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

在省市領導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武漢市國土規劃局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為促進規劃國土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做出了貢獻。

一、基本情況

武漢市國土規劃局信息化建設起步于1992年,局屬勘測院引入了第一臺計算機輔助勘測生產。1996年3月成立信息辦,明確了有關職責、機構和人員組成,1999年5月成立信息中心,時有工作人員11人,經過15年的發展,現有工作人員140余人,歷年來累計信息化經費投入約3.16億元。

1996年全局系統召開科技大會,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工作目標和基本框架。“九五”期間,加大了信息化設備和技術的引進,實施了全局系統網絡建設,開展了電子政務建設,推進了“窗口服務制”工作模式,豐富了規劃國土數據資源,促進了規劃國土信息集約利用,研制了系列國土信息采集和評價系統,建立了“數字武漢—規劃國土在線”網站,開展了“數字武漢”研究,啟動了“數字武漢”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十五”期間,以“數字武漢”建設為先導,建立“數字規劃”、“數字國土”和規劃國土電子政務系統,建成覆蓋全局各部門的網絡信息系統,初步實現了規劃國土管理的信息網絡化、辦公自動化、決策智能化和政務公開化,建立了面向社會公眾和企業的電子服務渠道。特別是通過實施“數字武漢”、“數字規劃”和“數字國土”工程,構建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時態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促進了規劃國土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

“十一五”期間,以“數字武漢”建設為導向,以電子政務和數字規劃、數字國土工程為依托,加快推進了規劃國土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升規劃國土管理辦公自動化、信息網絡化、決策智能化、政務公開化以及服務社會化水平,提高規劃國土行政審批效能和服務能力,實施了“一個中心、兩項工程、三個系統、四個體系”建設,一個中心即規劃國土數據中心,兩項工程即金土工程和城市數字化工程,三個系統即協同辦公、政務公開與服務、動態監管系統,四個體系即數字化規劃編制、數字化勘測生產、土地資產經營數字化、規劃國土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

“十二五”以來,國土規劃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不斷深化“數字規劃”和“數字國土”工程建設與應用,整合應用信息資源,創新武漢市國土規劃管理,以信息技術創新促進國土規劃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為“數字武漢”、“智慧武漢”以及城市經濟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作貢獻。

“十二五”期間國土規劃信息化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到2015年,全市國土規劃系統信息化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深化;信息平臺支撐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地理信息平臺應用進一步擴展;城鄉一體化信息化同步發展進一步強化;信息化基礎裝備能力進一步提升,局信息化工作繼續保持在全國同行業的領先地位。

“十二五”期間的信息化框架體系可以概括為“1個中心、3項工程、5類系統、6項支撐”。1個中心即數據中心;3項工程即“數字國土”、“數字規劃”和“數字城市”工程;5類系統即調查采集類、規劃設計類、集成監管類、分析決策類、公共服務類系統,覆蓋了信息資源從采集到應用的各個層面,6項支撐是指信息化組織機構、規章制度、技術、人才、經費和標準。

二、2013年信息化建設情況

2013年,局系統緊緊圍繞全局重點工作,投入資金約7167.05萬元,全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取得實效,有力支撐了國土規劃管理,為全市信息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一)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應用助推了行政效能提速

1.行政審批實現市、區一體化網上對接

按照全市流程優化改革要求,建立了基于新流程的區級行政審批信息系統和電子監察平臺,優化調整了區級電子化審批流程,實現了與市、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對接,在市、區兩級平臺上實現了國土規劃一體化的網上審批,全年通過系統辦理各類事項98673項,集成電子證照173281項,局行政效能監察績效排名在全市排名前列。

2.集中服務信息平臺支撐了審批模式創新

適應市局集中服務中心建設需要,初步建立了集行政審批、技術服務和集中監管于一體的集中服務信息平臺,支撐市局“一主兩輔三集中”審批模式創新;由于集中服務中心的建立,促進了市局駐市民之家行政服務中心審批窗口辦事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全年受理行政審批項目4688件,其中14.5%的項目實現了當日辦結,獲得全市入駐市民之家審批部門綜合績效評比第一名。

3.移動辦公和視頻會議系統降低了行政成本完成局公文電子處理系統建設并于5月1日上線運行,實現了公文的網上接收、上傳和分發;建立了國土規劃移動辦公系統,推行公文移動簽批,大幅提高公文處理傳輸效率,市局收文辦理時間同比提前5.5個工作日,平均提速近40%;建成全局視頻會議系統,涵蓋了市局與各區(分)局、事業單位、市民之家派駐窗口及規劃展示館共26個節點,并與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視頻會議系統進行了對接,于7月30日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市局先后11次召開視頻會,累計參會近8000人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4.多項事務管理與服務系統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了全市國土資源規劃業務專網骨干線路升級,市局核心網絡接入帶寬由百兆升級到千兆。深化局短消息服務中心建設并通過驗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年發送短信18萬余條;建立了局“數字圖書館”并于5月1日開通運行;建立了局網絡學習中心并于7月1日開通運行;完成武漢市城鄉規劃信息查詢系統建設并部署到市規劃展示館各樓層,優化完善了局信訪、規劃編制管理、經濟發展重點指標監測、人事管理等系統,湖北省測繪項目登記系統5月28日在全省運行。

