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高分強化試卷三(鄉村文化)

滿分:100分 時限:18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 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組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

2. 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 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 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 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 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農業改革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 “農業穩則中國穩,農業強則中國強”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重要共識。仔細閱讀一號文件,能夠從中看到很多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公共文化建設則是鄉村文化建設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可以說是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正如文件第十九條所述:要針對農村的特點,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有賴于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有效開展,如文件中所提到的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等活動,等等;另一方面則需要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富有鄉土氣息、謳歌農村時代變遷的優秀文藝作品,提供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項目服務“三農”內容。這些工作的開展將會對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思想陣地建設、鄉村文化生活的活躍起到積極作用。

以上提到的這些內容,部分是屬于文化產業的,部分則屬于公共文化。2015年1月15日,兩辦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 《意見》中也首次提到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融合發展。因此,無論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文件提到這些內容都暗含了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應當發揮的重要作用,這對于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重大意義。

中央一號文件當中的一個基本表述用語叫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在2005年的時候中央首次提出了這個口號,時隔十年,中央一號文件又賦予了新農村建設怎樣的“新”內涵呢?我認為,其主要變化在于其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是要以人為本,以新農民和新居民的生活理念為出發點與落腳點,來考慮農村的建設與傳承。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要時刻牢記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對于鄉賢、鄉祠、鄉村文明、鄉村習俗的有機整合,也隱含和體現在本次中央的一號文件當中。文件第十七條提到的“要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傳統村落名錄和開展傳統民居調查,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第二十六條涉及的“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等相關內容,都是文件人文情懷的展現。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建設的宏觀背景下勾勒出一種人文關懷,這是以人為本、注重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傳承的體現,是我們在一號文件的解讀當中應該關注的。

2. 鄉村文化存在的內在邏輯,共有五個層次。

一是鄉村本來的價值觀和與之相生的生活方式,這是鄉村文化的核心。鄉村的核心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綠色、健康、和平、自在”。“綠色、健康、和平、自在”的鄉村生活方式,是全球人類與城市文化互補的一種生存方式。鄉村文化的價值觀其實一點也不亞于城市價值觀,城市價值觀是“個體的、競爭的、表演的、瘋狂的、高速的、高消費的、一次性的”,但鄉村不是,它是一種保養的、涵養的、有機的、循環的價值觀,所以歷史上鄉村沒有垃圾,垃圾會被循環利用、滋養土地,但現代社會的過度消費侵蝕到鄉村,造成了現在的垃圾問題。

中國鄉村價值觀也包括對自然的敬畏,對于時間、空間、社會、生命的認識,以及個人自律的認識,這是一個整體。中國鄉村也有互助的價值觀,遇到什么事,鄉村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機制,互助是中國鄉村珍貴的品質。鄉村核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中的優秀部分,就是我們想要保存和發展的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的第二個層次就是鄉村的文史記憶。中國的漢族沒有長篇史詩,但其實評書、快板、曲藝等很多民間藝術中蘊藏著史詩。比如,我們有三俠五義、隋唐英雄、岳飛等,我們將提煉出來的一批英雄當作共同記憶,這是鄉村文化重要的一個板塊,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時,在這些英雄偉人之外,還有一份珍貴的鄉村記憶,就是鄉村歷代普通人對先輩的精神記憶。鄉村的歷史人物絕不只是將軍、狀元、領導這些大人物,每一個村子活到現在,一定有它的英雄人物、歷史記憶,所以要鼓勵他們從中找到榜樣和力量,未來要有更多人帶著對本土的尊重去挖掘這些東西。

第三個層次就是表演、舞臺和視覺藝術、節慶和儀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先有了儀式才有了演藝。古代有求學、春分、秋分、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才出現了各種表演。但現在大量的鄉村儀式在消失,比如現在鄉村的結婚儀式幾乎都被西方的方式取代了。這些需要文化工作者去尋找,不需要跟傳統儀式一模一樣,但要找到核心的東西,重新利用儀式的威嚴,讓村子找到它的精神象征。

第四個層面是傳統知識和技藝。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因此鄉村蘊含著很多傳統的技藝,部分技藝應該傳承下去,部分技藝如果適合創新,也可以鼓勵農民藝人吸收新的技術。也就是說,對于傳統技藝,一類是用于教育、檔案、文物價值的技術傳承,需真正注明出處、考證歷史,給予敬重。另一類是用于藝術啟迪、創新創業、文化娛樂和經濟價值的技術研發,這部分應標明與傳統的改編關系。

