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片言——為《第一哲學對話錄》序
汪丁丁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時候,他試圖表達什么呢?首先,天道可感但不可說,凡說得出來的都不是。其次,若《莊子》內篇“大宗師”描述的“顏回坐忘”可信,那么,孔子應當懂得天道可感而不可說的道理。或許因此,當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很可能沒有要表述我們后學俗儒解釋的“高興”之義。因為,此處孔子所言“學習”,根據我們后學俗儒的解釋,是道德的而不是知識的學習。既然如此,“不亦說乎”應當就是“只可體悟不可說”之意。第三,若孔子明知道德只可踐履而不可“聞”得,他就應慨嘆“人生苦短”(踐履不足),而不應聲稱“夕死可矣”。踐履是一個過程,通常以人生為度量(姑且不論佛家“前生后世”的度量方法)。畢生踐履道德的人,臨終尚且不敢說“得道”二字。
有機會感知天道的人,越感悟越覺得天道深不可測,不僅說不出來,甚至無可表達。此處,容我展開敘述。首先,我要概述懷特海的命題:(1)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達;(2)在任何表達之前,先有關于重要性的感受。這兩項命題首尾相續,在我的研究生課堂里,年復一年地論證過(參閱懷特海《思維方式》,商務印書館2004年劉放桐中譯本)。其次,對人類而言,有完全不可感的世界,有可感但不可表達的世界,有可感且可表達的世界。第三,在可感且可表達的世界里,人對所感的領悟——或更確切而言,有能力并有機會感悟到具有根本重要性問題的那些人試圖理解自己感悟的過程(注意:領悟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刻)——有三種可能的表達(敘事傳統):能邏輯表達且不能不用邏輯表達的、能邏輯表達且能不用邏輯表達的、不能用邏輯表達的。
所謂“神秘主義”敘事,屬于上述第三種表達方式,即不能邏輯表達的感悟。因為理解在表達之后,故而,有所感的人,對他自己而言,非如此表達而不能有所理解,或有所悟。西方近代以來興起的“科學敘事”,屬于上述第一種表達方式。不過,西方思想傳統之內也有兩千多年的神秘主義潛流。不僅如此,東方的和西方的神秘主義敘事或許有所匯合——靈知主義(又譯“諾斯替教義”)是一例,羅素《西方哲學史》描述的古希臘“酒神”崇拜是另一例。晚期榮格試圖邏輯地表達集體無意識及“共時性”之為集體無意識的證據,他的敘事,或許是上述第二種表達方式的例。
一般而言,言語、文字、眼神、姿態、藝術、儀式、夢境,都屬于符號表達。凡符號,兩項要素必不可少:其一是提供某種指示(指號或情境),其二是引發某種(指號或情境之外的)意義。“仰觀天象”,天象對引發其意義的人(諸如羲和)而言就是符號了。倉頡造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雖“身”或“物”,對讀字之人有了意義,于是成為文字符號,指事象形會意。由此形成的日常語言,既包含邏輯成分也包含不邏輯的成分。分析哲學緣起于哲學家試圖從哲學語言中刪除不邏輯的成分,于是只剩下“同義反復”的部分,言外之意只有沉默,或引述懷特海(《思維模式》第四章):哲學要么是自明的要么不是哲學。其實,懷特海哲學思想里,包含了遠比西方哲學深刻豐富的東西,導向未來的東西方哲學匯通。
我推測,遠古中西未分之時,觀天象以察人文,是思想的日常方法。古人觀天象,可考的最早記錄,由埃及最著名的三座金字塔的相對位置揭示出來(參閱Adrian Gilbert2009年出版的科普讀本Orion and the Pyramids:Secrets of the Ancient Egyptians),這三座金字塔(法老和兩位王后的墓穴)排列為獵戶座(西文的星座名稱是“Orion”)那位射手腰帶上三顆主星(σ、ε、δ)的樣子,相當于一段直線在三分之一處發生折點,于是形成夾角大約120度的兩段,與原始人的“飛去來器”相仿。與此類似的折,中國古人制作的楚編鐘,每一只六邊形的磬上都有,稱為“磬折”。此外,東方靜坐,脊椎與頭頸之間不是筆直的,而要形成大約120度的夾角,恰如鐘上的磬折。
觀天象的感悟,逐漸形成系統。由希臘詞源可知,在西方思想傳統里,星相學(astrology)的發生遠早于天文學(astronomy)。容我引述維基百科:公元前兩千年時的蘇美爾人在烏爾和烏魯克建造了七級的廟,每一級代表一個天體:月亮、太陽、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七個天體應該為祭師們鋪平通向神的路。蘇美爾人已經有自己的星座了,他們將天空分為三個部分,此外他們還知道白道。他們相信天體按神的意志運行。公元前2778年,古埃及最精確的歷法誕生了。埃及人認識到天狼星的上升與尼羅河大水之間的關系。他們試圖從天狼星的位置來推斷政治的發展。古埃及金字塔的四邊是按天的四個方向確定的,它們應該為法老死后的靈魂升天鋪平道路,而法老的靈魂則是北極星。