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縱隔病變
一、胸腺瘤
胸腺瘤(thymoma)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組織,多位于前縱隔,少數也可發生于后縱隔或縱隔外。可見于任何年齡組,成人多見,男性多于女性。胸腺瘤約占縱隔腫瘤的20%,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后者又稱為侵襲性胸腺瘤,約占胸腺瘤的15%。
前縱隔不規則團塊影,密度不均,主動脈弓、升主動脈、上腔靜脈均受壓向后移位
【臨床要點】
(1)早期無明顯癥狀,尤其良性胸腺瘤,常為體檢或其他原因胸部檢查時發現。
(2)晚期主要表現為壓迫或侵犯縱隔內氣管而出現相應癥狀,如上腔靜脈受壓出現顏面水腫,氣管受壓出現氣促、干咳,喉返神經受累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
(3)部分病人出現并發癥,約30%的病人出現重征肌無力,少數可出現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CT要點】
(1)前縱隔中部實性、囊性或囊實性腫塊,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良性者邊緣清晰光整,有完整包膜,較大者可突向肺野(圖2-4-1)。

圖2-4-1 胸腺瘤
(2)實性腫塊密度較均勻,良、惡性病變均可出現蛋殼狀鈣化,瘤體易發生出血、壞死或囊變,完全囊變者又稱胸腺囊腫,呈均勻水樣密度灶。
(3)惡性胸腺瘤密度不均,邊緣不規則,有分葉,周圍脂肪間隙不清晰或消失,隨診觀察短期內腫塊明顯增大,或者侵犯相鄰器官如胸膜、心包、胸骨、肺部轉移(圖2-4-2)。

圖2-4-2 惡性胸腺瘤并肺轉移
A、B.縱隔窗顯示前縱隔不規則實性腫塊,周圍脂肪間隙消失,與相鄰組織主動脈、胸骨及氣管前壁分界不清;C、D.肺窗可見雙肺廣泛大小不一轉移轉移節結
(4)增強掃描腫塊實性部分呈輕至中度均勻強化,囊性部分則可呈薄壁環形強化。惡性胸腺瘤增強掃描對判斷腫瘤周圍器官有無浸潤及其程度有幫助。
【鑒別要點】
胸腺瘤必須與胸腺增生鑒別:胸腺增生表現為胸腺彌漫性增大,但形態正常,邊緣較平直,密度增高。X線胸片可見特征性的風帆狀改變。鑒別困難時可考慮用激素試驗治療,增生的胸腺在使用激素后可萎縮、停用后又重新增大,而胸腺瘤無變化。
二、神經源性腫瘤
神經源性腫瘤(neurogenic tumors)是后縱隔常見腫瘤,良性居多,少數為惡性。根據組織學起源可以分為三類:起源于外周神經的腫瘤,如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起源于交感神經節的腫瘤,如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節母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起源于副交感神經節的腫瘤,如副神經節瘤、化學感受器瘤。良性者好發于青年人,以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多見;惡性者好發于兒童和嬰幼兒,以神經母細胞瘤和神經節細胞瘤多見。
【臨床要點】
(1)多無明顯癥狀,常為體檢和其他原因檢查時發現。
(2)腫瘤增大壓迫周圍器官產生相應癥狀:如肋間或臂叢神經受壓致相應區域疼痛和上肢麻木;食道受壓出現吞咽困難;氣管受壓而有咳嗽、呼吸困難;上腔靜脈受壓出現上腔靜脈綜合征等表現。
