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歷史疑難問題研究與解決
- 陳倩 陳德運
- 164字
- 2019-01-04 01:30:38
第一篇 知識·能力篇
高考新課標歷史考試大綱明確提出,歷史學科考查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姡粚嵒A知識、注重學科能力培養、提高審題技巧對高三考生的重要性。本篇主要從高考的重要知識、考綱需要的能力講解入手,以期知識與能力齊頭并進。
第一章 高考歷史知識體系
目前,高中課程按照歷史專題編排,為了適應學生平時所學習課程的編排形式,本章所建立起的知識體系也按照專題形式梳理。同時,對有些教科書中的專題進行了合并,以便從整體上把握,如“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發展”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兩個專題合并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專題。
盡管以專題編排備受爭議,但是我們注意到目前高考試題很多是對同類知識的再現,無論是大跨度的主觀題,還是小切口的主觀題,甚至一些選擇題也以組題形式出現,呈現出專題式考查方式。當然,專題的弊端不可忽視,尤其是學生對時序的掌握并不理想。因此,本書在專題基礎上,按照先中國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史、后現代史,先政治史、后文化史的原則,且補充了專題的時間軸復習線索,讓考生明確這些專題內容所處的時間段究竟在哪,彌補專題帶來的時序混亂弊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準確的知識網絡體系。
第一節 歷史專題復習線索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上起夏商周,下至明清,涵蓋了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發展、演變是其核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主要經歷了兩大階段:一是夏商周時期,主要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呈現家國一體的特點;二是春秋戰國以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進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時代,從秦朝確立,歷經漢到元的加強,再到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是總的趨勢。
2.線索圖示

專題二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專題總覽
中國古代有著發達的農業,不僅為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為中華千年文明的萌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石。本專題以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為主題,主要敘述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以及古代的經濟政策。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小農經濟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手工業和商業是小農經濟的補充。但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實行嚴重影響了中國向近代化經濟的邁進。
2.線索圖示

專題三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科技文藝
1.專題總覽
本專題時間斷限上起先秦,下至明清,敘述了從先秦時期到明末清初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大體脈絡。儒家思想的創立、發展和演變是其主要線索,由于內力與外力的不斷影響與沖擊,儒家思想也經歷了自身的歷史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濃厚的時代特色: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漢代儒家思想逐漸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舞臺;兩宋時儒學對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進行吸收,形成程朱理學,并成為官方哲學;明清之際,思想家們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批評反思。
2.線索圖示

專題四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1.專題總覽
本專題內容是在中華千年輝煌政治文明史之后,中國以恥辱悲壯的沉重步伐跨入了近代社會大門。從1840年開始,列強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國家主權不斷受到踐踏,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面對侵略,中國人民展開了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斗爭。以1919年為界,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有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之后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2.線索圖示

專題五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社會生活變遷
1.專題總覽
本專題敘述了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近代工業興起,經濟結構發生變動。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發展極為艱難。隨著與外部交流越來越廣泛,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發生了巨大變化。
2.線索圖示

專題六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專題總覽
本專題時間斷限上起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下至20世紀初,囊括了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發展歷程。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尋求變革。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經過了“學器物——學制度——學思想文化”三大階段: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康有為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維新變法;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民主革命;陳獨秀等資產階級激進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開來。
2.線索圖示

專題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外交
1.專題總覽
新中國政治建設經歷了曲折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遭受了“左”傾錯誤的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加強了民主和法制建設,政治建設步入正軌。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全面闡述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為實現祖國統一的指導方針。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新中國外交嶄露頭角的奠基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政策作了重大調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線索圖示

專題八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專題總覽
本專題敘述了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歷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一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階段(1949—1978年),包括過渡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三個時期,既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也發生過嚴重的失誤和挫折。二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線索圖示

專題九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主要敘述20世紀以來,在中華民族走向獨立和富強的道路上,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尋求真理、創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理論,形成了重大理論成果,它們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著中國人民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不斷前行。
2.線索圖示

專題十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主要敘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科技和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浪潮,新中國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和文藝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遇到了挫折,經歷了由蛻變到挫折再到振興的過程。
2.線索圖示

