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精裝版)
- 黃仁宇
- 1595字
- 2019-01-04 02:39:05
第三節 軍隊的維護
軍隊自給的神話和面臨的現實
一般認為洪武和永樂朝軍隊通過軍屯實現了糧食自給,這一點一直是我們正確了解明朝財政史的一個障礙。這一神話是明末的學者吹捧夸大所造成的,他們很可能是受到了早期記錄的誤導。這些記錄的內容十分豐富,為他們的結論提供了資料。《大明會典》記載軍屯田土總數為8900萬畝。《實錄》記載1403年的軍屯子粒總產量超過2300萬石,這幾乎與田賦收入相當
。《明史》甚至記載每軍受田50畝,以米18石為最低標準,其中12石聽本軍自支,余糧上交軍倉。在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在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
。這些估算顯示出至少有100萬軍士在從事糧食生產。我們由此可以推測這樣一個大的計劃如果能夠很好地實施,可能會解決軍事供給以及所有的其他問題。
然而上面的推測不僅與實際情況不符,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實現。16世紀末期,甚至當時的人士也開始對早期報告的真實性提出懷疑。孫承澤經過計算,認為1400年左右,四川一省的屯田面積有65954526畝,而按屯軍數量進行折算,每人要耕種4500畝土地。在同時代的其他著述中也很容易發現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洪武皇帝自己就曾說過南直隸的兩個指揮領軍屯種20年,還不能實現屯食自給
。通過《實錄》的記載可以看出14世紀末、15世紀初軍事衛所的糧食供應主要還是依靠民運,這種記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1404年,在永樂皇帝大力推進軍屯之后,一些地區還是“一人所耕不足自供半歲之食”
。到了1423年,全國的軍屯子粒定額下降到接近500萬石
。實際產量可能會更低。1429年,戶部尚書郭敦(1427—1431年在任)上奏宣德皇帝說許多衛所下屯者或十人,或四五人,屯收子粒不足百石,而每衛官軍一年所支俸糧動以萬計
。
上面的情況顯示出,所謂的軍屯自給被夸大了,全國性的統計數字僅僅代表著一種預計的目標,各個層次都對其做了過高的估計。現在我們還無法確知軍屯計劃前期的實際效果,這部分是因為明朝官僚們對王朝的建立者有所恐懼疑慮而隱瞞了這方面的情況,也因為缺乏來源于武臣方面的資料,他們沒有留下什么記錄。王毓銓在對明代軍屯進行專門研究之后認為,歌頌軍屯的言詞都“不免夸大”,夸大到甚至“很不符合事實的”的程度。
軍屯水平必須根據屯田計劃組織的情況加以觀察。實際上,軍屯沒有事先作出計劃,進行周密準備,沒有進行過實地調查,沒有做過試點,也沒有建立起專門管理的部門。僅僅是由皇帝簽署命令,要求軍官進行屯田,至于財力、物力則由屯軍自己去解決。通過現有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到種子與耕牛分發以及人力與屯田的分配都不是由中央統一管理。所以,這項計劃很難成為一項持久的制度。
交錯的補給線
洪武皇帝建立起一支龐大的軍隊。1392年,估計現役軍人有120萬人。登記的世襲軍戶有170萬到200萬戶左右
。但軍隊缺乏內部的凝聚力。登記在冊的軍戶并非經過挑選,他們包括許多政治犯、刑事犯、充軍犯人以及西北的少數民族
。洪武時代,湖廣、廣東、福建、山西的許多民戶也被臨時征入軍隊因而被僉為軍籍
。即使在明朝建立前后,軍士逃亡也是很普遍的事情
。
每一世襲軍戶,除了要供一人應軍役外,還要承應本衛、所的征召。其中有一項義務是要承擔30%的軍用裝備,其他70%要由鄰縣或鄰府的軍戶來提供。這種方法很可能在洪武朝末期就已經確立了。
士兵沒有現金收入,有時候皇帝會賞賜給現役官兵寶鈔,但這些賞賜是不固定的。軍士固定的配給是月糧每人一石,還有少量的鹽,以供家小之用。冬天服裝的發放依據供給情況,要么是發給現成的冬衣,要么是發給棉布和棉絮
。洪武朝,一個士兵每年通常能夠得到25貫的寶鈔,報酬還很豐厚。然而在永樂中期,大約在1410—1420年左右,這些賞賜漸漸取消了。此后除了新皇帝繼位之時可能還略有賞賜外,其他時候則完全沒有
。
衛所事實上有兩種類型。在北方邊地、某些海邊地區以及貴州,衛所的指揮官實際上也履行著地方政府的職能。在王朝早期,這些地區的全部人口實際上都登記為軍戶,所有的土地都歸政府所有,實行軍屯,每名軍士分地50畝。但是這些地區的產量一般都很低,又缺乏安全保障,自然條件又不好,推行屯田無疑有很多不利因素。內地的衛所沒有管理地方的職責。他們與一般民戶雜處,可供軍屯的土地很少,且分布零散
。一些零星的數據表明每個士兵一般只能分配給20畝或者更少的土地
。到1402年,又更定科則,每個屯田士兵除了納糧12石自支外,還要納余糧12石,要完全按照這個科則來執行是很困難的事情
。很清楚,這個標準必須要求人力與物力發揮到極限程度才能完成。
軍屯計劃在1371年大規模推行以后,原本期望衛所能夠自給,以減輕民戶的負擔。盡管這樣,早期的補給方法還在繼續應用。在上一章中我們已經解釋過明朝從來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體系。按照戶部規定,地方官員要對撥稅糧給鄰近的衛所。低水平的解運遵循這一固定的方法,發展成為遍布整個帝國的供給網絡