(3)起源于不同組織學類型的腫瘤可產生不同的特殊臨床癥狀:如神經纖維瘤伴全身纖維瘤病時可出現色素沉著及多發皮下結節;副神經節瘤和化學感受器瘤可有反復發作的高血壓、運動后低血壓、眼球震顫等癥;神經節細胞瘤和神經節母細胞瘤可能出現頑固性腹瀉、腹脹綜合征。
【CT要點】
(1)腫瘤好發于后縱隔、脊柱旁,通常與縱隔呈鈍角相交。
(2)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呈均勻軟組織密度。大部分神經鞘瘤因含有較多脂肪組織而密度較低。
(3)良性腫瘤邊緣清晰銳利,與周圍結構分界清晰,但可在鄰近椎體、椎間孔或肋骨上形成光滑壓跡;惡性腫瘤體積較大,密度不均,輪廓不規則,邊緣模糊,與周圍結構之間的脂肪界面消失,侵犯鄰近肋骨或脊柱出現溶骨性骨破壞,侵犯胸膜可出現胸水(圖2-4-3)。

圖2-4-3 神經纖維瘤
右側脊柱旁神經纖維瘤(分別為肺窗和縱隔窗),表現為橢圓形軟組織腫塊,與脊柱呈鈍角相交
(4)起源于椎管內神經根的神經纖維瘤部分腫塊位于椎管內,部分位于脊柱旁,呈啞鈴狀,此時椎間孔常有增大,具有特征性;神經母細胞瘤可見大量斑點狀、細沙粒狀鈣化;神經鞘瘤易發生囊變、出血。
(5)增強掃描腫塊有不同程度強化,囊變時強化密度不均。
【鑒別要點】
(1)完全囊變的神經源性腫瘤應與局限性包裹性積液鑒別,發生于后下縱隔者有時需與食管囊腫相鑒別,后二者的邊緣更清晰,壁厚薄一致,不累及椎間孔,亦無“啞鈴征”表現,結合臨床一般可以鑒別。
(2)位于上縱隔者應與胸內甲狀腺瘤鑒別,后者密度較高,與甲狀腺密度相似,向頸部延伸掃描可見其與甲狀腺相連可予鑒別,增強掃描與甲狀腺強化同步。
三、皮樣囊腫和畸胎瘤
腫瘤起源于原始生殖細胞,約占縱隔腫瘤的10%。分囊性和實性兩種,前者稱皮樣囊腫(dermoid)或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僅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后者為畸胎瘤(teratoma),含全部三個胚層組織。腫瘤好發于中青年,前縱隔居多,可為良性或惡性,良性居多。
【臨床要點】
(1)腫瘤較小時多無明顯癥狀,較大腫瘤可產生相應的壓迫癥狀,文獻報告20%可有上腔靜脈綜合征。
(2)良性腫瘤惡變或惡性腫瘤可浸潤、穿破周圍臟器,產生胸悶、胸骨后不適、咳嗽和咯血等,穿破支氣管和肺組織可咳出毛發或脂樣物質,穿破心包引起心包炎、心包積液等。
(3)合并感染或囊性畸胎瘤并發支氣管瘺、引起肺部感染,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
【CT要點】
(1)腫瘤多位于前縱隔中部,相當于大血管離開心臟的部位,較大的腫瘤可突向中后縱隔,甚至胸腔。
(2)實性畸胎瘤為前縱隔內圓形或不規則形混雜密度腫塊,其內可見脂肪密度、軟組織密度、水樣密度及鈣化,各種組織成分比例不一。腫瘤內發現骨骼和牙齒影時,有確診價值。增強掃描有強化(圖2-4-4)。

圖2-4-4 畸胎瘤
表現為前中縱隔以軟組織密度為主不規則腫塊,同時可見斑點狀和條形鈣化,與肺動脈脂肪間隙存在
(3)囊性畸胎瘤為壁厚薄均勻的囊性腫塊,邊緣光滑,內容多為密度偏低、均勻一致的液體,常有分隔,合并出血或感染囊內容物密度可增高,囊壁常見蛋殼樣鈣化。囊內出現液-液平或脂-液平,為特征性征象。并發支氣管瘺時肺內可見感染病灶。
(4)惡性畸胎瘤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整、毛糙,周圍脂肪間隙不清或消失,并可壓迫或侵犯周圍組織,瘤內呈均質軟組織密度,有出血、壞死時密度不均,短期復查腫瘤明顯增大。
