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程志忠 田琳 汪洪主編
- 148字
- 2019-01-03 23:43:30
第八節 支氣管肺炎
支氣管肺炎是小兒的一種主要常見病,尤多見于嬰幼兒,也是嬰兒時期主要死亡原因。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肺炎肺炎,多發生于冬春寒冷季節及氣候驟變時,但夏季并不例外。甚至有些華南地區反而在夏天發病較多?;疾『竺庖吡Σ怀志?,容易再受感染。支氣管肺炎多由細菌、病毒、或細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
一、發病原因
1.好發因素
嬰幼兒時期容易發生肺炎是由于呼吸系統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氣管支氣管管腔狹窄,黏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彈力組織發育差,血管豐富易于充血,間質發育旺盛,肺泡數少,肺含氣量少,易為黏液所阻塞等。
2.病原菌
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均可誘發支氣管肺炎,但以細菌和病毒為主,其中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最為常見,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接種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因而流感嗜血桿菌所致肺炎已明顯減少。
二、發病機制
由于氣道和肺泡壁的充血水腫和滲出,導致氣道阻塞和呼吸膜增厚,甚至肺泡填塞或萎陷,引起低氧血癥和(或)高碳酸血癥發生呼吸衰竭,并引起其他系統的廣泛損害,如心力衰竭、腦水腫、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腸麻痹、消化道出血、稀釋性低鈉血癥、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酸中毒等。
(一)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1.一般肺炎
典型肺炎的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種。
(1)一般癥狀。起病急驟或遲緩,驟發的有發熱、嘔吐、煩躁及喘憋等癥狀,發病前可先有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數天,早期體溫多在38~39℃,亦可高達40℃左右,大多為弛張型或不規則發熱。新生兒可不發熱或體溫不升,弱小嬰兒大多起病遲緩,發熱不高,咳嗽與肺部體征均不明顯,常見嗆奶嘔吐或呼吸困難,嗆奶有時很顯著,每次喂奶時可由鼻孔溢出。
(2)咳嗽??人约把什刻德曇话阍谠缙诰秃苊黠@,早期為干咳,極期咳嗽可減少,恢復期咳嗽增多有痰。新生兒早產兒可無咳嗽,僅表現為口吐白沫等。
(3)氣促。多發生于發熱咳嗽之后。呼吸淺表、呼吸頻率加快(2個月齡內>60次/min;2~12個月>50次/min;1~4歲>40次/min)重癥者呼吸時呻吟,可出現發紺呼吸和脈搏的比例自1∶4上升為1∶2左右。
(4)呼吸困難。常見呼吸困難,口周或指甲青紫及鼻翼扇動,重者呈點頭狀呼吸、三凹征、呼氣時間延長等。有些病兒頭向后仰以便較順利地呼吸,若使患兒被動地向前屈頸時抵抗很明顯,這種現象應和頸肌強直區別。
(5)肺部固定細濕啰音。胸部體征早期可不明顯,或僅呼吸音粗糙或稍減低,以后可聞及固定的中細濕啰音或捻發音,往往在哭鬧深呼吸時才能聽到。叩診正?;蛴休p微的叩診濁音,或減低的呼吸音,但當病灶融合擴大累及部分或整個肺葉時,可出現相應的肺實變體征。如果發現一側肺有明顯叩診濁音和(或)呼吸音降低則應考慮有無合并胸腔積液或膿胸。
2.重癥肺炎
重癥肺炎除呼吸系統嚴重受累外,還可累及循環神經和消化等系統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1)呼吸衰竭。早期表現與肺炎相同,一旦出現呼吸頻率減慢或神經系統癥狀應考慮呼吸衰竭可能,及時進行血氣分析。
(2)循環系統。較重肺炎病兒常見心力衰竭表現為:①呼吸頻率突然加快超過60次/min;②心率突然加快>160~180次/min;③驟發極度煩躁不安,明顯發紺,面色發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時間延長;④心音低鈍,奔馬律,頸靜脈怒張;⑤肝臟顯著增大,或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⑥少尿或無尿、顏面眼瞼、或雙下肢水腫。以上表現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者即應考慮心力衰竭。指端小靜脈網充盈,或顏面四肢水腫則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有時四肢發涼、口周灰白、脈搏微弱則為末梢循環衰竭。
(3)神經系統。輕度缺氧常見表現為煩躁嗜睡,很多幼嬰兒在早期發生驚厥,多由于高熱或缺鈣所致,如驚厥之同時有明顯嗜睡和中毒癥狀,或持續性昏迷,甚至發生強直性痙攣、偏癱,或其他腦征則可能并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腦膜腦炎或中毒性腦病,腦水腫時出現意識障礙、驚厥、呼吸不規則、前囟隆起、腦膜刺激征等,但腦脊液化驗基本正常。
