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帶狀皰疹(1)
- 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
-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 4777字
- 2016-10-10 16:53:00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青壯年,發病率與嚴重性隨年齡增大而增加。病程持續2~4周,一般愈后不復發。春秋季是本病的好發季節。本病一般屬中醫學“纏腰火丹”、“蛇串瘡”、“火帶瘡”、“蜘蛛瘡”等范疇。
【中醫經驗集成】
(一)辨證論治
肝膽濕熱
(1)主癥 皮損鮮紅,皰壁緊張,密集成片,焮紅灼熱,痛如針扎,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2)處方 柴胡、龍膽草各6g,板藍根30g,生地黃15g,澤瀉、車前子、梔子、黃芩、木通、赤芍各10g,甘草3g。發于頭面者,加菊花;發于上肢者,加片姜黃;發于下肢者,加牛膝;繼發感染者,加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干者,加生大黃;年老體弱者,加黃芪、黨參。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脾濕內蘊
(1)主癥 皮疹淡紅,皰壁松弛,易于潰破,糜爛滲出,納呆腹脹,大便時溏。舌體胖,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2)處方 厚樸、陳皮各6g,蒼術、豬苓、白術、黃柏、澤瀉、大青葉各10g,茯苓15g,甘草3g。胃腸癥狀明顯者,系由脾失健運,濕熱阻絡,兼感毒邪而致,納呆腹脹者,加神曲、木香。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氣滯血瘀
(1)主癥 多見于老年人,皰疹基底暗紅,皰液成為血水,疼痛劇烈難忍,或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弦細。
(2)處方 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川楝子、香附各10g,陳皮6g,生地黃15g,板藍根30g。氣滯明顯者,加郁金;血熱明顯者,加丹皮、梔子;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疼痛劇烈者,加乳香、沒藥、延胡索。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醫經驗
趙炳南診治經驗
(1)遵《醫宗金鑒》,并有發揮 趙老認為,《醫宗金鑒》對本病的描述較為具體,辨證較為全面,方藥尤其實用。《醫宗金鑒》“腰纏火丹”項下記載:“此證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紅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干者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濕熱,治宜除濕胃苓湯。”趙老據此將帶狀皰疹按皮損分為兩種:第一種基底鮮紅,多伴口苦,咽干,脈弦;第二種基底淡紅,多伴納呆,腹脹,脈緩。二者均屬濕熱,區別在于前者熱重于濕,后者濕重于熱,恰符合“紅黃之異”。根據以上分析,趙老又將帶狀皰疹分為兩型:熱盛者屬肝膽濕熱型,治宜清肝膽濕熱湯加減;濕盛者屬脾肺濕氣型,治宜健脾除濕清肺湯加減。同時趙老明確指出,以上證治方案,對一般病例確有較好的療效,能縮短病程和減輕痛苦,但是對重癥病例和后遺神經痛病例等特殊情況則療效欠佳。
(2)師古不泥,知常達變 趙老集60余年臨床實踐經驗,認為對于帶狀皰疹的特殊病例,絕不能拘泥于已有的一方一藥,而應根據具體情況認真辨證治療,才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其一:帶狀皰疹重癥者,其發病急驟,皮疹呈痘疹樣泛發,或伴有高燒,頭痛,心煩不寐,甚至神昏譫語。此種病例為正氣大衰,濕熱毒邪太盛,以致入傳營分,表現為“毒邪侵營,熱入心包”的現象。治宜解毒清營止痛湯加減。其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者,雖然《醫宗金鑒》中無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記載,但臨證所見頗多,特別是年老體弱者,皮疹消退后,疼痛常持久存在,使患者痛苦不堪,此種病例趙老又將其分為“虛”、“實”兩型。“實”證者為濕熱之“因”雖除,但氣滯血瘀之“果”仍在,臨床可見疼痛持續,拒按,脈實。為氣滯血瘀,治宜理氣化痰止痛湯加減。“虛”證者為濕熱雖去,但氣陰兩傷,氣虛血滯所致,臨床可見疼痛時重,喜按,脈弱。為氣虛傷陰血瘀,治宜益氣養陰止痛湯加減。其三:有些病例名為帶狀皰疹,但只見紅斑,始終不起水皰或根本不發生皮疹,而疼痛明顯。對于此種類型,趙老認為,《醫宗金鑒》中“心肝二經風火”辨證很符合,因肝主風,故起病迅速,心主火,故發為紅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自覺疼痛。治宜涼血祛風止痛湯加減。只痛不起疹者,則為素體氣虛,又因氣急惱怒,使體虛氣郁,終致氣滯血瘀而發病,表現為“經絡阻隔”。治宜舒肝益氣止痛湯加減。
