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這些,你就囧了9:皇帝家的那些爆笑事兒(書立方·心享悅讀)
- 薛晉蓉編著
- 704字
- 2019-01-03 22:33:02
愛皇權,更愛出家
——梁武帝蕭衍的另類人生
南朝梁武帝是個很矛盾的人物:若論他的文才和武功,在帝王中算是一流人物,但若說其晚年的糊涂政治以及對佛教的佞信,他又能躋身昏君之列。
開國之主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梁朝的開國皇帝。他的祖上蘭陵蕭氏本來是北方庶族,家世比較低微。可他的伯父蕭道成是一個很有謀略的政治家,他趁著宋朝內亂之際,奪取政權,建立了齊朝。蕭衍繼承了叔父的膽識和謀略,在南齊擔任軍職,曾和北魏軍多次交手,聲名遠播。
齊建武二年(495),北魏軍進攻南齊司州刺史蕭誕,蕭衍跟隨江州刺史王廣之前往救援。兩軍陣前,其他將領見魏軍勢大,畏懼不前。蕭衍親自率領敢死隊為先鋒,奮勇拼殺,將士們緊隨其后,大破10萬魏軍。戰后搜檢敵營,從一名魏將留下的巾箱中找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敕書,上面寫道:“聽說蕭衍善于用兵,不要輕易交鋒,等我到達再商議對策。如果能俘獲此人,則江南為我所有。”足見蕭衍當時在敵軍中威名遠播。
蕭衍早年還是一位社會名流。南齊竟陵王蕭子良開西邸,廣招文學之士,蕭衍與名士沈約、謝 、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 游于西邸,吟詩賦文,號稱“竟陵八友”。到后來蕭衍做了皇帝,雖然政務繁忙,但仍然每天燈下讀書直至深夜,曾撰寫《通史》600余卷。他還常常親自起草朝廷的詔告、贊、序等公文,合起來竟然有120卷。蕭衍還善于弈棋。其他方面如陰陽、卜筮、書法等無不擅長,堪稱多才多藝。
如此文武全才自然不肯久居人下,于是趁著齊武帝病逝,宮廷內亂之際,蕭衍便輔佐蕭昭業奪取了政權。當時的他羽翼還未豐滿,可是蕭昭業非常倚重他,致使他的勢力一步步壯大。等到積蓄足夠力量之后,他毅然于雍州發動起義,奪取政權,建立了梁朝,改元天監。
從此,梁武帝蕭衍不再為他人做智囊,開始在政治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長壽皇帝,他活了85歲,在位50多年,可以說在他迷信佛教之前,還是非常勵精圖治的,堪稱一位文武兼修的明君。
皇帝菩薩
“皇帝菩薩”是梁朝百姓送給梁武帝的稱號,當然,其中不乏嘲諷之意。首先,貴為天子,卻整日不理朝政,以“菩薩”自居,甚為荒唐。退一步講,既然已經受戒,就應該讓出皇位,不理紅塵俗事才是,可他卻霸占帝位50多年,所以也算不得真正虔誠。
關于梁武帝皈依佛教的時間,據《南史·梁本紀》記載,應該是天監十八年(519)。自此之后,他對佛教的信仰越發堅定,對于佛法的弘揚越發投入,逐漸走上了佞佛亡國的不歸路。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為了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整日潛心研讀佛經。一有心得便召開佛經讀書會,和他手下那一幫高僧一起切磋談玄,直說得舌燦蓮花,欲罷不能。而且他不滿足于設壇講經,而是極具創作熱情,自己親手撰寫了長達50卷的《大品經注》,可謂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這樣一來,梁武帝根本無暇管理朝政,也漸漸對那些案牘勞形之事厭煩起來。好在皇帝身邊總有一個智囊團替他操持國務,使他可以脫身投入私人的愛好之中。可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使得大權旁落,此時智囊團的素質和職業道德就成為國家機器順利運轉的決定因素。很不幸的是,梁武帝手下的智囊團已經是一批貪污腐敗的奸佞小人,所以梁朝的國運日漸衰微。
除了談玄論道,鉆研佛教義理之外,梁武帝還在生活中嚴格恪守佛教教規。比如堅決不吃肉、不近女色。莫說皇帝,對于普通善男信女來說,這一點也很難落實。所以廣大信眾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以此為自己尋找一個擺脫教規束縛的冠冕理由。從這一點的對比中,我們足以看到梁武帝以身事佛的決心和意志。梁武帝不但自己恪守清規戒律,也希望能夠推己及人,為大臣們樹立一個簡樸節制的好榜樣。可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梁武帝的生活模式很難得到貴族們的認可。所以,雖說長期的素食主義和禁欲主義給他帶來了長壽和健康,卻難以改變南朝沿襲已久的浮華奢靡風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道出了梁朝佛教立寺造像的蔚然盛況。立寺造像是每個誠心向佛之人的夙愿,只不過普通百姓經濟上很難擔負,只能以微薄的善款略表心意。而對于手握天下財政的梁武帝來說,錢不是問題,國庫里有的是。梁武帝對于自己的生活支出盡量儉省,可是立寺造像卻揮金如土,毫不手軟。據《釋迦方志》記載,從普通三年(522)到梁亡這二十多年間,建康城的佛寺凈增二百余座,這一興建速度是史無前例的。興建這些佛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而朝廷通過各種苛捐雜稅把財政危機轉嫁到百姓身上,百姓不堪盤剝,民怨載道。寺院建成之后必然要豢養大批僧尼,進一步侵奪國家財政收入,導致寺院經濟膨脹,而國家財力衰減,這無疑嚴重動搖了梁朝的國本,加速了梁朝的衰落。天監初年勵精圖治辛苦建立的欣欣向榮之氣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日趨混亂的朝綱和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而此時忙于事佛的“菩薩皇帝”卻沒有感覺到亡國的危機正步步近逼。
死于非命
由于梁武帝全身心地投入佛教事業中去,所以朝廷的實權便落入一些奸佞之徒手中。但是日漸年邁的梁武帝已經不再像年輕之時那樣執著于治國安邦。對于動蕩的政局,他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據《通鑒》記載,每逢有宗親謀逆,梁武帝總是苦口婆心地用佛教經義來教化他們,可見其昏聵的程度。
在梁武帝“無為而治”的政策下,梁朝的國運急轉而下。到了梁武帝統治后期,國庫日漸空虛,通貨膨脹嚴重;朝臣不務實業,玄談成風;地方宗親勢力膨脹,北方政權虎視眈眈;百姓不堪盤剝,農民起義不斷……而面對此情此景,昏庸的梁武帝只知手持念珠,虔誠祈禱菩薩保佑。
在此內憂外患之際,東魏的叛將侯景乘虛而入。他先是用重金收買了梁武帝身邊的佞臣朱異,然后假裝歸降梁朝。老邁昏庸的梁武帝在奸臣蠱惑下,接受了侯景的假降,引狼入室。其后,侯景不斷用錢財收買人心,擴張勢力。此時的梁武帝早已身在空門,不在乎家國天下了。太清三年(549),當叛軍攻破都城建康,梁武帝被囚于臺城之際,也只是漠然地說了一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完全無視黎民百姓的生死去向。同年五月,梁武帝被餓死于臺城,直奔西天去實現自己的“涅 成佛夢”了。
由一代開國英主淪為昏聵無能的亡國之君,梁武帝的轉變之大簡直可以說是判若兩人,而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過度地迷信佛教,最終迷失了自我,以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