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程志忠 田琳 汪洪主編
- 533字
- 2019-01-03 23:43:25
第八節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
近年來感染性疾病已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目前我國該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仍占新生兒疾病首位。細菌和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其次為真菌、原蟲、螺旋體等。TORCH是弓形蟲(toxoplasma)、其他(other)、風疹病毒(rubellavirus, RV)、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和單純皰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 HSV)英文字頭的簡稱,是引起宮內感染的常見病原體。
新生兒感染可發生在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后。①出生前感染。病原體經母親血液透過胎盤感染胎兒是最常見的途徑,又稱宮內感染。宮內感染主要是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可導致流產、死胎、死產、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先天性畸形及嬰兒出生后肝脾腫大、黃疸、貧血、血小板減少以及神經系統受損等多器官損害,即宮內感染綜合征。此外,母親生殖道病原體上行性感染羊膜囊,胎兒吸入污染的羊水,或羊膜囊穿刺等有創性操作而又消毒不嚴時也可導致胎兒憾染。②出生時感染。胎兒吸入產道中污染的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原體;胎膜早破、產程延長、分娩時消毒不嚴或經陰道采胎兒頭皮血、產鉗助產損傷等均可使胎兒感染。③出生后感染。較上述兩種感染更常見,病原體可通過皮膚黏膜創面、呼吸道、消化道及帶菌的家庭成員醫護人員接觸傳播。其中,與攜帶病毒的母親密切接觸是新生兒生后病毒感染最重要的途徑。另外,消毒不嚴的各種導管和儀器也可造成醫源性感染。
一、新生兒膿皰瘡
膿皰瘡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新生兒皮膚嬌嫩,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發病多在生后4~10天,起初為皮膚出現紅色斑疹,迅速變為皰疹,內容物開始澄清,但很快變為混濁的膿皰,大小不等,皰壁很薄易破,破裂后露出鮮紅色濕潤的潰爛面,分泌物干涸后結成黃色薄痂。本病傳染性強,常常膿液流到哪里,或抓過膿皰的手碰到哪里,哪里又可發生新的膿皰。膿皰瘡多見于腹股溝、腋下和腹部皮膚,起病時無全身癥狀,常常在洗澡或換衣服時才發現,少數患兒因治療不及時范圍迅速擴大,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癥,出現發熱、精神萎靡、腹瀉等全身癥狀。由于膿皰的皮膚損傷在表皮,所以好后一般不留疤痕或色素沉著。
治療包括全身使用抗生素和局部用藥,用消毒的注射器和棉簽挑破并吸干膿液,再涂2%甲紫溶液(紫藥水),或在痂皮上涂抗生素軟膏(如新霉素或金霉素軟膏)。由于膿皰瘡十分表淺,全身用藥,血液中的抗生素不易滲至此處,所以局部治療更為重要。同時患兒的衣物要進行消毒,洗凈后用開水燙、然后放在太陽下暴曬或用消毒劑浸泡。為了預防膿皰瘡,平時應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對于膿皰瘡嬰兒應該隔離治療。
二、新生兒敗血癥
新生兒敗血癥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是指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并在血液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由此造成全身感染和中毒癥狀。新生兒敗血癥至今仍是病死率高、并發癥多、嚴重危害新生兒健康的疾病,發病率約1.4‰,新生兒期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階段,與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機體免疫功能不成熟有關,容易合并化膿性腦膜炎。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衛生條件普遍改善,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病率已明顯下降。
感染途徑:新生兒敗血癥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臍部,其次是皮膚和黏膜,如有的地區有挑刮嬰兒口腔“馬牙”的陋習,細菌也可從呼吸道、消化道等進入血液循環,此外,母親產前或臨產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產程延長是導致新生兒產前和產時感染的原因。
臨床表現:新生兒敗血癥往往缺乏特異性癥狀和體征,故早期容易被忽視,一般表現為精神萎靡、反應低下,“三不”(即不哭、不吃、不動),嗜睡,早產兒常體溫不升,足月兒體溫正常或升高,黃疸加重或退后復現,嚴重者可有皮膚出血點、面色發灰,甚至昏迷和抽搐。常有原發病灶,如臍部炎癥。
