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波戰爭后,雅典成為希臘的最大勢力,引起斯巴達及其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的不滿和敵視。兩者不可調和的政治、經濟矛盾最終導致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

伯羅奔尼撒戰爭前后歷時27年(公元前431~前404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公元前431~前421年為第一階段,公元前415~前413年為第二階段,公元前413~前404年為第三階段。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底比斯襲擊雅典盟邦布拉底引發戰火。5月,斯巴達國王率領精銳部隊6萬余人,向阿提卡進軍,戰爭全面爆發。

雅典的統帥伯利克利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對局勢認識清楚,要想在戰爭中勝利或逼和斯巴達,必須避其長擊其短。于是,他采取陸上取守勢,海上則取攻勢的對策,命令軍隊陸戰隊守為主,派艦船侵襲伯羅奔尼撒半島沿海地區。

就在斯巴達不斷對阿提卡進攻時,雅典的海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開始登陸,嚴密封鎖伯羅奔尼撒半島海岸港口,斷絕斯巴達海上與外界的聯系,并扇動斯巴達的奴隸希洛人舉行起義,斯巴達陸上進攻受到極大牽制。整個戰爭按照雅典人的預想進行。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作者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396年)是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按年代順序記敘戰爭,分八卷,內容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卷,是緒論,共11章。第一章是序言,說明早期希臘的歷史及作者著作歷史的方法和目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說明這場戰爭的遠因和近因。第二部分是第二卷至第五卷第二章,敘述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21年的10年戰爭的情況。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卷第三章至第七章。記述訂立尼阿斯和約至西西里遠征之間五年半的歷史。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第七兩卷。記載公元前415年至前413年間雅典人的西西里遠征及其全軍覆沒的情況。第五部分即第八卷,共8章,記載戰爭的最后階段最初兩年間的歷史,寫到公元前411年冬季突然中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作為西方古典史學名著,開創了狹隘政治軍事史的體例。修昔底德對史料采取科學的處理原則,不是任何一則材料盡信之,而是考證真偽,對史實敘述采取冷靜客觀的態度,同時還采用人本主義史觀,沒有把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決定人類命運的神秘力量。在書中還體現了歷史進化論思想的萌芽,這在西方史學著作中尚屬首次。

但不幸卻降臨在雅典人頭上,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內人口密集,發生嚴重瘟疫,死者甚眾。雅典國王伯利克利在這場瘟疫中喪生,他的不幸去世使戰爭從防御戰爭變成新任統帥克里昂主張的侵略性戰爭。公元前425年,雅典海軍占領了美塞尼亞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亞小島,斯巴達亦陷困境。為避開強大的雅典海軍主力,斯巴達國王命令柏拉西達將軍率領一支精銳部隊由小道穿過希臘半島,向北繞到雅典背后進行攻擊,對雅典同盟進行說服,并攻下安菲波利斯。

公元前656年

中國大事記:

楚國修建了最早的長城,做防御之用。此后,各國相繼興建長城。

◎伯羅奔尼撒戰爭繪畫

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都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語世界。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國家的命運。

公元前422年,雙方在安菲波利斯展開對決。斯巴達軍分3路,中路出城誘敵,南北兩路埋伏,出奇制勝。雅典軍隊慘遭伏擊,亂作一團,潰不成軍。斯巴達騎兵乘勝追擊,一舉殺死雅典統帥克里昂。斯巴達統帥柏拉西達在亂軍中也被殺死。

雙方失去統帥,戰爭只好暫時停止。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領尼西阿斯與斯巴達締結《尼西阿斯和約》。條約規定:交戰雙方退出各自占領地,交換戰俘,保持50年和平。然而,導致戰爭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雅典和斯巴達在希臘爭霸的野心并沒有消除。和約簽訂后的第6年,雅典調集134艘三槳戰船、130艘運輸船、5100名重步兵、1300名弓弩手共約2.7萬人,組成雄壯的遠征軍由亞西比德統率向西西里進發,與科林斯、斯巴達軍展開激戰。很快雅典人便攻占了敘拉古城北的卡塔那,并計劃下一步攻占有西西里鑰匙之稱的敘拉古城,戰爭發展極為順利。

但驚人的意外發生了,雅典國王命令亞西比德回國受審。原來,雅典城內的海爾梅斯神像被人毀掉。亞西比德因一貫不敬神而被誣陷,還將被判處死刑。亞西比德一怒之下,在回國途中逃往斯巴達。對雅典戰略戰術一清二楚的亞西比德的投降給幾乎絕望的敘拉古城人帶來轉機,再加上斯巴達援軍趕到,戰勢發生了轉變,斯巴達在埃皮波拉伊重創雅典軍。雅典軍無奈只好撤軍,但撤軍當晚發生月食。相信月食會帶來兇險的雅典士兵不肯登船撤退。斯巴達抓住時機,封鎖港口,切斷陸上要道,包圍了雅典軍隊。公元前413年9月,雅典全軍覆沒,尼西阿斯被殺。經此嚴重打擊,雅典漸失其海上優勢。

