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程志忠 田琳 汪洪主編
- 2879字
- 2019-01-03 23:43:19
第一章 小兒常見癥狀
第一節 小兒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異常升高。正常小兒肛溫波動于36.5~37.5℃,舌下溫度較肛溫低0.3~0.5℃,腋下溫度為36~37℃。肛溫超過37.8℃,舌下溫度超過37.5℃,腋下溫度超過37.4℃,可以認為發熱。
臨床上將發熱按體溫高低分為(均以腋下溫度為標準)低熱37.5~38℃;中熱38~39℃;高熱39~41℃;超高熱>41℃。
最常用的體溫測量方法是測腋下溫度,將體溫表水銀柱甩至35℃以下,然后將體溫表的水銀頭放在腋窩中,測量4~5分鐘(至少3分鐘)。較胖的嬰幼兒也可在頸部或腹股溝處測量。肛溫測量時間較短而且準確,但必須使用專門的肛表(其水銀泡較腋表稍?。?,涂潤滑劑后插入肛門2.5cm,測量時間為2分鐘,操作稍復雜,一般家庭較少使用??谇粶y溫法比較準確而且方便,但要求小兒密切配合,將口表放入舌下測量3分鐘即可,但是由于有弄破水銀泡的危險,小兒較少使用。
小兒時期的正常體溫較成人稍高,因為小兒的新陳代謝較成人相對旺盛,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完善,晝夜之間體溫有一定波動,晨間低,下午稍高,但波動范圍不超過1℃。喂奶、飯后、運動、哭鬧、衣服過厚、室溫過高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達37.5℃,甚至是38.0℃,尤其是新生兒或小嬰兒更易受上述因素影響,這種暫時性體溫變化不屬于病理性發熱。根據體溫波動情況,熱型可分為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和不規則熱等。由于小兒對疾病的反應與成人不同,其熱型亦不如成人典型,加以近年來抗生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廣泛用于臨床,使熱型也隨之受到影響;因此,臨床所見長期發熱的熱型在鑒別診斷上僅有參考意義。小兒發熱的原因較為復雜,往往需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和參考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1.發熱機理
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它調節機體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平衡,以保持體溫的恒定。許多因素可使體溫升高,最常見的是感染性因素,如細菌、病毒、原蟲(如瘧原蟲)、支原體,感染時,病原微生物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互相作用,釋出一種內源性致熱原進入血流,作用于下丘腦,合成前列腺素,后者作為神經遞質而引起發熱。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能產生退熱作用。
發熱是身體對入侵病原體的一種保護反應,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過程。發熱時機體的新陳代謝加快,人體的免疫系統在體溫升高的時候,免疫能力增強;而不少細菌和病毒溫度較高的情況下,進攻的能力也會降低。人體每一次發熱,都會給免疫系統一次鍛煉的機會。了解了發熱的產生機制,家長見到孩子發熱時既不要驚慌,也不必急于用退熱藥。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發熱而沒有其他明顯的不適,不服用退熱藥反而更好。這樣,既可以使醫生通過了解熱型和程度而做出正確的診斷,又保護了機體的自然防御能力。其實,發熱不一定就意味著病重。體溫的異常升高與疾病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小兒發熱時,不僅僅要測量體溫,更要注意觀察患兒的神態和舉止,一個體溫在38℃,神情呆滯的孩子,和一個體溫在40℃,但仍然玩耍如常的孩子相比,前者可能病情更重。而一個機體抵抗力低、營養不良的孩子,縱使患了嚴重的疾病,也很可能不會發熱。
此外非感染性因素,如持續性肌肉抽搐(癲癇)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因產熱過多而致發熱。廣泛性皮炎、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等,因皮膚散熱作用不足而致發熱。顱內出血、腦發育不全和安眠藥中毒等,因體溫調節中樞障礙而致發熱。
2.小兒引起發熱的常見疾病
(1)感染性疾病。是發熱的最常見原因,可由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寄生蟲等感染引起。引起發熱的常見感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敗血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肺炎、膿胸、腎盂腎炎、細菌性心內膜炎、傷寒、腦炎、瘧疾、血吸蟲病等。局限性感染也可引起發熱,如骨髓炎、肝膿腫、闌尾膿腫等。此外,引起長期低熱的常見感染性疾病有結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鼻竇炎等。