(3)重用大黃 趙老根據多年臨床體會,實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非重用大黃不能達到破瘀祛病之效,故常用量為15g,因大黃性迅速善走,最能破血中瘀血,其作用遠非三棱、莪術所能相比,氣滯血瘀所致的持續性疼痛,只有重用大黃才能使氣血相通,促病早愈。反之,畏藥而忌用,只能使病情拖延,終會耗傷氣血,到那時治之更難。
(4)謹用龍膽草 趙老曾對肝膽濕熱熾盛病人投用龍膽草15g致昏厥一例,經灌濃糖水搶救蘇醒過后,患者大叫“苦死我也”。趙老當時立嘗藥液,確實苦澀,良久不消,然而藥苦為何以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經讀《本草綱目》:“龍膽草味既大苦,性大寒,純陰之藥也,雖能除實熱,胃虛血少之人不可輕投”。經查患者已數日進食不多,加之對藥性認識不夠,所以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終致有此意外。趙老結合多年實踐,認為即使胃虛之人,有肝膽實熱證,龍膽草亦可使用,但必須同時兼顧脾胃。相反,無胃虛情況,若重用龍膽草亦先告知病人藥苦,使其有精神準備,或在服藥后吃些糖果,以緩和苦味,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
陸德銘診治經驗
(1)初宜疏肝化濕 陸老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生多由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郁日久而化火,肝經火毒外溢皮膚而發;或因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濕化熱,濕熱內蘊,外溢皮膚而生;或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成。
帶狀皰疹皮損好發于腰肋部、胸部或頭面部,多發于身體的一側,沿神經分布。發于頭面部者,尤以眼部和耳部病情較重,疼痛劇烈,并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疼痛,甚則影響視力和聽覺。陸老常以疏肝清熱,化瘀止痛為大法,以龍膽瀉肝湯加減使用。以龍膽草、柴胡、黃芩疏肝清熱,瀉肝膽濕熱之郁火;當歸、赤芍、丹皮涼血活血;大青葉、板藍根、蛇舌草等清熱涼血解毒;桃仁、丹參、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氣止痛。皮損發于頭面、眼角者,常加入谷精草、枸杞子、石決明等;皮損發于胸腹者,加川楝子、香附等;皮損發于下肢者,加入黃柏、牛膝等。陸老治療帶狀皰疹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早期即予理氣活血之藥,旨在防止和減輕由于病毒侵犯神經而引起的神經周圍炎癥和粘連,減少纖維包裹,防止后遺神經疼痛的發生。
(2)久則益氣活血 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年老體弱患者,常于皮損消退后遺留頑固性的神經痛癥狀,且病程持久,疼痛劇烈,甚則徹夜難眠,這也就是臨床上常見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癥。乃因正氣虛弱,正不勝邪,又經絡阻塞,不通則痛,病程遷延。對此,陸老施治多以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品,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疼痛得止。然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疼痛,病程遷延,痛久傷氣,氣虛則無力推動氣血之運行,致血行遲緩,脈道不通或通而不暢,以致血液郁滯而凝為瘀血,故治當益氣扶正為主,配合活血通絡,共奏益氣通絡、活血止痛之效。常以生黃芪為君藥,用量常達60g,取其益氣而能托毒外出,又能推動血運,促進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三棱、莪術、當歸、川芎、桃仁、丹參、赤芍等活血通絡;佐以制香附、郁金等既入血分又入氣分之品,使氣血流暢,血隨氣行,開塞通瘀而止痛。對頑固性疼痛甚則徹夜難眠者,酌加全蝎、蜈蚣、乳香、沒藥、地龍、磁石、珍珠母等破血消瘀,重鎮止痛;對患側疼痛腫脹者,加王不留行、絲瓜絡等通絡止痛,往往都能得到較好的止痛效果。
