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發現氧氣的人是誰?

“氧氣”的發現是自然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發現。1771年瑞典的舍勒制得了氧氣;1774年8月1日,英國的普利斯特列也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氣;1777年法國的拉瓦錫也發現了氧氣,他系統地研究了氧氣的性質并為氧氣命了名;1807年,法國漢學家朱利斯·克拉普羅特在俄國的一次科學大會上宣讀了一篇題為《第八世紀時中國人的化學知識》的論文,說氧氣是中國唐代煉丹家馬和發現的。到底是誰最先發現氧氣,請讀者自己評判。

氧氣的發現是自然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發現。是誰最先發現氧氣,在自然科學界也頗有爭議,有的說是舍勒,有的說是普利斯特列,有的說是拉瓦錫,還有的說是中國的馬和。到底是誰呢?請你們也來參加評判。

1771年初秋的一天,秋高氣爽,天氣宜人。在瑞典的一個研究室里,有一名叫舍勒的科學家正在忙于做一個化學實驗。只見他把一些硝石和礬油放在曲頸瓶里,高溫加熱,一會兒冒出一種棕紅色氣體。舍勒好像早就預料到一樣,忙用盛有石灰乳的豬尿泡去吸收這種氣體,果然,棕紅色氣體頓時消失。

“這里面該沒有氣體了吧?”舍勒邊想邊將身旁燃著的小蠟燭伸進豬尿泡里。突然,豬尿泡里火光閃耀,把正在觀察的舍勒嚇了一跳。這是什么原因?難道豬尿泡里還有其他的氣體存在嗎?這種氣體是什么?

為了找到答案,這位享有盛名的化學家又開始了新的探索。他單獨加熱硝石、硝酸汞,巧得很,都得到了這種氣體。

空氣中有沒有這種氣體呢?舍勒窮追不舍。他在浮于水面的蒸發皿里放進一小塊磷,然后點燃,并迅速用鐘罩扣上,磷在鐘罩里燃了一會兒,冒著滾滾白煙。隨著白煙消失,罩里的水面慢慢上升了五分之一。接著,他把點燃的蠟燭放進罩內,燭火立即熄滅了。

舍勒是當時流行的燃素學說的崇拜者,他不承認空氣是混合物,自然不知道他發現的這種氣體是空氣的成分之一。他稱這種氣體為“火氣”,剩余的叫“濁氣”,認為燃燒是空氣中的這種“火氣”跟燃燒物體中的“燃素”的結合。

無獨有偶。1774年8月1日上午,英國有一位名叫普利斯特列的科學家,把一包紅色的三仙丹(氧化汞)放進玻璃瓶里,然后手持一個較大的凸透鏡,把陽光聚在三仙丹上。不久三仙丹便開始分解,放出一種氣體。他用排水法收集到這種氣體,并作了一系列研究,發現該氣體不溶于水,能使燭火燃得更猛烈,使老鼠活得更痛快,人聞了也覺得十分舒暢。

普利斯特列也是燃素學說的忠實信徒。他認為這種氣體是沒有燃素的,它瘋狂吸取蠟燭里的燃素,光芒四射,是“失燃素的空氣”。

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制得了一種新氣體后,他倆還不知不覺,宣稱是“火氣”和“失燃素的空氣”,因此也沒有作更深的研究。

1744年10月,普利斯特列到歐洲大陸旅行,在巴黎會見了法國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向他介紹了加熱三仙丹的發現。此時,拉瓦錫正在對當時支配西歐化學界的燃素學說進行追根究底的研究工作,發現了燃素學說的不真實性。當他聽到普利斯特列的介紹以后很興奮,立即重復了這個實驗,并且又仔細測定了空氣的成分,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數據。根據他的種種實驗,已確認空氣并不是一種單質,而是幾種氣體的混合物。

拉瓦錫不畏阻力,勇敢挑戰,率先沖破燃素學說的束縛,發動了一場化學革命。他當眾宣布:“我不知道什么‘燃素’,我從來沒有見過它。在我的容器里只有‘活空氣’。燃燒的結果,易燃燒的活空氣不見了,出現了新物質。這種新物質的質量,正好等于活空氣和易燃物的總質量。”

“這種‘活空氣’應當是一種單獨的氣體,該給它取個合適的名字。”拉瓦錫當眾宣布了他的見解以后,馬上就想到要為這種氣體命名。“取個什么名字好呢?”根據磷、硫、碳在“活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的物質都易溶于水,且都變成了酸,他便把這種氣體命名為“oxygen”(希臘文為酸酐的意思),表明這種元素是形成酸的主要元素。

拉瓦錫的見解和命名建議得到了許多化學家的承認。人們一直沿用這個名稱。我國近代化學家徐壽在翻譯這個詞的時候,將它譯成“養氣”,意思為它是“養氣之質”。后來統一元素名稱,氣態單質一律用氣字頭,才改稱為“氧氣”。

