦成功或受別人贊賞,就樂不可支。

2.黏液質

這類人多安靜、漫不經心、散漫、邋遢、好飲食。相對于黃膽質的人一受刺激就哇哇大叫,黏液質的人則反應非常遲鈍或冷淡。雖然反應及行動緩慢,但這類人通常誠實且值得信任。由于個性平淡,這類人多工作緩慢,所以不太容易緊張,但反面,則有做事動作遲緩、不修邊幅、喜好享樂等毛病。可以說,這類型的人多半有點利己主義傾向。

3.黑膽質(抑郁質)

這類型的人比較趨向于穩重、沉郁,經常只看到人生的黑暗面。他們多半避免迎來送往的交際活動,也不喜歡和外向活潑的多血質人在一起,甚至看到別人歡天喜地樂不可支時,反而會不高興。這類人一遇到困難常常心理失去平衡,一旦心情不高興,便久久無法恢復正常。

4.黃膽質(膽汁質)

對于情緒的刺激非常敏感,意志容易動搖、沒有耐心、情緒忽冷忽熱。這類人喜歡參加各種活動,但想法常常改變,只有3分鐘的熱度。這類型的人不喜歡被壓抑,喜怒哀樂的表現非常明顯。不過,他們不像黑膽質的人容易持續某種心情,不論悲傷或憤怒都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而言,這類型既熱心也有愛心,做事情很有爆發力。

到了20世紀,“四氣質說”又被德國學者克雷茲曼及美國學者提出的各種理論代替,而這一期間的“性格”學說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根據四型判斷性格的方法被普遍應用。

中國歷來對性格的認識

我國對性格的認識與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性習論”,而后到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年代,各家各派又在“性習論”的基礎上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將對性格的探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是產生于商代的“性習論”。“習與性成”據說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誡初繼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話,意即一種“習”(習慣)形成的時候,一種“性”(性格)也就形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隨后把“性習論”加以發展,提出“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的本性原先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習練,而導致了人們“習相遠”,即差異很大的性格。

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在以往學說的基礎上也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性染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即人性完全是環境和教育的結果。

與此同時,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孟子則一直堅持“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他認為人的性格天生都是善良的,并且舉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為人性的“四端”,而這“四端”是人皆有之的,只要推而廣之,就可發展成為仁、義、禮、智、信等善良性格。

同屬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與孟子的“性善論”恰恰相反的“性惡論”。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認為“情”和“欲”都是人的天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所以,“情不可免”,“欲不可去”,“情”和“欲”都是人們產生不良性格的基礎。他主張用“禮樂”節制人們的“情”和“欲”。

到了漢代,集各家學說于一身的董仲舒為了迎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便將性格與“天人感應”聯系起來,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天人感應論”,認為“為人者天也”。因此,人的身體結構跟天的特點相吻合:“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也與天的現象相對應:“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從這種神秘的“天人感應觀”出發,必然引出唯心主義心身觀,對人性做出唯心主義的臆測。董仲舒明確把人的性格分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這就是所謂“性三品”說。他認為“圣人之性”天生為善,不必教育;“斗筲之性”天生為惡,無法教育;“中民之性”則可善可惡,必須教育。

隨后,“性惡”、“性善”、“性染”和“性品”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了明清時期。

關于性格的分類,中國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分類方法,我國古書《靈樞》中就對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差異進行分類,并歸納為五類:金、木、水、火、土。

金型人面呈方形,皮膚白色,肩、腹、足都小,腳跟堅實厚大,骨輕。稟性廉潔,性情急躁,行動剛猛,辦事嚴肅認真、果斷利索、堅定不移。

木型人膚色蒼白,頭小面長,肩闊背直,身體弱小,憂慮,勤勞。好用心機,體力不強,多動剛猛,多憂多勞。

水型人皮膚較黑,面部不光潔,頭大,清瘦,肩膀狹小,好動,走路時身子搖晃。稟性無所畏懼,不夠廉潔,善于欺詐,為人不懼不卑。

火型人皮膚發紅,背部肌肉寬厚,臉形尖瘦,頭小,手足小,步履穩重,走路時肩背搖晃,背部肌肉豐滿。性格多慮,缺少信心,態度誠樸。性急,有氣魄,輕財物,但少信用。

土型人皮膚呈黃色,頭大面圓,肩背豐厚,腹大,腿部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身體勻稱。內心安定,助人為樂,對人忠厚。行事穩重,取信于人,靜而不躁,善與人相處。