專題十一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主要敘述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以雅典為代表的古代希臘,歷經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豐富,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直接民主制。古羅馬歷經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和萬民法的發展歷程,不斷調整演變,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古希臘民主制度與古羅馬法制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對西方民主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2.線索圖示

專題十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主要講述了西方人文精神經歷的發展演變過程,經歷了古希臘人文精神的覺醒、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階段。古希臘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濫觴,以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為代表,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個性。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核心而非神,提升了人的尊嚴,肯定了人的價值。宗教改革運動打破了羅馬教會的迷信,把人文主義引入宗教領域,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啟蒙運動中啟蒙思想家宣揚理性,抨擊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人文精神逐漸在西方占據了主導地位。
2.線索圖示

專題十三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主要敘述了15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通過殖民擴張的途徑,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經過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使世界成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2.線索圖示

專題十四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以歐美國家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為核心。歐美主要國家英、美、法、德經過艱苦的斗爭,先后建立起資產階級代議制。但是,國情不同,呈現出的特征也有所不同,體現出各國政治文明的多元化。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偉大嘗試,十月革命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開辟了人類新紀元。
2.線索圖示

專題十五 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1.專題總覽
本專題講述了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新政”,對經濟進行干預和指導,緩解了經濟危機,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繼續發展并出現新的變化。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強化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同時福利國家制度建立起來。20世紀70年代后,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解決滯脹危機,不斷調整經濟運行機制,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2.線索圖示

專題十六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
1.專題總覽
本專題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主要經歷了兩大階段: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兩極格局和美蘇冷戰對抗;二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本專題時間斷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主要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區域集團化以及全球化趨勢。
2.線索圖示

專題十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專題總覽
本專題上起1917年十月革命,下至1991年蘇聯解體,主要講述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大致分為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及蘇聯解體三個階段。
2.線索圖示

專題十八 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輝煌
1.專題總覽
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原動力。本專題主要敘述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包括了物理學、生物學和三次科技革命。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碩果累累,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本專題主要敘述了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與藝術的發展歷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2.線索圖示

專題十九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專題總覽
本專題共涉及十項改革,包括梭倫改革、管仲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歐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這些改革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富國強兵的改革、促進新舊社會制度轉變的改革。
2.線索圖示

專題二十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1.專題總覽
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與成功實踐是本專題的核心,由三部分組成:民主的思想淵源;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較量;人民群眾爭取民主的斗爭。具體內容有:近代歐洲的民主思想;17世紀英國國會與國王的斗爭;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法國建立共和制的曲折歷程;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近代歐洲工人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
2.線索圖示

專題二十一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1.專題總覽
本專題具體內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塔體制下的冷戰與和平;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2.線索圖示

專題二十二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1.專題總覽
本專題所講歷史人物可分為: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包括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東西方的先哲,包括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包括克倫威爾、華盛頓、拿破侖;“亞洲覺醒”的先驅,包括孫中山、甘地、凱末爾;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杰出的科學家,包括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頓、愛因斯坦。
2.線索圖示

第二節 重要專題時間軸線索
一、政治部分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3.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斗爭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和對外關系

5.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6.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7.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二、經濟部分
1.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2.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7


4.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5.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6.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三、思想文化部分
1.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與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4.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6.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三節 史觀精講與運用
所謂“史觀”,乃歷史觀念,即對歷史發展的總體看法,是觀察與解讀歷史的基本模式。高中歷史需要掌握唯物史觀、革命史觀、文明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近(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生態史觀這七種史觀,后五種是新史觀。學生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審視歷史,逐漸形成科學歷史觀。
一、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史觀亦稱歷史唯物主義,它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理論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常將中國近代史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貫穿其中,這就是用唯物史觀進行考察的。
二、革命史觀
革命史觀又稱革命范式或階級斗爭范式,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主要觀點有: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注意從階級立場出發。
三、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亦稱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它的主要內容有:從現實人類文明追溯歷史;探討現代文明是如何演變發展的;重點考察歷史的階段特征;將人類社會作為整體考察對象;認識文明的多元化。