鄉村文化的第五個層面是村民個體的村風、言行、舉止、規則等,這也是鄉村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農人、返鄉青年、二代農民工,他們的舉止文化某種程度上引領著鄉村的未來,也是鄉村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一個現實表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在強調文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推動力作用,這在鄉村尤其重要。鄉村文化與可持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村民有好的文化,他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懂得自己的文化脈絡淵源、尊重自己的社區,團結互助,對未來有清晰的愿景,他能學習、創業、奮斗,那么這些人就會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為了一點眼前的利益而失去誠信、不懂法律、難以應對現代化的壓力、沒有機會自我學習提高,一頭與歷史割裂,另一頭對未來迷茫,完全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被動角色。

3. 伴隨著吉林省歌舞團的舞蹈《歡樂家園》,拉開了第二屆吉林省農民文化節啟動儀式文藝演出的大幕。8月19日上午,由吉林省委宣傳部、省農委、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文聯、省作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吉林省農民文化節,在德惠市米沙子鎮南王家村正式啟動。

“現在地里活兒不多,出家門就能看大戲,今天比過節還熱鬧呢……”村民張大娘樂呵呵地領著孫子參加活動,啟動儀式活動現場設在米沙子鎮南王家村,村民們喜盈盈地匯聚到村文化廣場。記者注意到,在舞臺一側,好多村民已經排成長隊,在領取贈送的圖書,不遠處,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李濟時帶隊,著名書法家劉福生、寧可寧、夏磊、馬國有等熱情地為鄉親們義務揮毫潑墨,“家和萬事興,我就相中這幅字了。”“謝謝老師,能不能給我孩子寫幅勸學的,孩子還在讀書呢。”書法家們被村民們的真誠和對書法藝術的渴望感染著,一幅幅與鄉親們生產、生活相關的墨寶捧在村民手中,樂在臉上。李濟時說:“借這次農民文化節啟動儀式,我省書法家們也要走向田間地頭,讓咱父老鄉親感受到中國書法的魅力。”

舞臺上,閆書平和佟長江合演的歌曲《過河》、韓子平與董瑋的二人轉《回杯記》,還有武福星與丁東的相聲《語言與禮貌》等好多節目令村民們看得這個樂呵……在活動現場,主辦單位與市、縣兩級相關單位共同組織了全省農民文化節集中送文化活動,除了送書、送書法、送演出,還有送農業科技知識、送“全家福”照片、送文化培訓,舉辦優秀農民攝影作品展等活動。

據了解,吉林省農民文化節從8月19日開始到9月30日結束,活動采取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方式進行,主要內容包括“送文化”“種文化”“評先選優”“展演展示”“文化扶貧”“文藝大賽”即“送”“種”“評”“展”“扶”“賽”六個方面。“送文化”,將開展送演出、送電影、送圖書、送農業科技知識進鄉村、進農家活動;“種文化”,將開展農村文化大院負責人、農村文藝骨干、鄉鎮文化館站業務骨干培訓、農家書屋讀書輔導巡講等活動;“評先選優”,將評選一批“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展演展示”,舉辦吉林省農民書法、攝影、民間藝術作品展以及國產優秀影片展映等活動;“文化扶貧”,將對選定的800個省級貧困村予以重點文化扶持,通過活動推動實現“五個能”的目標,即這些貧困村每年平均每月能看上一場電影,能看上一場戲,能建起較高質量的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和文化信息資源工程共享點,能高質量地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文化大院帶頭人每年能得到一次培訓。

據介紹,為進一步豐富活躍全省農民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全省農民的文化風采,推動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第二屆吉林省農民文化節”是吉林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項重大舉措,是開展全省群眾性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載體。農民文化節正式啟動后,全省各地農村將陸續舉辦豐富多彩的相關文化活動,全省千萬農民將享受一場送到身邊的文化盛宴。

