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常用中藥(14)
- 常用中藥速查手冊
- 劉小平 林如文 黃正德主編
- 4985字
- 2016-12-20 09:39:09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用于蛔蟲病,蟯蟲病,絳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有小毒,服后可有頭暈、惡心、耳鳴、腹痛等反應,故孕婦、腹瀉者忌用;又南鶴虱有抗生育作用,孕婦忌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榧子 Feizi
《名醫別錄》
為紅豆杉科植物榧Torreya grandis Fort.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種子成熟時采收,除去肉質假種皮,洗凈,曬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甘,平。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潤燥通便,潤肺止咳。用于鉤蟲病,蛔蟲病,絳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肺燥咳嗽,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煎服,9~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
【注意事項】入煎服宜生用。大便溏薄,肺熱咳嗽者不宜用。服榧子時,不宜食綠豆,以免影響療效。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蕪荑 Wuyi
《神農本草經》
為榆科植物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果實的加工品。夏季果實成熟時采集,曬干,搓去膜翅,取出種子浸于水中,待發酵后,加入榆樹皮面、紅土、菊花末,用溫開水調成糊狀,攤于平板上,切成小方塊,曬干入藥。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用于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者、肺及脾燥熱者忌服。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十一、止血藥
凡以制止體內外出血,治療各種出血病證為主的藥物,稱止血藥。
止血藥主要用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傷出血等體內外各種出血病證。
(一)涼血止血藥
本類藥物性屬寒涼,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熱而止血,適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病證。本類藥物均為寒涼之品,原則上不宜用于虛寒性出血。又因其寒涼易于涼遏留瘀,故不宜過量久服。
小薊 Xiaoji
《名醫別錄》
為菊科植物刺兒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或刻葉刺兒菜Cephanoplos setosum(Willd.)Kitarn.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季花期采割。除去雜質,曬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甘、苦,涼。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煎服,5~12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大薊 Daji
《名醫別錄》
為菊科植物薊Cirsium japonicum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季花開時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雜質,曬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甘、苦,涼。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鮮品可用30~60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大、小二薊,首載于《名醫別錄》,因其性狀、功用有相似之處,故大小薊常混稱。二者均能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廣泛用治血熱出血諸證及熱毒瘡瘍。然大薊散瘀消癰力強,止血作用廣泛,故對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為適宜;小薊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為佳。
地榆 Diyu
《神農本草經》
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榆S.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習稱“綿地榆”。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苦、酸、澀,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斂瘡多生用。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酸澀,凡虛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對于大面積燒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槐花 Huaihua
《日華子本草》
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及花。夏季花未開放時采收其花蕾,稱為“槐米”;花開放時采收,稱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雜質,及時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熱目赤,頭痛眩暈。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熱瀉火宜生用。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陰虛發熱而無實火者慎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潮,防蛀。
【備注】地榆、槐花均能涼血止血,用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諸證,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證為宜。然地榆涼血之中兼能收澀,凡下部之血熱出血,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無收澀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腸,故以治便血、痔血為佳。
附藥:槐角
為槐的干燥成熟果實,原名槐實。性味、功效、主治與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較槐花為弱,而清降泄熱之力較強,兼能潤腸,主要用于痔血、便血,尤多用于痔瘡腫痛出血之證,常與地榆、黃芩、當歸等同用,如槐角丸《和劑局方》。煎服,6~9g,或入丸、散。孕婦慎用。
側柏葉 Cebaiye
《名醫別錄》
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樹梢和葉。多在夏、秋季節采收,除去粗梗及雜質,陰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苦、澀,寒。歸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發烏發。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熱咳嗽,血熱脫發,須發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貯藏】置干燥處。
白茅根 Baimaogen
《神農本草經》
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膜質葉鞘,洗凈,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濕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煎服,9~30g,鮮品加倍,以鮮品為佳,可搗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貯藏】置干燥處。
【備注】白茅根、蘆根均能清肺胃熱而利尿,治療肺熱咳嗽、胃熱嘔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須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涼血止血見長;而蘆根偏入氣分,以清熱生津為優。
苧麻根 Zhumagen
《名醫別錄》
為蕁麻科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干燥根和根莖。冬、春季采挖,洗凈,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甘,寒。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安胎,清熱解毒。用于血熱出血證,胎動不安、胎漏下血,熱毒癰腫。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鮮品30~60g,搗汁服。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鮮品搗敷。
【貯藏】置干燥處。
羊蹄 Yangti
《神農本草經》
為蓼科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或尼泊爾羊蹄R.nepalensis Spreng的干燥根。秋季8~9月采挖,洗凈,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苦、澀,寒。歸心、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殺蟲,瀉下。用于血熱出血證,疥癬、瘡瘍、燙傷,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鮮品30~50g,也可絞汁去渣服用。外用適量。
【貯藏】置干燥處。
(二)化瘀止血藥
本類藥物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點,適用于瘀血內阻,血不循經之出血病證。部分藥物尚能消腫、止痛,還可用治跌打損傷、經閉、瘀滯心腹疼痛等病證。
本類藥物具行散之性,對于出血而無瘀者及孕婦宜慎用。
三七 Sanqi
《本草綱目》
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莖。夏末秋初開花前或冬季種子成熟后采挖,去盡泥土,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曬干。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生用或研細粉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一次1~3g;煎服,3~9g,亦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茜草 Qiancao
《神農本草經》
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苗、泥土及細須根,洗凈,曬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涼血祛瘀止血,通經。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瘀阻經閉,關節痹痛,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大劑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經生用或酒炒用。
【貯藏】置干燥處。
蒲黃 Puhuang
《神農本草經》
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性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細粉,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用法用量】煎服,5~10g,包煎。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花蕊石 Huaruishi
《嘉祐本草》
為變質巖類巖石蛇紋大理巖Ophicalcite.的石塊。全年可采,除去雜石及泥沙,洗凈,干燥,砸成碎塊用;或經火煅,研細后用。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外傷出血,跌撲傷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包煎。外用適量,研末外摻或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貯藏】置干燥處。
降香 Jiangxiang
《證類本草》
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樹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全年均可采集。除去邊材,劈成小塊,陰干,生用。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理氣止痛。用于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肝郁脅痛,胸痹刺痛,跌撲傷痛,嘔吐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適量,研細末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三)收斂止血藥
本類藥物大多味澀,或為炭類,或質粘,故能收斂止血。廣泛用于各種出血病證。
白及 Baiji
《神農本草經》
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煮或蒸至無白心,曬至半干,除去外皮,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大劑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劑,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仙鶴草 Xianhecao
《神農本草經》
為薔薇科植物龍牙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歸經】苦、澀,平。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解毒,補虛。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瘧疾,血痢,癰腫瘡毒,陰癢帶下,脫力勞傷。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大劑量可用至30~60g。外用適量。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附藥:仙鶴草芽
為仙鶴草的冬芽。冬、春季新株萌發前挖取根莖,去老根及棕褐色絨毛,留取幼芽,曬干。研粉用。苦、澀,涼。歸肝、小腸、大腸經。本品善驅絳蟲,對多種絳蟲都有作用,并有瀉下作用,有利于蟲體排出。單用本品研粉,晨起空腹頓服即效,一般在服藥后5~6小時可排出蟲體。研粉吞服,每日30~45g,小兒0.7~0.8g/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