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是一個能臣。從做事的意義上,這是一個受皇帝喜歡的人,對于漢人臣子,清朝皇帝的要求,就是能做事。至于他們作為士大夫修齊治平的理想,是不被承認的。如果一個漢人臣子,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理想,最大的可能,是早早就丟了腦袋。在一個滿人的天下里,治國平天下的事情,是皇帝的專利,滿人的事情。漢人不能有大臣、賢臣;有資格做的,只是能吏和清官。所以,清朝盛產于成龍、湯斌這樣的人,對自己刻薄,對別人也刻薄。縮衣節食、辛辛苦苦地為皇帝做鷹犬。林則徐不是這樣的清官,但他的確能干,能干事。不僅能干事,而且,他跟一群嗅覺敏感的士大夫一樣,在王朝的末世,早早嗅出了末世的問題。他屬于經世派的一員,他們開始證實研究清朝的許多明顯的弊政,開始研究鹽政、漕運以及西北邊疆的問題。盡管只談問題,不談主義,他們的主張,依舊無人問津。然而,他們依然忍不住要替皇帝操治國的心。當然,鴉片問題,也是他們所操的心之一。不用說,今日所謂“地命海心”——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之好心人,都是此輩嫡傳的后人。
1838年10月,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一道言辭懇切、痛陳鴉片利害的奏章,打動了道光皇帝。由此,林則徐被命來京覲見,拉開了禁煙的序幕。隨即,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第二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正式開始禁煙。
林則徐受命禁煙,朝中的滿大人不大高興。嘉慶和道光年間,對于清朝政治而言,面臨一個轉折。國力顯然從乾隆后期就已經不行了,而獨占政治資源多年的滿蒙人士,養尊處優年頭多了,政治能力也呈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從乾隆末年延續到嘉慶年間的五省白蓮教起義,最后鎮壓下去,靠的是漢人,甚至是在野的士大夫辦團練。對于王朝出現的鹽政、漕運和西北邊疆問題,能拿出主意的,都是漢人。滿人則只有擋道的份兒。此番禁煙,滿人倒未必都是弛禁派,但卻拿不出什么像樣的辦法,又一次讓漢臣占了先機。依然權傾朝野的滿大人們,面對漢臣的經世派的努力,感到了某種壓力。滿人當朝大臣的情緒,為后來禁煙的一波三折,以及林則徐被撤職查辦,埋下了伏筆。
其實,林則徐之所以有勇氣出這個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于將要打交道的西方人,懷有兩個很深的偏見。其一,他認為,西方人是靠吃牛羊肉粉為生的,非得靠中國的茶葉和大黃通便不可,否則就會脹死。這樣的偏見,早在中國跟俄羅斯的貿易中就存在了,俄羅斯一直以來,從中國進口的最大宗的貨物,就是茶磚和大黃。于是,人們就想當然地順延出了這樣的故事,居然讓很有實干精神的林則徐也信以為真。當時還有一個說法,荒誕程度稍低,說是英國人之所以富強,是因為可以從中國倒騰茶葉,歐洲各國均要從他這里買茶葉。其二,他認為西方人習慣用綁腿裹腿,因此彎曲不便,在船上還行,上了岸,是不能戰斗的。另一位經世派干將徐繼畬也有類似的認識,他在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時,認為洋人兩腿僵直,跳走不靈,陸戰不行的,之所以能攻城略地,主要是靠漢奸。洋人兩腿僵直這樣的傳說,大概自馬戛爾尼使團來后,就開始盛傳了。馬戛爾尼不肯對皇帝下跪,沒有人想到那是因為國家尊嚴的問題,所以,就將之解釋為洋人的腿是直的,不能打彎,所以根本跪不了。到了林則徐這里,大約是覺得人的腿生來不能打彎,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所以,稍作修正。顯然,這種時候,道光皇帝也好,林則徐也好,都沒有把此番禁煙跟此前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使團來華聯系起來看,完全低估了英國人打開中國商貿大門的決心,根本沒有想過,此番禁煙,可能引發一場大戰。需要一提的是,洋人腿腳不便的成見,后來又有所發展,說是洋人厲害主要靠船堅炮利,一旦上了岸,就不大行。而清兵那么多次陸戰的失敗,人們都歸咎于漢奸,成千上萬的漢奸,是漢奸打敗了清兵。所以,只要誘使洋人離開他們的艦船,上了岸,他們就有可能被打敗。這樣的成見,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北方主帥僧格林沁對此還是深信不疑。