(二)新版綜合“一張圖”建成并向新城區延伸應用

1.拓展了“一張圖”覆蓋范圍

以全域城鄉統籌規劃為依據,將國土規劃管理平臺延伸至全市域,結合區域發展要求和實際建設情況分期構建全市域的統一平臺。建立一張圖維護月報發布制度,對每月一張圖更新維護的類型、更新內容、位置、原因等進行統計分析。積極組織開展各新城區開發區現實情況及建設需求調研,進一步明確了新城區、開發區“一張圖”建設工作機制和框架。全年更新統一規劃管理用圖67次、規劃道路50次,覆蓋都市發展區范圍。

2.綜合“一張圖”系統完成跨網絡平臺升級

在原有C/S版國土規劃綜合一張圖系統的基礎上,采用云服務和B/S應用模式,研制了新版市域國土規劃綜合“一張圖”系統并于9月1日啟用。系統形成了局業務專網、互聯網以及移動設備等3個版本,滿足了市局機關、局屬各單位、區(分)局和鄉鎮國土所的使用需求,全年調用41774次,部署移動設備245臺。

3.開展了審批數據清理、集成與更新工作

以綜合“一張圖”系統為抓手,加強了全市國土規劃審批信息更新,完成4013項一書三證審批和圖形信息、170316項土地登記和86項土地供應信息入庫;完成了武漢市2007至2012年2.04萬宗402.54平方千米建設用地批、征、供、用以及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和驗收數據清理入庫,完成全市2011至2013年閑置土地清理項目入庫和2012年度征地批后實施基礎數據清理工作。新城區、開發區通過綜合“一張圖”完成2732項一書三證審批信息和圖形信息、45794項土地登記信息入庫,圖形上傳率較去年增長11.56%、入庫率較去年增長12.43%。

4.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與整合取得新進展

集 成 了 全 市 范 圍2013年6月0.5米、10月0.5~1.0米和11月2.1米衛星遙感影像,實現了東西湖、新洲、漢南1:2000地形圖全覆蓋,新增了新城區、開發區控規導則,規劃道路網數據全市覆蓋。完成1:2000基本地形圖更新1680平方千米,1:500基本地形圖更新441平方千米;對全市范圍內的道路、水系、房屋、綠地、地名等信息進行了全面的更新,完成了109072條POI數據采集更新,增加了地鐵專題圖信息。

(三)公眾服務平臺服務能力得以完善和提升

1.局門戶網站完成升級改版

完成局新版門戶網站“智慧武漢——國土資源和規劃網”建設并于5月1日上線運行,新網站集成了市局各單位最精品的信息內容,設置“政務公開”、“網上辦事”和“信息服務”三大版塊共100個欄目,全年發布各類信息25047條,微博發布信息1603條,收集國土規劃輿情334期467條,武漢局政務信息網上公開工作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市級第二名。

2.區(分)局網站信息豐富及時

各區(分)局積極開展網站建設和維護工作,不斷完善各自網站管理及維護機制,編制了信息公開年報、信息公開目錄和指南,發布各類信息公開內容,其中漢南區局門戶網站進行了升級改版,提升了信息公開能力,武昌分局網站信息內容全面、信息公開及時,江夏、蔡甸、青山、漢陽等區(分)局網站也在全局網站信息公開檢查中名列前茅。

3.事業單位網站逐步完善

事業單位不斷加強各自門戶網站建設,充分發揮網站的窗口作用。2013年執法支隊開通了門戶網站,信息中心進行了網站升級改版,為企業、市民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查詢、辦事、宣講等信息公開服務。交易中心、規劃院、地空中心、交通院網站信息更新維護及時,網站內容豐富。

(三)地理信息平臺建設與應用推進了智慧武漢發展

1.智慧武漢時空信息云平臺和武漢市地理國情監測兩個項目進展順利

智慧武漢時空信息云平臺納入了《武漢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與設計》,并于3月12日獲得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試點批復,武漢市成為全國首批10個試點城市之一。批復下達后,編制了項目設計書,召開了專家咨詢會和評審會,根據專家意見對項目設計書進行了修改完善,并提交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土測繪司審批。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通知要求,組織召開了武漢市地理市情監測工作會和全國地理國情普查討論會,編制了《武漢市地理國情普查實施方案》并通過了專家評審,成立了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518平方千米范圍內進行了普查試點。

