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醫答疑解惑
- 周密妹主編
- 1285字
- 2019-01-04 00:29:46
難受的類風濕關節炎
Q 我今年30歲,去年懷孕時,手指、手腕、膝蓋、腳踝反復發生疼痛情況,每次都是兩邊肢體關節同時發作,腫脹疼痛得難受,原以為是痛風,但血中尿酸值很正常,住院檢查才發現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有并發癥嗎?有特效藥嗎?
A 凡出現下列任何4種情況,即可判定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晨僵(早晨醒后全身關節、肌肉僵硬,活動受限)多于1小時。
觀察到的3個或3個以上關節部位的軟組織腫脹(關節炎)。
腕、掌指和近端指間關節腫脹(關節炎)超過6周時間。
呈現對稱性關節腫脹(關節炎)的外觀,即身體兩側相同關節同時或先后發病。
類風濕結節。
血液抗體的檢查,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反應、血沉異常、抗核抗體也呈陽性反應。
X光檢查可以發現關節的骨頭有磨損、關節會變形、關節處有骨質疏松、關節軟骨減少、關節腔變窄。
類風濕還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如眼病、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心臟和腎臟疾病、末梢神經癥和血管炎等,嚴重時可致殘。這種病多采取對癥治療,沒有特效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效藥物
藥物、手術、運動和康復治療。
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手段。
不要盲目進行推拿、按摩和拔火罐。
專家親診 目前來講,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沒有辦法治愈的,治療的目的是降低關節的發炎反應與疼痛感、保護關節的功能及防止關節變形等三項原則,包括口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運動治療及飲食控制等。
藥物治療
主要是針對發炎的癥狀進行治療,從阿司匹林、皮質激素到免疫抑制劑等,都是給藥的選擇。雖然藥物可以減輕疼痛、僵硬感及發炎,但長期服用可能會產生失眠、耳鳴、胃潰瘍、胃出血、胃穿孔、皮膚敏感、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壓、白內障、抵抗感染能力和免疫功能減低等副作用,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定期作復查,以確保治療成效及避免上述副作用的發生。萬一患者發生自己有這些問題時,應馬上告知醫生,減輕藥量或改換藥物,但切記不可自行用藥延誤病情。
手術治療
之所以會采取手術治療,多半是因為患者的關節已經嚴重變形,口服藥物已經無法發揮療效了,醫生才會通過手術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肌腱縫合術及關節固定術等來治療。
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能降低關節的發炎、維護關節的穩定和活動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運動治療
適度的運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關節的正常運動,可以避免關節的攣縮,維護關節的活動性,也可增強肌肉的力量,如抬腿運動、游泳等,不過運動以不引起疼痛為標準。其中游泳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水的浮力不會加重關節的負擔,并能使全身的關節、肌肉得到充分的活動。
飲食及其他
一般來說,飲食方面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什么幫助,有些人說魚油對發炎反應有幫助,但并沒有臨床上的證實。不過,少吃冰冷或刺激的食物,對患者是有益的。保持合適的情緒也有助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健康,多休息、冰敷亦可抑制腫脹而有助于疼痛的解除。
至于民間所流行的傳統治療如推拿、按摩、拔罐等方法,患者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因為有許多江湖游醫,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及了解,反而時常加重病情、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產生不可恢復性的損害。正確的方法是在正規的免疫風濕科診查后,由醫師本人或康復醫生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