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七言古詩(1)
- 唐詩三百首
- 蘅塘退士
- 4988字
- 2016-09-06 13:13:53
陳子昂
陳子昂(約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出身富豪之家,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進士,后升為右拾遺。敢于直諫,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后被降職。圣歷元年(698)陳子昂辭官回鄉,后武三思指使殘暴的縣令段簡編織罪名,將陳子昂誣陷入獄,最后他在獄中憂憤而死,時年四十二歲。
陳子昂在文學創作方面反對齊、梁和初唐時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主張恢復“漢魏風骨”、“風雅興寄”,并為世人留下了許多佳作。現有《陳子昂集》十卷,補遺一卷。共存詩一百二十首。
登幽州臺歌[1]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2],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3],獨愴然而涕下[4]。
【注釋】
[1]幽州臺:又稱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燕昭王將黃金放置在臺上,用來招納賢才,此臺因而得名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省內。
[2]古人:指像燕昭王那樣的賢人。
[3]念:想到。悠悠:指遙遠、長久。
[4]愴(chuàng)然:悲傷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錯的古詩,該詩語言蒼涼奔放,大氣磅礴,極富感染力,一掃齊梁綺靡詩風。該詩文辭凝重,體式古樸,意境蒼茫雄渾,感情慷慨悲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僅有四句,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蒼涼壯麗的藝術畫面,在這樣深邃而蒼茫的背景襯托下,詩人的愴然獨立形象更加鮮明,同時,詩人蘊含其中的激動悲壯心情也自然流露出來。句子長短不一,使語句節奏和諧,讀來抑揚頓挫,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詩人這種失意和寂寞的痛苦,代表了一大批懷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聲,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因此,這首詩廣為傳頌,成為千古名篇。《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這首詩同時而作,讀者可以參讀。
清·沈德潛:“余于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唐詩別裁集》卷五)
李頎
李頎(690—751),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少時家富,后傾家破產,李頎隱居潁陽(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讀詩書多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考取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后辭官歸隱。
李頎一生交游廣泛,和當時的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維等關系密切。李頎擅長五、七言歌行體。詩內容涉及較廣,邊塞詩成就最大,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頎還善長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詩》中存李頎詩三卷。
古意[1]
李頎
男兒事長征[2],少小幽燕客[3]。賭勝馬蹄下[4],由來輕七尺[5]。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6]。黃云隴底白云飛[7],未得報恩不得歸。遼東小婦年十五[8],慣彈琵琶解歌舞[9]。今為羌笛出塞聲[10],使我三軍淚如雨。
【注釋】
[1]古意:即托古擬今之作。
[2]事長征:從軍遠征。
[3]幽燕:今河北、遼寧一帶。在唐代為邊境。
[4]賭勝:較量勝負。
[5]七尺,七尺之軀。古時尺短,七尺相當于一般成人的高度。輕七尺:指不惜生命。
[6]磔(zhé):紛張。
[7]黃云:指戰場上飛揚的沙塵。隴:泛指山地。
[8]小婦:少婦。
[9]解歌舞:擅長歌舞。解:懂得、通曉。
[10]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
【賞析】
這是一首擬古詩。首起六句,一氣貫注,用五言詩的形式將一個在邊疆從軍的俠烈男兒描寫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后六句轉為七言,變作凄清古調,妙極自然,讓人墮淚。全詩奔騰頓挫而又飄逸含蓄。
送陳章甫[1]