2.完成“政務電子地圖”建設研究并成為行業標準

為適應數字城市、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地理信息服務需要,市局設計開發了新的地理信息產品“政務電子地圖”,填補了湖北省該領域空白,該成果于11月21日通過驗收,提出了一套成熟的政務電子地圖編制理念、技術路線和管理辦法,成果實現了季度更新,廣泛應用于經濟普查、社會創新管理等領域。以此為基礎,省地方標準“政務電子地圖數據規范”已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家質檢總局備案,獲批主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標準《城市政務電子地圖技術規范》并于10月16日啟動。

3.繼續推進武漢市社會綜合管理與服務數字化系統建設

在2012年工作基礎上,2013年項目獲市發改委立項批復并向全市鋪開,實現了市、區、街、社區四級系統的無縫對接和與13個政府部門的信息對接,系統在1103個社區部署,在中心城區和新城區城關鎮的社區覆蓋率達到了87%,采集比對了666萬人口信息、257萬套房屋信息,化解矛盾27萬件,建立健全了職能部門以基礎信息變動情況為基礎的跟進服務和跟進管理機制。該項目順利通過了省綜治委的驗收,后續工作被列為武漢市“智慧城市”規劃的15個重點應用領域之首。

4.推進了“以地控稅、以稅節地”的稅地合作新模式

開發了武漢市土地稅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為全市土地稅源征管提供了土地征用、土地出讓、土地轉讓、土地開發、土地保有全過程信息共約67萬條,實現了信息的實時推送和共享,保證了數據的實時性和一致性。通過系統建設,2013年土地使用稅征收入庫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1%,耕地占用稅、契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征收入庫37.1億元,同比增長50.8%。

5.建立完善了“天地圖·武漢”市級節點

按照“天地圖”省市級節點的標準規范和數據保密技術處理相關要求,開展了“天地圖·武漢”市級節點數據組織與數據庫建設,設計開發了門戶網站“數字武漢——地理信息網”和相應的地圖服務管理系統、服務發布管理系統,2013年12月正式接入國家“天地圖”主節點,為“天地圖·武漢”的后續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四)以金土工程為基礎推進智慧國土專題系統建設

1.統一了全市地籍管理信息平臺

省國土資源廳安排了676萬元信息化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該項目年度建設任務。2013年,開展了系統總體設計,對原地籍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建立了新的全市統一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構建了全市統一的“地籍一張圖”初步數據庫,開展了“地籍一張圖”數據庫清理整合工作,通過虛擬化技術開展了服務器的集中和分布式部署。平臺于6月10日在全市投入運行,實現了市局、分(區)局和技術支撐單位的地籍管理業務網上辦公和地籍信息統一管理。

2.網上土地交易平臺向新城區延伸

完善網上交易系統功能,建立了公眾監督平臺,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建立了網上交易配套服務系統,完成了9家銀行的調試和鏈接,全國率先支持多幣種及境外人民幣交易,獲得上級和服務對象的高度評價。截至12月31日,交易系統認證用戶共379個,系統發布中心城區經營性用地項目公告21批次,成交項目162宗,面積約783.2公頃,總金額約348.23億元。系統應用向新城區推廣,江夏區通過系統發布公告9批次,出讓工業用地29宗,面積約177.2公頃,總金額約5.72億元;漢南區通過系統發布公告1批次,出讓工業用地2宗,總面積約5.7公頃,總金額約1449萬元。

3.金土工程專項項目建設不斷推進

搭建了武漢市土地整治管理信息系統框架,實現了各類土地整治項目從立項、實施到竣工驗收各階段、各環節的全程監控。建立了歷年土地整治項目、基本農田保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數據庫。啟動武漢市礦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成建設工程項目壓覆礦產資源審查子系統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子系統開發,建立了已有地質災害資料數據庫。開展了武漢市建設用地動態監管信息系統開發和應用,實現了市域范圍建設用地利用情況動態監測的全覆蓋。

4.實現儲備地塊遠程監控管理

為了進一步提升儲備地塊管理水平,建設了儲備地塊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并投入試運行。該系統能夠對市土地中心首批18宗儲備地塊實現遠程同步全景監控,能夠有效地解決部分儲備地塊面積大、單次巡查時間較長、發現侵害行為后難以追查等實際問題,使市土地中心的儲備地塊管理工作從單純依靠人員現場蹲守、巡查管理,向人防和技防相結合、點面結合的儲備地塊管理方式邁進。