(2)非感染性疾病。常見于下列情況:①組織破壞或壞死。如白血病、惡性腫瘤、各種嚴重損傷如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等。②結締組織病。如風濕熱,類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等。③變態反應。藥物熱、血清病等。④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前者如驚厥或癲癇持續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后者如脫水熱、廣泛性皮炎、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等。⑤體溫中樞調節失常。如暑熱癥,中樞系統各種疾病如顱腦損傷、腦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3.發熱的治療
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發熱,如其原因不能控制或不能及時清除,都會引起發熱持續。發熱是機體的防御疾病的保護性反應,體溫升高可使血液白細胞增多、吞噬細胞活性增高、酶活性增強、抗體合成加速。但發熱過高或長期發熱可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受累,如使機體耗氧量與能量代謝均增加,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增加13%,致體內分解代謝增強,維生素消耗增多,并往往出現負氮平衡,自身蛋白質破壞增加,長期發熱使患兒消瘦、虛弱。發熱還可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影響消化功能。發熱時血液循環加快,并可增加心血管負擔。高熱可引起神經興奮性增高,甚至出現熱性驚厥。發熱時患兒會感覺到乏力、肌肉酸痛、頭痛、食欲減退。所以發熱時要及時查明病因,除病因治療外,必要時還需給予降溫對癥治療。
臨床上對一般發熱無需緊急處理,這可有助于了解病情,以便做出正確診斷;但對高熱尤其有可能引起驚厥或既往有熱性驚厥史的病兒,應盡早予以退熱處理。
(1)病因治療。這對發熱治療的關鍵,只有針對引起發熱的病因處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熱。例如,感染性發熱時應積極控制感染;某些藥物亦可致發熱,但停藥后即退熱;失水亦可致發熱,應供給液體。
(2)對癥處理(退熱治療)。
藥物降溫:使用解熱鎮痛劑,因其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以療效較可靠。常用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商品名:百服寧、泰諾)、布洛芬(商品名:美林)、阿司匹林、安乃近。對于新生兒和小嬰兒藥物降溫要慎用,以免體溫驟降,出現體溫不升,大量出汗而致虛脫及循環衰竭。
物理降溫:常用方法有酒精擦浴、溫水浴、低室溫法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嬰幼兒發熱處理的觀點:
WHO規定,肛溫在39℃(相當于腋下溫度38.5℃)以上時應用解熱劑。
2個月以下嬰兒肛溫38.5℃時均應認為有感染或嚴重感染存在,應首先進行抗感染治療,而不主張先用解熱劑。
對2個月以上小兒,一旦作出治療發熱的決定,即應選擇適宜的解熱方法。傳統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兩方面。
首先應選擇非藥物治療,包括多飲水、降低室溫(夏季)、脫去過多的衣服、確保患兒處于涼爽(但不寒冷)通風環境中。WHO不主張傳統的在高熱時應用冷、溫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溫方法,研究證明這種方法違反了生理機制。冷、溫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則可經皮膚吸收,使嬰兒產生酒精中毒癥狀。
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藥物治療,WHO推薦應用乙酰氨基酚口服,每次10~15mg/kg,發熱持續不退可每4小時服用1次。布洛芬,口服,每次5mg/kg,若發熱或疼痛持續不緩解,可間隔4~6小時重復用藥1次,24小時內不超過4次。
不主張肌肉注射解熱劑,尤其是阿尼利定或復方氨基比林,肌注不僅可引起局部感染或臀肌萎縮、坐骨神經炎等,且以上兩藥主要成分為氨基比林,用后可產生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有致命危險,其發生率遠遠高于氯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