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七言古詩(2)
- 唐詩三百首
- 蘅塘退士
- 4983字
- 2016-09-06 13:13:53
[18]白波九道:九道河流,長江流到江西九江一段有九條支流,稱為九派,也稱九道。雪山:江水泛起的白色浪花。
[19]石鏡:據《太平寰宇記》中載,廬山南面懸崖上有圓石,凈可照人影,故稱為石鏡嶺。
[20]謝公:指晉人謝靈運。謝靈運的《入彭蠡湖口》中有句:“攀崖窺石鏡”。
[21]還丹:道家煉丹,將丹砂燒成水銀,煉久又還成丹砂,故稱“還丹”。無世情:了卻世情,得道成仙。
[22]琴心三疊:道家修煉術語,指修煉內功,使心和神悅,從而使上中下三丹田合一,故稱“琴心三疊”。
[23]朝玉京:朝見天帝。玉京,玉京山。葛洪《枕中書》中說,玉京山在天中心之上,元始天尊居此,山中宮殿,均用金玉修飾。
[24]“先期”二句:典出《淮南子·道應訓》:盧敖周游天下,至蒙谷山上,見一相貌清奇之士,笑盧敖所見不廣。盧敖邀之同游,他說:“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說完,縱身跳入云中。盧敖,戰國時燕人,秦始皇招他為博士,派他求神仙而不返。汗漫,仙人名,《莊子》寓言人物,代表杳不可知。九垓(gāi),指九天。太清:指太空。
【賞析】
李白曾受永王李璘的牽涉,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遇赦,次年,李白從江夏來廬山寫了這首詩。這首詩描寫了廬山雄美秀麗的景色,詩中表達了詩人心懷曠達,對政治淡漠,一心歸隱求仙的心情。在這首七言古詩中,詩人用如椽大筆生動而又色彩斑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秀麗的山河景象,在這里詩人從俯仰多重角度,從宏觀到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展現出了山河的雄闊。后半部分詩人由現實轉到了聯想,他用豐富的想象力勾勒了仙人的奇妙環境,唯美而夢幻,同時也使意境頓然開闊,舒暢悠遠,讓人心馳神往。從中體現了詩人的曠達和豪邁胸懷,也摻雜了詩人因為仕途受挫而內心悲涼或抑郁不得志等復雜感情。
清·沈德潛:“先寫廬山形勝,后言尋幽不如學仙,與盧敖同游太清,此素愿也。筆下殊有仙氣。”(《唐詩別裁集》卷六)
夢游天姥吟留別[1]
李白
海客談瀛洲[2],煙濤微茫信難求[3]。越人語天姥[4],云霓明滅或可睹[5]。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6]。天臺四萬八千丈[7],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8],一夜飛度鏡湖月[9]。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0]。謝公宿處今尚在[11],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12],身登青云梯[13]。半壁見海日[14],空中聞天雞[15]。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16],慄深林兮驚層巔[17]。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18]。列缺霹靂[19],丘巒崩摧。洞天石扉[20],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21],日月照耀金銀臺[22]。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23],須行即騎訪名山[2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釋】
[1]天姥:山名,天姥山,在今浙江天臺縣、嵊州市和新昌縣之間,因傳有登山者聽到天姥歌聲,故得名。傳說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十六福地。吟:詩體名,是歌行體中的一種。
[2]海客:航于海上的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3]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4]越人:天姥山古時屬越地,所以越人就是天姥山周圍的人。
[5]云霓:云霞彩虹。古人稱虹為雄,霓為雌。
[6]拔:超過。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為仙霞山支脈,土色皆赤,故得名。它與天姥山相對。
[7]天臺: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天姥山東南。《十道山川考》:“天臺山在臺州天臺縣北十里,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此指天姥山。
[8]因之:據此,即據以上天姥山的傳說。
[9]鏡湖:又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市南,因波平如鏡,故得名。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市,曹娥江上游。由曹娥江進剡溪,便接近天姥山所在的嵊州市。
[11]謝公:指謝靈運,他曾游覽天姥山,在剡溪住過,他所作的《登臨海嶠》詩中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
[12]謝公屐:指謝靈運游山時穿的一種木鞋。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自制一種登山鞋,鞋底下安有活動的屐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后齒,世稱“謝公屐”。
[13]青云梯:指高聳入云的山路。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
[14]半壁:半山腰。
[15]天雞:《述異記》中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而鳴。”
[16]殷(yǐn):震動。
[17]慄(lì):恐懼。巔:山頂。
[18]水澹澹:水波舒緩的樣子。
[19]列缺:閃電。霹靂:雷。
[20]洞天:道家所謂的神仙居住的洞府。石扉:石門。訇(hōng)然:轟然巨響,形容聲音很大。
[21]青冥:青天。
[22]金銀臺: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詩》中有:“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
[23]“且放”句:我暫且將白鹿放養在青山上,想要遠行時就騎它去訪名山大川。白鹿,傳說中的仙人坐騎。南朝梁庚肩吾《道館詩》:“仙人白鹿上,隱士潛溪邊。”
[24]須行:緩緩地從容而行。
【賞析】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在長安受人排擠,被賜金放還。第二年,他從東魯向南游歷吳越,寫下了這首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詩人將夢境中的天姥山,描繪得虛幻而玄奇,恍惚莫測而意境開闊雄偉。這首七言古詩,詩人想象豐富,使整首詩流光溢彩,奇幻飄逸,驚心動魄,雄邁豪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最后一句讓人振奮,表達感情明朗、瀟灑、不卑不亢。
清·沈德潛:“一路離奇滅沒,恍恍惚惚,是夢境?是仙境?詩境雖奇,脈理極細。”(《唐詩別裁集》卷六)
金陵酒肆留別[1]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2]。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3]。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注釋】
[1]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酒肆:酒店。
[2]吳姬:這里指吳地酒店中的侍女。壓酒:壓糟取酒。
[3]盡觴(shāng):飲盡杯中之酒。觴,一種酒器。
【賞析】
