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常用中藥(1)
- 常用中藥速查手冊
- 劉小平 林如文 黃正德主編
- 4994字
- 2016-12-20 09:39:09
一、解表藥
凡以發(fā)散表邪、治療表證為主的藥物,稱解表藥,又叫發(fā)表藥。
本類藥物大多辛散輕揚,主入肺、膀胱經(jīng),偏行肌表,能促進肌體發(fā)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從而達到治愈表證,防止疾病傳變的目的。即《內經(jīng)》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此外,部分解表藥兼能利水消腫、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瘡等。
(一)發(fā)散風寒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辛溫,辛以發(fā)散,溫可祛寒,故以發(fā)散肌表風寒邪氣為主要作用。主治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或汗出不暢,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等。
麻黃 Mahua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切段,生用、蜜炙或搗絨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2~9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桂枝 Guizhi
《名醫(yī)別錄》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jīng)閉,關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慎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備注】麻黃、桂枝皆為辛溫解表、發(fā)散風寒常用藥,均可用治風寒感冒。然麻黃發(fā)汗作用較強,主治風寒感冒重證;桂枝發(fā)汗解表作用較為和緩,凡風寒感冒,無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均可用之。
紫蘇 Zisu
《名醫(yī)別錄》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莖、葉,其葉稱紫蘇葉,其莖稱紫蘇梗。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附藥:紫蘇梗
為紫蘇的干燥莖。性味辛、溫,歸肺、脾經(jīng)。功能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
生姜 Shengjiang
《名醫(yī)別錄》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搗汁服。
【注意事項】本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貯藏】置陰涼潮濕處,或埋入濕沙內,防凍。
附藥:生姜皮、生姜汁
1.生姜皮 為生姜根莖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 用生姜搗汁入藥。功同生姜,但偏于化痰止嘔,便于臨床應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腫痛,或嘔逆不止、難以下食者,可取汁沖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瀝,沖服或鼻飼給藥,治中風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沖服。
香薷 Xiangru
《名醫(yī)別錄》
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及江香薷M.chinensis Maxim.cv.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稱青香薷,后者稱江香薷。夏季莖葉茂盛、花盛時擇晴天采割,除去殘根和雜質,陰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發(fā)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發(fā)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荊芥 Jingjie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fā)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于祛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防風 Fangfe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ez.)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jīng)】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用法用量】煎服,4.5~9g。
【注意事項】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羌活 Qianghuo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ncisum Ting ex H.Chang或寬葉羌活N.forbesii Boiss.的干燥根莖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膀胱、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項強,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項】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白芷 Baizhi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dahurie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梭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牙痛,帶下,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辛香溫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細辛 Xixin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A.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莖。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陰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干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藁本 Gaoben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傘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is Oliv.或遼藁本L.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莖及根。秋季莖葉枯萎或次春出苗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或烘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盛之頭痛者忌服。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蒼耳子 Cang'erzi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干燥,除去梗、葉等雜質。炒去硬刺用。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有毒。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用于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貯藏】置干燥處。
附藥:蒼耳草
為蒼耳的莖葉。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風,清熱,解毒。主要用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急等癥。也可用于麻風、疔毒、皮膚瘙癢諸證。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亦不能持續(xù)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適量。本品散氣耗血,體虛者慎用。
辛夷 Xinyi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蘭M.denudata Desr.或武當玉蘭M.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枝梗,陰干入藥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
【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湯劑宜用紗布包煎。
【注意事項】鼻病因于陰虛火旺者忌服。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蔥白 Congbai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百合科植物蔥Allium fistulosum L.近根部的鱗莖。我國各地均有種植,隨時可采。采挖后,切去須根及葉,剝去外膜,鮮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用于風寒感冒等,此外,蔥白外敷有散結通絡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滯不下,乳房脹痛;治瘡癰腫毒,兼有解毒散結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鵝不食草 Ebushicao
《食性本草》
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L.)A.Braun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花開時采集,洗去泥沙。鮮用或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用于風寒頭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淵流涕。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適量。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胡荽 Husui
《食療本草》
為傘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我國各地均有種植。八月果實成熟時連根挖起,去凈泥土。鮮用或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開胃消食。用于麻疹不透,飲食不消、納食不佳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熱毒壅盛而疹出不暢者忌服。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檉柳 Chengliu
《開寶本草》
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嫩枝葉。夏季花未開時割取細嫩枝葉,陰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平。歸肺、胃、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祛風除濕。用于麻疹不透,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煎湯擦洗。
【注意事項】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過大易致心煩、嘔吐。
【貯藏】置干燥處。
(二)發(fā)散風熱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涼,辛以發(fā)散,涼可祛熱,故以發(fā)散風熱為主要作用,發(fā)汗解表作用較發(fā)散風寒藥緩和。部分發(fā)散風熱藥分別兼有清頭目、利咽喉、透疹、止癢、止咳的作用,又可用治風熱所致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以及風熱咳嗽等證。
薄荷 Bohe
《新修本草》
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涼。歸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葉長于發(fā)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氣和中。
【注意事項】本品芳香辛散,發(fā)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牛蒡子 Niubangzi
《名醫(yī)別錄》
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