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2]。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3]。陳侯立身何坦蕩[4],虬須虎眉仍大顙[5]。腹中貯書一萬卷[6],不肯低頭在草莽[7]。東門酤酒飲我曹[8],心輕萬事如鴻毛。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9]。鄭國游人未及家[10],洛陽行子空嘆息[11]。聞道故林相識多[12],罷官昨日今如何。
【注釋】
[1]陳章甫: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
[2]桐葉:桐樹的葉子。
[3]嘶:馬鳴。
[4]陳侯:對陳章甫的尊稱。
[5]虬須:卷曲的胡子。虬,蜷曲。大顙(sǎng):寬大的額頭。
[6]貯:保存。
[7]在草莽:是指埋沒草野。
[8]我曹:我輩,同儕。鴻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極輕之物。
[9]津吏:渡口官吏。
[10]鄭國游人:指陳章甫,河南在春秋時部分屬鄭國,陳章甫曾在此久居,故稱其為“鄭國游人”。
[11]洛陽行子:詩人自稱,因李頎曾任新鄉縣尉,地近洛陽。
[12]故林:故鄉。
【賞析】
這首送別詩是李頎的一首代表作。詩人通過對外貌、動作和心理的一系列刻畫,表現了陳章甫磊落的襟懷和不羈的性格,抒發了詩人對陳章甫貶謫的同情和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全詩“開局宏敞,音節自然。”不因離別寫愁思,在送別詩中確實別具一格。
琴歌
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1]。
月照城頭烏半飛[2],霜凄萬木風入衣[3]。銅爐華燭燭增輝[4],初彈《淥水》后《楚妃》[5]。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6],敢告云山從此始[7]。
【注釋】
[1]廣陵客:廣陵在今江蘇揚州,唐淮南道治所。古琴曲有《廣陵散》,“廣陵客”指琴師。
[2]烏:烏鴉。半飛:分飛。
[3]霜凄萬木:霜使樹林帶有涼意。
[4]銅爐:銅制熏香爐。華燭:有紋飾的蠟燭。
[5]淥水、楚妃:都是古琴曲。
[6]奉使:奉使命。
[7]敢告:敬告。云山:代指歸隱。
【賞析】
李頎這首《琴歌》是在奉命出使清淮時,于友人餞別宴席上聽琴后所作。全詩有條不紊,收放自然,這首詩中詩人運用多方映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明代鐘惺認為此詩:“一字不說琴,卻字字與琴相關。”
清·沈德潛:“比‘高堂如空山,能使江月白’等語,更微更遠。”(《唐詩別裁集》卷五)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1]
李頎
蔡女昔造胡笳聲[2],一彈一十有八拍[3]。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古戍蒼蒼烽火寒[4],大荒陰沉飛雪白[5]。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6]。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7],將往復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嘶酸雛雁失群夜[8],斷絕胡兒戀母聲[9]。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烏孫部落家鄉遠[10],邏娑沙塵哀怨生[11]。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12],野鹿呦呦走堂下[13]。長安城連東掖垣[14],鳳凰池對青瑣門[15]。高才脫略名與利[16],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釋】
[1]董大:唐肅宗宰相房琯的門客董庭蘭,善于彈琴。房給事:即房琯,時任給事中之職。
[2]蔡女:蔡琰,即蔡文姬,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女。相傳蔡琰在匈奴時,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3]有:通“又”。
[4]蒼蒼:衰老的樣子。烽火:借代烽火臺。
[5]荒:邊陲。
[6]摵摵:落葉聲。
[7]言:語氣助詞。更:連詞,與、和。
[8]酸:傷痛。
[9]斷絕:不連貫。
[10]烏孫:漢代西域國名。
[11]邏娑:唐時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薩。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遠嫁吐蕃。
[12]迸泉:噴涌的泉水。颯颯:飛舞貌。木末:樹梢。
[13]呦呦:鹿鳴聲。
[14]東掖:指門下省。門下省為左掖,在東。
[15]鳳凰池:中書省。青瑣門:漢時宮門,這里指唐宮門。
[16]高才:指房琯。脫略:不受拘束。
【賞析】
這首詩中,李頎對董大的琴聲“極其形容,曲盡形態”,有人認為可與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比。清代方東樹評價此詩則說:“‘胡人’句接不舒。‘漢使’句費力。‘四郊’句湊。收有遠致生氣。”(《昭昧詹言》卷十二)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1]
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2]。流傳漢地曲轉奇[3],涼州胡人為我吹[4]。傍鄰聞者多嘆息[5],遠客思鄉皆淚垂。世人解聽不解賞[6],長飆風中自來往[7]。枯桑老柏寒颼飗[8],九雛鳴鳳亂啾啾[9]。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10]。忽然更作漁陽摻[11],黃云蕭條白日黯[12]。變調如聞楊柳春[13],上林繁花照眼新[14]。歲夜高堂列明燭[15],美酒一杯聲一曲[16]。