本詩是李白即將離別金陵時留贈友人的送別詩。全詩洋溢送別之情,反映了李白與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及其灑脫的性格;本詩“辭意輕清而音調瀏亮”,尤其結尾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構思新穎,有強烈的感染力,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1]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2],對此可以酣高樓[3]。蓬萊文章建安骨[4],中間小謝又清發[5]。俱懷逸興壯思飛[6],欲上青天覽明月[7]。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8],明朝散發弄扁舟[9]。
【注釋】
[1]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謝朓(tiǎo)樓:南朝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并改名為疊嶂樓。校(jiào)書: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叔云:李白族叔李云。
[2]長風:大風。
[3]酣(hān)高樓:在高樓暢飲。
[4]蓬萊: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后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此處借指李云所在秘書省。建安骨:指文學中的“建安風骨”。
[5]小謝:指謝朓。后人將他和謝靈運并稱為大謝、小謝。此處李白自比小謝。清發(fā):指清新俊逸的詩風。
[6]逸興(xìng):飄逸豪放的興致。壯思:雄心壯志,豪壯的意思。
[7]覽:通“攬”,摘取。
[8]稱(chèn)意:稱心如意。
[9]明朝(zhāo):明天。散發(fà):蓬發不束冠,這里是形容狂放不羈。弄扁(piān)舟:乘小舟泛游江湖。
【賞析】
本詩是李白在宣城與族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所作。全詩不言別離,而重在抒發對現實的不滿與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全詩“雄情逸調,高莫可攀”,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并蘊含了詩人強烈的感情。
清·沈德潛:“此種格調,太白從心中化出。”(《唐詩別裁集》卷六)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1],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2],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3],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4],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5],幕中草檄硯水凝[6]。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7],車師西門佇獻捷[8]。
【注釋】
[1]走馬川:地名,在北庭川,即今新疆古爾班通古特。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寶年間任北庭都護、瀚海軍使、伊西節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這里稱他為大夫。西征:即天寶十三年(754),封常清率軍鎮壓突厥西葉護阿布思叛軍殘余。雪海:今準葛爾雪原。
[2]輪臺:地名,在今新疆庫車縣東。封常清在此駐軍。
[3]金山:指今阿爾泰山,在今內蒙古、新疆交界處。匈奴常從此侵漢。
[4]戈相撥:兵器之間偶爾互相碰撞。
[5]五花:指五花馬。連錢:馬身上斑駁如錢的毛色。旋:隨即。
[6]草檄(xí):起草討伐敵軍的文書。
[7]短兵:指刀劍之類的短兵器。
[8]車師:唐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地,是漢時車師國舊地。
【賞析】
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沒有寫戰爭的宏大場面,沒有寫戰士們奮勇殺敵的壯烈精神,而是精選了幾處典型意象,將唐軍的威勢化于無形中,成功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戰斗的緊張氣氛和戰士們高昂的戰斗精神完美地表現了出來,氣勢雄渾豪壯。
清·沈德潛:“三居一轉,秦皇《嶧山碑》文體也,元次山《中興頌》用之,岑嘉州《走馬川行》亦用之。而三句一轉中,又句句用韻,與《嶧山碑》又別。”(《說詩晬語》卷上)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1]
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2],輪臺城北旄頭落[3]。羽書昨夜過渠黎[4],單于已在金山西[5]。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臺北。上將擁旄西出征[6],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7],三軍大呼陰山動[8]。虜塞兵氣連云屯[9],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云片闊[10],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11],誓將報主靜邊塵[12]。古來青史誰不見[13],今見功名勝古人。
【注釋】
[1]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將領。
[2]角:軍中樂器,類似今日的軍號。
[3]旄(máo)頭: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認為它關乎胡人興衰。旄頭落:指胡人敗亡。
[4]羽書:軍中的緊急文書,上插羽毛。渠黎: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
[5]單(chán)于:漢代匈奴君長的稱號,此指敵軍領袖。
[6]旄:節旄,軍權之象征。
[7]雪海:西域湖泊名,在天山主峰與伊塞克湖間。
[8]三軍:泛指全軍。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9]虜塞:敵國要塞。
[10]劍河:即今俄羅斯境內的葉尼賽河上游。
[11]亞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勤王:指為國效力。
[12]靜邊塵:指平定邊患。
[13]青史:史籍。
【賞析】
此是岑參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是一首邊塞詩。此詩直寫邊疆戰事之兇險與戰場氣候之嚴酷,以此反襯唐軍誓師出征的豪邁氣勢,表現出全軍將士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全詩采用描寫、烘托、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全詩結構嚴謹,氣韻抑揚頓挫,情調激昂,奇姿杰出,風骨渾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2],胡天八月即飛雪[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4]。散入珠簾濕羅幕[5],狐裘不暖錦衾薄[6]。將軍角弓不得控[7],都護鐵衣冷難著[8]。瀚海闌干百丈冰[9],愁云慘淡萬里凝[10]。中軍置酒飲歸客[11],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12],風掣紅旗凍不翻[13]。輪臺東門送君去[14],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1]歌:詩體名,《文體明辨》:“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武判官:其人不詳,判官,官職名,唐時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招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官。
[2]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秋季干枯后變白。
[3]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4]梨花:這里比喻樹枝上的雪花。
[5]珠簾:用珠子串成的掛簾。羅幕:用絲綢做的幕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