注意:縱向的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都包含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關注歷史橫向發展的就是全球史觀(整體史觀),關注歷史縱向發展的就是近(現)代化史觀。
四、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它看待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即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看待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于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發現之后,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的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
其貫穿的主線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它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注重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的聯系與互動。全球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包括交通工具、國際會議、國際組織、國際戰爭、思想文化交流與人類交往的發展等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五、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史觀也稱近代化史觀,它認為人類社會近現代的歷史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演進的歷史,即現代化的歷史,以工業化為動力。現代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等方面。其主要內容包括:
(1)政治現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制化、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從臣民到公民等內容。
(2)經濟現代化主要指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
(3)文化現代化主要是指科學化和大眾化進程。
(4)社會生活現代化除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會組織整合化等。
此外,還包括社會均富化與福利化、社會階層流動化、教育普及化、信息傳播化和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進程和經濟工業化進程是兩個主要內容。
現代化模式是指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按照不同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現代化的動因和起步時間看,可分為內源型現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現代化模式。內源型現代化模式,即現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該國或該地區社會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自然發展的結果,如英、法等國的現代化。外源型現代化模式,即指現代化起步是從外部因素的刺激開始的,如美國、日本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從經濟體制的特點看,可分為市場經濟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計劃經濟模式,如蘇聯的現代化;混合經濟模式,其特點是國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在現代化過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國的現代化。從社會經濟的性質可分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又可分為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實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實現民族獨立后應盡快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民族獨立和現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面臨的雙重任務。
在認識近代化(現代化)史觀時要把握以下幾點:其一,不要把現代化看成人類理想目標的實現。因為現代化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需要人類在 探索中糾正失誤。如工業革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生活惡化,女工、童工問題等,后來西方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行了糾正,現在的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已成為人的權利。還有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其二,現代化與西化的關系?,F代化有西化的內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確的心態是既保持民族獨立及其特色,又要向西方學習。其三,現代化與近代化的關系。一般來說,近代化就是現代化,二者只是在時間上有差別而已。
六、社會史觀
社會史觀是社會學與歷史學結合的產物,它引導人們“眼光向下”,從社會空間的視角去認識歷史。以往歷史關注的是“大人物”,社會史則提醒人們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如工業革命,以往人們關注的是發明家瓦特、史蒂芬孫等大人物,社會史則把注意力集中在無產者乃至童工、流浪漢等小人物身上(大眾化)。以往歷史關注的是“大的方面”,社會史則提醒我們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經濟危機,以往人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機引起的經濟問題上,社會史則引導我們關注危機下的民眾生活(生活化)。社會問題的核心就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
七、生態史觀
生態史觀認為,歷史演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偨Y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如工業革命下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大躍進”運動時期浪費了大量資源;赫魯曉夫改革時期,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的運動;經濟全球化中,一些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并把利潤不高、污染嚴重的企業遷至發展中國家,甚至將工業垃圾和有害物質向其他國家傾瀉。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并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生存。
八、綜合運用
近年來的高考歷史試題在考查新史學范式時大多突出把幾種史學范式結合、比較進行考查,突出歷史研究的視角和歷史研究方法。要注意用不同的史觀解讀中西方歷史中若干重大事件。
典例1以新史觀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的孤立、分散、隔絕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通道,使世界日益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緊密聯系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形成。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它是新舊兩個世界,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文明的交匯融合。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的舞臺由大陸轉向海洋,改變了世界各區域文明之間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聯系的規模和性質,是人類社會走向近代化的起步。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給西歐社會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促進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但是卻給非洲人、亞洲人、美洲印第安人帶來了殖民災難。
典例2用新史觀全面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從全球史觀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提高,新型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發明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列強以全球為基地,開展經濟侵略和殖民擴張,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的形成。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從縱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從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從縱向看,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代議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更加進步;工業革命也使西方國家在奴役東方國家的同時,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政治文明,推動了當地的近代化進程。
(3)從近(現)代化的角度看,人類歷史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轉變。工業革命推動全球近代化的進程,帶來了政治社會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人類歷史不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工業革命導致19世紀中期以來人們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社會習俗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工業革命也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問題、城市化問題、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等問題。
(5)從生態史觀的角度看,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研究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和環境的關系的歷史觀,就是文明的生態史觀。工業革命雖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但工業革命也造成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可持續化發展。
(6)從革命史觀的角度看,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斗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工業革命導致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無產階級要求改善待遇和分享政治權力,導致國際工人運動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
第四節 常見歷史發展變化線索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第五節 中外歷史大事對照年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