【注釋】
[1]觱篥(bìlì):簧管類古樂器,漢代由西域傳入,今已失傳。
[2]龜茲(qiūcí):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一帶。
[3]曲轉奇:曲調變得更加奇妙。
[4]涼州:在今甘肅一帶。
[5]傍:靠近。
[6]解:能、會。
[7]飆(biāo):暴風。
[8]颼飗(sōu liú):擬聲詞,風聲。
[9]九雛鳴鳳:典出古樂府《隴西行》“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形容樂聲輕柔與凄厲交錯。
[10]萬籟:自然界的各種聲響。相與:共同、一起。
[11]漁陽摻:漁陽一帶的民間鼓曲名,曲調悲壯、凄涼。
[12]黃云:日暮之云。蕭條:寂寥、冷落。
[13]楊柳:指古曲名《折楊柳》。
[14]上林:即上林苑,古宮苑名。
[15]歲夜:除夕。
[16]聲:動詞,聽。
【賞析】
這首詩寫聽觱篥時的情景,以賞音為主,極盡渲染。此詩的轉韻巧妙,根據詩情的發展,變換了七個不同韻腳,音聲意境相映生色。清代黃培芳評價此詩“步步踏實,絕不空衍。”
夜歸鹿門歌[1]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2],漁梁渡頭爭渡喧[3]。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4]。巖扉松徑長寂寥[5],惟有幽人自來去[6]。
【注釋】
[1]鹿門:山名,在襄陽。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曾隱居于此,孟浩然也曾在此隱居。
[2]晝已昏:天色已黃昏。
[3]漁梁:洲名,在湖北襄陽城外漢水中。《水經注·沔水》中記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喧:吵鬧。
[4]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
[5]巖扉:石門。
[6]幽人:隱居者,詩人自稱。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見聞,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景物描寫先動后靜,以動襯靜,寫出鹿門清幽的景色,表現詩人恬靜的心境,同時在清閑脫俗的隱逸情趣中也隱寓著孤寂無奈的情緒。全詩筆法順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1]
李白
我本楚狂人[2],鳳歌笑孔丘[3]。手持綠玉杖[4],朝別黃鶴樓[5]。五岳尋仙不辭遠[6],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7],屏風九疊云錦張[8],影落明湖青黛光[9]。金闕前開二峰長[10],銀河倒掛三石梁[11]。香爐瀑布遙相望[12],回崖沓嶂凌蒼蒼[13]。翠影紅霞映朝日[14],鳥飛不到吳天長[15]。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16]。黃云萬里動風色[17],白波九道流雪山[18]。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19],謝公行處蒼苔沒[20]。早服還丹無世情[21],琴心三疊道初成[22]。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23]。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24]。
【注釋】
[1]廬山: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曾經隱居于此。謠:不用樂器伴奏的歌曲。盧侍御虛舟:即盧虛舟,范陽(今北京大興)人,唐肅宗時曾任殿中侍御史。
[2]楚狂人:春秋時楚人陸通,字接輿。因楚昭王統治昏暗,佯狂不仕,時人稱之為楚狂,這里詩人以陸通自比。
[3]鳳歌笑孔丘:《論語·微子》中載,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勸孔子不要做官,以免招來災禍。在這里,李白拿陸通自比,表現他對政治的不滿,而想要像楚狂陸通那樣過隱居生活。
[4]綠玉杖:傳說是仙人使用的綠玉杖子。
[5]黃鶴樓:在今湖北武昌,傳說仙人子安乘鶴經此。
[6]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這里泛指中國名山。
[7]秀出:拔地而起,挺秀而出。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斗宿。古代人把星區和地域對應,稱為分野。春秋時廬山屬于吳國,其分野屬斗宿。
[8]屏風九疊:廬山勝景之一,因廬山五老峰以東山勢起伏,九疊如屏風,故得名九疊云屏或屏風疊。
[9]明湖:指鄱陽湖。青黛:青黑色。
[10]金闕:指石門山。據《廬山記》,為廬山南峰,形似雙闕。闕,宮門前的雙柱,柱子間為孔道,故名闕。
[11]銀河:指三疊泉瀑布,屏風疊左石壁三層,瀑布泉順壁石三折而下,故稱三疊泉。三石梁:指三疊泉流經的地方。
[12]香爐:指香爐峰,在廬山東南,其旁邊有瀑布。
[13]回崖沓嶂:曲折的山崖和重疊的山峰。
[14]翠影:指青翠色的山影。
[15]吳天:春秋時廬山屬吳國,故稱此地天空為吳天。
[16]大江:指長江。
[17]黃云:昏暗的云色。風色: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