在巴比倫的影響下,他們將黃道分為十二個星座,此外,巴勒斯坦的早期居民迦南人開始信仰黃道十二星座,迦南占星術由此誕生。……公元前722年,亞述人滅掉了以色列王國,迦南占星術成為亞述“國教”。……亞述人仿照示巴、法厄同和赫梯人的做法,把太陽、月亮和金星三個天體放在重要位置,并平分了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迦南占星術的附庸星基本定型。……公元前597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所滅,巴比倫人開始間接受到迦南占星術影響,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的創立者居魯士不戰而勝,輕而易舉地攻占了千古名城巴比倫。他發布文告,釋放猶太人回歸故國,并讓他們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這次共有42000多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迦南占星術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并向近東以外地區傳出。后來,大部分猶太人被迫向各地流散,他們完全廢棄了迦南占星術。不過,迦南占星術在當時的中亞、西亞地區的分布極為廣泛。……在古希臘,占星術(astrologia)和天文學(astronomia)沒有清楚的分解。希臘人使用巴比倫人的行星名,但他們使用太陽作為主星。希臘人的占星術后來對煉金術、摩尼教和基督教都有影響。……由于蒙古帝國的數次西征,迦南占星術在歐亞大陸盛行,到了14世紀,以迦南占星為原型的象征圖像系統塔羅牌開始流傳。1453年,歐洲僅存的古希臘占星書籍被相信迦南占星術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燒毀,之后,迦南占星術傳遍整個奧斯曼帝國,到了16世紀,迦南占星術在西亞、北非地區已經根深蒂固。……文藝復興來臨之初,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國的占星家翻譯阿拉伯占星書籍,引入由阿拉伯人保留下來的古希臘占星知識,之后以迦南占星術的附庸星為基礎,發展成西洋占星術的守護星(又名“主宰行星”或“幸運星”)及擢升星,從此,西洋占星術成為狹義上的占星術,并在整個歐洲(自詡是異族后裔的匈牙利人除外)迅速發展。當時的占星術應用廣泛,由皇帝或國王的加冕時刻、醫療診病,甚至失物尋人,無不訴之于占星術,占星術遂變成解答萬事萬物現象的通識學問。到這個時候為止,天文學家往往同時也是占星術士,第谷·布拉赫、約翰內斯·開普勒都是天文學家和占星術士,開普勒顯然也將占星學作為一門學術。他雖然不相信天體的位置可以用來預言地球上的事物的發生,但他相信天體對地球上的事物的影響。……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發表天文觀察成果,提出日心說觀點,從根本理論去反對占星術。科學思想在歐洲不斷發展壯大,民智漸開,占星術失去原有魅力,于是成為民間方技,及神秘學的支流。……到了18世紀,歐洲經歷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等一連串革命,在改變了人民政治思想的同時,亦進一步發揚科學進步的思想。此時占星術在歐洲讓位給科學,但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力,而占星家吸收了科學研究精神,默默地改革占星術。1781年發現天王星,1846年發現海王星,以及一些小行星,都陸續引入占星術,并對古代占星技巧去蕪存菁。……心理學家榮格等人將西洋占星術與心理占星結合起來,用來分析人的性格和心理,發現成為現今以西洋占星術為主的面貌。……占星發展至現代,主要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創設新技巧,另一是重新發掘古代占星技巧。在創設新占星技巧方面,主要是引入1930年發現的冥王星,跟海王星、天王星合稱為現代行星,在現代占星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迦南占星術在唐朝由景教徒傳入中國,安史之亂乃至唐末五代之后,在中國本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的占星術從此日漸衰落……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民間禁習天文術數,連帶天文歷法亦無人知曉,以致占星術幾乎成為絕學。到了明末,開始有徐光啟等人從西洋基督教傳教士學習天文歷算,中國占星才現生機。……康熙皇帝愛好古籍文物,對于天文歷法產生興趣,除了任命學者跟西洋傳教士學習天文知識之外,更搜羅中國占星古籍……及至民初時期,絕大多數執業替人算命的相士只懂八字、易卦。到了“二戰”后,開始有人重新流傳類似占星的紫微斗數。……在這幾十年間,香港和臺灣兩地出版的紫微斗數書籍層出不窮,盛行程度竟比八字過之而無不及。