(4)消化系統。輕癥肺炎常有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重癥可引起麻痹性腸梗阻表現,腹脹腸鳴音消失,腹脹可由缺氧及毒素引起,嚴重時膈肌上升可壓迫胸部,嚴重時可加重呼吸困難,有時下葉肺炎可引起急性腹痛應與腹部外科疾病鑒別,消化道出血時可嘔吐咖啡渣樣物,大便隱血陽性或排柏油樣便。
根據典型臨床癥狀結合X線胸片所見診斷多不困難,根據急性起病,呼吸道癥狀及體征,必要時可做X線透視、胸片,或咽拭氣管分泌物培養或病毒分離,白細胞明顯升高時能協助細菌性肺炎的診斷,白細胞減低或正常則多屬病毒性肺炎。
(二)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需與急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支氣管異物、哮喘伴感染相鑒別,同時應對其嚴重程度、有無并發癥和可能的病原菌作出評價。
(1)急性支氣管炎。一般不發熱或低熱,全身狀況好,以咳嗽為主要癥狀,肺部可聞及干、濕啰音,多不固定,隨咳嗽而改變。X線示肺紋理增多、排列紊亂。若鑒別困難,則按肺炎處理。
(2)支氣管異物。有異物吸人史,突然出現嗆咳,可有肺不張和肺氣腫,可資鑒別。但有的病程遷延,有繼發感染則類似肺炎或合并肺炎,需注意鑒別。
(3)支氣管哮喘。嬰幼兒和兒童哮喘可無明顯喘息發作,主要表現為持續性咳嗽,X線示肺紋理增多、排列紊亂和肺氣腫,易與本病混淆。患兒具有過敏體質,肺功能激發和舒張試驗有助于鑒別。
(4)肺結核。一般有結核接觸史,結核菌素試驗陽性,X線示肺部有結核病灶可資鑒別。粟粒性肺結核可有氣急和發紺,從而與肺炎極其相似,但肺部啰音不明顯。
(三)可以并發哪些疾病
若延誤診斷或病原體致病力強者(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并發癥如心肌炎、心包炎、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腦膜炎、肝炎、胰腺炎、脾腫大、消化道出血、腎炎、血尿蛋白尿等。如在肺炎治療過程中中毒癥狀或呼吸困難突然加重,體溫持續不退或退而復升均應考慮有并發癥的可能如膿胸、膿氣胸、肺大皰等。
(四)應該如何治療
1.護理
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室溫維持在20℃左右,濕度以60%為宜,給予足量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經常飲水及少量多次進食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經常變換體位減少肺淤血以利炎癥吸收及痰液的排出,為避免交叉感染,輕癥肺炎可在家中或門診治療,對住院患兒應盡可能將急性期與恢復期的患兒分開,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分開。
2.氧氣療法
是糾正低氧血癥,防止呼吸衰竭和肺腦水腫的主要療法之一。因此有缺氧表現時應及時給氧。最常用鼻前庭導管持續吸氧,直至缺氧消失方可停止,新生兒或鼻腔分泌物多者以及經鼻導管給氧后缺氧癥狀不緩解者,可用口罩、鼻塞、頭罩或氧帳給氧,給氧濃度過高、流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容易導致不良副作用,如彌漫性肺纖維化或晶體后纖維增生癥等,嚴重缺氧出現呼吸衰竭時,應及時用呼吸器間歇正壓給氧,或持續正壓給氧以改善通氣功能。
3.抗菌藥物治療
抗生素主要用于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及有繼發細菌感染的病毒性肺炎。治療前應作咽部分泌物或血液胸腔穿刺液培養加藥敏試驗,以便于針對性選用有效藥物,在未獲培養結果前,可根據經驗選擇敏感的藥物;重者患兒宜靜脈聯合用藥。根據不同病原選擇抗生素:①肺炎鏈球菌。青霉素敏感者首選青霉素或阿莫西林(羥氨芐青霉素);青霉素低度耐藥者仍可首選青霉素,但劑量要加大,青霉素過敏者選用紅霉素類。②金黃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者首選苯唑西林鈉或氯唑西林鈉,耐藥者選用萬古霉素或聯用利福平。③流感嗜血桿菌。首選阿莫西林加克拉維酸(或加舒巴坦)。④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首選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綠膿桿菌肺炎首選替卡西林加克拉維酸。⑤肺炎支原體和衣原體。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羅紅霉素及阿奇霉素。
4.抗病毒藥物治療
國內用利巴韋林治療病毒性肺炎有一定療效,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對晚期的病例療效不明顯。干擾素可抑制細胞內病毒的復制,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治療病毒性肺炎有一定療效。
5.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可減少炎癥滲出,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環,減輕顱內壓。
