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測算理論及實踐
- 聶艷
- 1930字
- 2019-01-04 00:11:14
前言
土地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保障。土地利用作為人類社會基礎性的生產活動,它所產生的問題是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而產生的。作為人類社會活動最頻繁的區域,城市用地增長迅速、土地資源需求巨大,而城市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矛盾突出。土地資源供給稀缺性與需求增長性之間的不協調,尤其是人類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土地問題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地關系協調的重要制約。
城市土地利用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其結構和功能會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地進行著演替,表現出一定的發展軌跡和趨勢。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軌時期,一方面城市規模超常規快速發展,土地資源需求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造成了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與浪費,并給城市建設及社會經濟的快速、高效、穩定發展帶來了嚴重制約。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約化轉變已刻不容緩。
有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思想起源于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城市規劃理念的轉變。1991年美國城市規劃協會(APA)提出了新一代規劃法規研究;1999年完成“精明地增長的城市規劃立法指南”,至2002年底,美國已經有14個州全部或部分采用這一立法指南的建議。人們開始認識到土地問題的重要性,隨后整個西方規劃學界開始了對傳統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反思。美國規劃學界提出的“精明增長”、“緊湊式發展”、“內填式發展”等城市土地利用思想成功遏制了城市的無序蔓延、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實現了有限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城市發展理性增長不是限制城市增長,而是實行城市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的增長。這種城市理性增長的理念實質上就是我國的土地集約利用思想,因而,國外發達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城市規劃理念的轉變為土地集約利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給人口密度高的中國城市帶來了城市土地開發利用的新思路。
湖北省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中部省份,雖然城鎮化水平居全國領先水平,但總體發展質量不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均低于沿海發達省份,土地利用面臨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城鎮發展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挖潛,舊城土地利用潛力未得到有效發揮,城鎮擴展超出投資能力,城鎮單位建設用地投資額下降,圈地撂荒閑置的現象較嚴重,土地利用不充分。例如,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單位土地面積的年均工業產值不足天津開發區的1/5、寧波開發區的1/25。因此改變當前的粗放、低效率的城鎮土地利用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集約度,挖掘城鎮用地潛力,是湖北省城鎮土地利用的必然選擇。
本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主要介紹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背景、意義以及國內外研究進展,指出本書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依據;第二章以系統論為指導,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重新認識并加以界定,并介紹了區位理論、級差地租理論、人地關系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在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利用中的應用于表現;第三章從理論上探討了城市土地集約系統構成要素、特征、時空演變規律、結構變化規律,基于土地集約利用的人口、經濟、技術和制度變量因素等構建了土地集約利用影響驅動因素的一般理論分析框架,并對赤壁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系統進行了詳細分析;第四章以復雜系統評價理論與方法為指導,從時間、狀態、空間三個方面、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內容、方法、流程及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實證分析,完善和擴展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第五章基于集約利用評價的中觀層次,以道路分割得到的地塊為功能區集約利用評價的基本單元,通過劃分功能區、樣本片區開展了商業、住宅和工業用地的集約評價,指出低度和中度利用區是今后赤壁市重點挖潛和土地結構調整區域;第六章以土地集約利用功能區評價結果為基礎,對商業、居住、工業的中度利用和低度利用類型的功能區從基于現狀用途和基于規劃用途兩個角度進行了潛力測算,并按照短期(2年內)、近期(3~5年)、長期(6~10年)對土地集約利用潛力進行了時序配置;第七章對城市土地集約空間異質性和優化配置進行了分析,并在對CA關鍵參數進行修正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基于GIS和CA耦合的集約優化配置模型;第八章在集約評價和潛力測算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赤壁市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對策建議。本書對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測算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本書得到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號:2012087)的資助;編寫過程中得到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周勇教授的悉心指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不辭辛苦,才使本書及時保質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限于水平,書中不妥之處難免存在,敬請各位專家、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