現代藥理證明,清熱利濕解毒配合活血通絡藥物可以明顯加速炎癥的吸收,使其癥狀改善。清熱解毒藥能抑制和消除致炎因子,配伍活血通絡法,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滲出,減輕了炎癥的病變程度,促進炎癥的吸收,從而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而益氣藥與化瘀活血藥的合用,能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水平,在調整人體機能上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效驗,這也為臨床運用益氣化瘀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提供了有力依據。
劉友章診治經驗
劉教授認為,本病為內外合邪發病。外因是感受濕熱毒邪,內因為脾虛。病機則是脾虛生內濕,復感濕熱毒邪,內外之邪相合,日久化火,濕熱火毒內蘊肝膽。其特點是以脾虛為本,濕熱火毒為標,表現為本虛標實,虛中夾實。
(1)治療大法 帶狀皰疹屬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2~4周,但部分年老體弱的患者,病程遷延日久難愈,往往遺留有后遺神經痛。治療目的是加速其恢復,控制急性及慢性疼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對久治難愈及遺留有后遺神經痛的患者,劉教授采用從濕熱火毒著手,分期辨證施治的方法,根據病變的不同時期,辨證論治的側重點不同。帶狀皰疹未結痂期以濕熱火毒為主,重在清熱除濕,瀉火解毒;結痂后以血熱血瘀為主,重在清熱涼血活血;脫痂后以脾虛內濕為主,重在健脾、醒脾、除濕。但始終將清熱除濕、涼血活血、瀉火解毒之法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之中。此治則源于劉教授對難治性帶狀皰疹獨特的病因病機認識,體現了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的辨證論治思想。
(2)用藥規律 劉教授根據帶狀皰疹的病因病機特點,辨證組方:白花蛇舌草30g,板藍根20g,貫眾、山梔子、丹皮各15g,白蔻仁6g,甘草5g。隨病變的不同時期進行加減。未結痂期主要表現為病變處灼熱疼痛,皮損處覆黃色薄膿苔,皰液色黃,混濁不清,性情煩躁。病以濕熱火毒為主,血熱血瘀為輔。在基礎方中加茵陳、土茯苓、川萆薢、龍膽草,加強清肝膽之火,除內外濕熱之功;加荊芥合基礎方中白蔻仁以疏表化濕,使濕邪由表而出。結痂期主要表現為皰疹干縮、結痂,皮色由潮紅轉為黯紅,疼痛酌熱感減輕,但刺痛明顯。病以血熱血瘀為主,濕熱火毒為輔。基礎方中加毛冬青、赤芍、紫草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之功;加威靈仙,取其性猛,善走而不守,通十二經絡,止痛之功;加龍骨30g以收斂,促使結痂。脫痂后主要表現為脫痂處皮色由黯紅變淡紅,瘙癢,疲倦,口淡無味,邪微正虛。在基礎方中加太子參以健脾益氣養陰;加砂仁、厚樸行氣醒脾;最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其后。
熊輔信診治經驗
(1)濕熱火毒蘊積肌膚是發病主要因素 熊教授認為辨識病因,了解疾病發生、發展及變化的過程是治療的關鍵。帶狀皰疹的發生與患者素體密切相關,病者多為幼年體弱時感受濕毒,內蘊肌膚;或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濕化熱,濕熱內蘊;或情志不暢,肝膽火郁。后復感毒邪,內外相擊,濕熱火毒搏結肌膚而發。濕毒阻遏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灼熱疼痛。毒熱蘊于血分則發斑,濕熱凝聚不得疏泄則起水皰。
(2)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是阻止病情發展的重要步驟 帶狀皰疹多發于春秋季節,以成年患者居多,在急性發作期,皮損以帶狀分布的紅斑丘疹為主,繼而出現綠豆至黃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皰,累累如串珠,聚集一處或數處,嚴重者可見出血點或血皰、壞死,多發于身體的一側,沿神經分布,常伴有劇烈疼痛。熊教授指出,本病發病急,損傷重,后期常常遺留嚴重的神經痛,要控制病情的發展,必須排除相似病變,及早診斷,及時治療,這樣才能盡早緩解神經根炎,阻止病毒對神經節和神經纖維的毒性破壞作用,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因此,熟悉掌握帶狀皰疹的發病過程及病變特點非常重要。
(3)清熱除濕、活血鎮痛是急性期治療的主要原則 熊教授認為,本病急性期治療的關鍵,一是控制皮損部位感染,二是減輕患病部位神經疼痛。治療時應緊扣病機,抓住三個方面擬方用藥,即清熱解毒、抗病毒;行氣活血止痛;辨證施治。臨床以龍膽瀉肝湯加減為主,以龍膽草、柴胡、黃芩疏肝清熱,瀉肝膽濕熱之郁火;車前子、澤瀉、木通清熱利尿通便,使濕熱邪氣由大小便而出;天花粉、虎杖清熱解毒;生地清熱涼血解毒;當歸養血活血;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氣止痛;雞矢藤解毒活血止痛;杭芍、甘草緩急止痛。同時根據皰疹發生部位不同,分別加用引經藥:發于頭面部可加白芷、川芎;胸脅部加用川楝子;上肢加用姜黃、羌活;下肢加入黃柏、牛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