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程志忠 田琳 汪洪主編
- 744字
- 2019-01-03 23:43:23
第四節 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指人體內膽紅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膚、眼睛鞏膜的黃染。膽紅素是人體內紅細胞衰老死亡后的產物,在肝臟內代謝,通過膽道進入腸道排出體外,亦有少量通過腎臟從小便排出體外,因此正常情況下,人的大便和小便都是黃色的。如果以上環節某一個地方出了問題,例如紅細胞破壞增多,膽紅素生成過多超過了肝臟的處理能力;肝功能受損,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處理能力下降;膽道阻塞(如結石)使膽紅素不能排出體外,都可以引起黃疸。
黃疸一般情況下是疾病的表現,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卻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點引起的,而非病理狀態。其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由于紅細胞破壞增多(胎兒在子宮內處于低氧環境,因此紅細胞生成過多,出生后相對過剩)和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后2~3天會出現黃疸,4~6天達到高峰,足月兒10~14天消退,早產兒2~3周消退,在此期間小兒除黃疸外一般情況良好,食欲佳,無其他異常情況,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預后良好。
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①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②黃疸程度深,足月兒>221μmol/L(12.9mg/dl)、早產兒>257μmol/L(15mg/d1);③黃疸進展快,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5mg/dl);④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或黃疸消退后又出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34μmol/L(2mg/d1)。具備其中任何一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是疾病的表現,要及時治療。
一、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紅細胞被破壞、溶解),其中ABO溶血最為常見,占新生兒溶血的85.3%。通常母親是O型血,嬰兒是A型(或B型)血。懷孕期間胎兒血液少量進入母親血液循環,刺激母體產生針對A型(或B型)血的抗體,當再次懷孕(其胎兒ABO血型與上一胎相同),抗體進入胎兒血循環,引起溶血。也可以是母親接觸自然界中存在的A或B血型樣物質(如某些植物、寄生蟲、傷寒疫苗、破傷風及白喉類毒素等就含有血型樣物質)產生了此類抗體,因此懷孕第一胎時抗體即可進入胎兒血循環引起溶血。胎兒在母親體內時溶血產生的膽紅素大部分由母親的肝臟代謝,出生后由于新生兒的肝臟不能承擔溶血所產生的大量膽紅素的處理,就出現了以黃疸為主要臨床癥狀的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癥狀是黃疸,多數ABO溶血病的黃疸在生后第2~3天出現,此外患兒還可以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少吃不哭等癥狀。新生兒溶血病如果能及時發現,盡早給予光療,藥物治療,療效是令人滿意的。少數患兒由于病情嚴重或治療不及時,膽紅素進入腦內,會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留下嚴重的后遺癥。最后要說明的是ABO血型不合妊娠,產下的嬰兒中發生溶血病的只占少數,約1/5發病,第一胎可發病臨床表現較輕,因此O型血的母親大可不必擔心。
表2-1 ABO血型遺傳表

二、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是因為嬰兒喂養母乳而出現的黃疸。過去認為母乳喂養的嬰兒大約只有1%~2%可出現母乳性黃疸,但近年來由于此病逐漸被重視,其實際發病率可能遠高于此值。文獻報道母乳性黃疸在病因學上可占新生兒黃疸的82.7%。
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發型和遲發型,發病原因是由于此種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嬰兒膽紅素在腸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當新生兒開奶遲,攝入量不足,腸蠕動減少時,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腸道中分解結合膽紅素,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后者易被小腸重吸收進入血循環,加重黃疸。
早發型黃疸的特點: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易被忽視,因黃疸出現時間及高峰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現,并于第4~6天最明顯,然后在兩周內消退,但膽紅素的最高值超過生理性黃疸。
晚發型黃疸的特點:通常所稱母乳性黃疸一般均指此型。出現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后發生,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現,2~3周達到高峰,膽紅素可達342μmol/L(20mg/dl),4~12周后下降。
表2-2 早發型黃疸與遲發型黃疸的比較

母乳性黃疸嬰兒停止母乳喂養2~3天后,黃疸即明顯下降,借此可確定診斷,3天無明顯降低者可排除母乳性黃疸。再恢復母乳喂養,膽紅素可輕度上升,但不會比以前高。嬰兒除黃疸外,一般狀態良好,生長發育正常。診斷母乳性黃疸要排除溶血、感染、肝炎綜合征及膽道閉鎖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
母乳性黃疸輕者無需特殊處理,黃疸明顯,當膽紅素高達256.5μmol/L(15mg/dl)以上時,可暫停母乳喂養2~3天,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時可以與光療配合。暫停期間,宜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黃疸減輕或消退后,再繼續母乳喂養,此后,即使有輕度黃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母乳性黃疸預后良好,對嬰兒的生長發育并無多大影響,患兒胃納良好,體重增加正常,不需要特殊的藥物治療,因此一旦確診為母乳性黃疸,家長可盡管放心,沒有必要帶著孩子反復去醫院求治。
三、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一提到肝炎,許多人便想到成人所患的傳染性病毒性肝炎,但實際上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與成人所患的病毒性肝炎有很大區別。后者的病原體常常為乙型肝炎病毒,慢性病例不易治愈,常發展為肝硬化、肝腹水,治療較為困難。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發病率并不很高,多為宮內感染的繼續,病原菌來自母體,以病毒引起者多見,多數為巨細胞病毒,少數為乙肝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等。原蟲(如弓形蟲)和細菌亦可引起新生兒肝炎綜合征,但較為少見。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主要臨床癥狀是黃疸,表現為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后又出現,其他癥狀如食欲缺乏、嘔吐、腹脹亦可出現,大便由黃變為淡黃,尿色變深,肝臟出現腫大,化驗血膽紅素升高(以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谷丙轉氨酶升高(少數病例無變化),經過加強護理和適當治療后,黃疸逐漸消退,癥狀好轉,食欲改善,大便變黃,肝臟縮小到正常范圍,病程約4~6周,對生長發育無影響。少數重癥者黃疸日趨嚴重,大便呈陶土色、油膏狀,小便如濃茶,肝臟腫大明顯,腹膨隆,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預后不良。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約60%~70%可治愈,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宜給予綜合性治療:要注意合理的營養,補充維生素、能量合劑加強護肝治療,短期內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黃疸,中醫稱新生兒黃疸為“胎黃”,治療以茵陳為主,中成藥茵梔黃注射液靜滴療效好。
附:如何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對孕母在乙肝急性期或恢復期所生的嬰兒,于生后24小時內,3個月、6個月時各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一次,每次0.5~1ml/kg,可使嬰兒乙肝感染及攜帶率大幅度下降;如果產婦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新生兒于出生后15分鐘內即肌注乙肝疫苗30μg,以后1個月、6個月時各接種一次乙肝疫苗,每次30μg,約有70%的保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