。根據現有的記錄,我們還無法確知這樣分配的稅收收入有多少。會計制度的復雜性成為有明一代主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就造成軍官們有可能夸大軍屯的成績,而事實上卻是由文職政府來供應軍隊。1407年,當永樂皇帝發布嚴厲的命令要求擴大軍屯時,一位監察官員上奏說軍屯的實際產量難以確知
。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它一直存在于其后的幾個世紀之中。
衛所制度的衰落
早期軍屯計劃的實際效果還不清楚,但它在15世紀的頭25年里就已經衰落卻是現實。1425年頒布的法令將每個屯種軍士所納的余糧定額減少到6石,此后一直沒有改變。這一變化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也是現實的選擇。然而定額減少,卻沒有新的補給來源。同時也中止賞賜給士兵寶鈔,田賦收入也不斷減少,還有臨時的稅收蠲免,所有這些都更進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對軍事衛所的補給供應能力。
從1435年起,屯軍自己支用的正糧子粒為12石,可以在收獲時直接留存而不必經由衛所軍官盤量。在理論上,耕地是從來不會分給各個軍士成為其個人財產的,軍士只是受領一小塊公地耕種。但實際上不可能永遠如此。這一制度不過是將軍士又變成農民向他們收取稅糧,而且其稅糧額是正常田賦的5到10倍。到15世紀中期,也可能更早,軍士已經開始典賣自己管理的土地,這類事例在明代后期的記載中可以經常見到
。
15世紀中期以后的大約100年間,明朝軍事實力急劇下降,特別是內陸省份的軍隊,其衰落程度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有的。當時補給短缺,士兵配給減少。他們的部分糧餉與配給也被折成棉布、胡椒和蘇木。折支比率依據都司衛所不同而不同,軍士已婚未婚折支也有所不同。月糧1石的供給本來就不充足,而折支事實上取消了報酬。1468年,一些軍士被告知他們的部分軍糧折色自此以后將被減少到每人4兩胡椒和蘇木,這些物品給散不時,又且數少,軍士不愿關領
。1489年,山西的一個千戶所的指揮官報告說其軍士已有兩年不支俸糧,不支布花更達6年之久
。只是到了1511年,明朝政府才解決這些拖欠,其中包括河南兩衛旗軍9年未曾關領之月糧折色錢鈔。這些遲發的配給當時是按每米1石折銅錢20文的折算率發放,支付的款項僅相當于原先價值的5%
。1528年,皇帝在一個詔令中承認許多“衛所軍士月糧多有經年累月不得關支”
。
這樣就導致了軍士大量逃亡,軍隊縮編嚴重,衛所制度已經無法存在下去了。朝廷的“清勾”政策也無力改變這種局面。當一個軍士逃亡后,“清軍御史”要勾取其親屬和鄰居頂充。在這種情形下,許多承擔軍役義務的人同意花錢募人代役,支付代役人結婚和遷移的費用,由代役人頂充空缺
。但是所有這些辦法都過于遲緩,一件事情解決了,另外一些逃亡又發生了,直到最后,衛所被架空。
洪武朝廣西官軍有120000人,到1492年只有18000人,僅剩原來的15%。江西南昌左衛旗軍原額4735人,到1502年,在城操練者僅有141名,不到原來定額的3%
。金華千戶所定額有1225人,到16世紀,在營操演軍士只有34名,還有300人充之運船
。
16世紀早期,內地的軍事衛所僅維持規定員額的10%,這是很典型的情況。北京周邊的78個衛所在15世紀早期有軍籍380000戶。但編入京軍各營僅有50000到60000人。他們中許多人從事宮殿營建、軍馬養護,或者作為部門隨從、家內仆役等,在營操練者不超過10000人,而且其中一部分人還雇用貧民乞丐頂充軍役。
北方邊鎮的情況略好。1487年官方的記錄顯示出各邊官軍約有300000人。當衛所軍逐漸被募兵所代替時,這些軍鎮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1500年左右,估計募兵已經占到操軍的一半以上
,這也就意味著帝國政府不得不增加北邊軍士的糧餉。而當時京運舊額只有480000兩白銀
,這一額度在16世紀初急劇增加。從1500年到1502年的三年間,為了應付來自于蒙古各部的軍事壓力,戶部迅速加撥4150200兩白銀的緊急資金給一些軍鎮
。這種趨勢一旦確立就根本無法逆轉。邊軍供給成為戶部一個最大的問題,但卻又是最棘手的任務(見第七章第二節)。
盡管相對于帝國的財力而言,以上所引的數字也非過于龐大,但政府并無專項收入用于這種開支,而軍隊自給這種不切實際的神話卻還在繼續。這樣不僅它的財務出現了問題,而且衛所制度本身也成為16世紀管理者的一項負擔。雖然這一制度的效率已經降到最低,但它既沒有被廢除,也不進行改革。對于后代的管理者來說,它雖然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但已經沒有什么財力供其支配,也不敢冒風險對其進行改革。僅僅在1643年,明朝滅亡的前一年,戶部尚書倪元璐大膽地建議徹底免除軍籍,但是他的建議被崇禎皇帝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