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社會轉型期的農村留守問題研究
- 覃國慈
- 2417字
- 2016-10-10 15:02:55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也就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從單一同質性社會向異質多樣化社會的整體演進。在此背景下,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傳統社會逐步向現代社會變遷。社會轉型期,社會流動加劇,社會成員的社會位置變動頻繁,既有社會地位的變更,也有社會角色的轉換,更有社會關系的改變。農村社會也不例外,農民的社會階層、社會地位、從事職業都發生了巨大轉變。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土又離鄉”,奔赴城市務工或經商,成為農民工,并引發“民工潮”,這是農村社會流動的最好體現。
30多年過去了,受限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以戶籍制度為首的一系列制度壁壘,這些進城農民工盡管早已不從事農業,但他們仍然是農民,其身份沒有與職業同步轉換,他們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處于“邊緣化”地位。正由于農民工沒有市民化,他們與城市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無緣,城市對他們是“經濟上接納、社會上排斥”,面對高就業壓力、高入學門檻、高生活成本、高房價、低待遇……,他們無法將家人帶到身邊,于是,身后便留下了一個由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組成的特殊群體——“留守族”(俗稱386199部隊)。
據2008年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葉敬忠教授的調研,當年全國約有8700萬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兒童2000萬人,留守老人2000萬人,留守婦女4700萬人。據2012年民政部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據2013年5月全國婦聯發布的數據,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留守婦女這一群體已達5000萬人。盡管來自不同部門和渠道的數據不一定準確、也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留守族是個龐大的群體,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盡管可以讓家庭經濟收入大幅增加,但家庭主要成員的長期缺位,必然導致家庭功能的殘缺,使留守族的生活備受影響。例如:留守老人的養老無保障、精神缺慰藉、“退休”年齡延長,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高、精神壓力大、健康狀況堪憂、婚姻穩定性差,留守兒童的親情關愛不夠、行為出現偏差、意外事故頻發,更嚴重的是,在農村社會治安不容樂觀的情況下,針對留守族的犯罪行為越來越多,留守族普遍缺乏安全感。顯然,數量龐大的留守族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他(她)們既是生理性弱勢群體,也是社會性弱勢群體,這既是農民支援城市建設所付出的沉重家庭代價,也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所付出的巨大社會代價。
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女性化的現實令人憂慮,但農村留守族的生活和未來更讓人揪心。在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不能消失,農業不能怠慢,農民不能弱化,所以,要從政策、制度、法律等多個層面來構建社會支持體系,破解留守族的生活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也給背井離鄉的農民工營造一個安全而溫馨的大后方。
農村留守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的城鎮化能否順利推進,而且關系到社會公平與公正,更關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乃至全社會的穩定。因而,農村留守問題是值得引起高層重視并從制度層面加以解決的問題。
留守問題的最終解決是讓留守族結束留守,與家人團聚,讓家庭功能回歸。結束留守,并不是簡單地讓農民工回家務農,也不是讓留守族隨遷城市過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是縮短留守族與家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并過上有收入、有住房、有保障、有尊嚴的幸福家庭生活。當然,這個目標的實現,僅靠理念的改變不行,需要落實到制度上;僅靠口號無效,關鍵在于行動;僅靠個人或家庭的努力不夠,需要頂層設計的調整和全社會的關懷。
正基于此,筆者在湖北省隨機抽取巴東縣、來鳳縣、建始縣、宣恩縣、利川市、廣水市、麻城市、谷城市、鐘祥市和孝感市10個勞務輸出量較大的縣市,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個案訪談等方法,走近湖北省域內的農村留守族,近距離了解他們的情感世界、生存環境、生活現狀和所思所盼。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每個縣市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3份,其中留守老人285份,留守婦女322份,留守兒童336份。調研地點既有山區也有平原,既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有國家級貧困縣,既有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非少數民族地區,涵蓋面較為廣泛。此外,筆者還借助文獻研究法,全面了解國內其他地方和國外部分國家在應對留守問題方面的積極探索與成功經驗。
本書除前言之外共分六章。第一章,從推拉理論、布勞—鄧肯地位獲得模型、威斯康辛模型、帕累托的精英循環理論等相關社會流動理論上追溯社會轉型期留守問題的產生緣由,因為社會流動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有社會流動才有留守,留守是與流動相對而言的,廣泛的社會流動必然引發農村社會流動。第二章,主要探究留守族的形成原因。農民工的流動不徹底才導致留守,之所以流動不徹底,是因為有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性障礙因素和社會資本缺乏、市民化能力不足、在城市遭受歧視等非制度性障礙因素兩方面的阻礙。第三章,分別闡釋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在留守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問題。第四章,從留守族的社會支持現狀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他們的期盼探討增加社會支持的路徑。第五章,主要敘述現有不同渠道、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針對農村留守族的關愛行動。第六章,從引導農民工就近就業、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四個方面來尋求留守問題的最終解決途徑,讓留守族不再留守。
本書是在眾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完成并出版的,為此,首先要感謝在我下鄉調研過程中提供過幫助的那些朋友們,因人數太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其次,要感謝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所提供的資金支持;還要感謝責任編輯宋志陽先生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本人才疏學淺,加上資料和時間所限,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望學界前輩、同行和讀者朋友海涵。
作者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