使用指征為:①嚴重憋喘或呼吸衰竭;②全身中毒癥狀明顯;③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④出現腦水腫。上述情況可短期應用激素。可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5~10mg/(kg·d)或用地塞米松0.1~0.3mg/(kg·d)加入瓶中靜脈點滴。療程3~5天。
6.并發癥及并存癥的治療
(1)發生感染中毒性休克、腦水腫和心肌炎者,應及時予以處理。
(2)膿胸和膿氣胸者應及時進行穿刺引流,若膿液黏稠,經反復穿刺抽膿不暢或發生張力性氣胸時,宜考慮胸腔閉式引流。
(3)對并存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者,應給予相應治療。
7.對癥治療
咳嗽有痰者不可濫用鎮咳劑,因抑制咳嗽而不利于排痰。為避免痰液阻塞支氣管可選用祛痰劑,如復方甘草合劑、10%氯化銨溶液等。痰液黏稠可用糜蛋白酶5mg加生理鹽水15~20ml超聲霧化吸入,干咳影響睡眠和飲食者可服用0.5%可待因糖漿,每次0.1ml/kg,每日可用1~3次,該藥能抑制咳嗽反射,亦能抑制呼吸故不能濫用,或用右美沙芬,每次0.3mg/kg,每日3~4次,有鎮咳作用,但不抑制呼吸。
8.兩種較特殊的肺炎
(1)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病原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金葡菌),金葡菌是一種化膿性細菌,其毒力和侵襲力均很強,引起的肺炎癥狀重,進展快,甚至可以威脅患兒生命。
致病菌多由呼吸道入侵或經血行播散入肺。新生兒、嬰幼兒發病率高,由于濫用抗生素致耐藥性金葡菌株明顯增加,加上小兒免疫功能低下,故易發生。病理改變以肺組織廣泛出血性壞死和多發性小膿腫形成特點。由于病變發展迅速,組織破壞嚴重,故易形成肺膿腫、膿胸、膿氣胸、肺大泡、皮下氣腫、縱隔氣腫。并可引起敗血癥及其他器官的遷徙性化膿灶,如化膿性心包炎、腦膜炎、肝膿腫、皮膚膿腫、骨髓炎和關節炎。
臨床特點為起病急、病情嚴重、進展快,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發熱多呈弛張熱型,但早產兒和體弱兒有時可無發熱或僅有低熱;患者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咳嗽、呻吟,呼吸淺快和發紺;重癥者可發生休克;消化系統癥狀有嘔吐、腹瀉和腹脹。肺部體征出現較早,兩肺散在中、細濕啰音,發生膿胸、膿氣胸和皮下氣腫時則有相應體征。發生縱隔氣腫時呼吸困難加重??捎懈鞣N類型皮疹,如蕁麻疹或猩紅熱樣皮疹等。
X線檢查:胸部X線可有小片狀影,病變發展迅速,甚至數小時內可出現小膿腫、肺大泡或胸腔積液,因此在短期內應重復攝片。病變吸收較一般細菌性肺炎緩慢,重癥病例在2個月時可能還未完全消失。
外周血白細胞多數明顯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伴核左移和中毒顆粒。嬰幼兒和重癥患者可出現外周血白細胞減少,但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仍較高。
葡萄球菌肺炎抗菌治療應早期、聯合、靜脈給藥、長療程,選用敏感抗生素,在體溫正常后2~3周可停藥,一般總療程至少6周以上。
(2)肺炎支原體肺炎。病原體為肺炎支原體,是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無細胞壁結構。支原體肺炎是學齡兒童及青年常見的一種肺炎,嬰幼兒亦不少見。本病全年均可發生,占小兒肺炎的10%~20%,密集人群可達50%。
年長兒起病緩慢,潛伏期約2~3周,病初有全身不適、乏力、頭痛。2~3天后出現發熱,熱型不定,可持續1~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刺激性咳嗽為本病突出的癥狀,病初為干咳,后轉為頑固性劇咳,常有黏稠痰液,偶帶血絲,少數病例可類似百日咳樣陣咳,可持續1~4周。肺部體征多不明顯,甚至全無。少數可聽到干、濕啰音,但多快消失,故體征與劇咳及發熱等臨床表現不一致,為本病特點之一。
嬰幼兒起病急,病程長,病情較重,表現為呼吸困難、喘憋、喘鳴音較為突出;可聞及濕啰音。
部分患兒有多系統受累,可有溶血性貧血、腦膜炎、心肌炎、腎炎、血小板減少、格林-巴利綜合征、肝炎、各種皮疹等。有人認為小兒若發熱、咳嗽,同時有其他系統、器官受累,血沉快,但中毒癥狀不重,就考慮支原體肺炎。
肺部X線改變。其特點可呈支氣管肺炎的改變,常為單側性,以右肺中下肺野多見。也可為間質性肺炎的改變,兩肺呈彌漫性網狀結節樣陰影。甚至為均勻一致的片狀陰影與大葉性肺炎改變相似者。其他X線發現可有肺門陰影增濃和胸腔積液。上述改變可相互轉化,有時一處消散,而另一處又出現新的病變,即所謂游走性浸潤;有時呈薄薄的云霧狀浸潤影。
體征輕微但胸片陰影顯著;咳嗽重但肺部體征輕是支原體肺炎的特點。檢測血中支原體IgM抗體有診斷意義。
支原體由于無細胞壁結構,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無效,必須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羅紅霉素及阿奇霉素,療程2~3周,以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