根據這個理論,不同性格的人,壽命的長短也是不同的。一般認為火型人“不壽暴死”,土型人壽長病少,這一點已為現代醫學所證實。

我國另一部偉大的醫書《內經》還按陰陽強弱把人分為以下五類: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

用“陰陽五行說”對人進行分類,雖然缺少科學依據,但還是給人們提供了區分不同類型的人的參考工具,這在當時是有一定作用的。這種分法表明:人的本質是由內部陰陽矛盾的傾向性決定的。這和近代生理學研究的興奮和抑制關系有相同之處。

西方國家對性格的理解

在西方國家,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對性格展開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并做出了種種解釋。而這些最早的研究和論斷也為后來性格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早提出性格分類學說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他把人分成兩類:一類人是以“邏各斯”(理智)為指南并能支配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人;另一類人則屈從于跟動物沒有多少區別的愿望和需要的支配。柏拉圖則用不同的靈魂占優勢來解釋人們的性格。在他的《理想國》中,他提到人應根據自己的性格做適合的事情,從而各司其職,例如,有智慧的人應該當學者,勇敢的人應該當軍人,而情欲旺盛的人可以從事手工業、做手藝人。在西方,把性格理解為其本質是產生于社會的這種觀念,起源于亞里士多德。他把人確定為政治的、社會的動物,認為人的性格產生于結合成群體的人們的社會情感和聯系,以及由人際交往聯系起來的集體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的這種思想,構成西方最早的性格社會心理學的核心。

一直到十八九世紀,隨著人類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拉杰法爾的相面術和加爾的顱相學。這種學派認為,人的長相、臉型和性格、命運有聯系。1811年,奧地利醫生加爾研究了大腦皮質不同部位的功能定位,并且認為,腦的某一部分是否發達,能在顱骨的外形上顯示出來。因此,可以根據顱骨的外形來確定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傾向。例如,前額骨突出,就被認為是“聰明”、“精干”;額骨扁平,則被認為是“笨拙”等。加爾的這個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被他的學生施浦澤姆加以發展,成為一門“骨相學”。根據這種學說,一個人是忠誠老實還是虛偽奸詐,是正直坦率還是陰險毒辣等,只要看一個人的頭骨長相就能推測出來。但是,這些學說帶有很濃的唯心主義色彩,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隨著科學的進步,它最終被新的學說所取代。

20世紀初,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明確提出了“個性精神源自于整體精神之中”的觀點,認為個人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是由一定的集體現象中派生出來的。

在馮特以后,又有人提出“遺傳決定”的學說,認為個人的性格取決于遺傳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說,人的個性“80%決定于基因,17%決定于訓練,3%決定于偶然因素”。霍爾則鼓吹:“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他們實際上都認為,個人性格之間的差異就是遺傳因素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而從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到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至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個性形成問題上都看到了社會的作用,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對于性格的影響,提出了性格不是遺傳的結果,而是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的原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更是將社會對性格的影響大大地推進了一步,他們強調人的活動本身在改變環境中的作用,即不但環境能改變人,人也能改變環境。

到了20世紀40年代,關于遺傳和環境對性格、心理的作用,曾引起國際心理學界一場激烈的論戰,其結果是不了了之。這場論戰中止20多年后,又由于詹森在1969年發表關于種族的智力差異觀察、強調遺傳決定而重新引發。究竟是遺傳決定,還是環境決定,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性格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性格對人的行為具有支配性,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支配自己的性格,人的性格是接受自我意識的控制和調節的。一個人,當發現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他便會通過自我意識來鞏固、加強和完善這一性格特點;反之,當他發現自己的性格特點是不好的,有缺陷的,他便通過自我意識有目的地節制和消除它。人便是通過這兩個渠道改變不好的性格和培養好的性格,來不斷完善自己,進行優良而完美的性格的塑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龙南县| 钟山县| 广河县| 新兴县| 汉沽区| 来安县| 剑阁县| 瓦房店市| 广昌县| 华亭县| 桂阳县| 嫩江县| 开江县| 酒泉市| 兴和县| 洛宁县| 陆良县| 遵化市| 漳州市| 饶平县| 宜宾市| 阳信县| 神农架林区| 大港区| 宁安市| 民和| 潞西市| 兴文县| 荆门市| 霍林郭勒市| 五常市| 达拉特旗| 南汇区| 竹北市| 宁陕县| 东山县| 丹东市| 简阳市| 尤溪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