4. 如今,走在惠安的街頭巷尾,隨處能感受到鄉村文化的脈動:遍布各鎮的文體活動中心里,村民們熱情高漲地參與書法、棋牌等益智健腦的文化活動;夜幕降臨,激情廣場上活躍著唱歌跳舞的群眾,燈光球場上大家揮汗如雨地進行各項強身健體運動;逢年過節,南音會唱、燈謎會猜、詩詞吟唱、詩書畫展、迎春舞會、文藝踩街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文體活動層出不窮。

面對“如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滋養農民精神家園”的時代命題,惠安以“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設、壯大基層文化隊伍、盤活基層文化陣地等為抓手,充分發揮價值引領、正面輿論導向的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體系的答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去年,惠安大力開展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鎮創建,崇武鎮、螺城鎮分別通過省級、市級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鎮驗收評估,成為惠安城市品牌建設中的一大亮點。

一村一品 打造文化鄉村品牌

“鄉村文化活動是一個重要載體,是個‘灶’,可以煮出許多好東西。鄉村文化這把火已經點起來了,接下來的任務是要‘燒旺’。”惠安縣委書記肖漢輝形象地比喻。

去年底,惠安從激發基層村(社區)內源活力著手,根據不同村(社區)的人文歷史、風俗習慣、生產經營特點,因村制宜組織開展農村群眾文化“一村一品”活動,挖掘和弘揚本土優秀文化,著力注入時代精神,融入現代元素,激勵群眾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目前,已培育命名25個“一村一品文化示范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文化建設網絡體系。放眼望去,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傳播“惠女”文化,大岞村以惠女為活動主體開展了惠女拔河、籃球、南音等主題文化活動,前垵村常態開展惠女廣場舞活動,小岞鎮開展惠安民俗文化展演;傳習南音文化,多個村居組建南音社,僅有2900多人口的紫山鎮美仁村組建起民間南音隊7支,凈峰惠女南音社唱響“惠女”“南音”兩大非遺。新霞社區規劃建設縣城木雕文化走廊,無匠堂融合盆景、書畫、茶香花道創新惠安雕藝等等,“一村一品”這一文化品牌愈發閃亮。

強基固本 壯大文化人才隊伍

在鄉風民風“淳”起來、傳統文化“火”起來、基層民眾“樂”起來的背后,是一個個日益紅火的文化陣地崛起,一批批文化人才競相涌現,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實現良性常態化,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的文化繁榮景象。

通過文化惠民工程,近3年來惠安縣財政共投入文化設施建設資金3727.7萬元,建成投用農村各類文化場所、文體設施1656個。其中,鎮綜合文化站7個、農村燈光球場191個、激情廣場224個、健身路徑207條,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同時,充分改造利用優質存量資源,改建舊中醫院為縣群眾藝術館、改建舊法院為戲劇中心、改造工人俱樂部廣場為職工健身活動廣場,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充足的場所。

價值引領 樹立文化正面導向

深入農村廣泛開展“三個倡導”“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推進“家風家訓”“善行義舉”立榜等活動,組織“首屆最美鄉村人家”“美麗家庭”等評選,大力開展“鄰里守望”“關愛自然”“奉獻愛心”“公共文明”和“優質服務”等主題志愿活動;積極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凈峰鎮邱僅生入圍6月份“中國好人榜”“福建好人榜”候選人……

近年來,惠安積極傳播文化正能量,以開展各種各樣的主流文化宣傳活動為契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群眾文明素質。通過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參與活動中傳播先進文化,接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摒棄陳規陋習,以往聚眾打牌賭博、喝酒斗毆、道鄰里長短變少了,群眾精神文化追求更高了,健康向上、文明進步的社會風氣日益形成。

5. 3月5日,安徽省肥東縣眾興鄉華光社區的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很久沒看過這么精彩的戲了。”華光社區村民張守富坐著自帶的馬扎,早早地搶了個有利位置。

利用春耕前的閑暇,這個3月,肥東縣組織千余名文藝志愿者來到全縣331個村和社區,要把5000多個文藝節目送到農民家門口。“美好鄉村建設離不開文化的參與,我們近年來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廣場演出活動,既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又盤活了村落的傳統文化,讓送文化變成真正的‘種’文化。”肥東縣委書記楊宏星說。