西西里之戰后,斯巴達又加強陸上進攻。公元前413年,斯巴達軍大舉入侵阿提卡,并長期占領德凱利亞(雅典城北部),破壞和消耗雅典力量。

公元前411年,雅典海軍在阿拜多斯,次年在基齊庫斯,先后打敗斯巴達海軍。斯巴達則尋求波斯援助,增建艦隊,要與雅典海軍作最后的較量。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波斯人的援助下一舉全殲雅典海軍,從此斯巴達成為希臘的霸權國。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取消雅典海上同盟(即提洛同盟),拆毀長墻工事,艦船除保留12艘警備艦外,余皆交出,解散雅典同盟。長達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公元前431~前404年

世界大事記:

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各城邦陷入危機之中,城邦政治日趨衰落。

伯羅奔尼撒戰爭屬于希臘的一場內戰,但其牽涉面之廣、損失之巨、殺戮之殘酷卻遠遠甚于希波戰爭。整個希臘民窮財盡,政治走向無存,文化遭到破壞,希臘文明由鼎盛走向了衰落。戰后,希臘各邦都陷入了危機之中。戰爭使貧富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土地和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中小奴隸主經濟日益被大奴隸經濟所排擠,城邦的經濟基礎——小農和小手工業經濟逐漸崩潰,這些都成為城邦危機的根源。由于兩極分化嚴重和大奴隸主經濟的發展,導致各邦內部階級斗爭趨于尖銳。奴隸主與奴隸、富人與窮人彼此仇殺,互相報復。這表明城邦體制已滿足不了現實政治的需要了。

伴隨著希臘各邦內部的危機,城邦間的矛盾也在不斷加深,導致了希臘出現爭霸和混戰的局面。當時在希臘城邦體制之內,已沒有一種力量有能力統一各邦。隨著希臘城邦的衰弱,位于半島最北部的馬其頓對希臘的征服和統治條件日益成熟了。

馬其頓人本為希臘人同族,但其文明發展卻比希臘人晚了許多。公元前5世紀后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馬其頓開始形成奴隸制國家。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統治馬其頓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王權,改革幣制以加強對外貿易,建立常備軍,開采金礦以增加財力。經過改革,馬其頓迅速發展成為軍事強國。

腓力二世憑借強大的武裝力量,利用希臘各邦之間的矛盾,形成了對希臘半島的吞并之勢。面對馬其頓的威脅,希臘各邦內部分成了兩種對立的派別:親馬其頓派和反馬其頓派。前者由大奴隸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組成,期望借助馬其頓的軍事實力,挽救城邦危機并對外進行擴張;后者由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組成,極力反對向馬其頓的妥協,力圖維護城邦獨立。小農和小手工業者基本站在反馬其頓派一邊,愿意城邦獨立。兩派立場截然對立,斗爭非常激烈。這種局面反而加劇了城邦內部矛盾,有利于馬其頓的征服。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中希臘的喀羅尼亞大敗雅典等組成的希臘聯軍,此戰確立了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地位。

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希臘各城邦會議(僅斯巴達未參加)。會上決定組成以馬其頓為首的同盟會議,宣布由馬其頓領導希臘各邦對波斯進行復仇戰爭。科林斯會議結束了希臘的城邦時代,希臘歷史進入了馬其頓帝國軍事獨裁統治的時期。

◎在這幅畫面上,雅典方陣的前列士兵正踏著雙管長笛的音樂迎戰斯巴達方陣的前列士兵。雙方的軍事力量按其地理環境而各有優勢,雅典領導的同盟主要由愛琴海中的島嶼和濱海城市組成,因此它們的強處在于海戰;斯巴達的聯盟主要由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中心地區的城市組成(科林斯是一個例外),它們是陸地國家,長處在于他們的長矛兵。

公元前632年

中國大事記:

晉、宋、魯、齊等盟于踐土,周襄王赴盟,策立晉文公為霸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襄樊市| 乌兰县| 邯郸县| 遂宁市| 邳州市| 长武县| 锡林浩特市| 庄浪县| 航空| 建昌县| 兴安县| 同仁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民勤县| 农安县| 宁波市| 浏阳市| 昭通市| 体育| 方山县| 镇赉县| 枣强县| 黑河市| 鞍山市| 大宁县| 澳门| 唐海县| 祁门县| 社旗县| 信丰县| 和龙市| 河间市| 伊吾县| 日喀则市| 安顺市| 淳安县| 马尔康县| 昭平县| 翁牛特旗|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