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5章 幽浮迷蹤——神秘的UFO(5)
- 第34章 幽浮迷蹤——神秘的UFO(4)
- 第33章 幽浮迷蹤——神秘的UFO(3)
- 第32章 幽浮迷蹤——神秘的UFO(2)
- 第31章 幽浮迷蹤——神秘的UFO(1)
- 第30章 戰爭留下的未解之謎(4)
第1章 “違背常理”的古文明(1)
在數千年前的古代,歐、美、亞、非四大洲均孕育過燦爛的文明。但這些文明在今天看來似乎有許多違背常理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超前文明的痕跡。
【歐洲古文明之謎】
新石器時代的變革如燎原之火遍及歐洲,大規模的定居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古歐洲人和早期日耳曼人建立起了他們正規的社會形式,形成了古歐洲文明,為后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愛琴文明發端之謎
愛琴文明的發現,是近代考古學上的一項重大成就。由于愛琴文明的發現,希臘的歷史可以遠溯到更古的時代,進而成為了世界五大文明發祥地之一。
1871年至1890年間,德國學者謝里曼根據《荷馬史詩》中的相關記載,先后對小亞細亞西部的特洛伊、南希臘的邁錫尼和太林斯等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驚人的成就。1900年,英國考古學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島北部的諾薩斯發現了米諾斯王宮的遺址。
其后,一些學者又在希臘半島、愛琴海島嶼和小亞細亞等地進行了富有成果的發掘,進一步豐富了愛琴文明的內容,終于使得湮沒數千年的愛琴文明重為世人所知。
愛琴海上島嶼眾多,共有400多個大小島嶼。其中最大的克里特島,東西長約250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至60公里不等,橫列海中,猶如愛琴海區域的門戶。克里特島對外交通方便,是愛琴文明的發祥地,愛琴海區域的奴隸制國家就產生在這里。
考古證實,愛琴海區域自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南希臘亞哥里斯地區有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遺址。愛琴海區域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臘語人,這些非希臘語的居民后來被希臘作家稱為卡里亞人、勒勒吉人、皮拉斯基人。學者們稱之為地中海民族,認為他們與小亞細亞半島的居民有較多的關系。
根據這些殘留的歷史和人類學信息,有專家認為愛琴文明的最早起源是由西亞通過小亞細亞半島從海陸兩方面傳來的。當時的青銅器已相當發達,手工業和農業也已分工。克里特島的考古發現成果豐厚,出土的青銅雙面斧、短劍、長劍以及金質和銀質的碗等工藝品都具備很高的成就;彩繪陶器薄如蛋殼,瓶面繪有鮮麗的動植物圖案,生動逼真。這時的克里特島上還修筑了從諾薩斯到法埃斯特的驛道,建筑起了宏偉的宮殿,后期還出現了象形文字。
到了公元前3000年后,一批屬于印歐語系的操希臘語的人從多瑙河流域來到馬其頓等地,其中一部分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愛琴文明得到了繼續發展,尤其以克里特文明為代表的文明開始進入輝煌階段。這時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農業使用犁耕,農作物有大麥、小麥和豆類等,園藝作物有葡萄和橄欖;由于靠近海洋島嶼,造船業非常發達,帆船已經具備了遠航的能力,當時,克里特同愛琴海諸島、希臘半島、埃及、小亞細亞、腓尼基都有著密切的貿易關系;銅帀和青銅帀相繼出現。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字的進步。這時出現了線形文字,它是古代克里特語的音節文字,在考古學上稱為線形文字A,至今尚未釋讀成功。
雖然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證實愛琴文明由西亞先進文明傳入或受其影響,但“大西洲”的傳說也是愛琴文明起源的一個說法。
“大西洲”,也叫亞特蘭蒂斯,是一片傳說中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到現在為止,還未有人能證實它的存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兩篇對話,即《提麥奧斯篇》(Timaeus)和《克利梯阿斯篇》(Critias)中詳細記載了“大西洲”的傳說。大意是說:創建亞特蘭蒂斯王國的是海神波塞冬,他娶了一位人間的少女,并生了5對雙胞胎。波塞冬將大西洋上的一座島劃分為10個區,分別讓10個兒子來統治,并以長子為最高統治者。因為這個長子叫做“亞特拉斯”(Atlas),因此稱該國為“亞特蘭蒂斯”王國。
“亞特蘭蒂斯”王國非常繁榮,大陸中央的衛城中有以金、銀、黃銅和象牙裝飾的神殿,海岸設有造船廠,船塢內擠滿著三段槳的軍艦,碼頭上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來自埃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貢品不斷。傳說“亞特蘭蒂斯”王國的10位國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國家也都很富強。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不久以后便開始出現腐化現象。眾神之首宙斯為懲罰人們的墮落,引發地震和洪水,“亞特蘭蒂斯”王國就這樣沉入了海底。
最初,人們認為“亞特蘭蒂斯”只是一個神話,但隨著克里特島的邁諾安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相繼被發掘,開始有學者認為“亞特蘭蒂斯”也許并不只是一個神話,而是自上古流傳下來的歷史。他們認為,地處地中海東部水域的克里特島最為接近大西洲的歷史地理條件,其島上的文明也與柏拉圖記載的非常相像。尤其是在邁諾安文明發現了米諾斯王朝的迷宮后,更加證實了古希臘神話與歷史的某些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愛琴文明的起源,也許還要等到“大西洲”真正被發現之后才會有定論。