【鑒別要點】
主要與前縱隔的胸腺瘤鑒別: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縱隔,畸胎瘤多位于前中縱隔;胸腺瘤以縱隔內生長為主,與心臟接觸面較平坦,對縱隔壓迫較輕;畸胎瘤以橫向生長為主,與心臟大血管接觸面不平;胸腺瘤密度較單一,即使囊性胸腺瘤密度也均勻,而瘤內見到牙、骨影具有確診畸胎瘤的價值;蛋殼樣鈣化為胸腺瘤的特點,但如見到牙、骨影仍然考慮畸胎瘤;畸胎瘤除較大者對相鄰器官產生壓迫癥狀外,無胸腺瘤的特殊并發癥。
四、惡性淋巴瘤
惡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系淋巴網狀系統的惡性增生,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 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HD較多,約占65%,發病年齡以青年和老年為主,NHL則主要見于青少年,少數為老年。惡性淋巴瘤約占縱隔腫瘤的17%。
【臨床要點】
(1)早期多無癥狀,可有不規則發熱,出現肝脾腫大及貧血。HD常因淺表淋巴結腫大,如鎖骨上區、腋窩淋巴結腫大而被發現。
(2)病變發展較快,臨床癥狀加重。
(3)縱隔淋巴結腫大明顯時產生相應壓迫癥狀,如咳嗽、氣促、上腔靜脈綜合征等。
(5)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結腫大、肺轉移和肋骨、脊柱、胸骨等部位骨轉移。
(6)淋巴瘤對放射治療敏感,小劑量照射病變即能明顯縮小。
【CT要點】
(1)縱隔內一側或雙側,單個或多組淋巴結腫大,易融合成塊。以血管前間隙和氣管旁常見,可于腹膜后、頸、鎖骨上區、腋窩等處發現腫大淋巴結。
(2)腫塊呈圓形、卵圓形或多個淋巴結融合的不規則形,邊緣尚清楚,密度不均勻,較軟組織密度略低。
(3)腫瘤可液化壞死,尤其放療后,放療后尚可發生鈣化。
(4)增強一般不強化,也可輕微均勻或不均勻強化,中心壞死者強化呈環狀或間隔狀。
(5)周圍組織受壓征象,如肺門血管受壓或受侵、上腔靜脈變形、氣管變扁等,導致上述血管、氣管狹窄及周圍間隙不清,增強掃描有利于顯示上述征象,亦利于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關系(圖2-4-5A、B)。
(6)淋巴瘤的浸潤和轉移具有一定特征性,NHL常為無序跳躍式,而HL則逐漸向相鄰的淋巴結和氣管蔓延,在肺內形成條索狀影;血行轉移者形成多發結節,侵犯胸膜、心包可引起胸水與心包積液。易發生胸骨、肋骨、脊柱、肩胛骨和鎖骨等骨轉移(圖2-4-5C、D)。

圖2-4-5 淋巴瘤
鎖骨上腫大淋巴結穿刺為淋巴瘤。A、B.右側肺門淋巴結融合成塊,包饒肺門血管致血管狹窄;C、D.淋巴瘤肺內血行轉移在雙肺內形成多發結節
【鑒別要點】
(1)與縱隔淋巴結結核鑒別:縱隔淋巴結結核多見于兒童,現已少見。腫大淋巴結一般位于氣管、支氣管旁,常有鈣化,淋巴結增大通常不及淋巴瘤明顯,發展較慢。
(2)與轉移瘤鑒別:轉移瘤多見于兩中下肺野,常有肯定原發病史;惡性淋巴瘤好發于縱隔中區,一般位于血管間隙和氣管旁,易融合成團。
(3)結節病雖然少見,鑒別時也必須予以考慮。結節病一般表現為雙側肺門區對稱性淋巴結腫大,較少累及縱隔及血管間隙,與縱隔分界明確,發展較慢,多不出現壞死。
