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1)
- 楊天石
- 2363字
- 2019-01-04 09:16:52
初版自序
人的本相常常迷失,歷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
人的本相迷失的情況很復雜。一種是因“捧”。將某一個人捧為天縱之圣,絕對正確,永遠英明,仿佛斯人不出,世界就永遠處于黑暗中一樣。一種是因“罵”。將某一個人罵成十惡不赦,壞事做絕,禍國殃民,是千夫所指,人人皆曰可殺的天字第一號大壞蛋,仿佛一切罪惡,一切黑暗,均源于斯人。
蔣介石生于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去世于1975年4月5日,活了88歲。他一生經歷了近、現代中國的許多大事。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法;孫中山逝世后,領導北伐、清黨、“剿共”、抗日、內戰,很長時期內擔任中國黨、政、軍三方的最高領導人,位居“元首”。既和中國共產黨有過兩次合作,又兩次分裂。1949年后退到臺灣,既堅持反共復國,又堅持一個中國,在活過88年以后去世。在部分人的口中、筆下,他被神化、美化為千古完人,光同日月,“高勛盛德”, “光華流澤”,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的口中、筆下,他則被鬼化、丑化為人民公敵、元兇首惡、民族敗類、千古罪人。
兩種情況,簡單的捧和罵,都背離蔣介石的實際,造成其本相的迷失,因此需要尋找。
廓清迷霧,尋找真實的蔣介石,正確評價其功過是非,揭示其本相,對于正確認識歷史上的國共關系,正確認識和書寫中國近代與現代的歷史,有其必要;對于建立兩岸的和平關系,實現中華民族的和解與和諧也有其必要。時至今日,距離蔣氏去世已經30多年,距離當年國共大戰、生死搏斗的年代也已快到60年,塵埃早已落定,各種恩怨都已化為歷史陳跡。人們全面掌握資料,綜合蔣氏一生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對其做出比較科學、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已有可能。
我從20世紀70年代起,投身于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開始研究孫中山,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研究蔣介石。第一步,在海內外廣泛收集資料,第二步,選擇若干重大問題進行研究。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曾將他的部分日記和手稿交給他的老師和秘書毛思誠保存,我曾以這批資料為主撰寫了一批論文。2002年,結集為《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其后,我又多次到臺灣,研讀蔣介石帶到臺灣的大量檔案,特別是根據其日記所編寫的《困勉記》、《省克記》、《學記》、《事略稿本》等資料,寫成又一批論文。2006年3月,寄存于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蔣介石日記》的手稿本開放,我有幸受邀成為最早的讀者之一。2007年,胡佛研究院繼續開放日記的1932至1945年部分,我再次受邀訪問該院。
日記,記個人經歷和內心世界,在各種歷史文獻中有其特殊價值。蔣的日記,長達五十余年,大有助于人們了解其內心世界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密。當然,只看日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閱讀相關的檔案資料和文獻,反復比較、勘核,同時,將蔣的所思、所行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思考、研究,才有可能揭示真相,找出真實的蔣介石來。
我在研究蔣介石的過程中,得到過許多鼓勵。1988年,我的《中山艦之謎》一文發表后,胡喬木多次在談話中稱贊此文有“世界水平”, “不可多得”,又當面對我說:“你的路子是對的,要堅持這樣走下去”。2001年,我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完稿,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審讀,得到“華夏英才基金”資助,于2002年出版。但是,我的研究也碰到過若干困難。2003年,有少數幾個人化名給中央領導和有關機構寫信。他們根本沒有見過我的書,就張冠李戴,毫無根據地指責我吹捧蔣為“民族英雄”,要求對我加以懲處。幸賴中國已經處于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對我的書和我的研究采取肯定和支持態度,我的研究才得以堅持和繼續。
本書是我多年來所寫關于蔣介石研究專題文章的一個精選本。部分文章利用收藏在大陸和臺北的蔣介石日記仿抄本或類抄本寫成,部分利用胡佛研究院開放的日記手稿復印本寫成(本書注釋簡稱為“手稿本”)。由于類抄本經過不同程度的刪削、改動,已非原汁原味,故此次再到胡佛研究院訪問,又利用日記手稿的復印本對各文所引日記進行核對,并作了少量增補或修訂。
2006年我在胡佛研究院閱讀蔣介石日記時,新華社有一位記者要求我簡明扼要地對蔣介石“定性”。我曾說過三句話。一、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蔣介石是個很重要的人物;二、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蔣介石是個很復雜的人物。三、有功有過。既有大功,又有大過。同年在香港鳳凰衛視演講時,我曾對此作過比較詳細的闡述:大陸時期,蔣介石反清、反袁(世凱)、反陳(炯明)、創立黃埔軍校,是功;領導北伐,領導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堅持抗戰,是大功;1927年至1936年的“清黨剿共”和1946年至1949年的三年內戰,是大過。臺灣時期,實行土改,反對臺獨,是功;白色恐怖,是過。我至今仍堅持這樣的看法。也許有讀者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這是正常的。見仁見智,說三說四,都可以,但是,要用學術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斯所禱也。
看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恢復其本來面目,正確評述其功過是非,給以準確的歷史定位,其事有相當難度,其時將不會很短,只有群策群力,通過長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道路解決。通過“爭鳴”,人們對蔣介石,對中國國民黨史,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將會進步,將會深入,距歷史本相將越來越近,科學性也會越來越強。應該說明的是,本書根據蔣介石的日記論述蔣介石生平的若干問題,故副題為《蔣介石日記解讀》,但是,本書遠不足以概括蔣豐富、復雜的一生,也不足以表現蔣介石日記的豐富內容,故以后會有續集、三集的出版。
感謝蔣方智怡女士開放蔣介石日記的無私而勇敢的決定。感謝胡佛研究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等機構多年來給予的閱讀便利。感謝馬若孟(Myers Romon)教授、郭岱君教授、宋曹琍璇女士、潘邦正博士、林孝庭博士等許多朋友的支持和幫助。
斯為序,并期待海內外廣大專家、讀者的批評。
著者,2007年7月15日寫于美國斯坦福大學之Blackwelder Court,時為第四次訪問胡佛研究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