拉瓦錫糾正了舍勒和普利斯特列的錯誤,揭示了氧氣的本質和物質同氧氣反應的一些基本規律,但他誤認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因而將它稱為“成酸元素”,這就糾錯又犯錯。因為一切酸中都含有氫,但不一定都含有氧。

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單獨制得氧氣之后,因他們不知道這是一種新元素的氣體,在科學界也就無人問津。時隔不久,當拉瓦錫仔細研究這種氣體,確證這是一種新元素的氣體,而且將它命名為氧氣之后,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下一塊巨石,引起了片片漣漪,震動了化學界,波及了全世界。對氧氣的發現權該歸屬何人,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有人提議發現氧氣的功績應當屬于舍勒,是他最先制得氧氣;有人說普利斯特列的功績不應當埋沒,他也單獨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氣,應當與舍勒同享這一榮譽;更多的人則認為這個發現權非拉瓦錫莫屬,是他使人們真正認識了氧氣。拉瓦錫本人宣稱,是他們三人共同且互相獨立地發現了氧氣。拉瓦錫的宣稱頓時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說拉瓦錫自私自利,竊取別人的成果,他無權享受這一榮譽。這樣,化學界便意見紛紜,各持己見,難以定論。

這一顯赫功績到底該記在誰的功勞簿上?當時的一位很有威望的人,仔細分析了各種不同的說法,詳細研究了氧氣的發現經歷之后,便力排眾議,作出了公正的評判。這位偉人就是被世界人民尊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恩格斯。

恩格斯在他的《資本論》第二卷序言中寫道:“普利斯特列和合勒已經找到了氧氣,但不知道他們找到的是什么。他們不免為現有燃素范疇所束縛。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觀點并使化學發生革命的元素,沒有在他們手中結下果實。不過,普利斯特列不久就把他的發現告訴巴黎的拉瓦錫,拉瓦錫依據這個新的事實,研究了整個燃素化學,方才發現這種新的氣體是由一種新的化學元素組成,燃燒的時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燃素從燃燒體分離,而是這種新的元素和這種物體化合。因此,使在燃素形成上倒立著的整個化學正立起來。照拉瓦錫后來主張,他和其他兩位學者同時并且互相獨立地發現了氧氣,雖然事實不是如此,但同其他兩位比較起來,他仍不失為氧氣的真正發現者,因為其他兩位不過找出了氧氣,但一點也不知道他們自己找出了什么。”

導師的精辟分析令人折服,拉瓦錫成了發現氧氣的人,戴上了這頂榮耀的“桂冠”。

就在恩格斯對這場爭論進行公正評判以后,一位年輕的學者又引出了一個關于氧氣發現的新話題,從而對氧氣的發現問題又有新的爭議。

1807年的一天,在俄國彼得堡召開的一次科學大會上,年僅24歲的德國漢學家朱利斯·克拉普羅特登上講臺,宣讀了一篇題為《第八世紀時中國人的化學知識》的論文。論文中提到,發現氧氣的時間應提早1000多年,發現氧氣的“桂冠”應該讓給中國唐代煉丹家馬和。克拉普羅特的觀點驚動了四座,轟動了整個歐洲。

1802年,他在德國朋友波爾蘭那里見到了一本叫《平龍認》的著作,該書的作者是中國煉丹家馬和,全書共有68頁,出版日期是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3月9日。

《平龍認》是馬和畢生研究的工作記錄。他在多次仔細觀察木炭、硫黃等可燃物在空氣中燃燒的情況以后,作出了大膽的結論:空氣成分復雜,主要由陽氣和陰氣組成,其中的陽氣要比陰氣多得多。陰氣可以跟可燃物化合,把它從空氣中除去,陽氣仍安然無恙地留在空氣中。顯然,馬和指的陽氣就是氮氣,陰氣就是氧氣。

馬和還進一步指出:陰氣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鹽)等物質中,如用火來加熱它們,陰氣就會放出來。他還推測水中有大量的陰氣,不過很難把它們取出來。

公元756年的唐朝是一個版圖遼闊、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力強盛的帝國,東西方學術交流頻繁,人民生活安定,馬和是具有優越的研究條件的。這本書經歷數代,直到腐敗的清政府屈膝投降外國時,才被德國侵略軍乘機搶走。

盡管有不少人對克拉普羅特的觀點還有種種疑問,有些事實還待澄清,但中國人對化學所作出的貢獻將不可磨滅,誰是氧氣的真正發現者還將有一番爭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绥化市| 辉县市| 中超| 九寨沟县| 灵寿县| 光山县| 吉林省| 龙江县| 旅游| 常熟市| 桑日县| 紫阳县| 岳阳市| 巴林右旗| 六枝特区| 新和县| 揭阳市| 普洱| 灵寿县| 文昌市| 惠水县| 同心县| 辽宁省| 布拖县| 景谷| 古田县| 木兰县| 玉田县| 兴国县| 常州市| 治多县| 洮南市| 互助| 泊头市| 易门县| 崇文区| 龙南县| 七台河市| 密云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