五、食管癌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為常見的消化系惡性腫瘤之一。患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居多。腫瘤起源于食管黏膜,絕大多數為鱗狀上皮癌,腺癌僅占少數。病變好發于食管中段,中下段次之。CT除發現食管癌本身外,主要作用在于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無淋巴結增大及遠處轉移情況、并進行正確分期以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臨床要點】
(1)早期食管癌的癥狀不明顯,或偶有進食后胸骨后停滯感,中、晚期食管癌主要表現為進行性持續性吞咽困難、胸悶等,腫瘤潰瘍可有疼痛,發生梗阻可引起嘔吐。
(2)腫瘤穿透食管,進入縱隔至氣管而形成食管—氣管瘺,出現嗆咳,進食時尤甚。侵犯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
【CT要點】
(1)食管壁局限性環形或不對稱性增厚,一般長度大于2cm,管腔狹窄或偏心,狹窄段以上食道擴張可出現氣液平面。早期病變于薄層掃描及擴張食管時偶能顯示,增強掃描有利于發現早期病變。
(2)腫瘤侵犯鄰近組織的早期表現為食管周圍脂肪帶模糊、消失,與主動脈接觸面達到45°~90°即為可疑,超過90°即高度懷疑主動脈受侵。
(3)食管癌侵犯縱隔形成縱隔腫塊,侵犯氣管、支氣管形成腔內腫塊或食管—氣管、支氣管瘺,下端食管癌可直接侵犯胃(圖2-4-6)。

圖2-4-6 食管癌
A.食管中下段癌,食管壁增厚,周圍脂肪間隙不清,左側肺門轉移;B.食管下段癌,食管壁增厚,管腔狹窄;C.食管癌狹窄以上食管擴張,形成氣液平;D.食管癌術后一年余鄰近食管再發,食管壁明顯增厚形成環形腫塊,主動脈受累,雙側微量胸水
(4)食管癌CT檢查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腫瘤分期,有多種方案,其中改良的MOSS分期分為4期,簡明易記:Ⅰ期:管腔內的息肉狀塊影或局限性管壁增厚3~5mm,無局部淋巴結轉移;Ⅱ期:腫瘤引起的食管壁增厚>5mm,無局部淋巴結轉移;Ⅲ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可伴有局部淋巴結轉移;Ⅳ期:有遠隔轉移。根據這一分期,Ⅰ期和Ⅱ期的腫瘤可以手術切除,而Ⅲ期和Ⅳ期的腫瘤通常被認為不適合手術切除。
【鑒別要點】
食管癌有時需與食管靜脈曲張、食管結核鑒別:
(1)食管靜脈曲張,通常有晚期肝硬化病史,病變范圍廣泛,食管壁增厚,但無明顯狹窄,病變不累及管腔外,增強CT靜脈期強化明顯。腹部CT掃描常可發現胃底等靜脈曲張表現,一般不難鑒別。
(2)食管結核少見,多繼發于肺結核及鄰近淋巴結結核,有典型臨床表現和相應病史。
六、食管靜脈曲張
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是指食管黏膜下層的靜脈叢異常迂曲擴張,食管靜脈回流障礙引起,根據病因可分為上行性食管靜脈曲張和下行性食管靜脈曲張。
上行性食管靜脈曲張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門脈高壓的并發癥。門脈高壓時,門靜脈阻力增加,血流不能順利通過門靜脈回流至下腔靜脈,而通過其遠端靜脈分支胃冠狀靜脈、食管黏膜下靜脈、胃短靜脈等回流至上腔靜脈,致使上述靜脈因血流量增加而擴張迂曲,表現為食管、胃底等處靜脈曲張,多繼發于晚期肝硬化,比較常見。
下行性食管靜脈曲張主要由頸部疾病、縱隔腫瘤及上腔靜脈血栓形成等壓迫或阻塞上腔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致使食管上段靜脈曲張,此型少見。
【臨床要點】
