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之謎
- 馬云飛主編
- 2614字
- 2019-01-04 00:28:59
怎樣認識勃拉姆斯?
關于19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一生創作了數不勝數的著名交響曲,他也被譽為“德國浪漫樂派最后一位作曲家”。但大家對他的這一稱號以及創作風格頗有爭議,共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最流行的觀點是,他屬于維也納的古典樂派,是德奧古典樂派大師中的最后一人,甚至被理論家們定為所謂的“新古典樂派”的代表,這實際上是給這種觀點以改頭換面的新名詞。第二種觀點認為,他是一位在創作上極其矛盾的人物,既屬于古典樂派,又屬于浪漫樂派。第三種觀點認為,他實質上是浪漫樂派的代表。

年輕時的勃拉姆斯
為了比較這三派的認識,我們有必要熟悉一下他的生平和創作。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年)出生于德國漢堡的職業樂師家庭里,年少時候的他就有極高的天賦,10歲左右的時候,他被許多有眼光的音樂家視為一個大有前途的人物,舒曼認為他“一生下來便全副武裝了”。勃拉姆斯的祖父本是一個與音樂無緣的人,到了他父親這一代,才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父親由鄉下移居到漢堡后,從一個街頭歌舞者升至市立管樂隊雙簧管演奏員,并且娶了一個比他大17歲、“令人尊敬但很貧窮的資產階級的女兒”,約翰奈斯·勃拉姆斯是他們的第二個兒子,他和下面的弟弟相繼都成了音樂家,從此,音樂世家隨著他的聲名鵲起而不斷提高并奠定了其基礎,他的家鄉已經容納不了他的才華。

勃拉姆斯是舒伯特和舒曼以后最重要的歌曲作家
在著名小提琴家約奇姆的推薦下,勃拉姆斯開始結交樂壇大師,他首先得到了舒曼夫婦的賞識。勃拉姆斯生活得極富傳奇色彩,像亨德爾、貝多芬以及舒伯特一樣,他終生未婚,過著逃避社會、“自由然而孤獨的生活”。但勃拉姆斯與這幾位音樂家相比,生活上顯得更灑脫些,也似乎更有信念,他的座右銘是:自由——但要快樂!
另外,勃拉姆斯生活隨便,性格耿直;他非常憎恨法國人,鄙視英國人,討厭魏瑪那種虛榮的時尚,這種性格與他中年以后常穿著臟衣服、不修邊幅、從不照鏡子等情況正好相吻合。傳記家們說他的男性仇人們總是嘲笑他的愚蠢,女人們則說他粗俗和孤傲。勃拉姆斯不是一個好指揮,19世紀60年代后他的仇人越來越多,“這全是因為他自己的多疑、乖戾、自傲所造成的”。他與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及其追隨者交惡,與德國作曲家瓦格納也不投機,和約奇姆也發生了爭執,甚至還曾與舒曼夫人產生過裂痕。勃拉姆斯與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沃爾夫和黎希脫等音樂大師都有過爭架,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離開勃拉姆斯,像他離開瓦格納一樣,都是必然的事。

勃拉姆斯的主要創作年代是在19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在這個時期,歐洲浪漫主義已經發展到了高峰。
傳記家們把他的這一切解釋為缺乏早年教育。看來一個大藝術家的全面素養要與他的藝術才華達到同樣高的境界,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然而這一切對勃拉姆斯的藝術事業發展并無損害。他的音樂天賦極高,為當時人所嘆服。他最尊敬的德國音樂家舒曼發現了勃拉姆斯,便滿意地死了;門德爾松死后,有人便說:“一個大師死去,卻有另一個大師勃拉姆斯誕生了?!?/p>
勃拉姆斯樂感敏銳,他能分辨出男人和女人彈琴的不同。他自己的鋼琴演奏和創作都是令人矚目的,其一生主要作品如鋼琴獨奏曲、協奏都嚴謹古樸,時人無可比擬;他的管弦樂和交響曲是杰出的,因為他特別尊崇貝多芬,對創作交響曲十分謹慎,所以不輕易創作,如同貝多芬不輕易寫歌劇一樣。勃拉姆斯到了40歲才完成第一交響曲,而莫扎特8歲便創作了交響曲,但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被后世推崇者評價極高,認為其質量可與貝多芬的交響曲相比。
另外,他注重民間音樂,這是他創作內容的第二個特點。他的歌曲民歌風味濃郁,如著名的《搖籃曲》被認為是某個古老民歌的一種回聲——“這個說話生硬的老頭子是全世界最熱愛搖籃曲的音樂家”,看來他很喜愛兒童。勃拉姆斯成名很晚,像300年前杰出的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里納一樣,都是在他們晚年才名揚歐洲的。1886年,他53歲發表第四交響曲時,事業達到頂峰。他晚年“發現自己被認為是在世的大師們中的最偉大的一個”。
關于勃拉姆斯創作風格和特點,他更多地被視為屬于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古典樂派大師中最后一人”是他特有的注冊商標。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他與三位中的兩位——巴赫(Bach)和貝多芬一樣,只寫絕對音樂而不寫標題音樂。假如巴赫和貝多芬是由當時歷史條件決定的,那么勃拉姆斯則是有意識地不寫標題音樂。

19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是一個傳統主義者,著眼并鐘情于古典主義時代,他自感有著深刻的歷史責任感,視己為“偉大傳統的保護者”。他自始至終都覺得李斯特是他的一個敵人,對其一切音樂活動到創作方向都大相徑庭,如他的第四交響曲更回復到巴洛克時代,他采用的是古老的帕薩卡里亞形式,理論家們說他是“新古典樂派”的代表。

勃拉姆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各種類型的歌曲,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總數共有600余首,產量之多,僅次于舒伯特。
第二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勃拉姆斯是位在創作上非常矛盾的作曲家?!八囊魳匪乒诺渲髁x又似浪漫主義,似純粹音樂又似標題音樂”,具體而言,其器樂曲是古典主義的,而聲樂曲則是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他不贊同17世紀的音樂美學家漢斯立克“為藝術而藝術”的見解,也不走新浪漫主義樂派即標題音樂派的創作道路,而是回到早期浪漫樂派和維也納古典樂派中去,這很容易導致他兩者皆融的風格,如他史詩性的第一交響曲以接近貝多芬式的終曲結束,風俗舞蹈性的第二交響曲也接近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這里從其旋律法及和聲手法來看,他已是屬于浪漫主義樂派了,然而他又推崇古典樂派的形式,其音樂結構是純粹古典式的,但內容和色彩又避免不了浪漫主義的特點。所以,“作為一個后來者,他的音樂帶有過去的優雅風韻,也帶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
第三派觀點認為他是浪漫樂派的代表,但持此觀點者不多。他們認為,勃拉姆斯實際上是19世紀浪漫主義樂派最重要的代表,他只是采用了古典主義的形式而已。在此形式之下,他給予了浪漫派音樂以全新的溫馨的氣息與情感。盡管他追求傳統,但時代證明他那些動人心魄的匈牙利舞曲顯示了浪漫主義特征;他的交響曲及其他管弦樂的思想內容更是充滿了新時代的特色;更主要的是,他的聲樂曲是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繼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傳統,進而把它傳給奧地利作曲家雨果·沃爾夫。從本質上而言,他應該屬于浪漫樂派大師之列。
這些不同的觀點,各有其道理和根據,但至今沒有一個完全肯定的結論,因此音樂界的爭論也就始終沒有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