診斷為敗血癥的患兒,若出現激惹、尖叫、雙眼凝視、前囟緊張或膨隆、顱縫增寬,以及驚厥時,應高度懷疑合并化膿性腦膜炎,須及時作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以明確診斷,家屬應加以配合。
預防和治療:應注意新生兒的臍部護理,保護新生兒皮膚黏膜不受損傷,防止感染,一旦發現有皮膚黏膜發炎現象,應迅速治療。如發生可疑敗血癥癥狀時,應及時就醫診治。治療主要包括靜脈使用敏感抗生素、支持療法,用藥時間不宜過短。
三、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可發生在宮內、分娩過程,稱為產前、產時感染性肺炎;發生于出生后稱為產后感染性肺炎。前者多與宮內感染,難產和出生時窒息有關,發病早。這里主要介紹產后感染性肺炎。
感染途徑:新生兒肺炎往往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觸嬰兒,其病原體經飛沫傳染給嬰兒,或因嬰兒抵抗力下降(如受涼),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引起肺炎。
臨床表現:新生兒肺炎起病多在出生3天以后,常表現為呼吸表淺、急促(可達60次/min)、口周青紫、拒乳,嗆奶,口吐泡沫,鼻扇、吸氣性三凹征,反應低下,由于新生兒肺部發育尚不完善,因此患肺炎時可以沒有咳嗽癥狀。部分患兒起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鼻塞、流涕。當家長看到新生兒口吐泡沫,不吃、不哭時就要引起重視。如發覺嬰兒反應差,面色發青或發灰,有成人一樣的呻吟和氣急,小鼻子不停地扇動,小腦袋隨著呼吸一點一點(醫學上稱點頭呼吸),胸骨上、肋骨間的軟組織在吸氣時出現凹陷,這時病情已相當嚴重了,要急送醫院治療,不得有絲毫拖延。
預防與治療:新生兒肺炎是由于抵抗力弱,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而感染的,因此在日常護理時一定要注意避免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小寶寶出生了,自然有親朋好友來祝賀,抱孩子逗笑時,千萬要婉言謝絕患有感冒的人來探望。即使正常人的咽部也帶有各種病毒和細菌,親吻新生兒的臉和嘴,也可將病原體傳給孩子。當家人患感冒時,也應注意隔離,必要時可以戴口罩。
新生兒肺炎均需住院治療,主要治療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療,給氧和支持治療。
四、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死亡率很高,發病原因多由于出生時斷臍消毒不嚴,被破傷風桿菌污染所致。現在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本病并不常見。新生兒破傷風發病時全身肌肉強直、痙攣和抽搐,牙關緊閉,一般在出生后4~7天發病,故又稱“四六風”、“七日風”、“臍風”、“鎖口風”。
癥狀:本病發病越早,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發病機理是破傷風桿菌產生“痙攣毒素”,這種毒素進入大腦和脊髓,引起全身肌肉的痙攣。由于最先受累的是咬肌,所以患兒最先表現出來的癥狀是口不能張大,喂奶時乳頭不易塞入口中,患兒因饑餓而哭鬧,隨后出現牙關緊閉;當面部肌肉痙攣時,患兒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苦笑面容”;全身肌肉受累后,患兒雙拳緊握,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張”狀,輕微的刺激(如聲、光、觸摸、針刺等)都可以引起全身抽搐。多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經過合理治療能度過痙攣期者多能治愈,但肌肉強直可持續很長時間,完全恢復需數月。
治療:一旦發現新生兒破傷風患兒應迅速送醫院診治,治療和護理包括置患兒于安靜、避光的環境中,盡量減少刺激,胃管喂養,應用破傷風抗生素,止驚,防治感染,臍部局部處理等。
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的病死率很高,必須做好預防工作,接生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出生時臍部曾有不當處理時,可在24小時內去醫院重新結扎和消毒。
五、新生兒臍炎
臍炎是一種急性蜂窩組織炎,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等侵染臍部所致,多因斷臍時或生后臍殘端被細菌污染所致,也可因應用爽身粉不當,使異物刺激臍部創口而形成肉芽腫;臍部滲出稀薄的漿液性或血性甚至膿性分泌物,有氣味。當感染累及周圍組織時可產生臍周紅腫,嚴重時可發展為腹壁蜂窩組織炎,甚至腹膜炎、敗血癥。
臍帶內的血管與新生兒血液直接相連,生后斷臍時需嚴密消毒,否則細菌由此就會發生破傷風或敗血癥。因此,必須采用新法接生,生后必須密切觀察,經常處理臍帶直到脫落為止。一般生后24小時就應該將包扎的紗布打開,以促進臍帶干燥與脫落。處理臍帶時,輕輕提起臍帶,用消毒棉棍蘸75%酒精,圍繞臍帶根部進行消毒,將分泌物及血塊全部擦掉,以保持臍根部清潔。臍帶脫落前不要盆浴。勤換尿布,以免尿、便污染臍部,可在每次換尿布后用水揩洗陰部。臍帶一般在生后1周內脫落,脫落后也要經常觀察,如發現臍窩潮濕或少量滲血現象,用3%過氧化氫清洗,再涂1%甲紫或抗生素軟膏,每日兩三次即可。如臍窩部有膿性分泌物及臭味,或臍部的四周皮膚紅腫,深及皮下,伴發熱,應給以青霉素或其他廣譜抗生素,化膿后排膿。臍肉芽腫亦會妨礙臍創愈合,可用硝酸銀棒燒灼后,敷以油膏,每日細致觀察,更換敷料,直到創傷愈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