周代形成的二十八星宿天象系統,江曉原認為源自西亞,而陳久金考證星宿名稱認為始于夏代。再引維基百科:二十八宿的體系除了中國外,印度、巴比倫、伊朗、埃及與阿拉伯也有類似體系,而且均能一一對應(雖不是全部嚴格相等),例如印度稱為“納沙特拉”(Nakshatra),1860年,韋柏(Robert E. Webber)在《中印兩國歷學的比較》一文中提出二十八宿起源于印度,原因是中國二十八宿起于角,而印度起于昴。1891年,荷姆美爾主張二十八宿應當起源于巴比倫。美國學者伯吉斯(E.Burgess)認為,二十八宿體系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二十八宿名稱有與古梵文相似之處。新城新藏的《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主張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國。竺可楨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和地點》主張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國。夏鼐認為二十八宿是自中國傳入印度,不過夏鼐指出,印度有二十八宿和二十七宿兩種體系,二十七宿體系較為流行。日人飯島忠夫根據冬至點在二十八宿中的牽牛初度,認為二十八宿制定于公元前396年到公元前382之間,斷定二十八宿是從西方傳入的。新城新藏則與飯島忠夫持相反意見,兩人相繼發表文章,相互駁難。
東睿寫這本書所據的星相學,中西間雜,或以西學為主。我被他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東睿獨特的神秘主義敘事而非因為星相學。與古人相仿,命相之學,其靈驗與否端賴于相士之感悟天道的能力,反而與相術本身不甚相關。
我結識東睿,是在我講授的本科生經濟學教室里,大約九年前,基于某種神秘體驗。最初,我注意到教室里有一位面容清秀、身材修長、表情靦腆的青年人,從書包里拿出許多書來,一邊聽課一邊讀書。要知道,聽我的課程,學生們普遍認為知識密集、信息量太大,以致課堂筆記掛一漏萬。何以這位青年人一心多用,居然可以聽懂我的課呢?不久,我又在我的研究生經濟學教室里見到了東睿。幾年之后,他依舊來旁聽我的各門課程。那時,我與妻子已和他相熟,飯桌上聊天,得知他自幼聰慧,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不僅跳級而且保送,在北京大學數學學院讀研究生期間,他到加州伯克利大學聽了一些課程,然后返回北京,繼續在我教室里旁聽,以致我要反復追問他興趣究竟在哪一領域。那一年,他才23歲。于是,他畢業后干脆在我住的北京大學燕北園租了一間房,聽課讀書,十分自在。燕北園的房租漲得太快,后來,東睿改租北京大學南門外的單人房間,繼續旁聽我的課。他當然還旁聽其他老師的課,例如,西方古典語文學、宗教哲學、政治哲學、音樂、藝術,諸如此類的人文課程。
東睿讀書速度極快,理解能力超越常人。我常邀請他為我主持的東北財經大學跨學科教育實驗班的學生講課,主題隨意,由他與同學們商量決定。當然,最引人注意的主題,仍是他多年沉潛感悟的星盤命相之術。我記得某一年,在大連,我和妻子請實驗班第一屆六位研究生與東睿座談,因為他們都是第一次與這位靦腆的學長見面,無話可說。我于是建議他們各自報出生日,我拿出iPad聯網讓東睿根據星盤推測每一位同學的性格與人生。東睿判斷之準確使同學們大為興奮,聚會隨之轉入熱議。不過,東睿認為自己只熟悉出生星座相近之人的性格與人生,對出生星盤(birth chart)相距甚遠的人,他寧可保持沉默。
大約半年多前,東睿26歲,忽有神秘體驗,感悟頗深,并于稍后向我傾訴。苦于表達之艱難,我始終不能充分理解東睿的感悟。故而,我建議他寫一本書。通過寫作,他或許能更好表達自己的感悟。
寫完第三章,東睿堅決不再寫。他將這一章發給我讀,并說這是最后一章,全書大約八萬字。我讀了第三章,有所感悟,遂向世紀文景姚映然女士推薦。我記得我的推薦信只寫了一句話:映然,還是你主動與他聯系吧,這孩子是天才。
秋季學期即將結束,研究生教室里,我關于邏輯與歷史統一視角下的經濟學思想史討論,最后的兩講或三講,是我與神秘主義敘事傳統(包括東睿的感悟)直接或間接的對話。我相信,這些對話卓有成效,為更深入思考中西敘事與思維方式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思想準備。也是在這一意義上,我頗能理解東睿將他寫的這本書命名為“第一哲學對話錄”。
丁丁
2014年12月2日,Tokyo Midtown Oakwood Prem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