精神文化生活匱乏,農村越來越留不住人

肥東縣位于合肥市東郊,全縣107萬人口中,農村人口超過95萬人。近年來,肥東縣利用城郊優勢,經濟社會建設獲得長足發展。但是,隨著勞務輸出和城鎮化的迅猛發展,真正生活在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六七十歲的老人和學齡前兒童,成為留守農村的主力軍。

農村面貌改善了,農民為什么不留在家鄉?除了經濟因素,也有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等方面的原因。

其實,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黨委政府,為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投了不少錢,想了不少辦法。但是,隨著農村人口持續減少、農村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過去那種單純的送電影、送戲曲下鄉,往往過目即忘、雁過無痕,這種長周期的看熱鬧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期待。

“正月好過年,二月好看戲,三月好種田”,趁農民們還沒開始農忙,正是精神文化生活最為匱乏的時候,文化活動恰逢其時。

啟動文化月活動,讓農民忙起來、樂起來

“平時大家忙完地里和家里的事,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坐門口拉家常。如今我和幾個老人還上了鎮里的老年大學,學學音樂和時政,費用全免,一個月三次課讓生活特別充實。”熊瞿村民組的老會計章永勝說。

章永勝老人感受到的這種變化,源于2011年起肥東縣組織以文藝演出為載體的農民文化月。從那年起,肥東縣政府給每個村每年撥付1.2萬元的文化專項補助。同時,以政府采購的方式,鼓勵專業文藝演出團體和農民“草根劇團”進村入戶為農民演出。

“農村蘊藏著豐富的鄉土文化,鄉村文化的精髓應該到農民中去尋找。在農村文化的建設當中,農民才是主角。”肥東縣委常委許高彬介紹,本次肥東文化月針對每個村的特色,充分利用鄉鎮、村中的鄉土文化能人,同時整合鄉鎮內部資源,開展村與村之間的交流,對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加以豐富,讓文化志愿者深入農村,普及各項文化活動,產生了近一半的“鄉土節目”。除了文化月,肥東縣還同步推出了民間文藝廣場演出周、中華經典誦讀、“快樂周末”廣場文化活動、業余劇團劇目展演、市民合唱節等群眾性文藝活動,把農民請上了自家門口的舞臺。

楊宏星認為,這些“種”下去的文化火種,滿足了農民的自我需求,說自己的話,講身邊的事,有廣泛的觀眾基礎,更具鮮活的生命力。

培養鄉土人才,要讓文化生根開花

“文化的載體建設關鍵還是在于人才隊伍的培養。”許高彬說。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很多地方建起了文化站、文化廣場,但卻缺乏穩定的隊伍,鄉鎮文化站無編制、無人員、無經費的“三無”現象較為嚴重,文化專干不專職、不專業、不專心的“三不專”現象也十分突出。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后,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很難承擔鄉土文化傳承的主體重任。

為此,肥東縣近年來著力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和文藝人才培養,目前肥東縣文聯直屬6個協會,全縣現有國家和省、市、縣各級各類文藝協會會員1000余人,民間文藝團體近100個。為了進一步挖掘和培養鄉土文藝人才,讓文藝的種子在農村的沃土上生根發芽結果,2013年9月,肥東縣率先成立了鄉鎮和村級文聯組織,將分散的文藝愛好者聚整為零,成立舞蹈隊、腰鼓隊、器樂隊等文藝團隊,積極傳承民間文化,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鼓勵農民群眾自己辦文化活動,真正成為帶動肥東縣農村文化發展的“領頭雁”。

6. 古祠新利用 村民文化豐

在安遠縣孔田鎮上魏村老祠堂里,有揮劍練舞、凝神太極的老人,有唱著采茶戲優哉閑適的少女,還有熱情起舞的婦女們。據該鎮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自老祠堂改建后,上魏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據悉,該縣不斷探索新方法,創新機制,通過文化進祠堂,開設祠堂文化廣場、圖書閱覽室、科普講座等方式,利用祠堂這一農民聚集地,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在實地探訪中,記者注意到祠堂門口掛有老年人頤養之家、村民法制道德教育園地等13塊牌子,祠堂內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電視室、娛樂室、戲劇隊、武術隊、龍燈隊、電子閱覽室等,可以說樣樣齊全,個個精彩。

在文化書屋里,記者看到不少年輕人正在翻閱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據村里干部介紹,書舍現有藏書12500冊,品類較為齊全,比起老祠堂是老人愛去的場所,這里聚集著更多年輕人和中小學生。近幾年,該村先后有30多個學生考上大學,這成為村里鄰間引以為豪的美談。

