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績效管理法
- 孫科柳
- 439字
- 2019-01-04 07:57:08

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
華為自成立起,經過不斷地奮斗,在2000年時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銷售額達到220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100億元,利潤26億元。位居國內同行業銷售的榜首,在國外電信市場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2001年年底,任正非發表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一文,文中說道:“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破產,我們怎么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正是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得任正非和華為人不斷謀求內部變革,應對各種挑戰和潛在危險。華為的危機意識讓華為人時刻對周圍的環境充滿警覺,同時也鍛造了他們銳意進取的精神,可以說這是華為持續發展和壯大的根本。時至今日,華為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供應商。
危機激發斗志
警鐘長鳴,增強憂患意識,并把這種意識傳遞給部門、團隊,讓每個人都時刻想到生存危機,并為目標去努力拼搏和奮斗。華為通過危機意識向員工傳遞壓力,用壓力促使員工保持動力,在不間斷的危機感的刺激下,員工會本能地發揮出無限的潛能來改善和提高個人、公司的績效。
《北國之春》是任正非強調“冬天”論點的另一篇文章。文章優美清新,流露出他對華為員工的一片良苦用心。
小故事
在松下,不論是辦公室還是會議室,或是通道的墻上,隨處都能看到一幅張貼畫,畫上是一條即將撞上冰山的巨輪,下面寫著:“能挽救這條船的,唯有你。”
2001年任正非踏上了日本的土地,時值櫻花盛開、春光明媚。任正非有感于日本企業界的執著精神,日本企業界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漫長的十年低增長、零增長、負增長時期,目前仍然在苦苦堅持中。回國后,任正非充滿感慨地寫下了《北國之春》一文,文中寫道:
“誰能想到,這十年間日本經受了戰后最嚴寒和最漫長的冬天。正因為現在的所見所聞,是建立在這么長時間的低增長時期的基礎上,我感受尤深。日本絕大多數企業,近八年來沒有增加過工資,但社會治安仍然比北歐好,真是讓人贊嘆。日本一旦重新起飛,這樣的基礎一定會讓它一飛沖天。華為若連續遭遇兩個冬天,不知道華為人是否還會平靜、沉著應對,克服困難,期盼春天。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連續十年低增長、零增長、負增長……這個冬天太長了。日本企業是如何度過的,他們遇到了什么困難,有些什么經驗,能給我們什么啟示?”
任正非敏銳地意識到,一個企業遇到困境、挫折,是否能夠重新振作,關鍵在于人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并保持熱情和信心。就如日本企業界那樣,雖然身處危機,但斗志絲毫未減,反而更加努力,等待春天的到來。危機能夠激發生存和發展的潛能,就像“鯰魚效應”所揭示的生存哲學。
很久以前,挪威人的收入主要是靠著從深海中捕撈沙丁魚來維持的,而在這些每次一同出海打魚的漁民中,收入最為豐厚的總是一位老漁民。因為他是這群漁民中唯一能夠把沙丁魚活著帶到岸上的人。當時,活的沙丁魚的價錢是死魚的好幾倍。其他漁民曾經嘗試過各種辦法試圖讓他們捕撈的沙丁魚能夠活著上岸,但卻總是徒勞。老漁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次,一個年輕的漁民趁老漁民不注意偷偷打開了他船上那些盛滿活沙丁魚的魚簍,眼前的一幕讓他驚呆了:在一群活蹦亂跳的沙丁魚中間居然夾雜著一條鯰魚。經驗豐富的老漁民不可能不知道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他這樣做的道理何在呢?年輕漁民想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自己新打撈的一簍沙丁魚中也放了一條鯰魚。上岸后,年輕漁夫發現自己船上唯一一簍活魚就是放了鯰魚的那簍。
后來,一位心理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當鯰魚被裝入魚簍后,就會對沙丁魚發起攻擊,由于鯰魚不斷地追逐,沙丁魚不得不拼命游動,在這種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原本已經絕望的沙丁魚充滿了活下來的欲望。這樣一來,沙丁魚就可以活著回到港口。心理學家把這種外界的危機激活生物體內部活力的現象稱作“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更能激發他的斗志。顯然,華為體會到了這點。
對成功視而不見
在華為,每個人都具有強烈的“冬天”意識,無論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人人都行動起來。任正非指出:“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只有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對于華為而言,一時一事的成功,并不意味著什么,任正非深知,一個企業在創業初期,規模、資金、市場份額都很小時,領導者更容易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員工們也更容易有團結一致的斗志。然而當企業做大之后,領導者往往貪圖安逸享樂,員工心態劇變,不良作風蔓延,企業親和力急劇下降。
在此種狀況下,企業、領導者、員工過往的成就都將最終湮滅。所以,對成功視而不見,充滿危機意識,才可能使人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動力,繼而獲取更高的業績、市場份額……
華為早期的程控交換機采用國外的用戶電路套片,但它的故障率奇高。板子經常燒壞,有時整個板子都會燒為灰燼。用戶組一度不敢聽到“雷”這個字。
是繼續使用國外的電路套片,還是自己開發?繼續使用可以節省很多資源,自己研發需要跨部門才能完成,十分麻煩。后來華為還是決定開發自己的電路套片,不能讓雷聲(雷擊燒壞電路板)嚇倒一片市場。
之后,研究團隊(用戶組)幾年如一日,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地優化每一條電路,最終研發成功質量優秀的電路套片,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評價。
在接下來的日子,用戶組并沒有停止不前,而是不斷改進用戶板,提升其質量水平。
程控交換機是將各種電信業務傳到終端的關鍵。由于外線電纜暴露的環境非常復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雷電、高壓感應等干擾串入交換機,損壞用戶板。
為了解決雷擊問題,設計人員查閱資料,分析CCITT K系列防護標準,深入維修工段,分析返回的失效用戶板,進行失效模擬實驗。最后,提出了幾套防護方案。用戶電路研究組與郵電專家一起進行測試,幾經努力,設計出了有效的防護方案,長期困擾公司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對于這些成果,華為并沒有沉浸其中,他們又將用戶板的目標放在了成本與可靠性上……
華為人就是這樣,對眼前的成就不沾沾自喜,總是考慮如何做得更好。在這個時代里,要想一招制勝是絕對不可能的,唯有持續發展,才能生存下去。
如果一個人總是沉迷于眼下,那么他明天就必然會遭遇被淘汰的命運。
愛迪生被譽為“世界發明之王”,一生創造了無數項發明,尤其在電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廣了直流電。但是,他卻沒有繼續前進,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交流電,結果在后續的競爭中被打敗。
微軟公司開發的Dos系統在當時非常暢銷,連華爾街的投資分析師都認定“這種產品是下金蛋的鵝,是最好的投資產品”。但比爾·蓋茨卻決定繼續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將這個產品淘汰掉。
微軟淘汰了微軟,蓋茨打敗了蓋茨。對成功視而不見,不斷地努力創新,使微軟始終走在時代前沿。
對成功視而不見是一種態度,實則是內心對成功永恒的追求,期待著成功永遠屬于自己。
可以說,華為能一路走到今天,并成為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供應商,與任正非及華為人具有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有著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