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用中藥(2)
- 常用中藥速查手冊
- 劉小平 林如文 黃正德主編
- 4950字
- 2016-12-20 09:39:09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散風(fēng)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fēng)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滑腸通便,氣虛便溏者慎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蟬蛻 Chantui
《名醫(yī)別錄》
為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雜質(zhì),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疏散風(fēng)熱,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痙。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fēng)抽搐,破傷風(fēng)。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單味研末沖服。一般病證用量宜小;止痙則需大量。
【注意事項】《名醫(yī)別錄》有“主婦人生子不下”的記載,故孕婦當(dāng)慎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壓。
桑葉 Sangye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葉。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寒。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疏散風(fēng)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用于風(fēng)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葉蜜制能增強(qiáng)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
【貯藏】置干燥處。
菊花 Juhua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生用。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質(zhì)最優(yōu)。由于花的顏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風(fēng)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防霉,防蛀。
【備注】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fēng)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風(fēng)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fēng)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證。但桑葉疏散風(fēng)熱之力較強(qiáng),又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qiáng),又能清熱解毒。
蔓荊子 Manjingzi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荊V.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zāi)垦!?
【用法用量】煎服,5~9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柴胡 Chaihu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或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寒。歸肝、膽、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官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注意事項】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陰虛陽亢,肝風(fēng)內(nèi)動,陰虛火旺及氣機(jī)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備注】同屬植物尚有多種都可入藥,如銀州柴胡B.yinchowense Shan et Y.Li;興安柴胡B.sibiricum Vest;竹葉柴胡B.marginatum Wall.ex DC.等。而大葉柴胡B.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huán)節(jié),有毒,不可當(dāng)柴胡用。
升麻 Shengma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興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foetida L.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干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干。切片,生用或蜜制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fēng)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fā)斑,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煎服,3~9g。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宣生用,升陽舉陷宜炙用。
【注意事項】麻疹已透,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者,均當(dāng)忌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葛根 Gegen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干燥;甘葛藤習(xí)稱“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黃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縱切兩半,干燥。生用,或煨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辛,涼。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jīng)活絡(luò),解酒毒。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qiáng)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fēng)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附藥:葛花
為葛未開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常用量3~15g。
淡豆豉 Dandouchi
《名醫(yī)別錄》
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種子發(fā)酵加工品。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苦、辛,涼。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用量】煎服,6~12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附藥:大豆黃卷
本品系采用大豆浸水濕潤發(fā)芽,曬干而成。性味甘、淡,平;歸脾、胃經(jīng)。功效解表祛暑,清熱利濕。適用于暑濕、濕溫初起,濕熱內(nèi)蘊(yùn)所致發(fā)熱汗少,惡寒身重,胸悶苔膩等癥。用量10~15g。
浮萍 Fupi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rhiea(L.)Schleid.的干燥全草。6~9月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寒。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宣散風(fēng)熱,透疹,利尿。用于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水腫尿少。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煎湯浸洗。
【注意事項】表虛自汗者不宜使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
木賊 Muzei
《嘉祐本草》
為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或陰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平。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疏散風(fēng)熱,明目退翳。
【用法用量】煎服,3~9g。
【貯藏】置干燥處。
二、清熱藥
凡以清解里熱、治療里熱證為主的藥物,稱為清熱藥。本類藥物藥性寒涼,沉降入里,通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及清虛熱等不同作用,使里熱得以清解。清熱藥主要用治溫?zé)岵「邿釤┛省駸釣a痢、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及陰虛發(fā)熱等里熱證。
若里熱兼有表證,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藥用,以達(dá)到表里雙解;若里熱兼積滯,宜配通里瀉下藥用。使用清熱藥時,應(yīng)辨明熱證的虛實(shí)。
(一)清熱瀉火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熱力較強(qiáng),用以治療火熱較盛的病證,故稱為清熱瀉火藥。本類藥物以清泄氣分邪熱為主,適用于熱病邪入氣分而見高熱、口渴、汗出、煩躁、甚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實(shí)者。
石膏 Shigao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2H?O)。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雜石,研細(xì)生用或煅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量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貯藏】置干燥處。
知母 Zhimu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xí)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炙用。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質(zhì)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
【備注】石膏、知母均能清熱瀉火,可用治溫?zé)岵夥譄崾⒓胺螣峥人缘茸C。但石膏瀉火之中長于清解,重在清瀉肺胃實(shí)火,肺熱喘咳、胃火頭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瀉火之中長于清潤,肺熱燥咳、內(nèi)熱骨蒸、消渴多選知母。
蘆根 Lugen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鮮或干燥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須根及膜狀葉。鮮用,或切后曬干用。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肺癰吐膿,胃熱嘔噦,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用。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忌服。
【貯藏】干蘆根置干燥處;鮮蘆根埋于濕沙中。
天花粉 Tianhuafen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T.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切段或縱剖成瓣,鮮用或干燥用。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nèi)熱消渴,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蛀。
淡竹葉 Danzhuye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莖葉。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熱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煎服,6~9g。
【貯藏】置干燥處。
鴨跖草 Yazhicao
《本草拾遺》
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曬干切段用,或洗凈鮮用。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寒。歸肺、胃、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用于感冒發(fā)熱,熱病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鮮品60~90g。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者,用量宜少。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霉。
梔子 Zhizi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9~11月果實(shí)成熟顯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和雜質(zhì)。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焦梔子: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備注】梔子入藥,除果實(shí)全體入藥外,還有果皮、種子分開用者。梔子皮(果皮)偏于達(dá)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于走里而清內(nèi)熱。生梔子走氣分而瀉火,焦梔子入血分而止血。
夏枯草 Xiakucao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肝、膽經(jīng)。
- 手術(shù)室護(hù)理實(shí)踐指南
- 舌尖上的安全(第3冊)
- ICU醫(yī)師查房手冊
- 超聲內(nèi)鏡手冊
- 葉天士醫(yī)案三家注
- 中藥材農(nóng)藥殘留研究及國際標(biāo)準(zhǔn)制定
- 高血壓的社區(qū)管理與自我護(hù)理
- 全科醫(yī)生常用臨床技能手冊
- 急診科醫(yī)師查房手冊
- 鉤活術(shù)技術(shù)標(biāo)準(zhǔn)
- 消化超聲內(nèi)鏡培訓(xùn)教程
- 《本草綱目》家用說明書
-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診療指南及檢查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
- 臨床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輔助生殖技術(shù)和精子庫分冊(2021修訂版)
- 赴英國攻讀護(hù)理專業(y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