5.開展了土地資產經營監管系統建設

以土地儲備機構項目清理為契機,通過整合土地儲備供應計劃、土地儲備實施和供應情況等數據,搭建了武漢市土地資產經營監管系統,強化了土地資產經營的過程監管,促進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五)智慧規劃專題系統建設提升管理水平

1.三維數字地圖系統建設與應用不斷深化

采用虛擬化和分布式技術,完成三維數字地圖系統軟件平臺升級,開展了96個規劃報建項目的三維審批輔助審批。對三維數字地圖進行成果轉化處理,制作了主城區600平方千米、新城區70余平方千米的固定視角三維地圖,豐富了地理信息資源。輔助新洲規劃展示館總體規劃、城市框架、重點區域展示。全年新增及更新三維模型89.73平方千米,建立并更新了8座路橋隧等市政設施信息,更新信息23.7千米。

2.智能交通信息系統進展順利

2013年,更新了新增出租車的GPS數據GIS地圖路網和靜態交通數據庫,完善浮動車實時路況系統,豐富規劃決策平臺系統功能;引入過江橋隧ETC實時數據,完善ETC交通分析系統,初步建立“三個系統,一個平臺”整體框架,實現了“七橋一隧”的動態流量監測與服務水平分析;引入全市7000多臺公交車實時GPS數據、武漢通IC卡數據、公交站點和線路數據,建立了武漢市公交信息系統;將交管浮動車系統引入交管監控大廳,開發了全市交通誘導系統;繼續發送交通運行周報、月報、季報和年報,開展全市交通擁堵點段的分析和治理工作,開發城市交通運行周報網頁,多渠道向社會各界發布交通信息。

3.規劃編制與設計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開展了新城區及開發區規劃信息平臺建設,梳理集成城鄉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中各類數據,為指導新城區規劃編制與管理工作提供了數據與技術平臺;啟動了城市設計三維平臺的試點工作,嘗試以重點功能區為核心的城市設計三維平臺的建設;在《武漢市創建國家中心城市人口布局研究》、《武漢市“三舊”改造規劃》等多個重大項目中運用信息技術,快速開展各種分析工作,為項目的快速推進、質量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

4.創新衛片執法檢查新機制

以黃陂區為試點,開展了全市年度中期衛片執法檢查預警,共提取預警圖斑2159個,做到了違法用地“早發現、早預警、早制止”;創新土地變更調查與衛片執法協同工作模式,研發了協同工作系統,統一了技術平臺,建立了“在線填報、內外業同步、多級聯動”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與衛片執法檢查工作機制,以預警分析為抓手開展違法占耕比實時發布,并全面應用于2013年土地變更調查和遙感監測工作中,提升了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工作質量和效率。

(六)行業服務扎實開展,提升行業影響力

1.支撐了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評選

優化完善了全國城鄉規劃優秀設計獎申報評審系統,并應用到全國各省級規劃主管部門,30個省市使用該系統報獎1111項,注冊申報單位362個。承擔了中國城市規劃協會信息管理工作委員會等協會、學會工作,制定了《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規劃信息類)評選實施細則》并承擔了2013年度湖北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規劃信息類)評選活動,評出獲獎項目18項。

2.加大了行業信息化交流

積極參加和協辦行業學會、協會的技術交流活動,全年共組織39人次參加了全國和省級學會、協會活動14次。組織召開了“2013智慧城市建設與應用論壇暨湖北省測繪學會數字城市工作委員2013年工作會”、“2013年度中南地區城市勘測管理及技術交流會”。編制完成了《中國城市勘測行業發展研究報告》。編發《武漢地理信息》和行業雜志《城市規劃信息化》、《城市勘測》的編輯出版工作,促進了行業宣傳和交流。

3.推進了科研項目和標準研制

積極推進“用地網絡化綜合監管信息平臺優化關鍵技術研究”、“村鎮土地高精度快速調查監測技術開發與示范試點”、“城鎮區域發展建設用地、交通承載模擬預測技術研究及綜合示范應用”等3個“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和住建部科技計劃“基于三維數字地圖的數字物業建設”,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湖北省地方標準《湖北省建筑日照分析技術規范》于2013年8月1日通過省住建廳驗收。

(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 姚春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三都| 巩义市| 天门市| 习水县| 武威市| 金坛市| 绍兴市| 滨州市| 信宜市| 关岭| 永昌县| 准格尔旗| 浏阳市| 陇西县| 江华| 大港区| 红桥区| 延川县| 历史| 札达县| 四川省| 东源县| 报价| 宜宾市| 广饶县| 定兴县| 宁乡县| 红桥区| 万州区| 安达市| 工布江达县| 谢通门县| 太湖县| 石泉县| 宜阳县| 盐池县| 铅山县| 许昌市| 博乐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