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洗手嗎
Q(吃驚狀)什么!我活了幾十歲還不會洗手?
A 許多人活了一輩子都還不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不能清潔干凈你的手,許多感染性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保持好手部的衛生,是預防許多傳染病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
常規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半分鐘。特別要注意洗凈指甲縫、皮膚皺褶處。方法是:先讓流動的水沖洗整個手部,搓上肥皂或洗手液,揉搓手掌、手背、手指、指縫及腕部。整個搓揉時間不少于半分鐘,再用水沖淋干凈,最后淋洗時,雙手下垂,讓水流順勢淋下,自然晾干或用干凈毛巾或一次性消毒紙巾擦干。
手的衛生
保持干干凈凈的一雙手,
是對付許多傳染病簡便又可靠的方法。
專家親診 人們常常講“病從口入”。實際上,不論是潔凈的手拿取被污染的食品,還是被污染的手拿取潔凈的食品,病原體都可經過手被送進口中,可以說是“病經手入”。
甲肝、非典、手足口病等許多傳染病可經由皮膚接觸感染。不要與傳染患者或傳染病疑似患者親密接觸,當自己的手或皮膚被外界任何人的血液或任何其他體液、體內排出物(如痰涎、糞尿)污染時,都要盡快清洗,戴著手套接觸時,也應脫去手套,立即清洗。正常人皮膚表面特別是手部,有不少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俗稱綠膿桿菌)等致病菌存在。人的一只手上大約黏附有幾十萬個細菌,加上有些人有摳鼻子、揉眼睛等不良習慣,有可能造成鼻、眼黏膜破損,使手上的病菌乘虛而入。
養成經常洗手的良好習性,特別注意在飯前飯后、便前便后、吃藥之前、抱孩子之前、接觸過分泌物(如血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做完掃除后、戶外活動后要洗手。如果進入流行病疫區或接觸傳染患者的物品,更要消毒洗手。
以下都是一些不良習慣
不愿洗手,沒有養成洗手的習慣。
吃東西前用手絹、手紙或用衣襟、袖口隨便擦拭一下就吃。
盛一盆水洗手,但洗下來的污垢全在盆中,用臟水洗手,手仍然是臟的;至于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嚴重了。
不用肥皂洗手;雖然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水洗手,但不用肥皂和洗手液,手依然洗不干凈。
雖然是用流動水,雖然是用肥皂或洗手液,但剛剛搓出點泡沫,就馬上用水沖洗,由于泡搓時間短,仍達不到清潔目的。
手的衛生有各種清潔方法,如常規洗手,消毒洗手等,這要根據
所接觸的污染源、污染程度和環境條件來決定。
常規洗手是使用清潔的流動水、用普通肥皂來清除污物和皮膚寄存病原體。
洗手時有三個環節不能忽視:一是要注意清除指甲縫、皮膚皺褶等容易沾染致病菌部位,二是要注意清洗戴戒指的部位,這里是一個藏污納垢的“特區”,不要讓細菌“漏網”。三是注意清洗水龍頭開關,因為使用的人多,水龍頭易污染,先要在水龍頭柄上用肥皂沫擦一會兒,再用雙手捧水沖洗干凈,然后關水龍頭;如果用的是“腳踏式”或“感應式”開關就更好了。
當可能接觸到傳染患者或傳染源時,就應采用消毒洗手,消毒洗手常使用抗菌皂或抗菌洗手液,這樣可以從皮膚表面清除并消滅這些病原體。這類抗菌皂或抗菌洗手液產品中通常含有抗菌劑:如醇類(不同濃度的乙醇、正丁醇、異丁醇)、洗必泰、碘、碘伏、二甲酚、三氯生等。
常用抗菌洗手液的種類有0.5%洗必泰水溶液、0.5%洗必泰的醇溶液和0.1%二甲酚的醇溶液。抗菌劑可以用水來配制,但水稀釋后殺菌效果降低,改用醇類配制,殺菌效果更好,用含抗菌劑的乙醇溶液擦洗手是一種優良的消毒方法,可使皮膚上的細菌降到極低水平;用洗必泰的乙醇溶液劑洗手,殺菌效果也比洗必泰水溶液更強。
洗手時要洗多長時間并沒有統一規定,多數防疫專家認為,對于普通洗手、消毒洗手有半分鐘時間就夠了。
具體的洗手過程:先打開水龍頭后,讓流動的水沖洗手部,使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濕;打上肥皂或洗手液,均勻涂抹,搓出沫,讓手掌、手背、手指、指縫等都沾滿,然后反復搓揉雙手及腕部。整個搓揉時間不應少于半分鐘,必要時用洗手刷。最后用水沖淋干凈,沖淋時把手指尖向下,雙手下垂,讓水把泡沫順手指沖下。
手洗凈后,要用干凈的個人專用毛巾、手絹或一次性消毒紙巾擦干。如果用臟毛巾甚至是用衣襟擦手,會造成“二次污染”,等于白洗手了。有的洗手間設有熱風干手器,能及時把濕手烘干,當然更好;如果上述條件都不具備,讓濕手自動“晾干”,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手洗凈擦干后、吃東西之前,仍要保持手的清潔,注意別再去動這摸那,如拿抹布、搬桌椅、開門窗、解圍裙等,要盡量使手處于潔凈狀態。
遺憾的是,對于這種簡便、有效的防疫方法,許多人還未接受或接受了卻未養成習慣。近年來,隨著非典、手足口病的流行,人們的防疫意識增強了,不管接觸到污染沒有,養成經常洗手凈手的好習慣。在沒有清潔的流動水的情況下,可使用一些無水消毒劑如含酒精的手擦或泡沫劑作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