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愛的詛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
- (英)雅基·馬森
- 1389字
- 2019-01-03 20:46:53
科斯蒂——“可愛”的媽媽
科斯蒂(Kirsty)承認,她是在不太情愿的情況下做了母親。當她發現自己懷孕時,百感交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已經開啟,這讓她很激動,但與此同時,她腦海中關于童年的記憶也隨之被喚起。但是,那些并不是幸福的回憶。她的母親很容易生氣、脾氣反復無常,還經常打罵人。她很怕自己會成為那樣的母親。她的父親經常不在家,為了工作四處奔波,所以她猜想母親可能壓力很大,也不幸福,一個人孤零零地帶著三個年紀不大的孩子。“我無法將她當作一個正常人去喜歡,我甚至常常對她充滿怨恨。”科斯蒂說,“我只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給她打電話或去看她,有時候是出于愧疚或責任,有時候則是迫于父親的壓力。”
關于自己的懷孕,科斯蒂的積極感受卻集中在對補償的渴望,她覺得這是一個治愈的過程,讓她能夠做一個與自己的母親完全不一樣的母親。“我想,作為母親,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避免兒子重走我的老路。我不希望三十年后他在心理醫生面前埋怨我!我希望他能夠喜歡我、愛我并愿意和我一起度過一些時光。”
科斯蒂來找我的時候,她的兒子麥克斯(Max)已經三歲。她當時覺得,生活已經讓她不堪重負、筋疲力盡。為了給麥克斯完整而無條件的愛,她幾乎完全不設底線。她受不了他哭鬧,所以每天晚上都抱著他哄他入睡。當他夜里醒來不愿入睡時,她就讓兒子到她和丈夫的床上去睡。她整天都陪著兒子玩兒,家里的時間表也圍繞著他的需求和意愿安排。然后,她講出了那個讓她最終來尋求治療的導火索:
“每次去超市,我都會給他買一張擺放在收銀臺旁邊架子上的DVD。我知道我不應該給他開這個頭兒。毫無疑問,我讓他有了期待,所以他每次都想買一張。如果我說:‘不,今天不買了,我們已經有夠多的DVD了。’他就會哭鬧。如果我不盡快屈服,他就會大發脾氣,又喊又叫,大家都會看我們,我知道他們會想:這個媽媽真差勁兒。”
科斯蒂對我講,她當時的錢真是不夠買一張DVD了,所以她不得不拉著大喊大叫的兒子離開,但心里卻覺得她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兒子的心靈,以至于可能對他造成了終身的傷害。更糟糕的是,她兒子一邊發脾氣還一邊扯著嗓門喊:“我討厭你,我討厭你,媽媽,我討厭你!”
“看他受苦我受不了,”她抽泣著說,“一想到是我讓他受苦,我就更難以忍受。但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他正在毀掉我的生活,我覺得自己已經充滿憤恨,但同時也對我正在變得像我媽媽那樣而感到愧疚。他已經開始恨我了。”自相矛盾的是,科斯蒂親手導演了那個她原本最怕發生的情景。
并不是所有“可愛”的父母都像科斯蒂這樣,但是,這種現象確實在已為人母(及為人父)的人當中十分普遍。你會發現,正如我們在“可愛之人”的案例中司空見慣的那樣,這里的關鍵詞和主題就是“愧疚”、“憤恨”及創造打不破的期待(即使打破也會導致很大程度的憤怒,讓你無法承受)。
母親的身份常常被歸為女性文化典范的一部分,加劇我們本來就有的自我犧牲或甘愿受苦的傾向。就像蘇珊·法拉第(Susan Faludi)在《反挫》(Backlash)一書中所寫的那樣:“順從和犧牲之類的表現是文化賦予女性的傳統榮譽徽章,宣稱這能讓女性得到社會的認可與關愛。”一位挺著大肚子來咨詢的準媽媽在我們的第一次談話后寫信給我說:“我曾經沉溺于一種想法,即我成為母親后一定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后,否則,我就不是個稱職的母親。謝謝你讓我明白,如果我不照顧好自己,并找到‘為自己加滿油’的方法,那么,我將無法有效地為孩子付出。現在,我重新看見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