但是,等到了廣州,親眼看見洋人之后,他感覺有點兒不對了。林則徐不愧為經世派的干將,他不僅親自觀察了夷館,而且以欽差大臣身份,親赴澳門,近距離接觸一下這些化外的夷人,打探究竟。當時的澳門,還是在中國卵翼下的一個租借地,對中國政府相當恭順。聽說欽差大人要來,澳門總督以下,十分興奮,倍感榮耀,使出渾身的解數,連接待林則徐,儀式都非常隆重,其中就包括洋樂隊和洋冰點行列式表演。林則徐轉了一圈之后,至少一個成見不見了,知道了夷人并不是沒有了茶葉和大黃,就會大便不通脹死,感覺即將要對付的英國人不那么簡單。此后,他托人在澳門收集了一些西方的報紙和其他資料,開始著手編輯“四洲志”,即各國概況。在中英戰云密布之時,他還通過澳門買了一些西方的大炮,還有一艘英國商船,將之改造成軍艦。但是,簡單從澳門找到的報紙里得到的關于英國的情報,諸如人口、面積、兵力、軍艦數量等,顯然不足以讓林則徐對這個處于工業革命中的對手,有清醒的認識。他完全無法了解,這個資本主義體系呼喚出來的巨人具有多大的能量。如果單純論數量的話,顯然英國國力還不如中國,似乎無法應付一場跨越萬里的遠征。
林則徐更不知道的是,他此番禁煙的對手英國,在他來之前,又發生了變化。這變化不僅僅是蒸汽機輪船已經問世,增加了英國艦隊的靈活性和穩定,而是對東方的貿易。英國政府1832年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設置駐華商務監督。代表英國官方的兩任商務監督,在抵達廣州之后,雖然屢次設法與廣東地方官見面,都被擋駕,只能悶坐在夷館里。第二任監督義律,又是個心高氣傲的人,心中的火氣與日俱增。這一狀況,對林則徐的使命,無疑是負面的消息。
林則徐的禁煙,當然動作比此前的任何一次禁煙都大得多。由于林則徐握有節制兩廣水師的權柄,又設法得到了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鼎力支持,所以,禁煙行動頗有成效。尤其采用兵圍夷館、撤走仆役,不交煙、不具結永不販煙就不許離開的狠招兒。為了殺雞儆猴,林則徐還下令在夷館前面的廣場上,當眾處死了一個中國鴉片販子。據澳門的報紙報道,夷館周圍上萬人成天吶喊,往里頭扔石頭,喊殺聲震天,這讓許多國家的商人都屈服了。就當時而言,雖然西方商人沒有不夾帶鴉片的,但真正的大供應商,卻還是英國人。中英之間鴉片貿易,當時對英國來說,猶如生命線,而對于其他國家,則是一種副業。
但是,英國人不肯屈服。夷館里的英國商人甚至在夷館修筑了工事,準備迎接林則徐麾下兵丁的進攻。夷館原本是嚴禁帶進火器的,可此時夷館里的英國人,卻早就武裝起來了。當然,憑里面的英國商人,要想打出個名堂,顯然不成。每天,成千的中國人用磚頭瓦塊襲擊夷館,將門窗打得稀爛。里面的人,壓力越來越大。英國的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想了一個辦法,說服英國鴉片販子交出煙土。就當時情勢而言,被圍困在夷館里的英國商人,僵持下去,也難以持久,交出煙土,固然肉痛,但別的脫困的辦法,似乎一時間也找不到。所以,熬到熬無可熬之際,義律告訴英國商人,可以把鴉片交出去,損失的財產,由他代表英國政府加以擔保。有了這樣的擔保,鴉片商人當然樂意從命,也只能從命。只是,這一大膽的決定,義律并沒有事先通知他的政府。事實上也沒法這樣做,中西之間的交通,每每耗時幾個月,如果事事請示,被封鎖在夷館里的英國人就餓死了。但這一擔保,事實上把原本隱在幕后的英國政府推上了前臺,事情由此鬧大,或者說,他做這個決定,就是安心想把事情鬧大。此后關于鴉片的問題,就是中英政府間的交涉了。交涉當然不成,那么,戰爭也就到來了。
英國人交出了鴉片,林則徐才有了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的盛舉。在銷煙的同時,林則徐還擬了一篇獻給海神的祭文,對鴉片進入大海,污染了海水表示抱歉。銷煙成功之后,林則徐替道光皇帝草擬了一道給英國國王的諭令,洋洋幾千言,在苦口婆心勸英國人禁絕鴉片之余,還威脅說,“我天朝君臨萬國,盡有不測神威”,要英國國王,不要以身試法。道光見了,很高興,批了四個字:得體周到。然而,虎門銷煙的成功,在洋人看來,是所有的鴉片,竟然真的被銷毀了。原本,按洋人對中國人的認知,銷煙很可能就是一個幌子,大部分的煙土,都會被偷光的。由此可見,林則徐還真是一個能干的角色。只是,這個能干的角色,對付英國人未必能勝任。果然,虎門銷煙之后,英國人并未如預料的那樣恭順,反而因東印度公司的兩艘小戰艦的到來,頻繁挑釁,雙方在英軍大部隊到來之前,發生多次沖突。規模最大的一次所謂的穿鼻海戰,水師提督關天培親率艦隊,迎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兩艘小戰艦,結果大敗。這場失敗,照例被林則徐奏報為獲勝,但心中肯定郁悶。被激怒的林則徐,上奏道光皇帝,干脆要求斷絕對英國的貿易,驅逐所有英國艦船。然而,林則徐和道光皇帝都不知道,禁煙的主題,自打義律繳煙起,已經悄然發生變化了。更令他們想不到的是,自打銷煙開始,戰爭的陰云已經來到了中國上空。虎門銷煙,對英國政府來說,是一個機會,接連兩屆商務監督來華,終于找到了這么個機會。多少年夢想的打開中國大門的時機,終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