(1)早期可無明顯臨床癥狀。
(2)中、晚期患者食管靜脈明顯迂曲、隆起,黏膜變薄,易受食物損傷而潰破出血,繼而出現嘔血及血便。
(3)常有晚期肝硬化、門脈高壓病史。
【CT要點】
(1)食管壁不規則增厚,連續層面呈串珠狀軟組織影,食管外壁輪廓呈輕度分葉狀,管腔呈扇形,可見軟組織影向腔內突出;并胃底靜脈曲張時在肝胃韌帶區、胃底后部及胃體中部后壁出現葡萄串樣軟組織影。
(2)增強CT:平掃所見軟組織影明顯強化,增強效果與主動脈相似。
(3)間接征象:包括慢性肝臟病變、胃底靜脈曲張及腹內的側支循環靜脈如臍靜脈、后腹膜靜脈等曲張改變(圖2-4-7)。

圖2-4-7 食管靜脈曲張
A、B為不同程度食管靜脈曲張患者平掃,連續層面管腔內呈串珠狀軟組織影,重者(B)食管外壁輪廓呈輕度分葉狀,食管增粗;C、D.增強曲張靜脈強化明顯,奇靜脈、半奇靜脈、胃底、脾門等曲張靜脈呈簇狀和葡萄串狀
【鑒別要點】
食管靜脈曲張一般較具特征性,平掃有時需與食管癌鑒別。食管癌臨床上有進行性、持續性吞咽困難;CT檢查可見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腔外腫塊及腔內充盈缺損;食管靜脈曲張通常有肝硬化、門脈高壓病史,增強掃描其強化程度、強化時相、強化形態較具特征性。
七、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膈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多由先天性食管發育不全、食管裂孔部位結構異常、長期腹腔壓力增高、手術或創傷等引起。疝入臟器主要是胃,根據食管胃連接部所在位置通常分為三型,即滑動型、食管旁型和混合型,滑動型最常見。
【臨床要點】
(1)胃食管反流癥狀:胸骨后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翻感、上腹飽脹、針刺樣疼痛感,平臥或進食酸、甜食,均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此類癥狀以滑動型裂孔疝多見。
(2)并發癥癥狀:①出血,并發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②吞咽困難、吞咽疼痛,并發反流性食管狹窄所致。③疝囊嵌頓,表現為突然劇烈上腹痛伴嘔吐,不能吞咽或大出血,食管旁型多見。
(3)疝囊壓迫癥狀:①壓迫心肺、縱隔,可產生氣急、心悸、咳嗽和發紺等癥狀。②壓迫食管出現食物停滯感或吞咽困難。
【CT要點】
(1)“電纜線”征:后下縱隔近膈肌平面區軟組織腫塊,其中心區為圓形的胃與食管影像,密度稍高,周圍有較低密度的脂肪層包繞,外周環繞一層較薄的疝囊。
(2)口服稀鋇后掃描,腫塊內左后方見高密度鋇劑殘留,或顯示粗大迂曲的胃黏膜皺襞,具有特征性。
(3)疝入縱隔的胃推擠兩側膈肌角向外移位,在較下層面可見食管入胃。
(4)食管旁型:胃疝入胸內,食管胃聯合仍在膈下正常位置(圖2-4-8)。

圖2-4-8 食管裂孔疝
A、B為滑動型裂孔疝同一病例,上下層面顯示胃通過膈食管裂孔進入胸腔部分、在裂孔的狹窄部分及胃膈下部分,平掃和增強時程度、形態變化明顯;C.食管裂孔疝,表現為后下縱隔近膈肌平面區軟組織腫塊;D.后下縱隔近膈肌平面囊狀影,為疝入胸腔充滿液體的部分胃(上腹部檢查前常規飲水充盈胃)
(5)混合型:可有巨大疝囊或伴胃扭轉。
【鑒別要點】
本病與賁門癌鑒別:賁門癌多發于老年人,管壁僵硬、黏膜破壞;食管裂孔疝邊緣光滑、管壁柔軟、形態可變,可見“電纜線”征,一般鑒別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