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超值白金版)
- 宛華
- 1021字
- 2019-01-03 02:09:54
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其年號是貞觀。唐太宗非常重視歷史的經驗教訓,他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既而認識到歷史上周、秦統治時間的長短取決于統治者本身所實行的政策,周因“惟善是務,積功素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罰”,故而短暫。于是,他就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采取各種措施,勵精圖治,走上富國強民的道路。
唐太宗認為,首先應解決百姓的問題。解決百姓的問題,主要是發展生產,休養生息。他曾下詔停修勞民傷財的洛陽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為了不誤農時,他把太子舉行冠禮的日子由二月推遲至十月。當時有人提出“用二月為勝”,太宗明確地表示反對說:“農時甚要,不可暫失。”另外,他還盡量減輕百姓負擔,反對竭澤而漁。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山東大旱,太宗下令減免當年租賦。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關中出現旱災,老百姓有賣子為生者,他命御府出金帛幫他們贖回兒女。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免關中二年租稅,關東給復一年。此外,他頒布詔書,釋放宮女、縱放鷹犬、提倡節儉、淳厚民風、輕徭薄賦,從而緩和了各種社會矛盾,創造一種安全的社會環境,發展了生產,鞏固了政權。
唐太宗是一個善于采納大家意見、明辨是非、擇善而從的君主,而且他還能舉賢任能,量材適用。只要是有才干的人,不論貴賤,不論從前跟隨的是何人,均為其所用。謀臣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死后被唐太宗視為左膀右臂。魏徵直言敢諫,即使引起太宗大怒也毫不退讓。魏徵病逝后,太宗痛哭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在對外關系上,唐太宗采取積極防御策略,以抵抗北方突厥族的不斷侵擾。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軍十幾萬,分道出擊,消滅了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遣大軍進攻吐谷渾,大獲全勝,解除了對河西各州的威脅。平定東突厥之后,唐太宗采取廣設羈縻州府、安置降眾的政策,不僅消除了邊患,而且緩和了民族矛盾。唐太宗還派遣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
此外,他還審察建立新的法令,反對嚴刑峻法,要求它相對的穩定,認為“法令數變,則吏得為奸”,這樣就給了貪官污吏以可乘之機。
唐太宗從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各方面采取積極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安定,民族關系的改善,從而使社會出現了一個安定祥和的環境,史稱“貞觀之治”。

◎鑲嵌鏍鈿蓮花葵花鏡 唐
公元687~1797年
世界大事記:
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