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

雖然農村微型企業創業信息需求與信息支持研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方向,但是相關的理論比較成熟,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本章將通過對相關理論和研究進行回顧和述評,奠定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總體來看,相關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信息科學理論、創業理論、協同理論和組織學習理論。

2.1 信息科學理論

信息科學理論是本書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石。信息科學是一門以信息為研究對象,以信息運動過程的規律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作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一門科學(鐘義信,2002)。

2.1.1 信息的本質

信息是現代社會中使用最多、最廣、最頻繁的詞匯之一,不僅在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在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現象時也廣泛采用。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在我國,“信息”一詞的出現至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據新《辭源》考證,“信息”最早出現在南唐詩人李中的《暮春懷故人》詩中:“夢斷美人沉消息,目穿長路倚樓臺”,其中“信息”指音信、消息的意思。英文中的“信息”(information)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是指一種陳述或一種解釋、理解等。具有現代科學技術意義的信息概念是在20世紀40年代以后出現的,與現代通信技術的出現有著直接關系。目前,學者們從不同的領域對信息進行研究,致使信息的概念具有多學科交叉性。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科學不斷取得重大成果,信息的科學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烏家培(1999)認為,有關信息的定義至少有170多種。盡管如此,在信息科學領域,以下學者的觀點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1.申農

信息論的創始人、美國數學家申農(Shannon,1948)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通信的數學理論”的論文,在進行信息的定量計算時把信息量定義為隨機不確定性程度的減少。這就表明了申農對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獲得了信息就能夠消除不確定性,提高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有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動。

2.維納

控制論的奠基人、美國經濟學家維納(Wiener)把信息看做是人與環境相互斗爭、相互適應的過程中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過程。他在1950年出版的《控制論與社會》一書中寫道,“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并把這種適應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和名稱”。由此,此定義說明信息是人們對外部世界實施控制的基礎。

3.哈特萊

1928年,哈特萊(Hartiey)在《貝爾系統電話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信息傳輸”的論文。他在文中把信息理解為選擇通訊符號的方式,并用選擇的自由度來計算這種信息量的大小。

4.鐘義信

我國著名信息學家鐘義信對于信息的理解更為復雜,即所謂的全信息(鐘義信,2002)。全信息理論認為,信息是一個復雜的研究對象,需要劃分層次來研究,其中最基本的層次就是本體論層次和認識論層次。本體論層次是純客觀的層次,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本體論層次信息就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自我表述(顯示)。只要事物運動了,那么事物就向外界自我表示(顯示)了信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運動,都有特定的運動狀態和運動狀態變化方式,它們都在產生本體論層次信息。也就是說,本體論層次信息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以認識主體的存在與否為轉移,無論有沒有認識主體,或者無論是否被認識主體所感知,都絲毫不影響它的存在。

本體論層次信息雖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是如果沒有認識主體的存在,這些本體論層次信息就無法為人類所利用,也就不能發揮本體論層次信息的價值。所以,在理解信息的含義時應當引入認識主體這個條件,即產生了認識論層次的信息定義:認識主體所感知(表述)的關于事物運動的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形式、含義和效用。正是由于引入了“認識主體”這一條件,認識論層次信息就具有比本體論層次信息更為豐富的內涵。首先,認識主體具有感覺能力,能夠感覺到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形式,也就是所謂的語法信息;其次,認識主體也具有理解能力,能夠理解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內在含義,也就是語義信息;最后,認識主體還具有目的性,還能夠判斷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對其目的而言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語用信息(鐘義信,2002)。由此,同時考慮到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形式、內在含義和效用價值的認識論信息就被稱為全信息,即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綜合體。

2.1.2 信息運動過程模型

我國著名信息學家鐘義信(2002)提出的信息運動過程模型如圖2.1所示,正好也是人們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神經系統、思維器官、效應器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息模型。

圖2.1 信息運動過程模型

具體來說,信息運動過程包括:本體論層次信息的產生、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認知、信息再生以及信息施效等。其中,本體論層次信息的產生就是外部世界事物運動的過程。信息獲取包括信息感知、信息識別等環節。信息感知指在感知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信息識別是在信息感知的基礎上,對所感知的信息作出判斷:所感知的信息是所需要的信息還是不需要的信息;如果是所需要的信息,究竟是屬于哪一類信息。信息傳遞一般包括信息發送處理、傳輸處理和接收處理等環節,既包含信息在時間上的傳遞,也包含信息在空間上的傳遞。信息認知就是通過各種信息處理手段,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大量原始信息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本質,使之成為可供人們使用的知識。信息再生則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知識產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的過程,也就是信息“激活”的過程,是整個信息運動過程的核心環節。信息施效是信息運動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它是信息發揮效用的子過程,是整個信息運動過程的最終目的。

2.1.3 啟示

依據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圍繞本書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到以下啟示:

首先,RMEE信息是一類特殊的信息,特指在農村創業環境中與RMEE活動密切相關的所有信息,也就是有助于解決RMEE現實問題的各種信息。同樣,RMEE信息也可以劃分為本體論層次和認識論層次。

其次,信息運動過程模型不僅僅描述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息過程,同時也揭示了人們利用信息解決現實問題的全過程。由于信息需求的產生與人們面臨的現實問題息息相關,所以信息運動過程模型與信息需求問題存在著重要的內在關聯。當RMEE主體面臨現實的創業問題時,便會產生了對特定信息內容的需求,進而引發了滿足信息需求的一系列信息活動,如信息獲取、信息認知、信息再生等。由此,在討論RMEE的信息需求與信息支持過程中,可以借鑒信息運動過程模型來深入分析RMEE信息需求的內涵、RMEE信息支持的過程機制,從而到達RMEE主體利用信息解決現實創業問題的最終目的。顯然,這種分析思路將突破傳統信息需求理論的靜態視角,能夠從動態視角出發深入揭示RMEE信息需求的發生機制和客觀規律,以此為基礎可以更為科學的揭示RMEE信息支持的原理與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正安县| 巴东县| 拜泉县| 南丹县| 海丰县| 玉树县| 安平县| 天水市| 琼结县| 衡南县| 云安县| 博兴县| 林甸县| 开阳县| 利津县| 红桥区| 龙陵县| 临沭县| 绥江县| 长阳| 电白县| 北安市| 濮阳县| 玉田县| 宜州市| 星座| 南乐县| 贺州市| 深州市| 资兴市| 哈巴河县| 永仁县| 清新县| 日土县| 图片| 铁岭市| 济南市| 无棣县| 江门市|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