除了老祠堂帶來的文化新氣象外,上魏村還成立了老年人協會,協會成員不僅負責管理老祠堂大院,同時參與村民自治的協調。據村民反映,協會里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熱心公益的長者,在他們的感召下,上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先進村”。

改革遇瓶頸 推進遭冷遇

記者走訪發現,在文化祠堂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無法回避的類似問題。

在走訪的10余座祠堂中,僅孔田鎮人氣較旺,魏氏宗祠圖書室內有幾位長者在議事,其他祠堂要么大門緊鎖、要么空無一人。記者走訪一家祠堂時,文化站工作人員要事先叫管理員來開門,但下午4時記者剛離開,回頭就見管理員在鎖門了。文化站工作人員解釋:來文化禮堂的人確實不多,因為現在是農忙季節,村民要忙農活。再說安遠有大量人員在外務工,過年過節才回來一趟。如此一來,祠堂的文化功能流于形式,與原先功能相差無幾,不外乎用于祭祀、辦紅白喜事、村民們偶爾聚會議事。

新舊文化的沖突也是制約文化祠堂建設的重大阻力。據了解,在該縣推進文化祠堂的建設中,部分宗族中的老人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為新的文化因素的加入會破壞原有祠堂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會削弱古祠堂的原有的莊嚴和肅穆,是對祖宗先人的“大不敬”。因此,很多古祠堂難以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依然只是煙霧繚繞。

問題還不止這些。“實際操作中,還存在經費保障、祠堂管理、文化生活組織等難題。”該縣文廣局局長賴德新告訴記者,因為大部分祠堂屬于宗族的共有私產,政府部門不便于過多干涉,祠堂經費一般是宗族內部管理,在管理和組織方面,僅靠當地村民來管理和組織,容易造成混亂和流于形式。

三、作答要求

(一)根據“給定資料3—5”,請你歸納概括資料中三個地區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所取得的經驗。(10分)

要求:準確、全面、精練。不超過150字。


(二)結合“給定資料5”,談談你對“農村蘊藏著豐富的鄉土文化,鄉村文化的精髓應該到農民中去尋找。在農村文化的建設當中,農民才是主角”這句話的理解。(10分)

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合理。不超過250字。


(三)針對“給定資料6”中安遠縣文化祠堂在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請提出建議或對策。(20分)

要求:全面、準確、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不超過200字。


(四)某縣擬舉行關于鄉村文化建設的文化節活動,計劃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假如你是該縣這次文化節組織工作的負責人,要在文化節開幕式上進行發言,請擬寫一份發言稿。(20分)

要求:(1)全面準確,符合實際;

(2)語言得體,有感染力;

(3)不超過500字。


(五)“給定資料1”中畫線句子寫道:“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建設的宏觀背景下勾勒出一種人文關懷,這是以人為本、注重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傳承的體現。”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聯系社會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明確、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思路明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1000—1200字。

推薦閱讀
  1. 2020年北京市“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2. (2016彩印版)天津市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
  3. 云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2016彩印版)
  4. 2018公務員招考高效自學自訓讀本·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近年真卷三步半解析(國考版)
  5. 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綜合應用能力·D類(2017-2018視頻版)
  6. 2020年青海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2020年云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題庫:資料分析【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8. 2020年吉林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9. 2020年福建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2016最新版)江蘇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11.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軍轉干部安置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公務員錄用考試快速提分系列:面試精彩作答101例(2016移動互聯版)
  13. 江蘇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21華圖版)
  14. 2020年甘肅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2020年吉林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金坛市| 陕西省| 绥化市| 孝昌县| 金坛市| 淮北市| 瑞金市| 遂川县| 深州市| 南投市| 桂东县| 临邑县| 长海县| 娱乐| 太保市| 始兴县| 怀远县| 集安市| 元阳县| 河池市| 靖宇县| 巧家县| 瑞安市| 洪泽县| 定日县| 兖州市| 西安市| 乌拉特前旗| 济阳县| 涿鹿县| 漠河县| 华坪县| 灵寿县| 广昌县| 大冶市| 西充县| 三原县| 平泉县| 揭东县|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