2.邁諾安文明神秘消失之謎
邁諾安文明,也譯作彌諾斯文明或米諾斯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出現于古希臘邁錫尼文明之前的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100年~前1450年。該文明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島。它是歐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臘古典文明的前驅,以精美的王宮建筑、壁畫及陶器、工藝品等著稱于世。
在100多年前,人們對邁諾安文明幾乎一無所知。古希臘的典籍中對它沒有任何記載,只有米諾斯迷宮的神話在愛琴海地區流傳,并不是信史。就連邁諾安文明的得名,也是現代考古發掘后以古希臘神話中的克里特國王米諾斯而命名的。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熏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后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擬,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當時的克里特島自然條件優厚,島上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于農耕,農業以種植谷物、橄欖、葡萄為主。克里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還有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是各城市的主要防衛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置厚墻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重視城防建筑完全不同。
邁諾安文明主要以從事海外貿易為主。當時,邁諾安稱雄愛琴海,是聯系歐、亞、非三洲先進國家的紐帶。米諾斯王朝充分利用了這一優越的地埋位置,發展造船業,并建立了強大的艦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軍。所向披靡的米諾斯艦隊,使王朝與埃及、敘利亞、巴比倫、小亞細亞等區域保持貿易來往,并成為海上霸權國家,愛琴海諸島各國紛紛向米諾斯稱臣,雅典也得向它納貢。
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相信,邁諾安人在青銅時期重要的錫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錫與產自塞浦路斯的銅的合金被用來制造青銅。此外,邁諾安人還進行番紅花的貿易。在圣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畫《番紅花采集者》可以驗證這一點。
邁諾安人崇拜女神。他們的宗教中對于女神的描寫非常多,比如掌管生育的母神,一個女性的動物主宰,一個城市、家庭、收獲、冥界的女性保護者,等等。出土的壁畫和女祭司雕塑顯示了男人和婦女參與同一個體育項目(通常是跳牛),因而一些考古學家相信,邁諾安社會中,男人和女人有著相同的地位,甚至繼承權有可能是母系的。
對邁諾安人的語言研究,雖然有了重大進展,但總體來說所知甚少,一般稱之為“原克里特文”,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線性文字A書寫的。后期文化中,他們轉用線性文字B——一種早期希臘語字母來記事。線性文字B在1952年被破解,不過由于線性文字A至今仍然無人可以解讀,所以我們仍無法對這個燦爛的文明進行深入的了解。
1980年,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島庫諾索斯(Knossos)發掘出一座王宮的廢墟。它占地約2公頃,房屋有幾百間,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連接,結構之復雜實為罕見。迷宮中還發現了雙斧標志,所以學者一致認為,這就是米諾斯王國的雙斧宮殿。這次發掘還出土了數萬張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塊赫然寫著:“雅典進貢婦女七人,童子及幼女各一名。”考古學家們還在克里特島上一所房屋中,挖掘出了200多根支離破碎的人骨,它們屬于8~11個年齡不足15歲的青少年,尸骨上還留有被宰殺的刀痕。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米諾斯迷宮的傳說純屬虛構,直到考古學家伊文思于1900年發掘出規模宏大、宮室密布的克諾索斯王宮,人們才意識到古老傳說中迷宮的概念從何而來。這次發現,也為邁諾安人的離奇消失提供了新的注腳。
按伊文思的推斷,邁諾安王宮遭到的破壞是地震造成的。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這里發生了一次巨大的火山爆發。火山灰遮天蔽日,散落最遠達到700公里處,克里特島全島很快被火山灰掩埋。由于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再次襲擊克里特島,終于使輝煌的邁諾安文明毀于一旦。剩下的少數幸存者,渡海來到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邁錫尼,將邁諾安的文字、藝術、先進的技術帶到了這里,逐漸發展起燦爛的邁錫尼文明。
3.史前“英國巨石陣”功用之謎
英國巨石陣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難解的幾個謎之一。從它被世人發現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從未中斷過對它的研究,但目前為止,有關它的幾個主要問題仍然沒有定論。
英國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也是英國的國家標志之一。它位于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的索爾茲伯里古城,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里。這座古城的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叫阿姆斯伯里,史前巨石陣就坐落在這里。公元1130年,英國的一位神父在一次外出時,偶然發現了巨石陣。從此,這座由巨大的石頭構成的奇特古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巨石陣約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整個石建筑群位于一個空曠的原野上,占地大約11公頃,主要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巖組成,每塊約重50噸,遠遠望去,震撼人心。石群主體由幾十塊巨大的石柱組成,石柱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由于這些坑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奧布里發現的,因此又叫“奧布里”坑。
經過研究,科學家證實巨石陣在當地出現的第一塊石頭是位于圓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塊重約5噸的沙巖(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后,若干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并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考古學家稱之為巨石陣的二期建筑。
再后來,“種石”被挪走,巨石陣進入了建筑的第三階段——180塊大沙巖從外地運來,與原來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只說運輸,其工程量就難以估計。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于1萬人工作整整1年。
巨石陣最不可思議的是石陣中心的巨石。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人們驚奇地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豎著的石柱上的。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論,這個現象實在是驚人。
關于巨石陣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論。有人說是當地的土著居民在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時建立了這些建筑。2003年,考古學家在巨石陣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的主人名叫阿梅斯伯瑞·阿徹。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100多件,包括金、銀、銅等裝飾品,陪葬品的數量要比同年代墓葬多達10倍,而其精美程度更是其他同時代墓葬無法比擬的。專家考證,這些物品說明了阿徹來自阿爾卑斯山地區,銅刀來自西班牙和法國。如果是阿徹建造了巨石陣,那么被視為英國古老象征的史前巨石陣將會是一名外來人的作品。
對于巨石陣的功用,人們也有很多猜測。起初,有專家認為巨石陣是天文工具。在巨石陣入口處有一塊被稱為“席爾”的石頭單獨立在地上,如果從環狀溝向這塊石頭望去,剛好是夏至當天太陽升起的位置,因此部分學者認為巨石陣應該是古代民族用來記錄太陽運行的。
也有科學家推測,巨石陣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場所。早在17世紀,英國古董學家奧波笛就認為,巨石陣是羅馬統治時期德魯伊教的祭祀場所。但目前證實巨石陣最早出現的年代要早過有德魯伊教派大約1000多年,這個說法自然就被否定了。
1963年,波士頓大學天文學教授霍金斯認為,巨石陣事實上是一部可以預測及計算太陽和月亮軌道的古代計算機。這個理論太過懸疑,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及批評。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卻發現,他的說法有一定的正確性,巨石陣確實具有某些計算天體運行的功用。
1997年,英國科學家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巨石陣具有令人驚異的聲學特性。科學家們在一些巨石中放入先進的錄音器材進行實驗,發現組成巨石陣的巨大扁平石塊能非常精確地放射巨石陣內部的回聲,并將其集中于石陣的中心,形成共鳴效應。
2003年,新的研究成果又出來了。帕克·皮爾森帶領史前巨石陣項目研究組成員對巨石陣地區進行了長達7年之久的研究探索,并得到了國家地理協會委員會的大力支持。研究人員將從巨石陣挖掘出的人類遺體作放射性同位素檢測,以確定這些遺體的埋葬年份。他們認為,巨石陣是一處墓地。考古學家估計,600年間,巨石陣共有150人~240人下葬。埋葬人數如此之少,可能意味著這些人屬于同一顯赫家族。
帕克·皮爾森說:“我們的猜想是,巨石陣原是一處安葬死者的地方。進一步的猜想是,這里葬的可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可能是英國古代一個王室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